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人們有這個感覺,是因為漢末畢竟還是漢室天下,三國亂世諸侯爭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怎樣智勇雙全都只能是梟雄,孫權是自立為王,只有劉備一人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算得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中山靖王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喜好酒色,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和劉備的時代差不多隔了三百多年,傳了十五代以上,就算當時有人懷疑也無從正確去考證,也只好你說是就是了,機智。
更碰到當時被曹操控制的傀儡皇帝漢獻帝,也想藉助劉備的力量來奪回權力,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稱他皇叔,這是對他身份最直接的一種助力,當今皇帝都認他為叔了,皇親國戚得到有力佐證,而他本人又以仁義著稱,也就更讓天下義士信任歸附。
儒家主流思想是為正統服務的,也講究以德配位、忠義誠信、君子禮法等等,作者尊劉抑曹的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價值觀在帶隊,所以很多人就在不經意間把劉備和諸葛亮看成是主角了。
而劉備的手下大將也多被我們民間立廟,成為一種文化傳承,其實都是為了弘揚儒學中正向的傳統價值觀。
記得有老師說,一個班級能讓老師記憶深刻的學生,要不就是成績特別優秀,要不就是特別調皮機靈的。曹操司馬家族應該就算是調皮一類,而他們手下也出了很多幹將謀士,如果不是作者拉偏架,那些人的能力才華應該也不輸劉備一方的。
對劉備一方的感覺是有點矛盾的,只能說這種感覺更多源於他一方事業最後的草草收場,在那麼多將士為他拋頭顱灑熱血後,只留下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可惜可嘆。
正如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對比同樣的歷史人物宋江來講,劉備的印象又是積極的,所以對劉備談不上有多少觸動,但也不至於討厭。
宋江在潯陽樓題反詩:「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用這樣的豪氣幹雲連哄帶騙、威逼利誘拉了108好漢上梁山,很多人都以為他會大幹一場,沒想到最後是選擇招安,故事很精彩,但這個轉折實在出乎所料。
這其實是降低了理想,帶著眾弟兄去臣服昏君,以追求忠孝兩全,美其名曰為兄弟們的身份正名,博個功名流芳百世。
這點在歷史整個洪流中來看似乎顯得高大上,但仔細回頭去想,像盧俊義、徐寧、安道全這些名仕,本來就沒到要落草為寇的地步,完全是被裹挾著,成了不被自己選擇的人生。
盧俊義更是家大業大,武藝高強,江湖名聲遠揚,如果不上梁山,在民間的名氣也不會差,得個善終應該更沒問題的,最後卻被蔡京等奸臣把水銀放在其御賜飯菜中,坐船回廬州途中在船上吐血,落水溺死。而其他好漢的結局也同樣令人唏噓。
人們任何時候都需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英雄,但施耐庵把水滸英雄的最後下場寫成了悲劇,也是對當時政權的一個莫大的嘲諷。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不管怎樣,我們總是需要英雄,和英雄的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