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之亂,為什麼人們都喜歡劉備、諸葛亮一方?

2021-01-08 無量天真1

我覺得人們有這個感覺,是因為漢末畢竟還是漢室天下,三國亂世諸侯爭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怎樣智勇雙全都只能是梟雄,孫權是自立為王,只有劉備一人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算得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中山靖王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喜好酒色,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和劉備的時代差不多隔了三百多年,傳了十五代以上,就算當時有人懷疑也無從正確去考證,也只好你說是就是了,機智。

更碰到當時被曹操控制的傀儡皇帝漢獻帝,也想藉助劉備的力量來奪回權力,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稱他皇叔,這是對他身份最直接的一種助力,當今皇帝都認他為叔了,皇親國戚得到有力佐證,而他本人又以仁義著稱,也就更讓天下義士信任歸附。

儒家主流思想是為正統服務的,也講究以德配位、忠義誠信、君子禮法等等,作者尊劉抑曹的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價值觀在帶隊,所以很多人就在不經意間把劉備和諸葛亮看成是主角了。

而劉備的手下大將也多被我們民間立廟,成為一種文化傳承,其實都是為了弘揚儒學中正向的傳統價值觀。

記得有老師說,一個班級能讓老師記憶深刻的學生,要不就是成績特別優秀,要不就是特別調皮機靈的。曹操司馬家族應該就算是調皮一類,而他們手下也出了很多幹將謀士,如果不是作者拉偏架,那些人的能力才華應該也不輸劉備一方的。

對劉備一方的感覺是有點矛盾的,只能說這種感覺更多源於他一方事業最後的草草收場,在那麼多將士為他拋頭顱灑熱血後,只留下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可惜可嘆。

正如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對比同樣的歷史人物宋江來講,劉備的印象又是積極的,所以對劉備談不上有多少觸動,但也不至於討厭。

宋江在潯陽樓題反詩:「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用這樣的豪氣幹雲連哄帶騙、威逼利誘拉了108好漢上梁山,很多人都以為他會大幹一場,沒想到最後是選擇招安,故事很精彩,但這個轉折實在出乎所料。

這其實是降低了理想,帶著眾弟兄去臣服昏君,以追求忠孝兩全,美其名曰為兄弟們的身份正名,博個功名流芳百世。

這點在歷史整個洪流中來看似乎顯得高大上,但仔細回頭去想,像盧俊義、徐寧、安道全這些名仕,本來就沒到要落草為寇的地步,完全是被裹挾著,成了不被自己選擇的人生。

盧俊義更是家大業大,武藝高強,江湖名聲遠揚,如果不上梁山,在民間的名氣也不會差,得個善終應該更沒問題的,最後卻被蔡京等奸臣把水銀放在其御賜飯菜中,坐船回廬州途中在船上吐血,落水溺死。而其他好漢的結局也同樣令人唏噓。

人們任何時候都需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英雄,但施耐庵把水滸英雄的最後下場寫成了悲劇,也是對當時政權的一個莫大的嘲諷。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不管怎樣,我們總是需要英雄,和英雄的勇氣的。

相關焦點

  • 曹操、孫權,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誰不屬於三國時期
    三國 東漢 近來,網上流傳一道非常火的歷史題,曹操、劉備、孫權和諸葛亮四人,哪一個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降為山陽郡公,保留天子禮儀,以二女嫁於曹丕。標誌著漢朝正式滅亡,之前叫名存實亡; 蜀漢,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這是三國的第二年; 東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這是三國的第10年。
  • 漢末三國為什麼喜歡給文官派武將的官職
    曹操做過的官職很多,從郎官開始到丞相,有十幾個之多,其中有的是文職,比如郎官、司空、丞相,有的是武職,比如典軍校尉、鎮東將軍,還有的是代理,比如奮武將軍、車騎將軍。就連諸葛亮一開始的職位是軍師中郎將,典型的武職。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也是一部漢末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史
    但在諸葛亮和魯肅的共同推動下, 孫、劉結盟抗曹, 大敗曹軍於赤壁, 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劉備乘勢佔據荊州五郡, 後又奪取益州和漢中, 三國鼎立的局勢逐漸形成。對曹操集團而言, 「迎天子」只是其戰略布局上的一個環節, 隨著集團勢力的壯大, 代漢自立已是世人皆知的趨勢。由於各種原因, 曹操最終沒有稱帝, 但其子曹丕繼位後立刻加快了改朝換代的步伐。
  • 如果劉備一統三國,位居功臣之首的諸葛亮,會有怎樣的結局?
    就拿東漢末年歷史來說,若沒有曹操、劉備、關羽等人,絕不會有之後跌宕起伏、精彩絕倫的三國。起初很多大腕進行角逐,都想成為笑到最後的成功者,實現「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之夢想。無論做什麼事情,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缺一不可,逐鹿中原更是如此。經過一波又一波的洗牌,袁紹、袁術兩兄弟出局,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死於曹操之手,只剩下劉備、孫權可與曹操抗衡。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要看三國演義與明末演義的異同,請先看一段《擋諒》
  • 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夏侯淵陣亡,那麼劉備損失了多少武將?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在三國時期,漢中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戰役一樣,都對漢末三國的歷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影響。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因為戰爭持續時間相對較久,加上爭奪的是漢中這一戰略要地,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投入了眾多名將。
  • 諸葛亮為什麼一年四季都拿著一把羽毛扇?
    ,這裡面指的的是三國大將周瑜喜歡拿著羽扇。除了周瑜外,《太平御覽》卷七引晉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對於諸葛亮來說,也喜歡拿著羽扇。並且,提到諸葛亮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羽扇不離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總是拿著羽扇呢?
  •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諸葛亮,字玄德,蜀漢昭烈皇帝,生平最大的功績就是延續漢祚,讓已經衰弱的東漢末劉氏得以安息。在「中山靖王后」的名聲下,劉備表面上是皇室貴族,但創業初期他壓根就沒有地位可言,真有地位何必編席賣草鞋。有生之年,63歲的劉備最大的遺憾就是「創業未半,中道崩掉」,沒有嘗過苦頭,但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 漢末三國,成功天使投資人——糜竺
    糜竺、簡雍,孫乾三人一起,號稱劉備創業初期的三大文官。據史料記載,糜竺不擅長謀略,在劉備麾下從未領過兵打過仗,也從未出過謀划過策。然而,糜竺一直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賞賜豐厚,可以說是成功的天使投資人,這是為什麼呢?
  • 劉備:詩詞中人們也會提到「劉豫州」
    漢末時期豪傑志士眾多,他們不僅在史書中留下了自己的記載,有些人還時常被人們以官職稱呼,甚至特指此一人。本篇就來看看「劉豫州」在詩詞中的形象。《勝果僧舍與葉養源論武侯出處作數韻》 宋 孫應時敲門劉豫州,見我欲安語。
  • 劉備託孤諸葛亮,曹睿託孤司馬懿,為什麼結局截然不同呢?
    喜歡三國的朋友很多,對三國也有多種解讀。其中的一種看法是,同是託孤,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也想著篡位,只是時機還未成熟,所以沒有行動。這種觀點很荒謬,因為諸葛亮和司馬懿性情不同,抱負不同,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為什麼非要把一片丹心的諸葛亮解讀成包藏禍心的亂臣賊子?
  • 諸葛亮的四個朋友為什麼拒絕了劉備的邀請,反而投奔了曹操陣營?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中,他曾經在路邊的野店遇上了所謂的諸葛亮四友。從這些人的言談舉止看顯然都是一時之豪傑,因此劉備禮賢下士的提出了邀請。然而這些人都以山野之人無意於仕途的理由推脫,拒絕了劉備的招攬。從《三國演義》後來的情節看,這些人都逐漸投入了曹魏門下,成為曹魏政權的封疆大吏。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黃姓人物?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有差異,哪怕在類似的歷史背景裡,人物們走出來的路也千差萬別。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黃姓人物們。梳理了《三國志》中提及的黃姓人物們,列個名單:黃邵shào、黃華、黃權、黃崇、黃琬、黃祖、黃射、黃休、黃昂、黃朗、黃柱、黃元、黃皓、黃忠、黃敘、黃襲、黃猗yī、黃疆、黃蓋、黃柄、黃他、黃淵、黃亂。
  • 漢昭烈帝劉備:三國最強「勵志哥」
    劉備此舉備受爭議,據《魏書·呂布傳》記載,呂布臨死前喊到:大耳兒最叵信者。意思是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想必是呂布也認為以劉備的人品,不該是落井下石的那號人。這個其實也不能怪劉備,我們都知道呂布是一個喜歡美色的大帥哥,而劉備的老婆被他擄走了兩回,你說擄走一回,劉備還能信你秋毫無犯,你怎麼還能擄走第二回?莫非是吃到了甜頭?你給劉皇叔別的帽子他敢接,你給那個顏色的,對不住了,老弟,你還是死了我才能踏實。
  • 劉備託孤為什麼選諸葛亮李嚴而不用趙雲?
    漢昭烈帝劉備永安託孤,選擇了以丞相諸葛亮為主,尚書令李嚴為輔。
  • 諸葛亮為什麼要等劉備三顧茅廬?
    小時候看三國總是有一點不解,既然諸葛亮都準備出山輔佐劉備了,為什麼還要等劉備三顧茅廬?如果劉備沒有耐心,或是形勢緊迫,等不了諸葛亮的話,那不就失去建功立業、匡扶漢室的機會了嗎?難道真的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嗎?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諸葛亮是矯情,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諸葛亮說的是實話。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今天,我繼續來講述蜀漢王朝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故事。劉備能夠奪取漢末三分之一的天下,一切的轉機,都要從南陽隆中說起。
  • 此人不死,沒有三國,他若活著,曹操、劉備都將敗於他之手
    曹操在董卓篡亂後,就起兵討伐董卓,這讓他迅速壯大,成為了三國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他還「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獻帝的名義起兵戈不斷討伐、打壓對手,這讓他連滅袁紹、袁術等強敵,成了三國最強諸侯。劉備是漢朝皇室之後,天下大亂後,他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以「匡扶漢室」為信仰,也開始起兵「涿鹿中原」。
  • 劉備死後,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終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才華非凡,智謀更是吊打三國諸多謀士,例如:司馬懿,此人雖然算得上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但才華智謀方面確實抵不過諸葛亮,當年諸葛丞相與司馬懿對陣,司馬只得拒守,面對諸葛亮司馬懿生平所學,完全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