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漁
做一個有趣的試驗。
在一間空蕩的的房間裡,只放著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我們坐在椅子上,桌子上放著兩張我們提前準備好的白紙,白紙上分別寫著一萬元和十萬元,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兩張白紙之間進行選擇。
選擇一萬元,我們現在就可以拿走一萬元的現金。
選擇十萬元,我們需要等到三年後才能拿到這筆現金。
這時候你會如何選擇?
《自控力》這本書中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試驗,只不過這個試驗用到的是糖果,其中一個選擇是兩種不同的糖果,另外一個選擇是六種不同的糖果,區別就在於,選擇兩種糖果馬上就能吃到,選擇六種糖果需要等待幾個小時才能吃到。
試驗最終的結果是,超過70%的人選擇了兩種糖果。
這樣的結果讓我感到意外,但仔細想想,如果是我,我大概率也會選擇兩種糖果,畢竟我們還是更傾向於即時滿足感。
那麼面對著一萬元和十萬元,我們又會如何選擇?我猜測大部分人會選擇一萬元,因為這一萬元我們馬上就能拿到,而十萬元需要等待三年,也就是1000多天,有多少人會有這樣的耐心呢?
當然了,這個試驗我們測試的對象只是普通人,如果是千萬級的富豪,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過話說回來,一萬元和十萬元,我們更想要哪一個呢?那肯定是十萬元了,可是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了一萬元。
《自控力》中寫道:「為了迅速得到瞬間的快感,他們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面對金錢多與少的誘惑,我們能否讓自己更好的做到自控,然後選擇我們真正想要的十萬元呢?
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延遲折扣。
意思是,我們等待獎勵的時間越長,獎勵對我們來說價值越低,很小的延遲就能夠大幅降低我們感知到的價值。
這一點不難理解,假如我們在選擇一萬元和十萬元的時候,我們能夠先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我們的理性就會佔據上風。
比如說,很多人現在一個月的月薪是3000元,一年的薪資就是36000元,兩年的薪資也不過才72000元,這樣一想,等待三年就能夠拿到超過兩年的薪資,甚至是接近三年的薪資,相比現在拿到一萬元,對我們的誘惑力是不是更大呢?
所以書中給出了一種方法:10分鐘法則。
書裡寫道:「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
可如果此時把一萬元現金放在你面前呢?那麼即便是等待10分鐘,我們大部分人仍然會選擇一萬元,這是因為我們直接看到了真實的獎勵,而那十萬元還只是個數字,太虛,太空洞。
所以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知道什麼會引起欲望的時候,將它放到視線之外,它就不會再吸引你了。」
這樣一對比,「10分鐘法則」似乎也會有失效的時候,但其實讓我們做到延遲滿足感的並不是這10分鐘,而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憧憬。
就像書中說的:「想像未來可以讓人延遲滿足感,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延遲滿足感帶給未來的回報,只要設想一下未來就行。」
設想未來能夠讓我們做到延遲滿足感,這對於我們而言實際上還只是第一步,如果我們能夠把對未來的憧憬描繪的更加真實生動,那麼延遲滿足感對於我們來說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這讓我想到了年輕人為什麼要努力奮鬥,可是很少卻具備耐心,一方面可能是對未來沒有一個具體的畫面,另一方面是左右搖擺,萬一努力了,付出了很多,最終實現不了這樣的畫面呢?
提到延遲滿足感,我們當然也會想到即時滿足感,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當中,即時滿足感並不受歡迎,但這並不表示它不好。
《自控力》中作者講述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他在拿到獎學金進入研究生院的時候,他的老師送了他一瓶香檳酒作為禮物,作者一直沒捨得喝,他希望以後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時候再喝。
後來作者接連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他仍然沒有喝這瓶酒,他告訴自己等到下一次再把這瓶酒打開。就這樣,這瓶酒跟著作者搬了四次家。
直到作者拿到了學位證書的時候,他決定打開這瓶酒,但此時這瓶酒已經不能喝了。
這件事讓作者非常後悔,但是他也得到了很深的感悟,那就是在培養延遲滿足感的這條大路上,我們也要學會享受即時滿足感。
這就像一家公司,今年他們的目標是賺到1000萬,分配到每個季度是250萬,分配到每個月大約是84萬,只要每個月或每個季度完成了預先定下的目標,公司就會組織全體員工出去遊玩,這裡的1000萬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延遲滿足感,公司組織員工出去遊玩就是我們所說的即時滿足感。
把長遠目標分散成多個細小的目標,完成這些細小的目標後,要給自己一些獎勵,這或許才是我們在努力奮鬥的道路上應該有的方式。
最後,分享書中的一段話:「為現在的行為承擔後果,看似是未來的自己,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己。未來的自己會對我們現在的付出感激不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