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中,被告對行政行為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應這樣理解!

2020-12-23 木林普法

《行政訴訟法》第34條第1款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結合《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以及有關司法解釋,對於該條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被告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是法律的明確規定,法院沒有裁量權。

這種明確規定,屬於義務性規定,該義務性規定不僅行政機關應當遵守,人民法院也應當遵守,人民法院對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問題沒有裁量權,不能認為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屬於司法裁量的範疇,也不能認為對於某些有關合性的事項也可以由原告來承擔舉證責任。

這也就是說,通過提供證據證明行政行為違法是原告的權利,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不能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不免除被告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法院也不能認為行政行為合法。

二是,被告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是一種法定義務,具有排他性,原告或者第三人不承擔此義務。

對於該項義務來,被告承擔是法定的,原告承擔是意定的。

被告在該義務的承擔上有以下兩個方面要求:

(1)對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必須有相應的證據加以支撐;

(2)被告必須在法定的舉證時限內提供,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供相應的證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使其提供證據的,視為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原告提供的證據如果未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不承擔舉證不能或者證據失權的消極後果。

三是,行政行為不僅包括法律行為而且還包括事實行為。

行政行為包括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被告既要承擔對法律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也要承擔對事實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對於事實行為,可分為以下幾種:日常生活的事實行為,如開闢公路、道路管理機關清除路障等行為。執行性事實行為,如對食品的抽樣檢查、對文物的維護。無拘束力的提供信息和通報行為,如衛生機關播報不合格企業行為、勞動部門提供就業信息等。對於有些事實行為,如暴力行為,一般無須證明即可認定為違法行為。對於執行性的事實行為,其是否合法,尚須審查其基礎行為是否合法。

四是,舉證範圍僅僅包括被訴行為的合法性,不包括合理性。

被告行政機關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對於合理性問題沒有舉證義務。

對於合法性問題,行政機關必須通過舉證來證明其合法性;對於合理性問題,大多數屬於行政機關裁量權限範圍的事項,只有在極度的、令人難以忍受的不合理情形下,行政機關才有義務證明其不存在此種情形。只是,這種合理性問題,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合法性問題!

也就是說,除非行政機關在裁量過程中出現重大的事實誤認、重大的程序瑕疵、超載裁量權限、不依法裁量或者濫用裁量權限的情況下,原告對於行政機關的合理性產生了極度的懷疑且有證據證明可能存在相關情形時,被告才承擔舉證責任。

五是,被告應當提供據以作出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

行政機關應當提交全部證據而不是主要證據。

基於案卷排他性原則,沒有進入行政案卷的證據,無論是否與行政行為合法性相關,被告均不能向法院提供。

只有進入行政案卷並且據以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才有提交法庭的必要。

主要觀點來源於:江必新、梁鳳雲著《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第三版)》,法律出版社,第776-779頁。

相關焦點

  • 行政賠償訴訟與行政訴訟的七點不同
    行政訴訟的提起,是原告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要求確認違法或撤銷即可,很多情況下並不要求行政機關賠償。行政賠償訴訟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司法程序使自己受到行政侵權行為損害的合法權益儘可能恢復。
  • 非法佔地建設的繼受人應承擔罰款和恢復的行政責任
    非法佔地建設的繼受人應承擔罰款和恢復的行政責任受讓關係不是上訴人放任違建行為的存在並繼續非法使用的正當事由,即便本案中存在其他的行政違法行為人,依法可以另案處理,亦不影響被訴行政處罰決定的合法性。該局對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的違法行為作出本案被訴之27號《行政處罰決定》,執法主體適格,職權依據合法,原審法院予以確認。本案中,被告提交的證據足以證明涉案建築物佔用了林地且未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亦未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訴訟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是行政處罰對象是否正確,即違法行為的責任承擔主體問題。
  • 行政訴訟中,當事人舉證和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行政訴訟法》第40條規定,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調取證據,又稱為調查收集證據,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中按照法定程序依職權發現、提取、採集並固定與案件事實有關的證據材料的活動。
  • 行政訴訟不知道被告是誰?史律師告訴你!
    在房屋徵收的實踐過程中,有時被徵收人與徵收方不能就補償協議達成共識,但徵收方又急於開始新的建設工程,這時徵收方就會考慮採取強拆被徵收人房屋的方式加快拆遷的進程。那麼如果被徵收人的房屋被強拆了,又不確定強拆的主體是誰,提起行政訴訟該如確定被告呢?
  • 行政公益訴訟與行政訴訟管轄之銜接
    自此,行政訴訟法既調整以保護私益為目的的行政私益訴訟,也同時規範以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維護公益為目的的行政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作為行政訴訟的一種新類型,其制度特殊性更多地體現在訴訟目的、當事人身份、舉證責任等方面。作為劃分法院對第一審行政案件分工權限的管轄制度的特殊性並不顯著。便利訴訟、節約成本和不同級別法院職能定位等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的一般價值考量依然適用於行政公益訴訟。
  • 行政訴訟中,「自認」能否作為定案證據使用?有什麼條件?
    當事人陳述是指原告被告第三人自己所經歷的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承認和陳詞,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陳述的內容往往不僅是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對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認識,還包括其程序上的申請,以及表達證據採用和法律適用的意見等。
  • 來倩如: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研究
    1.控方舉證責任筆者認為控方承擔一般證據合法性舉證責任的理由如下;第一,各國法律一直推崇的人權保護。在刑事訴訟中,被告的權利不應因任意和非法原因而受到侵犯。在分配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時,應當在法律中明確規定被告承擔的舉證責任。否則,被告有責任提供證據,不能要求其遵循人權保護的價值取向。第二,證明能力。
  • 最高法判例:民事訴訟被駁回又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如何保障當事人訴權
    2.從強制活動舉證角度而言,行政訴訟中,原告方往往相對弱勢,掌握的資源與證據有限,只要能夠提供初步證據,證明事實行為存在且有可能系起訴狀所列被告實施,即可視為基本履行了符合立案條件的舉證義務;而被告方有義務提供證據證明自身是否實施了強制、按照何種程序如何實施、有無對當事人合法利益作出必要考量;在必要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也可依職權調查,對強制主體等事宜作出認定或者推定。
  • 「拍案驚奇」全面審查原則要求行政處罰之訴須審查稅務處理決定中...
    該院認為,被告作出的紹市國稅稽處(2017)27號稅務行政處理決定認定原告具有稅收違法行為,應補繳增值稅399009.17元,而原告對該稅務行政處理決定未提起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故稅務行政處理決定已發生法律效力,可以認為原告對被告作出的其應補繳增值稅399009.17元的事實無異議。
  • 最高法:關於民間借貸舉證責任的裁判規則
    第十六條 原告僅依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被告抗辯已經償還借款,被告應當對其主張提供證據證明。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後,原告仍應就借貸關係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被告提供相應證據證明其主張後,原告仍應就借貸關係的成立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十八條 根據《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經審查現有證據無法確認借貸行為、借貸金額、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實,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
  •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法妞網友諮詢:如何理解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陳哲律師解答:所謂舉證責任,是指「控辯雙方在向法院提出自己訴訟主張的同時,應當承擔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責任,使法官確信其舉出的證據事實,能夠證明其訴訟主張的確實性」。
  • 金昌中院發布2019年度行政審判白皮書
    部分行政機關片面追求行政效率,沒有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行政程序執法。例如在某公司訴行政機關行政登記一案中,行政機關未正確理解《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所規定的行政登記法定程序,在辦理不動產登記過程中缺少相應的法定程序,行政登記嚴重違法。二是超過法定期限。司法實踐中,超過法定期限的違法行政行為主要是行政機關未在法定期限內作出行政行為。
  • 損害賠償責任承擔的主體
    可以說,供電設施在侵權案件中的作用就是產權人進行侵權行為使用的工具,工具不能自行侵權,要通過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來實行。從以上分析,觸電案件的民事侵權責任主體,就是供電設施產權歸屬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能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2、根據供電設施產權人侵權行為,承擔民事侵權責任以及舉證責任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觸電案件分為三大類。
  • 行政訴訟中不存在時效的中止、中斷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 【普法】瑕疵欠據情形下舉證責任規則的具體適用
    裁判要旨 舉證責任包含行為責任和結果責任雙重含義,依舉證責任分配規則,在欠據上記載的債權人「秦某」與欠據持有者秦春某不一致情形下,原告就欠款成立的主張,被告樂某就債權人為秦和某的抗辯均應承擔行為責任,同時結果責任由原告承擔。
  • 最高院:關於虛假印章的認定、舉證責任及法律後果
    1、主張合同關係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即主張印章真實有效的一方應承擔爭議印章為對方印章或由對方加蓋印章的舉證責任。 在虛假印章爭議案件中,應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乙方否認所涉文件中印章是其印章及由其加蓋情形下,對方當事人應承擔爭議印章是真實的舉證責任。
  • 最高院二巡紀要第22則:行政賠償制度
    為儘快實現訴訟目的,實現司法資源使用的最優化,及時保護賠償請求人合法權益,其可直接訴請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賠償責任,而不能轉而僅對行政賠 償義務機關的拒絕行為提起確認訴訟、撤銷訴訟。法官會議意見採乙說行政訴訟中的訴訟類型,原則上具有排斥關係。
  • 最高法裁判|| 對賠償請求作履責判決後不同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之訴...
    一審認為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一行為一訴訟」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基本原則。在一個行政案件中,當事人可以針對同一被告作出的行政行為提出多個相關聯的訴訟請求,但不能針對不同被告作出的多個行政行為一併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