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延遲滿足感,同時也要享受即時滿足感

2020-12-20 籃球王小科

文/夜漁

做一個有趣的試驗。

在一間空蕩的的房間裡,只放著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我們坐在椅子上,桌子上放著兩張我們提前準備好的白紙,白紙上分別寫著一萬元和十萬元,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兩張白紙之間進行選擇。

選擇一萬元,我們現在就可以拿走一萬元的現金。

選擇十萬元,我們需要等到三年後才能拿到這筆現金。

這時候你會如何選擇?

《自控力》這本書中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試驗,只不過這個試驗用到的是糖果,其中一個選擇是兩種不同的糖果,另外一個選擇是六種不同的糖果,區別就在於,選擇兩種糖果馬上就能吃到,選擇六種糖果需要等待幾個小時才能吃到。

試驗最終的結果是,超過70%的人選擇了兩種糖果。

這樣的結果讓我感到意外,但仔細想想,如果是我,我大概率也會選擇兩種糖果,畢竟我們還是更傾向於即時滿足感。

那麼面對著一萬元和十萬元,我們又會如何選擇?我猜測大部分人會選擇一萬元,因為這一萬元我們馬上就能拿到,而十萬元需要等待三年,也就是1000多天,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耐心呢?

當然了,這個試驗我們測試的對象只是普通人,如果是千萬級的富豪,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過話說回來,一萬元和十萬元,我們更想要哪一個呢?那肯定是十萬元了,可是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了一萬元。

《自控力》中寫道:「為了迅速得到瞬間的快感,他們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面對金錢多與少的誘惑,我們能否讓自己更好的做到自控,然後選擇我們真正想要的十萬元呢?

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延遲折扣。

意思是,我們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我們來說價值越低,很小的延遲就能夠大幅降低我們感知到的價值。

這一點不難理解,假如我們在選擇一萬元和十萬元的時候,我們能夠先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我們的理性就會佔據上風。

比如說,很多人現在一個月的月薪是3000元,一年的薪資就是36000元,兩年的薪資也不過才72000元,這樣一想,等待三年就能夠拿到超過兩年的薪資,甚至是接近三年的薪資,相比現在拿到一萬元,對我們的誘惑力是不是更大呢?

所以書中給出了一種方法:10分鐘法則。

書裡寫道:「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

可如果此時把一萬元現金放在你面前呢?那麼即便是等待10分鐘,我們大部分人仍然會選擇一萬元,這是因為我們直接看到了真實的獎勵,而那十萬元還只是個數字,太虛,太空洞。

所以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知道什麼會引起欲望的時候,將它放到視線之外,它就不會再吸引你了。」

這樣一對比,「10分鐘法則」似乎也會有失效的時候,但其實讓我們做到延遲滿足感的並不是這10分鐘,而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憧憬。

就像書中說的:「想像未來可以讓人延遲滿足感,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延遲滿足感帶給未來的回報,只要設想一下未來就行。」

設想未來能夠讓我們做到延遲滿足感,這對於我們而言實際上還只是第一步,如果我們能夠把對未來的憧憬描繪的更加真實生動,那麼延遲滿足感對於我們來說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這讓我想到了年輕人為什麼要努力奮鬥,可是很少卻具備耐心,一方面可能是對未來沒有一個具體的畫面,另一方面是左右搖擺,萬一努力了,付出了很多,最終實現不了這樣的畫面呢?

提到延遲滿足感,我們當然也會想到即時滿足感,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當中,即時滿足感並不受歡迎,但這並不表示它不好。

《自控力》中作者講述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他在拿到獎學金進入研究生院的時候,他的老師送了他一瓶香檳酒作為禮物,作者一直沒捨得喝,他希望以後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時候再喝。

後來作者接連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他仍然沒有喝這瓶酒,他告訴自己等到下一次再把這瓶酒打開。就這樣,這瓶酒跟著作者搬了四次家。

直到作者拿到了學位證書的時候,他決定打開這瓶酒,但此時這瓶酒已經不能喝了。

這件事讓作者非常後悔,但是他也得到了很深的感悟,那就是在培養延遲滿足感的這條大路上,我們也要學會享受即時滿足感。

這就像一家公司,今年他們的目標是賺到1000萬,分配到每個季度是250萬,分配到每個月大約是84萬,只要每個月或每個季度完成了預先定下的目標,公司就會組織全體員工出去遊玩,這裡的1000萬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延遲滿足感,公司組織員工出去遊玩就是我們所說的即時滿足感。

把長遠目標分散成多個細小的目標,完成這些細小的目標後,要給自己一些獎勵,這或許才是我們在努力奮鬥的道路上應該有的方式。

最後,分享書中的一段話:「為現在的行為承擔後果,看似是未來的自己,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己。未來的自己會對我們現在的付出感激不盡。」

— END —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感」的人在幫你「提前透支滿足感」
    「延遲滿足感」的人在幫你「提前透支滿足感」  持續力 • 2020-08-11 08:00:34
  • 一個人延遲滿足感的能力越強,越容易幹成大事
    編輯:職場在線達人想了解更多關於職場成功的原創文章,歡迎添加關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延遲滿足感」,是指一種甘願為了長遠利益或者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放棄目前短暫及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延遲滿足感」,不是單純的要求個人一味地等待,壓制欲望,更不是讓人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她是要求個人學會堅持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克服短暫的困境來謀求長遠發展。職場上「延遲滿足感」能力越強的人,越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而那些延遲滿足感能力低的人,一旦碰到困難往往容易退縮,在事業上自然很難取得突破。
  • 成功第一步:從學會延遲滿足感開始
    01位元組跳動CEO張一鳴在接受《財經》採訪時,這樣說:「我的成功秘訣就是延遲滿足感,而且最大的延遲滿足,是思維上的。」接著補充道:「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問題——沒有延遲滿足感。」翻開張一鳴的微博,你會發現有非常多關於延遲滿足感的內容。
  • 有一個觀念分享:先做困難的事,延遲滿足感
    其實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看似是非常幼稚的,但是可以明顯看得出他的思維習慣是先要吃自己喜歡的,隨後再吃自己不喜歡的。而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不想浪費,於是痛苦去吃,每一次吃完結束都是一種痛苦,那麼勢必就會產生一種痛苦的情緒,就想著拖延,能推後吃掉它就推後。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拖延習慣了。為什麼要建議來訪者先吃蛋黃再吃蛋白呢?
  • 北大才女劉媛媛:想要人生更多的可能,你要學會「延遲滿足」
    一 你聽過」延遲滿足」這個詞嗎?那你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感嗎?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有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馬上獲得一樣獎勵,比如 1 個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時間,得到 2 個棉花糖。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只會讓欲望反彈。許多人以此為恥,並給自己立下各種flag,發誓明天要早起,明天開始跑步,明天好好吃飯……永遠寄希望於明天,就永遠不會實現。不如想想為什麼遊戲、追劇、手機會如此吸引你?因為他們都符合即時滿足效應。那麼,為什麼不把它運用到生活中來呢?我們要做的不是壓抑欲望,而是面對欲望,與欲望和解。
  • 即時滿足的勝任感,卻讓孩子經不起挫折
    另一方面是父母跟孩子沒有共同的興趣話題可以聊,同時對孩子的世界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價值觀的衝突,孩子自然而然的轉向更懂自己的年輕人互動。 笑果文化聯合創始人李誕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段壓抑欲望的歷史,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今天他餓了他一伸手一個果子,他當時就能快樂,但這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群不快樂的人,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感。」
  • 快時代下,延遲滿足和即時享受,你是哪一類人?
    有一期《奇葩說》裡,李誕說人類的發展史是一個壓抑欲望的過程,即延遲滿足,而如今,至少在網際網路狂歡中,大家追求的,都是即時享受。為什麼有人明知,吸菸有患肺癌的風險,嚼檳榔容易引發口腔癌,還會這麼做?我們對即時享受的偏好揭示了一件事,大多數人都在尋求即時享樂的機會,而迴避延遲滿足的事情。讓你讀一本書,5分鐘就昏昏欲睡;讓你去跑一會步,還沒換上跑鞋,就心生退意;讓你學習一項技能,還沒開始就覺得我不行;嘴上嚷嚷著減肥,轉眼看到吃的就大快朵頤。
  • u1s1,還是QQ最懂年輕人的社交滿足感
    02 虛擬形象與社交滿足感用戶是哪些人?這是我們討論QID功能上線是否具備必要性的話題的源頭,而虛擬形象與社交滿足感則是QQ近年來執著進行個性化功能迭代的另一重原因。註冊了QID的用戶可以同時生成專屬身份卡,這是一張集用戶暱稱、頭像、QQ號、ID、釐米秀等元素於一身的展示型卡片,甚至可以說是一張數字名片。實際上,在QID之前,QQ的社交資料頁就已經很豐富了,從個性標籤到擴列資料,再到頗受歡迎的「鎮樓音」,年輕用戶對個性化的追求深入骨髓,而QID的推出在豐富這張「社交名片」的同時,也為用戶帶來了很多新鮮玩法。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們:能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一:延遲能力促成功 心理學上認為自我延遲滿足(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以及在等待過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 如何找到每天有滿足感的工作?這裡是最詳盡的指南
    如何找到每天有滿足感的工作?這裡是最詳盡的指南原文 by Margaret Gould Stewart翻譯 by Maymay Jasray@改變自己校對 by 再逼自己一把的吉祥@改變自己我對當前職位感到眷戀和滿足,不過同時我在思考是什麼使工作給人帶來滿足感?是什麼讓我日復一日感到滿足?又是什麼使這種滿足感長期持續?當我回望過去,我希望改變什麼?我希望改變的東西能否不用換工作就可以找到?很多因素影響工作滿足感。也有許多關於此主題的優秀研究。並且,經過多年的職業生涯變化,我自己總結了一個簡單的框架,似乎還蠻奏效。
  • 指揮家聖克萊爾:做有滿足感的事 不在乎有沒有聚光燈
    原標題:指揮家聖克萊爾:做有滿足感的事 不在乎有沒有聚光燈   來自美國的太平洋交響樂團是美國近50年來最大的交響樂團,曾被評為美國五大最有創意的交響樂團之一。
  • 致自己:延遲滿足,是高級的自律
    ----顏真卿歲月如白駒過隙,從小我們就知道要惜時,要勤奮經營自己的人生。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大多數都是道理都懂,依然把握不好自己。我們除了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還有精彩紛呈的精神享受,無不在奪人眼球,消耗人們的精力。
  • 《我們的師父》:極度舒適的「高級滿足感」
    我們要從同質化的節目中,把觀眾遭到窒息的觀感救出來,為他們帶來久違的滿足。觀眾需要更高級的快樂,而《我們的師父》擁有一種最易為觀眾帶來滿足感的方式。知識普及的獲得感,與人生分享的共情感相加,讓觀眾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更多」。《我們的師父》在嘉賓配置上,顯然走的是臺網兼顧的路子。
  • 北舞校花約會高顏劍橋男:「俘獲優質男,要延續滿足感」
    做好「約會功課」,才能延續對方滿足感 據研究表明:女人一天要說20000字,而男人只要說7000字,過多的話語與問題讓對方消化作答,其實是件疲憊的事情。所以你只需做一個稱職的聆聽者,時不時露出你的微笑,稍帶小心機的撩一下頭髮就很迷人。
  • 超有滿足感的哦
    【點擊了解】如何成為CD會員享受墨爾本眾多店鋪獨家折扣
  • TED英文演講 | 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如何獲得滿足感?
    你的行程日曆已經被各種會議填滿,有時候甚至要同時做兩三件事。你覺得自己很投入,很忙碌。實際上,你還會覺得自己很有效率。可一天結束後,你卻總是覺得還缺了點什麼,並試圖弄清到底少了什麼。But before you do, the next day starts all over again. That was how I felt two years ago.
  • 《阿甘正傳》:在強調延遲滿足的時代,為什麼即時滿足更重要?
    ,因為它是反本能的,但我們也無法說服自己順應本能心安理得的享受即時滿足,於是,焦慮、恐懼、自責成為我們的日常,讓我們不僅無法安心的享受當下,又無法從容的面對未來。所以,一切延遲滿足的基礎是因為以前被即時滿足過,也唯有經常被即時滿足,關健時刻,我們才能真正的通過延遲滿足考驗。2、即時滿足能讓我們減少心理消耗成本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管窺效應」。就是把一個人的視野或者欲望比喻成一根管子,管子以外的東西他是看不見的。
  • 新東方在線百日行動派:「滿足感」雖然來得晚,但肯定會來
    「用百日行動派100天的時間,先陪著學生一路啃下來,他們就知道滿足感雖然來得晚,但只要堅持就肯定會來!」——新東方在線百日行動派的一位老師說道。牛津大學化學系、多倫多大學、清華大學……他共享著學生收穫成功的喜悅,「我希望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我也享受和學生相處的過程,所以上課對我來講是一個快樂的過程。」齊晨陽如是說。最初,學生喜歡稱齊晨陽為「小齊老師」,慢慢地學生將「齊」改為了「七」,所以現在他們更習慣稱他為「小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