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造成精神損害如何賠償?民法典有了新規定

2020-12-25 安青網

違約造成精神損害如何賠償?民法典有了新規定

2020-10-09 10:10:32   來源:蕪湖新聞網    

【摘要】

李律師同時指出,並不是所有的違約之訴,受損害人都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還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的:首先,雙方當事人要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係

旅遊期間親人發生意外身亡、婚慶等人生重大典禮的珍貴照片視頻被誤刪……生活中發生這些不幸對當事人的精神往往造成重大打擊。那麼,如果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約定,導致對方人格權受損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人可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即將實施的民法典對此是如何規定的?10月8日,安徽宇浩律師事務所李祥強律師結合現實案例為我們解析了民法典相關法條的新突破。

李祥強律師講述了發生在山東省的一個案件:昃某某、孫某某與濟南某旅行社籤訂了《團隊出境旅遊合同》。在旅遊過程中,導遊做出風險提示後未陪伴登島,昃某某在登島後未聽從旅行社的風險提示,在導遊明示不能下水的地方下水導致不幸溺水身亡。

昃某某的近親屬起訴該旅行社,要求其承擔喪葬費、誤工費、遺體運送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一審法院認為,昃某某與旅行社均存在違約行為,判決昃某某與旅行社按照4:6承擔違約責任。關於精神損害撫慰金,一審法院認為,精神損害賠償僅存在侵權之訴中,在違約之訴、合同之訴中,不存在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本案系合同糾紛,而合同糾紛中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難以得到支持,因此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不予支持。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並非侵權糾紛,一審判決未予支持精神損害撫慰金,符合法律規定,並無不當。

對此,李律師解釋說,雖然近年來在民法理論中出現了以違約為由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論調,但在我國長期的審判實踐中,一直堅持當某項行為既違約同時也侵權的情況下,受損害方只能選擇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其中之一進行訴訟。因此法院判決不支持受損害方主張的精神損害賠償要求。

「以上述案例為例,如果受損害方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就需要以侵權提起訴訟,那麼受損害方對侵權行為的舉證責任明顯加大,且加害人僅需承擔過錯責任,這樣顯然不利於保護受損害方的合法權益。對此,民法典做出了重大突破。」李律師表示,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主張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即受損害方在違約之訴中,可以同時主張侵權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諸如婚禮攝影服務合同,如果攝影服務提供者不慎將全部資料誤刪了恢復不了,而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攝影不可能再次取得,此時,給新人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僅僅是退還服務費用等實際損失,顯然是不足以彌補的。此次民法典的新規定,是對違約行為造成精神損害適用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救濟做出突破,可以充分保障受損害人的權益。」

李律師同時指出,並不是所有的違約之訴,受損害人都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還是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的:首先,雙方當事人要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係,這種合同一般帶有一定的人格權特徵;其次,一方當事人違反了合同的約定,構成違約;再次,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不僅造成了守約方的物質損失,還給守約方造成人格權等方面的損害,導致守約方精神損害。最後,即使存在精神損害,根據民法典的規定,還應該達到嚴重的程度。

大江晚報記者 顧婭 實習生 徐珂薇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新變化⑥|擴大精神損害賠償範圍 支持「違約」之訴
    民法典實施前,通常認為違約責任中的損害賠償範圍限於財產上的利益,某些違約行為雖也會給受害人帶來精神痛苦,但受害人想獲精神損害賠償金,只能選擇「侵權」案由起訴。民法典擴大了精神損害賠償範圍,使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逐步完善,成為一大亮點,很多受害人可以「違約」起訴索賠,承擔較少舉證責任。
  • 《民法典》下的違約精神損害賠償
    明星藝人與客戶籤署了廣告代言合同,遇到客戶違約的同時又損害了明星藝人的人格權(如名譽權)的,藝人該如何主張權利呢?是在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二者中只能擇其一,還是能同時主張呢?對於這一問題,在《民法典》出臺前後,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結果。
  • 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
    精神損害賠償是自然人在人身權或者是某些財產權利受到不法侵害,遭到精神痛苦時,要求侵權人給予損害賠償的制度。在現實生活中精神損害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那麼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網友諮詢: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
  • 只有侵權責任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明年起違約責任也可以!
    長久以來,精神損害賠償都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一方面,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存在有著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專門出臺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另一方面,對於精神損害賠償卻沒有一個具體的計算標準,賠不賠、怎麼賠、賠多少都沒有具體的標準,造成的結果就是人民法院怎麼判都可以,但怎麼判都難以服眾
  • 民法典實施第一案 | 公交急剎致傷殘,乘客獲賠精神損害撫慰金
    民法典實施第一案 | 公交急剎致傷殘,乘客獲賠精神損害撫慰金 2021-01-05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精神損害賠償?對精神損害賠償的範圍如何理解
    儘管法律和司法解釋對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範圍有限制,但在司法實踐中,近年來各級人民法院對此限制不斷地有所突破。這種突破,一方面彌補了立法規定和司法解釋的不足,對保護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它又違反了「精神損害之賠償以有法律規定為限」的原則,所以很難保障各個法院的裁判統一。
  • 民法典重點法條類案裁判規則系列: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裁判規則...
    此理由在於:(1)精神損害本身的無形性、內在性決定了其發生與否很難確認。事實上,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精神損害賠償糾紛往往是多種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僅以侵害行為可能導致精神損害為由,簡單認定侵害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則可能對侵害人有失公允。(2)規定只有侵害行為與精神損害之間有必然因果關係才可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可以嚴格限制本條適用的範圍,減少濫訟行為並降低司法成本。
  • 朱星林律師:中國的精神損害為什麼總是賠這麼少,還動不動就不賠
    侵權責任編1183條第一款規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行為造成人身權益受損的,包括人格權益和身份權益,都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違約造成身份權益受損能不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按996條文字面意思理解,是不行的。
  • 《侵權責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與共同侵權的具體法律規定
    今天是侵權責任法第二期,今天的主要內容是《侵權責任法》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以及共同侵權具體法律規定。(一)精神損害賠償性質精神損害賠償又稱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是非財產上的損害,在性質上屬於懲罰型賠償,必須存在精神痛苦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權。
  • 《民法典(人格權編)》一般規定的體系構建
    雖然《民法典》第99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本條表述並未直接表明受損害方可在違約責任中一併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有可能延續之前的做法,即受損害方可另行提起侵權之訴[38](P58)。
  • 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能否繼承或讓與,有何法律規定?
    有的當事人會在受到侵權行為的傷害之後提起訴訟,在訴訟請求中很多當事人都會要求侵權行為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那麼,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能否繼承或讓與,有何法律規定?網友諮詢: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可以讓與或者繼承?
  • 合同中「違約金」和「損失賠償」能否並用?(附民法典新規解讀)
    本案租賃合同屬於當事人既約定了任何一方違反合同約定或毀約時應支付違約金100萬元,又約定了違約方應當賠償對方經濟損失1000萬元,即同時約定了違約金和損失賠償數額。對此,有觀點認為,由於我國法律規定的違約金主要是補償性的,因此違約金是一種預定損害賠償,其與約定損失賠償性質並無不同,因此不應同時適用。也有觀點認為,合同法及相關法律並未禁止違約金與損失賠償的同時約定,因此應當允許。
  • 論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問題分析】一、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現狀(一)立法現狀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最早起源於清朝時的民律和民國時的民律,最終確立於民國時期民法典。新中國建立後,隨著《民法通則》的出臺,民事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得以重現生機,該法第120條第1款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規定,個人因身體受損害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 法院動態|仲集法庭發出民法典實施後首批離婚損害賠償權利義務告知書
    近日,仲集法庭針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八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等規定中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書面告知當事人」, 發出民法典實施後首批離婚損害賠償權利義務告知書,以更好的保障離婚訴訟當事人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切實保護無過錯方的權益。
  • 【學習專欄•民法典】民法典與生活同行 合同編——第6期至第10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有違憲法原則。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無效,則是因為這種條款嚴重違背了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如果允許這類條款存在,就意味著允許一方當事人可以利用這種條款欺騙對方當事人,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合同權益,這與《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是完全相違背的。7、合同履行時,違約方應當承擔什麼責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施行 法學家們如何看待「民法典時代...
    民法典保護中國人生老病死的各個階段,涵蓋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保護的權益範圍相較於之前的單行法也更加廣泛。中國進入了「民法典時代」。法學家們如何看待我們的民法典時代?作為「民法典首代公民」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民法學家、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王利明: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
  • 如何提出離婚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婚姻法規定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其中,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1、什麼情況下可以提起離婚精神損害賠償?
  •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按照我國《婚姻法》中的規定來看,可以要求離婚賠償的情形包括:1、對方重婚的有精神損害賠償;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可以請求精神賠償;3、實施家庭暴力的有精神損害賠償;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有精神損害賠償等四種情況。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可以提起離婚精神賠償的有四種情況。
  •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看這裡→
    變化二:將第一條修改為: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機動車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並適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條的規定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  (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動車存在缺陷,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的;  (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取得相應駕駛資格的;  (三)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因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者麻醉藥品
  • 侵害公民肖像權之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界定
    被告油溪河漂流公司擅自使用原告安芝燕的肖像作為門票、商業宣傳廣告長達5年且仍在繼續使用,被告油溪河漂流公司的行為確給原告安芝燕精神上造成了損害,且造成了嚴重後果,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之規定,被告油溪河漂流公司應賠償原告安芝燕適當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告安芝燕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經濟損失10萬元的請求明顯過高,酌情認定3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