【普法】瑕疵欠據情形下舉證責任規則的具體適用

2020-12-24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山東高法 ,作者宋阿波 潘娟

山東高法

新鮮的司法動態資訊 實用的審判實務參考

點擊上方關注

「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隨時了解最新鳶都法治動態!

裁判要旨

舉證責任包含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雙重含義,依舉證責任分配規則,在欠據上記載的債權人「秦某」與欠據持有者秦春某不一致情形下,原告就欠款成立的主張,被告樂某就債權人為秦和某的抗辯均應承擔行為責任,同時結果責任由原告承擔。原告對其主張積極履行提供證據之責,證明了案涉欠款合理的事實及法律基礎,使得秦春某系債權人這一事實具有高度可能性,完成了本證方舉證責任的要求,而樂某對債權人為秦和某的辯稱未提交有效證據予以證實,不能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未達到反證方的證明標準,故「誰是債權人」這一待證事實並未發生真偽不明情形,本案沒有適用結果責任做出裁判的餘地,應支持原告對樂某的訴訟請求。

案情

中鐵十局集團某公司承建邯濟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期間,將該工程後五個站的施工分包給甲公司承建。潘店站施工期間,秦春某系該工程參與施工人。樂某稱自己是潘店站工程的實際分包人。2015年5月19日,樂某出具519證明一份,載明:「邯濟線潘店車站開工期間欠秦某伍萬元」(以下簡稱519證明)。秦和某證實2015年樂某向其借取了5萬元,2016年一次性還清,但是否認樂某向其出具519證明。後經禹城公安局調查,樂某稱519證明系秦春某盜取的事實系虛假陳述。

秦春某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樂某、甲公司連帶償還工程款暫定5萬元及利息。樂某答辯稱,519證明是其向秦和某出具,原告盜取了該證明,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甲公司辯稱,案涉工程與其無關,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裁判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秦春某是案涉工程的參與施工人,樂某、甲公司及工程發包方均在工程施工期間及後期向秦春某支付過款項。秦春某持有樂某出具的519證明向樂某和甲公司主張5萬元欠款,但519證明記載有「秦和某」字樣,且秦和某證實樂某於2015年向其借取了5萬元,2016年一次性還清。秦春某持有該519證明,有理由相信其是519證明的債權人,其對519證明取得的原因、背景、地點亦向法庭做出了相對合理的解釋,而樂某個人陳述中多處前後矛盾,在證人否認與519證明的關聯性及經公安調查確認其虛假陳述後,應進一步說明案件相關事實,但其隱瞞真相、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拒不到庭接受詢問,對樂某辯稱519證明的債權人系秦和某的意見不予採納。秦春某主張案涉欠款由甲公司償還依據不足,不予支持。據此,判決樂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秦春某支付欠款50 000元及相應利息;駁回秦春某其他訴訟請求。

宣判後,樂某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審理認為,根據樂某的上訴及秦春某的答辯,本案的爭議焦點為:秦春某是否為519證明的債權人。本案秦春某所訴債權的基礎證據為519證明。通過秦春某對519證明的舉證以及樂某的質證,至少能夠證明以下事實:1.債權產生的原因;2.債權的類型及數額;3.債務人名稱;4.債權憑證的出具時間;5.債權憑證的持有者;6.該證明確為樂某所書。雖519證明載明的債權人姓名為秦和某,但秦春某與秦和某的名稱具有相似性。同時,根據秦春某的舉證能夠認定其曾參與案涉工程的施工,該事實與519證明載明的債權產生的原因具有關聯性。結合上述相似性、關聯性以及519證明被秦春某的持有的事實,樂某應當對為何出具519證明以及如何被秦春某持有作出合理說明。而樂某針對519證明則主張:秦春某持有519證明是因秦春某盜取;秦和某確有其人,該證明是為秦和某向其借款5萬元而開具。但上述主張均被有效證據予以否定,樂某所主張的519證明債權人秦和某也明確自認其不曾參與案涉工程的施工,對519證明亦不知情。樂某的相關辯解不能對秦春某持有519證明以及519證明與秦春某參與案涉工程施工的關聯性形成有效的抗辯。同時,結合樂某在案件審理階段存在虛假陳述、偽造證據等違法行為,一審判決依據現有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規定對本案事實作出的認定並無不當。樂某在二審期間的上訴主張,並無有效證據予以佐證,依法不予支持。判決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歷經原一審、原二審、重一審、重二審,審理中當事人對涉案欠據的真實性無異議,存疑事實在於欠據上顯示的債權人為「秦某」,實際債權人為「秦和某」還是「秦春某」,爭議焦點為原告持有的債權憑證有瑕疵,欠據上載明的債權人與實際債權人不一致情形下,如何適用舉證責任規則。法官們對誰是債權人的舉證責任存在分歧,一種觀點是原告負舉證責任,被告無需舉證,被告亦持此意見;另一種觀點是被告應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原告非法持有欠條,否則應承擔舉證不利後果。

筆者認為,認定本案事實時,關鍵是釐清原被告在債權人為「秦和某」還是「秦春某」這一待證事實中負什麼性質的舉證責任及各自舉證的內容、程度、後果。

理論上通常認為,舉證責任具有雙重含義,即行為意義的舉證責任(以下簡稱行為責任)和結果意義的舉證責任(以下簡稱結果責任)。前者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或反駁的事實都應提出證據,後者指在事實真偽不明時,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承擔不利訴訟後果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解釋》)第90條規定對舉證責任的兩種意義予以體現,當事人只要提出事實上的主張,即會發生提供證據的責任問題,行為責任是訴訟過程中無條件出現的一種舉證責任,而結果責任在法官根據全案證據仍無法判明爭議事實時發生作用。

雖然原被告都要承擔行為責任,但基於是否負擔結果責任而需滿足不同的證明標準,《民訴法解釋》第108條規定:「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該條規定了本證和反證的證明標準,即本證應實現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效果,反證的證明度相比本證要低,只需動搖法官的內心確信,認為待證事實不清即可。

綜上,本案適用舉證責任規則的裁判思路具體如下:

1、根據舉證責任分配的法定規則,原告主張被告欠款,應就欠款發生的法律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對原告提交的證據進行分析可見,雖然欠據記載的債權人為「秦某」字樣,但該名稱與「秦春某」有較大相似性,且原告提交案涉工程工人工資表、銀行存款憑條等證據,能相互印證,證實秦春某參與過案涉工程的施工,樂某、甲公司及工程發包方均在工程施工期間及後期向秦春某支付過款項,故綜合上述相似性、債權產生原因(與欠據載明事項一致)及秦春某持有欠據的事實,可認定秦春某系欠款實際債權人的初步事實,下一步應審查樂某的抗辯理由及所舉證據的證明力。

2、樂某抗辯原告盜取了519證明,秦和某確有其人,該證明是因向秦和某借款5萬元而開具。因樂某的主張構成反證,雖無需提交充分的證據予以證實,但其對債權人是秦和某的解釋應符合常情常理,亦應提交必要的證據證明其所稱的情境真實存在。本案中樂某的上述主張均被有效證據予以否定,秦和某明確自認其不曾參與案涉工程的施工,對519證明亦不知情。同時,結合樂某在案件審理階段存在虛假陳述、偽造證據等違法行為,樂某的舉證不能讓法官相信存在秦和某為實際債權人的可能性,從而未能使債權人為秦春某這一待證事實陷於真偽不明狀態。

3、原告對其主張積極履行提供證據之責,證明了案涉欠款合理的事實及法律基礎,使得秦春某系債權人這一事實具有高度可能性,完成了本證方舉證責任的要求,而樂某對債權人為秦和某的辯稱未提交有效證據予以證實,不能動搖法官對於本證所形成的內心確信,未達到反證方舉證責任的標準,故「誰是債權人」這一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情形並未發生,本案沒有適用結果責任進行裁判的餘地,原告作為債權人向樂某主張案涉欠款於法有據,應予支持。

來源:山東高法

歡迎關注

掃描二維碼

或微信公眾號搜索

「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微信號: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官方網站:http://wfzy.sdcourt.gov.cn/

新浪微博:搜索「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原標題:《【普法】瑕疵欠據情形下舉證責任規則的具體適用》

相關焦點

  • 李學軍 劉靜:瑕疵證據及其補救規則的適用 | 清華法學202005
    本研究對網上公布的1401份與瑕疵證據有關的裁判文書進行了實證觀察:從總體情況來看,瑕疵證據案件數量逐年上升,案件基本覆蓋了所有的證據種類,補救成功的案件佔了絕大多數;對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瑕疵情形與法律文本規定有所出入,法院對於補救方法的闡述說理明顯不足。此外,還存在著瑕疵補救的擴大化適用、訴訟證據補強規則的異化及部分證據補救規則空缺等問題。
  • 最高法:關於民間借貸舉證責任的裁判規則
    本期旨在歸納提煉關於民間借貸舉證責任的司法裁判規則。額2關於民間借貸舉證責任的裁判規則實務要點一:出借人僅依據借據主張權利,借款人對借貸事實有異議的,出借人應就資金的來源及走向、付款憑據、交付細節等事項繼續舉證。出借人拒絕舉證的,在無相關證據佐證出借人已經交付相應款項的情形下,不能單獨採信借款借據。
  • 哪些食品標籤瑕疵適用十倍賠償?
    但是,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由於法律並未列舉「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具體情形,因此實踐中消費者主張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情形五花八門,尤其是主張預包裝食品的標籤、說明書存在瑕疵的特別多,法院受理此類案件逐年上升,標籤瑕疵甚至在一些法院成為「主打糾紛」。
  • 淺析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
    舉證責任,是指民事案件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收集或提供證據的義務。舉證責任是民事法律糾紛中的疑難問題,由於各類案件的繁複紛雜,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中的切實分配無疑是民事訴訟舉證質證階段的關鍵。然而實踐中,社會關係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得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愈加廣泛。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基於法律規定,在侵權案件中,由侵權人負責舉證,證明其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比如熱議的「高空拋物」話題,在高空拋物發生後,造成第三人損傷的案件也是頻發,基於此類案件,舉證責任該如何分配呢?
  • 來倩如: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研究
    舉證責任的分配對於裁判結果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的舉證主體和分配問題,以求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能夠更好的落實到實務層面。一、我國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規則及缺陷在案發前,這些物證和書證就已經客觀存在了。所以偵查人員違法取證的行為也不會侵犯公民基本權利。
  • 勞動爭議裁判規則-工資之舉證責任上篇
    通過19期推文將2020年上半年青島市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確認勞動關係的相關裁判規則推送完畢,從本期開始推送工資篇,第一篇是關於舉證責任的問題,在已經可以確定雙方存在勞動關係的情形下,對勞動者的工資標準應該由誰來舉證呢?本期就來解析這個問題。
  • 任明豔:民事訴訟中自認規則適用的幾個難點問題|微課程
    對於自認方來說,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和禁反言原則,自認一旦作出,除非符合法定的情形,不得撤銷或者變更。對於自認的相對方來說,免除其對相關事實的舉證責任,產生免證的法律後果。對於法院而言,原則上應當將當事人自認的事實作為裁判的依據。
  • 行政訴訟中,被告對行政行為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應這樣理解!
    《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1款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結合《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以及有關司法解釋,對於該條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被告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是法律的明確規定,法院沒有裁量權。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上篇)
    除涉及身份關係等特殊事項外,自認的後果就是免除對方當事人相應的舉證責任。從經驗法則角度考慮,民訴中原被告雙方訴訟利益是衝突對立的,如果一方當事人對某些事實自認了,那從高度蓋然性角度分析,也可推定其自認的事實為真,因此自認規則的適用既遵從民法上意思自治、權利處分原則,其實更遵從了樸素的邏輯學原理。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下篇)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院視具體情況給雙方當事人指定舉證期限的情形非常普遍,這就是本條第3款適用的最普遍情形。這種情形下,舉證期限的長短不受本條第2款中規定的期限限制,一切以案件審理需要為準。變更訴訟請求相當於重新起訴,按民事證據法學理論,起訴方有主張責任,隨之負擔舉證責任,所以應該獲得新的舉證期限。至於是否需要重新舉證或者需要多長的舉證期限,就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了。其實如果按原第35條的規定,表面看起來有利於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實際操作起來是有難度的。
  • 新證據規則的文本解讀及延展性闡述(二)
    此背景下,舊證據規則第7條賦予法官分配證明責任的權利不具有妥當性,也予刪除。保留下來的本訴反訴原告起訴時提供相應證據,法院對當事人舉證義務的釋明和促進等,一方面是不得不留,開始舊規定自認太過突兀,另一方面原告訴請具體化義務還是要明確,法院釋明權行使也要強調。本規則將不具證明必要性事實區分為顯然事實與自認。
  • 《民法典》新規下: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舉證分配+建議
    二、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的法律演變我國現行婚姻法自1980年頒布,2001年修正以來,並未有具體法律條文規定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認定。多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制定司法解釋、司法政策和發布指導性案例等多種形式,逐步構建起了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裁判規則。
  • 75號咖啡|《刑訴規則》的理解與適用(八):新《刑訴規則》視野下...
    ,不應當納入檢察機關內部管理範圍,包括但不限於證據採用、非法證據排除、事實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罪名適用、具體法律解釋等問題。檢察人員的司法責任可以概括為「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責任、重大過失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三大類。具體而言檢察官在案件事實認定、證據採信、法律適用、辦案程序、文書製作等各個案件承辦環節以及司法作風等方面都應當嚴格依照法律規定。檢察官既具有獨立辦案和法律監督的職權,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司法責任和可能存在的履職風險。
  • 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司法解釋的幾個重點問題(附《民事證據規定...
    如,2001年《民事證據規定》第2條、第4條、第5條、第6條關於舉證責任及分配規則的規定,2019 年《民事證據規定》中沒有保留。但這些規定中,第2條的內容已經被《民訴法解釋》第90條吸收 ;第4條關於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第5條、第6條關於合同糾紛和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均能夠通過適用《民訴法解釋》第91條關於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的規定解決,沒有重複規定的必要。
  • 瑕疵擔保責任什麼意思
    一方當事人根據合同需要承擔一定的瑕疵擔保責任,這種責任一般是一種法定責任,並不是由當事人約定。接下來就由小編為您解答有關瑕疵擔保責任什麼意思的問題。一、瑕疵擔保責任什麼意思依法律規定,在交易活動中當事人一方移轉財產(或權利)給另一方時,應擔保該財產(或權利)無瑕疵,若移轉的財產(或權利)有瑕疵,則應向對方當事人承擔相當的責任。一般為有償合同的當事人(如出賣人、出租人、承攬人、寄存人等)承擔的責任。瑕疵擔保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而非由當事人約定;但一般為非強制性規定。
  • 關於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和適用的若干問題
    《修改決定》沒有遵循德國民事訴訟法上有關限制自認亦構成自認、由作出自認的當事人對所附的限制條件舉證證明的觀點,而是採納了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的立場,由法官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審酌情形」判斷是否構成自認。申言之,對於單純的承認部分事實而否認其他事實的情形,即不附加條件的部分自認,應當認定承認部分事實的行為構成自認,否認的部分不構成自認。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的十二個觀點
    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近年來各地在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經常面臨一些疑難爭議問題,影響了排除規則的適用效果。對於訊問時間異常,如訊問持續時間長而筆錄內容簡短、訊問時間在深夜等情形應當予以注意;對於訊問地點在法定羈押場所之外的,如有罪供述發生在刑偵大隊的、在提出看守所以外期間的,應當予以注意;對於訊問筆錄中供述細節與其他證據具有不尋常的高度吻合,或者細節在偵查人員的提示下由不吻合到吻合等情形應當予以注意;對於被告人翻供比較突兀,前後供述無理由出現截然不同的情形應當予以注意。
  • 荊亞斌:關於瑕疵證據排除的理解與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對「瑕疵證據」作出了規定,這意味著我國刑事證據排除規則中除了針對非法言詞證據的「強制性排除」規則外,又增加了一種涉及「瑕疵證據」的 「可補正的排除」規則。
  • 最高法:關於民訴證據規定10個重要問題的理解與適用
    一、關於自認規則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主張於己有利的事實的,應當提供證據證明,這是「誰主張,誰舉證」的應有之義;而當事人主張於己不利事實,構成自認,具有免除對方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力。自認不是證據,而是舉證責任的例外情形,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結果,也是人民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方法,對於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節約訴訟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 最高法院:100個最新民事證據規定、委託鑑定審查規定的裁判規則
    A:舉證責任的分配具有法定性,即舉證責任是由法律分配而原則上不能由法官分配。舊規第7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新規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