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潮汕,來自深山裡的信仰

2020-12-23 人在潮汕文字坊

文、圖 / 周建苗

雨天的山路,崎嶇不平,儘是紅泥土泥濘。從三坑水庫沿山的道路進來,我開著車,便有些猶豫了。車身被土泥濺得慘不忍看,坐在車上又一蹦一跳的,起起伏伏,況且天還下著小雨,沿著山崖邊走,怕山體滑坡,那是很危險的。可是,鎖著雲霧的遠山,很迷人,也吸引著我們,想著再進山裡看看。

深山裡的村落,偏僻、落後、交通不便,常是人們遺忘的角落。但山裡的人家,簡單質樸;山裡的風景,旖旎清幽;山裡的空氣,清新沁人。這也是,深藏於人們心頭,嚮往著的山野生活。去了下湳村,我的心頭一直想著去頂湳村看看、逛逛,也有一種遠方的信仰,尋找潮汕村落,深山裡的人家。這也是為了我,以後《人在潮汕(二)》的書稿,籌備一些材料吧!

好不容易,來到了頂湳村道。看著向上的泥土山路,很有斜坡度,妻很害怕說,咱還是不上去吧?我說,沒事,上次去下湳村,偶遇的村人說,頂湳村是在山頂,山道是可以開車上去,而且上面也有寬闊的埕地,可停車。於是,我便開車上去了。

山道很難走,崎嶇不平,彎彎曲曲,看不到前面情況。由於下雨的原因,山坡上已掉下的碎石,已鋪滿山路。鋪就的薄層水泥,有的已被衝出泥道。更甚者,上山的山道,僅為一車道,左邊是山崖,右邊是懸崖,看著後怕。妻又喊,不上去了吧?可是,車已至於半道,又不能掉頭,只能硬著頭皮,上去了。

我小心翼翼地開著,開車又有「飛天」向上的感覺。這不由令我想到,以前曾開車往摩天石,在彎彎曲曲的上山道,路的坡度越來越高,感覺開車上山,行在山道上,車就有點要後仰的感覺。我開著,雖然小心翼翼,精神卻高度緊張,腳微微的發抖抽搐著……幸好,半山腰上有一塊空地,我便將車停在空地,平復心情,然後折回了。

「咔」地一聲大響,車子像是碰到了什麼,我嚇壞了,是不是碰到石頭爆胎了。在這前不靠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車子又處於上下進退不得的險峻位置,要是爆胎了,後果真的不堪設想。馬上停車,我下車察看。一查,並非爆胎了,而是車子輾到了一石塊,石塊彈上,碰到車底盤……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至頂湳村前,找了一空地停車,我偷偷抹了抹一把汗,馬上在村前的老爺廟前,添了油,燒了香,祈求平安。頂湳村,依山環山,位於大南山脈深山裡的山頂寬闊地,仿如與世隔絕,與世無爭。像潮汕村落一樣,其山村口前,供奉有伯公廟、天地父母亭。這兒唯一不同的是,是以真君大帝、聖母娘娘、福德老爺三神共廟。燒香後,我們便走了進去。

環視四周而看,村子位置是坐西北向東南的,與潮汕村落建築的格局基本吻合。有點不同的是,村子並非是集聚於中央一起,而是分東南、西北兩個片區,中央隔著一大片綠地。從這可以看出,村子為什麼不建於平坦的山窪地帶,而是擇地建於山坡上,可能是為了防範下大雨之時,發生的泥石流、山體滑坡流進低洼平坦地帶,而對房屋所造成的危險吧!

這不,遠遠的可看到一條山泉,從東南山脈向西北低洼流下,給村落有了依山環水的生氣。此時,我算是理解,這兒為什麼叫頂湳村了。湳,讀音為nǎn,古河名,源出中國今內蒙古自治區,流入黃河。《說文》中說,西河美稷,保東北水。頂湳村,可能因這兒,有一條從東南往西北的山泉河流流下,取其意吧!同時,也有《後漢·西羌傳》中的「先零卑湳,皆強富」之蘊吧!

雨季的深山風景,尤其美麗,草木像是洗過了一樣,翠綠得有點誇張,到處煥發著盎然的生機。遠處的山林,如鎖在雲煙之中,半隱半現,仿如天上虛幻的景象。那隱落於大樹,樹葉綠得流油,樹幹虯枝黑得流墨,像極了山水畫般不真實。山坡旁的屋子,就這樣錯落屹立著,有如天上的人家,一走進來,又聞到了人間的煙火氣息。幽谷的幾聲鳥叫,掀開這一片寧靜,醉美畫卷。這樣的村子,令人疑夢疑幻了。

我們沿著村路,先到東南片區走走,看看。遠遠看著,這個小寨子前面有一棵大樹,屹立於石頭壘著的山坡。大樹臥著,遮蔭著這個寨子,像極了一幅唯美的畫卷,引人入勝,探個究竟。小寨子建於上山道旁,有三排建築兩通巷,前後兩排三至四間平房相連,後排僅一間房子。

屋子的牆體,都是用四方青石砌成,這是除海邊建築之外,潮汕深山建築獨有的特色,這邊的華嶺、下湳、頂湳都是這種建築格局。建築都是單間相連,屋頂硬山頂結構,架杉木,上面披瓦片加壓石塊,較為簡陋。由於年代久遠,也可能久沒有人居住,大多屋子的屋頂已崩塌,部分牆體已破壞了,上面長滿雜草、青苔。極少部分,有人居住或臨時居住的,換了門上了鎖,房屋有修葺過的痕跡,有點嶄新。

有點意思的是,這兒靠山道旁的一間房子,其屋頂是樓棚的,樓臺旁還有瓷柱護欄,這像是參照潮汕民間四點金、下山虎的新型建築改進,即是兩個伸手屋的屋頂建樓棚頂,不是蓋瓦片的。但這兒,像是一間房屋的屋頂,用水泥鑄的樓棚頂。這可以看出,這可能是這個村落的富貴人家,屋子也成了村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轉了一圈,屋前屋後的上下石階上,部分也植有茶樹,屋旁種有菜,山裡村莊的尋常生活氣息景象。於是,我們便折回,再往對面的西北片區,走走看看了。

西北片區的小寨,也是挨著山坡,靠山斜傾向上建築,幾排屋子就這樣平披在山上,落隱於山林之前。小寨子形成左、右兩邊,多間連屏障式房屋,從下而看有三、四橫巷,幾十戶人家居住。每戶人家的屋前,都為鵝卵石為主體泥土築的防護壩,層次分明的相隔壘著,這不僅堅固美觀,還有防護泥土流失屋子地基受破壞的作用。屋子也是四方青石結構,灰瓦屋頂,由於年代久遠,有的屋頂已崩塌,也有一些原建有房子的地方,現僅能看到了一塊空地。

像許多依山而坐的深山村落一樣,都是用鵝卵石泥土的壩圍,後屋子平視能看到前屋子的屋簷。上山的小道,彎彎曲曲,依山借勢而擇路,還有一塊塊鵝卵石墊成的「登山梯」,下雨天泥土已鬆動,人踩上石階很是危險。有點意思的是,小寨的通巷、橫巷錯綜複雜,雜亂無章,走著有點像入「迷宮」。臺階卻很有特色,鵝卵石墊成的,旁邊已長著雜草,有「一登紫雲天」的開闊之感。

人們可以發現,屋前屋後種植的茶樹,以及房子舊址的空地上,種有一些蔬菜,有南瓜、苦瓜、空心菜、菜豆等。也有搭著竹瓜棚、籬笆,瓜蔓已纏至上面,圍成一道綠色的屏障,上面已有黃色的花朵綻放著,招來了幾隻蜜蜂於上面飛舞。每登一層,每上一層,便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就像揭開了個個深山鄉裡人家,迥然不同的樸實生活一樣。

這不,我見到上山路上,有幾塊天然的巨石,臥於屋子的旁邊,感覺很為驚奇。走了許多地方,像這樣的村落的建築,在潮汕地區很為少見。而只有深山庵廟,才有這樣的普遍的建築格局。可見,這兒是因為當初的擇址,恰巧有幾塊大石屹立,又挪不開,而寨子已建,也就只能借勢而為了。沒想到的是,現在卻成了該寨子較有特色的景點之一。石頭旁的空地,人們在泥土堆裡,種了苦瓜,搭了竹棚,也有不少瓜藤爬了石邊,石頭的黝黑,怪石的嶙峋,形成了鮮明色感的對比,令人眼前一亮。我不禁的停上了腳步,拍起照來了。

來食茶,來食茶?一聲熱情的招呼聲,驚動了我。不知何時,旁邊的一屋子裡,走出了一老人,向我打著招呼。這話語,在山野之間,倍感親切溫暖。都說山裡人淳樸憨厚,見了陌生人,還招呼人家食茶,可見潮汕人的好客之情,略見一斑。說著謝謝的同時,我不由跟著他,來到了一茶几之前,只見還有一個中年人,坐在旁邊聚精會神的修著鋸子。見我的到來,立即熱情打招呼喊著,坐坐坐,食茶?仿如他鄉遇故知之情,我聽著,心已是暖和和的,如沐春風一般。

我給老人家遞了煙,又給中年人敬上,他擺著手說,沒抽菸。一同坐下,老人家燒上了水,端出了一茶盤,擺上了茶罐,以及茶杯。接著,他又跑進屋子裡,拿出了茶葉。中年人喊著說,拿這邊的,這邊的好喝!顯然,他們已把我當成了貴客,也拿出最好的茶葉來招待。這樣打擾人家,我倒有些,感到不好意思了。無意之間,我見到茶几上的瓷器茶盤、茶杯,很為精緻,上面的花紋極為精巧,市場上已少見到這樣的茶具了。

茶盤略有點高,其高度是普通茶具的兩倍。圓盤的周圍,描著淡殷紅的花紋,雖然看著有些年代,但圖案清晰。茶盤屬於小巧玲瓏的那種,盤面中央,僅能擺上三個精緻的小茶杯,多一杯則多,少一杯則少,像是按潮汕茶道中的「茶三酒四」設計,極有神韻。在山野之間,能見到這樣一套精緻茶具,也令這山裡鄉村增色了幾分。品茶,要是能擁有這樣的一套茶具,擺上,看著,便是未品,而茶先有韻,先香了。

見此,我心中有了幾分喜愛,便試問著,這茶盤,賣不?老年人低而不語,中年人說,以前他的一老總朋友至此,也有問過,這茶具賣不?接著,他便講起了茶盤的故事,說這茶盤,是老年人的父親傳下來的,應該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了,有一定的感情。後來,我才知道,這老人是孤寡老人,家中唯一值錢的,也就是這一個茶盤了。這也是他唯一的,對家人與家,一種精神寄託。每每,他端起這茶盤,便像是見到了家人,與家人一同品茶,沐浴親情與愛……也難怪他不賣了。都說茶伴有緣人,茶具也是一樣的,一切只能隨緣了。

水燒開了,茶泡上了。嫋嫋的茶氣,精緻的茶具,如畫山村,未品便先香了。端起,細啜,而飲,感覺茶味苦澀,難飲。中年人說,這是山茶,自家採的,老人炒的,外面的人都來這兒買,產量不高,無汙染,純天然,很好喝。還有,這兒還養蜂,採出的蜂蜜,也十分清甜純正。同時,這兒的水質十分清洌,甘甜。我苦澀笑了笑,但第二杯泡上來,喝上,但是另外的一種味道,醇甘,香氣回喉,舌頭留甘,仿如來自山野天然的氣息,有踩在雲霧青山中之感。可能,是剛才老人茶葉下多了一點,才顯得苦澀,沒泡出茶與水的真正味道。都說飲茶如生活,生苦澀後甘甜,在這兒我也品到了,果真是好茶!

從老人的口中,我了解了村子的一些來歷。村中都為賴姓,先祖起源於乾隆年代,他說村中有一石塊有記載,但我卻一直找不到。他們的村落,先是居於老黨校旁邊的。後來受方十三迫害,全村都四散逃竄,搬走了,有搬於灰寨、打鐵寨、水崗塘的,搬至灰寨的人家,後改姓為黃……

我聽了默默,略有傷感。在潮汕地區,搬至山裡的村落,大多都是勢單力薄的族人,其原因較為複雜,受方十三迫害,才流離失所的,要不誰會背井離鄉哩!如這個村落,目前村中仍沒有見到有村落宗親標誌性建築,祖祠祠堂。據老人說,現在有不少村人,重新到村中修葺房屋,也有不少人,從外面進來旅遊的。村子下面山邊,已在建設宗祠了。

交談之中,我也知道,頂湳村也是一個革命老根據地。據老人家記憶,說村中有一個烈士,是共產黨的通訊聯絡兵,曾送信件,在雲落山區,被日軍捕獲,後壯烈犧牲了。這在流沙公園的紅宮中,有相關的記載。因暫未能查閱相關資料,其詳情也只能知個大概,有機會我再細文。

在西北片區的小寨,我從小寨左邊的陡峭石階上去,環著小寨走了一遍,細細品味了一遍,還是頗有收穫的。住於山裡的人家,有著獨特的居住特色,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還有著鄉野的淳樸清新,心中嚮往著的詩與遠方。不知不覺,來到了小寨的左邊,那有一條較為筆直的下村道,通往山下。村道的旁邊,古樹成林,還有一條川流,靜靜流淌著,水清清的蕩漾著,河底細沙清晰可見。這樣的景色,真的很令人留戀、忘返。

從小寨下來,我們見到了村中,有建祠堂的工人,在旁邊搭了一彩條帆布的棚子,下面擺著方桌,可能是他們用餐、休息的地方。遠遠地,其中的一做飯的大姐,高聲地喊著,吃飯了嗎?來吃飯了,還有吃的。我擺著手說,我們吃了,吃了,謝謝。大姐看見了小孩,再喊著,小弟弟,過來再吃一碗吧?

因是陌生人,孩子肚子也不餓,沒有應。我再連忙說謝謝,說孩子上山來,剛吃過,肚子不餓。不過,我還是感覺心暖暖的。浮水相逢的人,來到深山裡,似乎都是一家人,是吃飯的時間,見到了,仍會喊著,來一起吃飯,這份淳樸與真摯,真的令人感動,也深為喊嘆。

深山裡的人家,心地善良,感情淳樸,一點也不受塵世薰染,這仿如令人找到了心靈的淨土,安居的場所。山裡人啊,真美呀!下山時,我回頭,又深情往村落看了看,望了望,心中也想著,下次,我們還是會來的。但願,山裡的這份寧靜與唯美,還能夠一直的保持下去……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旅行,叫做我去了潮汕-----御酒店潮汕尋味之旅~
    《風味原產地·潮汕》裡的提到的潮汕美食不是強調價格的「昂貴」,而是強調工法的「傳承」和對食材的「挑剔」。大堂展櫃的玻璃罩裡有一些僑批、銀票和古董書籍,住進這裡,仿佛就住進了一間潮州文化歷史的博物館早餐可選擇在酒店房間用餐,或是跟著管家開啟一場潮州尋味之旅(後面會分享)客房內甚至連歡迎水果都可以定製,雖然國內頂級酒店睡過不少,但這樣極致的服務還是第一次見。
  • 食在潮汕|最實在的雙城美食尋味記!
    記得知乎上有一題是「哪怕為了吃也值得跑一趟的地方」,排名第一的就是潮汕。每當我和來自潮汕的朋友聊起「吃」這個話題,他們口中所述的場景已經足夠令我垂涎三尺;還有他們眼中真切的自豪,一定是對這片低調的美食勝地的熱愛。如果只是吃過牛肉丸和潮汕砂鍋粥的你們,還未真正觸及潮汕的味道。潮汕的獨到之處在於,想真正讀懂它,就應該從味道開始。
  • 尋味東莞的弟弟,甘肅
    前段時間,給大家介紹了南下廣東拍攝的《尋味東莞》。肯定有人會好奇:《風味》系列和《尋味》系列,到底有什麼區別?在此之前,《風味原產地》系列已推出過雲南和潮汕兩部作品,口碑都很強硬。這一次,主創團隊來到了甘肅。提及甘肅,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第一印象。
  • 尋味酸甜苦辣 細品百味人生
    ……帶著這些問題,羊城晚報獨家專訪了《尋味東莞》製片人李潔。《尋味東莞》:「通過食物展示東莞鮮為人知的一面」2017年2月,李潔和團隊第一次到東莞調研,了解基礎信息後敲定了這個項目。他們想到可以延續《尋味順德》的概念,把「尋味」系列做下去,於是便有了《尋味東莞》。
  • 頂福勝潮汕牛肉火鍋:堅守匠心 做最正宗潮汕牛肉火鍋
    它就是,潮汕牛肉火鍋。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將帶您去到一家人氣火爆的潮汕牛肉火鍋店,探尋其中的美味秘訣。今天我們來到的這家店是位於曙光南路陽光錦城的頂福勝潮汕牛肉火鍋。木製架構,紅底黑字的中式燈籠和開放式明檔搭配在一起,讓店內裝修頗有些中西結合的韻味。大理石紋路的餐桌和黑色磨砂質感的餐盤,讓紅白相間的牛肉更加誘人。
  • 《尋味東莞》第一集 得天獨厚
    曾被尋味順德驚豔得流口水,看到尋味東莞的時候,第一想法是廣東的腊味,在我知道的就分為廣式、港式和潮汕腊味,東莞這個小小的臘腸還挺別致,臘豬肝是第一次聽,有機會一定去品嘗。
  • 尋味鹽鴻|鹽鴻「薄殼米」因一部潮汕美食《風味原產地·潮汕》紀錄片又火了!
    「人間餓爸」陳曉卿,繼《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後又放出大招——《風味原產地·潮汕》,給大家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的呈現潮汕美食的精髓。牛肉丸、魚丸、滷水、粿條、生蠔、薄殼米……光是聽到這些名詞,就讓人忍不住口水暗吞。
  • 美食紀錄片螢屏接力,陳曉卿團隊開啟嶺南尋味
    記者獲悉繼《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後,陳曉卿團隊的又一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即將於6月21日晚接檔而來,再次挑逗食客味蕾。《尋味東莞》試圖通過東莞的地道風味折射一方水土,管窺廣府美食文化,帶領觀眾探索風味流轉背後的歷史更迭與時空碰撞。
  • 潮汕人拜的到底是什麼神
    熟練掌握了拜老爺的各種習俗可能都不知道拜的是什麼神明很多人詬病潮汕的迷信其實,每個民族、地方都有自己的信仰潮汕人的信仰,更多是一種感恩,一種對世間美好的嚮往也正是潮汕人廣泛的信仰,將很多民族的文化故事傳承下來 潮汕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神潮汕,地處南海邊陲自古與中原相隔甚遠
  • 遙控器|美食紀錄片螢屏接力,《尋味東莞》接檔《風味人間》
    記者獲悉繼《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後,陳曉卿團隊的又一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即將於6月21日晚接檔而來,再次挑逗食客味蕾。《尋味東莞》試圖通過東莞的地道風味折射一方水土,管窺廣府美食文化,帶領觀眾探索風味流轉背後的歷史更迭與時空碰撞。
  • 深山裡的冰凌花
    這裡曾駐守著一群武警官兵,他們遠離家鄉,遠離城市和親人,以大山為伴、以哨位為家,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裡站崗執勤。老爺嶺位於長白山餘脈。山高林密,處於雷暴多發區。官兵們若想在這條件艱苦的哨所紮根,必須像老爺嶺上特有的冰凌花一樣,堅韌不拔。一年夏天,戰士小韓正在做飯,看到一個閃電打到避雷針上,餘電順著導線傳到屋裡,咔咔直響。
  • 山水相逢,美味不斷,今晚與你繼續相約:《尋味東莞》
    今晚9點40廣東衛視、騰訊視頻、新浪微博等平臺同步上線第二集《山水相逢》,我們繼續尋味東莞。《尋味東莞》是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的美食紀錄片,以美食引路,佐以故事為媒介,向大家展現一個魅力非凡、別樣精彩的東莞。《尋味東莞》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三集,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向大家講述了東莞的美食風貌。
  • 撈五條人的正確打開方式,不去潮汕枉少年|沙丁魚計劃
    這意味著我們熬過的每一個隔離中的日夜、不肯認輸的認真研發疆外的每一個目的地,和《樂夏》中又被刷下去的五條人一樣,成為這個焦灼的漫長的夏日裡最獨特的至暗時刻後的撫慰和期望。五條人的魅力在於市井氣息下的搖滾態度,在於對故土「塑料感」的總結後的固執的呈現,在於對上個時代潮汕人民背井離鄉後漂泊的氣質的刻畫和塑造,於是他們的歌聲裡,總是世故又天真,質樸又狡黠,荒腔又走板,用這樣的方式道盡閩粵交織的鄉土裡的那些世事無常的隨風往事。為這個夏天貢獻了「塑料感」話題熱度,也讓更多人了解他們根植於粵東故土的方言民謠。
  • 新加坡四美三個來自潮汕,香港藝人祖籍多是潮汕
    像是我國的潮汕地區,就盛產美人。潮汕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水質中和。該地不僅陽光柔和,氣候也很溫潤,物產多樣且豐富,有著產生俊男美女的土壤。其中郭妃麗、鄭秀珍有潮汕血統,范文芳祖籍是廣東惠州。另外,新加坡著名的歌手孫燕姿也祖籍廣東潮州。簡單來說,這都跟當年下南洋及過香港等歷史原因有關係。
  • 姜薯湯,一碗只有潮汕人才認識的糖水
    廣府人的「糖水」,在潮汕地區呼之為「甜湯」。而民謠中所提到的姜薯湯,便是潮汕最為有名的「甜湯」之一。對於潮汕以外的人來說,姜薯(姜茨)是一個生僻的名詞,也是一種陌生的食物。它只在潮汕部分濱海地區(潮陽和惠來)的山地才有種植。
  • 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自古以來,潮汕地區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頻繁遭遇天災人禍,造成了潮汕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的地方傳統文化習俗。「粵俗尚貴,祠廟興矣」、「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歷來潮汕人重視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倫理道德、建築藝術等的慎終追遠,也一代一代傳下了報本返始的孝思。
  • 江湖尋味|用刀叉吃火鍋你體驗過嗎?
    江湖尋味|用刀叉吃火鍋你體驗過嗎?>尋味小姐姐尋遍銅仁最後在時代天街為小可愛們找到一家不一樣的火鍋它就是——腩潮鮮牛腩火鍋以牛腩為主打招牌的牛腩火鍋餐廳你沒看錯就是刀叉不是吃西餐,就是吃火鍋中式潮汕牛肉邂逅西式刀叉吃法這就是——腩潮鮮
  • 不用去潮汕!帶你去吃石家莊裡正宗潮汕牛肉火鍋,搶肉一度失控
    想要在石家莊吃一頓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其實很簡單,不用跑到潮汕吃,在廣安大街與談北路交口的大吉利潮汕牛肉火鍋,可謂是石家莊內最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大家都知道潮汕火鍋的牛肉,一頭牛就能有上百種的吃法,不管是牛身上的任何部位,潮汕人都能切出花、涮出花。我第一去大吉利潮汕牛肉火鍋店的時候,老闆就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之前有一位客人在火鍋吃到一半的時候,叫店員裡撈去鍋中的浮沫,這讓店員是哭笑不得。
  • 很多人排隊1小時,就為吃東莞這家超火爆的潮汕小食店
    過去的三個月,東莞有一家餐廳活躍在潮汕人的朋友圈裡。以吃貨為代表的潮汕人,帶隊擠爆了這家專做潮汕小吃的主題餐廳。
  • 歡迎來看「風味」「尋味」系列
    入圍本屆白玉蘭獎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以及《風味人間》《尋味東莞》等美食紀錄片都具有較高的收視率和話題度;而海外劇《溫德米爾兒童》和近期熱播的《河神2》等也給劇迷提供了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