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德]赫爾曼·霍特
譯:趙國星
1941年6月26日—30日
並不是各個戰線的德軍進展都像中央集團軍群這麼順利,因為中央方向集中了德軍最強大的裝甲部隊。不出所料的是,南方集團軍群在戰鬥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在這一地段北翼國境的蘇軍並未在突然襲擊之下潰退,反而迅速在慌亂中恢復了過來,並動用預備隊和後方的坦克部隊發動反擊,多次迫使德軍攻勢頓挫,隸屬第6集團軍的第1裝甲集群直到6月28日才達成了戰役突破。而蘇軍在普裡皮亞季沼澤南側邊緣針對盧茨克(Lutsk)—羅夫諾(Rovno)—日託米爾(Zhitomir)公路的猛烈反擊特別棘手,第1裝甲集群不得不放棄向基輔的攻擊,集中主力向北與蘇軍展開激戰。而到6月底,其南翼的裝甲軍先頭部隊仍然在斯盧奇河(Sluch)以西大約100公裡的地方。
北方集團軍群在西德維納河以西遭遇強敵而毫無進展(至少有12個步兵師,而且得到了坦克的加強),儘管第4裝甲集群已經奪取了該敵背後的陶格夫匹爾斯—雅各布斯塔德一線。
現在,德國領導層倒是擺脫了戰爭爆發前陸軍總司令部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敵人並沒有向「廣闊的俄羅斯大地」撤退。蘇軍的不斷反擊遲滯了我軍的攻勢,而蘇軍頑強抵抗乃至戰鬥到最後一人,使得我軍無法封閉包圍圈。至此,還沒有發生決定性的戰鬥。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到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在比亞韋斯託克—新格魯多克口袋中至少殲滅了蘇聯20個師。在比亞韋斯託克—明斯克方向的戰鬥取得大捷,令整個中央集團軍群掌握了戰役主動權,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優勢。正如希特勒1941年3月30日談論過的,中央集團軍群下轄的各裝甲集群應如何從明斯克方向向列寧格勒迅速推進?
(上圖)蘇德戰爭戰場總覽
毫無疑問,布勞希奇更傾向於往莫斯科進擊,博克對此的態度則更堅決。當前戰局令二人堅信,在向莫斯科進攻的路上肯定會遇到強大的蘇軍,而中央集團軍群也必然能戰而勝之。但「每一場大規模會戰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經常徹底改變局勢,為採取新的措施打下新的基礎。所有事情都取決於正確地分析現在的態勢……」。毛奇當年所做的論斷在1941 年也仍然是有效的。「當然,將領不要忽視其主要目標,在瞬息變換的戰局中保持冷靜。但是,指揮官無法根據事先的預測而下定決心,以何種方式完成自己的目標。在戰役進程中他要根據各種無法預料到的情況做出各種決策。」
6月26日,希特勒曾經考慮「成功包圍比亞韋斯託克之敵後,將主力轉移到南方集團軍群,以解決當下該集團軍群缺乏供應和有力援兵的困境」。這很明顯違反了毛奇的教誨:「不要忽視其主要目標,在瞬息變換的戰局中保持冷靜」。
希特勒此後又提出轉移主力方向的建議,而當時的戰場情況又完全不同了。但6月29日和30日,古德裡安和我感到兩個裝甲集群繼續向東進擊比較困難,恰在此時希特勒又老調重彈,指出為奪取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域包括列寧格勒工業區,應該抽調機動兵團加強北方集團軍群。
希特勒希望能儘快封鎖住蘇聯波羅的海艦隊,以保證德國經由波羅的海的鐵礦石進口。他聲稱無論如何都要加強北方集團軍群,因為向列寧格勒進攻將促使芬蘭軍隊採取攻勢,而芬軍在拉多加湖沿岸的攻勢要到7月17日才開始,而且加強北方集團軍群將能夠「保障向莫斯科進攻時左翼的自由」。約德爾反對,因為經由列寧格勒繞行將超出裝甲部隊的技術能力。最終,8月將第3裝甲集群劃歸北方集團軍群, 而在9月由於戰局的需要又將其調回給中央集團軍群。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希特勒並沒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軍事決策中,而且並沒有做出任何明確地決定。他要將裝甲集群調往北線的理由表面上看是站得住腳的,當然,最終肅清波羅的海國家的蘇軍並保障進攻莫斯科時德軍的左翼,是必要的。德軍後來在冬季進攻莫斯科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側翼的威脅。
考慮到7月1日的時候還無法預知後來的種種變化,在6月30日命令第2和第3裝甲集群(也就是說總共9個裝甲師)主力向北越過奧爾沙—維捷布斯克—陶格夫皮爾斯一線是有可能的,這樣這兩個兵團就能夠配合第4裝甲集群,壓迫敵軍背向波羅的海沿岸撤退。第2裝甲集群可能首先要在奧爾沙附近和敵軍交戰,那麼這樣就有必要得到北方集團軍群所部的配合。那麼至關重要的問題是,至少要將整個第3裝甲集群投入到霍爾姆—伊爾門湖一線,以便切斷蘇軍向波羅的海沿岸增援的途徑,同時為接下來向莫斯科進攻鋪平道路。
(上圖)正在執行反坦克任務的88毫米高射炮,成為戰爭中最具影響力的武器。
蘇軍如果渡過第聶伯河向西發動反擊,有利於德軍事先在該河以西殲滅其主力的意圖。我軍的摩託化步兵師能夠利用別列津納河附近幾乎無法通行的地形優勢遏制蘇軍的反擊,直到第2、第4和第9集團軍的後續步兵軍趕上來。如果第1裝甲集群在普裡皮亞季沼澤以北的話,那將起到莫大的作用。在沃利尼亞(Volhynia)戰勝敵軍,這樣就有可能令南方集團軍群在斯特裡(Styr) 河對岸站穩腳跟,並派第1裝甲集群(或者至少5個裝甲師)通過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向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線進擊。當然這意味著要放棄雄心勃勃的奪取烏克蘭的計劃,雖然聽上去可以操作,但希特勒不太可能支持這個計劃。
後來,希特勒在1941年8月底憤恨地抱怨道,相比戈林的空軍,陸軍根本就沒有明白,德國軍隊縱橫千裡的作戰能力並不是為「自私自利的陸軍小團體」服務的,而只能是為實現最高領導人的意志而服務。當然現在已經找不到文件證明他是否真的說過這樣的話。然而,希特勒在6月底還是克制住了自己幹涉戰場指揮的意願。大概是因為希特勒醉心於北方集團軍群在戰役初期的勝利,特別是迅速奪取陶格夫匹爾斯。
本文摘自《裝甲作戰 : 赫爾曼·霍特與「巴巴羅薩」行動中的第3裝甲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