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武功夫如是說:本人物錄以李瑞林先生《形意拳俠》收錄的武士會創辦人員、歷任會長、主要會員、傳人等人物詞條為基礎,參照民國原刊史料、百度詞條以及後人提供資料整理而成,並註明資料來源,以備進一步完善。
入選人物以生卒年先後排序,不詳者按姓氏筆畫順序列於最後。遴選範圍以中華武術會第一代、第二代成員為主體,以第三代為輔,僅為中華武士會眾多優秀武術家的代表,尚有多人因資料短缺未能收錄,希望武術史家及讀者提供史料和線索。
02.王中泉(1846—1919)
滄州南皮張旗屯人。幼年習家技,聞羅疃八級拳、六合大槍威震天下,遂於1862年拜黃四海為師,從師12年,先後得師爺李大忠、張克明指導,其功大成。王中泉將羅疃的行者棒、六合大槍及自家的八棍頭棍法結合,王最精八棍頭,江湖號稱「神棍」王、「條子」王。光緒末年,赴北京戳杆授徒,在北京城九門「掛棍」(擺擂臺)無敵手,在北京城內號稱「天下第一棍」。1912年,王中泉與張景星、李書文率領眾弟子赴天津中華武士會任教習,威震津門。王中泉之功深藝高,被駐紮黑省許蘭洲將軍請至家中,稱其為老師。王中泉是八極拳門早期闖天下的代表人物,八極拳在京津地區傳播並立足,王中泉、李書文功績卓著。(節錄自百度百科)
04.李瑞東(1851—1917)
李京兆之武清人,幼病鼻而缺,拳家多稱之為鼻子李,以其精太極也,又稱曰太極李,家富而好拳,少年好客,有水滸傳柴大官人風,故其所取也博。未遇王蘭亭,王故楊陸禪之弟子也,遂專心太極,其教後進,先以太極八式。民國元年,以門人之互相構煽,與李存義約,角術於天津青年會,瑞東逾時不赴,其識體崇讓如此。瑞東曾躬至河南陳家溝,旋京微言京派太極之稍異,其門人爭以京拳皆錯太極有真喧,京派太極拳者,群覿瑞東,迫與之角,瑞東卒袖手,以無聽細言為釋,其謙沖和藹如此。家備場所及碑帖筆硯之屬,邑人之習拳臨帖者,隨時教之,其博愛及人又如此。而稱之者多逾量之言,有謂:村牛瘋,吾師掊之而牛死,骨且無寸完者。有謂:貓形牆上,吾師戟指之而貓斃云云。(節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05.馮國璋(1859—1919)
字華甫,河北河間縣人,直系軍閥。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1903年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統。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後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闢,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民初,任中華武士會名譽會長。(錄自百度百科,略有增補)
06.孫祿堂(1860—1933)
孫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直隸完陽人,形意師李魁元李存義,逮事郭雲深,八卦師眼鏡程,太極師郝為真。為真師亦畲先生,亦畲先生師武禹襄,武受之河南懷慶 府陳氏清平,蓋與楊陸禪同源也。八卦形意兩家之互合,始自於李存義眼鏡程,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博審篤行者四十年,近著三家拳學行於世,其言明慎,一歸之自然,而力闢心中努力、腹內運氣等說,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釋道正傳真諦,經史子集釋典道藏之精華,老宿所不能難也。旁及天文幾何與地理理化博物諸學,為新學家所樂聞焉。
民國十一年冬,遇之津門,親授三家精意於同門,自黎明談至午夜,指畫口說,無倦容疲態,十餘日如恆,問之,則曰是吾常也,倦則溫太極十三勢一遍,即解耳。先是孫之弟子某,盛道孫設教某縣某寺時,以狸貓上樹勢,手足貼牆上,身離牆外,如弓形,可一時許,足痕去地丈餘,學者至今保之,以為矜式。面詢孫,孫曰兒童輩饒舌哉,言次,手足貼牆上,曰今只能若斯而已,予老矣,不能踐前跡,乃下。視之,足離地可四五尺。此則中西學理所不能明,蓋重心在背,人之手足無吸盤之構造,不得吸定也。又雲,郭先生虎拳,一步可走三丈,罄予能僅及兩丈五,先輩之難及,斯其一坧耳,請試之,果兩丈五,是年孫已六十一歲,體不及五尺,貌清癯,骨如柴,腹如餓狀,無努張之致,而力無窮也。所述各家拳理拳勢極博,擬皆著錄尚未也。近有出世之想,亦未決。問以形意力實,八卦力巧,太極力靈,何以可合,曰譬之物,太極皮球也,八卦鐵絲球也,形意鋼球也,惟其皮,故無曲無伸,不生不滅,惟其透,故無失無得,無障無礙,惟其鋼,故無堅不摧,無物不入,要皆先天之力也,皆一氣之流也,先則不後,一則不淆,乾健也,則視為純剛,坤順之,則執為純柔,固無玟理,如執血氣為人之素,或執肌肉為人之素,豈道論也耶,餘載所著之拳學,請各探討焉可也,然予老矣,吾道賴諸師弟光大之。(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07.李書文(1862—1934)
字同臣,河北省滄州人。八極拳代表人物之一,以六合大槍聞名,別號「神槍李」。幼時首拜八極五世傳人張景星為師,習練八極拳三年。後拜在師伯黃士海門下習練大槍六載。民初,參加天津中華武士會,為中華武士會中重要成員之一。1925年,李景林聘請他為其部隊教官。1926年,攜李萼堂、魏鴻恩至山東沈鴻烈每軍處為武術教練。1927年,張之江在南京創立中央國術館,李書文受聘為顧問。1929年,河北省國術館成立,被聘為顧問。同年,赴杭州國術大賽,擔任檢查委員。1931年,李景林邀請他至山東國術館。1933年春,應邀參加山東省主席韓復榘 主持的全省國術考試,擔任裁判,並表演純陽劍、八極拳、六合大槍。之後,回到天津小站,在其養子李萼堂家長住,1934年因腦溢血過世。(節錄自百度百科)
08.尚雲祥(1864—1937)
字霽亭,山東樂陵尚家村人。幼時隨父進京經商,經營馬蹬鋪。自幼嗜武成性,初從馬大義學功力拳,在北平鮮有敵手,一度自恃功高,於北平護城河邊敗於形意拳師,從此歷經三年奔走,終拜武壇名師李存義。同時得到程庭華傳授。尚雲祥不計寒暑,汗洗朝夕,終於功力大進,藝冠群英。庚子之亂李存義避禍西去,將山西宋世榮、車毅齋形意拳繫心得盡授師祖,尚雲祥也曾兩次西去訪心意六合同門,頗有心得。師爺郭雲深得知形意門中後起之秀尚雲祥,親去驗功,深得厚愛,親授三絕藝:一是大杆子,二是號稱打遍天下「半步崩拳」,三是腹下的「丹田氣打」。當時人稱「鐵胳膊尚」、「鐵腳佛」。尚雲祥先後在清朝大內總管李蓮英府護院,在李存義的北京沛城鏢局、保定的萬通鏢局主持鏢局。1929年南京國術擂臺賽聘為仲裁委員。1931年受二十九路軍軍長宋哲元之邀,以形意五行刀技教練士兵。(輯自李文彬文)
09.張佔魁(1865—1938)
字兆東,河北省河間縣後鴻雁村人。早年在家務農,從一姓王拳師習少林拳技。光緒三年秋,因華北大旱,張佔魁進津謀生,以販賣瓜果蔬菜為生,有幸結識李存義,並結為金蘭。後經李薦拜師於劉奇蘭先生門下,習形意拳法。光緒七年,在京結交程庭華,第二年冬,董海川去世,張佔魁墳前遞帖,程庭華代師傳藝,後成為近代武術史上一代巨匠,其形意拳、八卦掌技藝爐火純青,功力獨到,有「閃電手」之稱。1900年後,在天津歷任縣衙「馬快」、營務處頭領,拿賊捕盜,成績卓著。1912年,參與創建中華武士會,並親身執教。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1930年上海市運動會、1933年青島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南京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第二屆國術國考、1934年天津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上,張佔魁出任總裁判長或評判委員之職。一生傳授門徒學子數千人,知名者有:王俊臣、劉晉卿、裘稚和、趙道新、姜容樵、錢樹樵等。(節錄自2010年出版張佔魁著作手抄本《形意武術教科書》)
10.卞月亭(1866—1926)
卞蔭昌,字月庭,天津人。工商界愛國人士,天津巨富之一。清末任職戶部、工部、法部。1904年任天津商務總會協理,後任天津軍警聯合會體育社評議員。1911年辛亥革命後,出任天津商團軍團長、天津紅十字會執行委員。1913年任直隸商務聯合會會長,又任直隸都統馮國璋的參議顧問,1914年任直隸巡按使公署參議。1915年以中國代表團團長名義參加巴拿馬博覽會。1916年10月,「老西開事件」上,以卞蔭昌為核心的津商會發揮了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積極支持天津人民反法抗爭運動。1917年天津紅十字會成立,卞蔭昌被推舉為理事長。1918年被選為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並當選為眾議院議員。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卞蔭昌為「救國十人團」總團長,以實際行動支持學生的愛國鬥爭。後任直隸商會總會長,兼任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1915年曾任中華武士會會長一職。(錄自李瑞林文)
11.唐維祿(1868—1944)
世居寧河東豐臺人,出身貧寒。1903年,唐維祿拜形意拳師申萬林習武學藝。1912年,「中華武士會」成立,唐維祿拜會長兼教務主任李存義為師。此時,唐維祿已經40多歲了,卻大器晚成,成為武士會中的佼佼者。畢業後,到漢沽的沿海漁村教武,徒弟全是賣苦力的窮人。唐維祿收徒不拜帖,不辦酒席,不讓學藝的人破費分文。唐維祿俠肝義膽、功高德重,被譽為「賽白猿」,與武學宗師孫祿堂並稱「河北二祿」。(輯自李瑞林文)
13.王法勤(1869—1941)
字勵齋,筆名高陽酒徒,河北高陽人。清末赴日本留學,1907年與東京同盟會建立秘密聯繫。武昌起義後任京津同盟會糾察部長兼天津共和團團長。1912年任國民黨北方支部長、河北省議會議長。後又被選為國會參議院議員。「二次革命」時支持孫中山討袁,失敗後仍繼續在京滬各地進行反袁活動。後參與組織中華革命黨。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1924年任國民黨北京執行部委員兼調查部長。北伐期間任國民黨,北方軍事特派員。1932年任國民政府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離北平輾轉到達四川。1939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41年在成都病故。中華武士會發起人之一。(錄自百度百科,有刪節)
14.程海亭(1872—1928)
海亭,名雲龍,眼鏡程之子,年少喪父,力學不輟,於八卦掌門拳械研習精熟,友恆泰,兼潛心太極者二十年。民國七年夏,天津中華武士會展覽武術,延海亭蒞為審查員,鑑別武學綦詳,並出其家學示人,其手法有類點穴者。請以太極示觀者,卒不應,然於密室演教同人,以六路戟法授韓怡菴,所肆三才劍、純陽劍以及六路戟,為儕輩間絕唱,後進矜式焉。嘗供職步兵統領,民九以後,供職天津鎮守使署,近復回京矣,年不及五十。(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15.李彩亭(1872—1930)
曾用名李煥,字呈章,定興縣張祖莊人,著名鏢師李鐵珊之孫,李梁棟之長子,與其弟李文亭、李耀亭合稱「定興三李」、「李氏三傑」。幼承家學,隨父親習練長拳及各種器械,初善地堂刀、地堂拳、米砂刀、米砂劍、翼德槍。十八歲開始保鏢,曾設鏢局於蘇州,蜚聲南國。三十歲時與弟文亭、耀亭至鄭州師事李存義,學習形意拳,武藝更加精湛。民國後,設教於天津李善人家及北京「尚武學社」,門徒極盛。李彩亭也是天津中華武士會的重要成員,任中華武士會教員,曾參加民國七年在北京舉行的「萬國賽武大會」等多次中華武士會組織的大型活動。李彩亭的主要傳人有:李春海、李春舟、朱殿深、王鳳林、朱國福、謝永會、王殿忠、謝奎、盧生、劉錫珍等。(輯自李洪鐘文)
16.馬玉堂(1872—1959)
字子重,河北省安平縣子文鎮人。1903年,馬玉堂來到河北省新城縣,巧遇同鄉孫萬順,二人商議在新城縣北關開了一家飯館,取名萬聚館。自這以後便定居新城縣北關。馬玉堂一邊做生意,一邊繼續練武。他生性耿直,待人忠厚,在河北安平、定興、新城一帶名聲很大。此時偶遇李魁元的得意門生孫祿堂,兩人結為金蘭之好。孫將馬介紹給李存義先生,並投帖與李老成為正式門生。後與李存義得意門生尚雲祥結為金蘭。從此馬玉堂,尚雲祥,孫祿堂結為三兄弟。在幾位師兄弟的幫助下和李存義的指點下,馬玉堂很快掌握了形意拳的精華與要領。在這以後,師兄弟送他「鑽天猴」綽號。民國元年,李存義在天津開辦武士會,並舉行了全國國術表演賽,馬玉堂在比賽中,其形意拳得到在場同仁的一致好評,並榮獲了這次比賽的「優勝獎」。在以後的年代裡馬先生廣收門徒,一心放在形意拳的普及推廣上面,諄諄告誡弟子刻苦練習,千萬不要練成「花架子」,提倡藝德並重,培養出朱國福、高振東等高徒。(錄自馬元基文)
17.李文亭(1877—1945)
字星階,定興縣張祖莊人,「定興三李」行二。李星階幼年隨父親習練外家拳械,後師事李存義先生,習形意,內外家拳術均達上乘,且大器早成,與其兄一樣十八歲開始從業鏢局,早年設鏢局於奉天,往返熱河、山東、直隸及東北三省。辛亥革命後,李星階返回關裡。民國三年,應友人唐夢虹之邀,陪同唐到雲南順寧府任府尹,被保薦為順寧警備隊大隊長。民國四年,隨同蔡鍔舉兵討袁,屢立戰功。民國六年,主持天津中華武士會教務。民國八年,繼任中華武士會會長。民國七年夏,天津博物院開成立展覽大會,協助李存義先生主辦武術展覽,召集北方數省六十多個門派,盛況空前。民國九年,直隸省舉辦展覽會,附設武術館演習技藝,武術表演大會以中華武士會為主體,主辦方為李星階頒發 「武師」獎章。民國十七年,任河北省國術館教務處長。民國十八年,參加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浙江省主席張靜江贈與龍泉寶劍兩口。抗日戰爭後,返鄉組織抗日隊伍。一生傳人眾多,主要有:李敦素、張耀東、何威如、杜化南、李懷白、唐鳳亭、唐風臺、李瑞亭、王仲陽、關寶純、關寶詢、王風會、韋慶、李宗山等。(輯自李洪鐘文)
18.韓慕俠(1877—1947)
原名韓金鏞,天津西青區(原屬靜海縣)王穩莊鄉大泊村人。自幼習武,與其祖父學習迷蹤拳,13歲時拜周義斌為師,習少林拳。後拜張佔魁為師,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張佔魁非常賞識他,也將他介紹到李存義門下習武。於民國元年,參與創建中華武士會。1915年受聘於天津南開學校,任武術教師,學生有周恩來、於文志等;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武館,培養了大批精英。此後,受張學良將軍之邀,出任十六軍千人「武術團」的教官,「武術團」即大刀隊,集訓於楊柳青達二年之久。韓慕俠訓練的大刀隊在東北軍易幟後,被編入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在抗日中顯示了威力。(輯自百度百科)
20.王子翽(1879—1936)
王子翽,名鳳齡,年五十一,新鎮(舊保定縣)世家子。幼讀書,甚魯,書數行,夏楚不克成誦。好嬉戲,遇技擊者,輒默識其粵,無或遺也。父兄知其性好,延名師授長拳,以是匝新鎮百餘裡,子翽以巨擘鳴其 間。年三十,遇形意派某,弱焉,乃俯首李存義,為入室弟子,以長拳功力深得其精意,形式不盡合,顯手法敏妙,無懈著。與李彬堂、定興三李相伯仲。受知於直隸省長朱經田、軍務廳長劉錫鈞,蓋皆從子翽習拳也。直奉戰事,新鎮為往來衢道,知事某因應無術,延子翽佐支應,費省而得兩軍歡,縣民以之慶安全。其理劇能馴人性有如此者。善四門龍形雙刀、虎頭鉤、盤龍槍、善安身炮、龍形拳、八字功。民國十年,遇孫祿堂於天津,有從孫受純陽劍者,學者未悉端倪,子翽睨之,起舞若熟手焉。孫祿堂驚其才,與談形意太極八卦三門妙諦,均能於言下領悟。祿堂曰:吾弟殆具宿慧耶。此兄得之諸先生,銖積寸累數十年者,何耳入心通如是勉旃。(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21.姚馥春(1879—1941)
名蘭,字馥春,河北省遵化縣人。少時從本鄉武術名家徐明德習少林綿掌,後又遇河間人劉曉蘭學得形意,1909年,學太極於保定清苑人湯士林。後姚馥春往天津求藝,加入中華武士會,與張兆東和李存義交誼甚深,與李存義朝夕研練,間得韓慕俠、劉錦卿指導,十年後列為張兆東門牆。1928年受李景林先生之邀,姚馥春赴上海,作為發起人之一,在上海成立了「中華國技學會」,後又與其師弟姜容樵等人成立了「上海尚武進德會」,並任中央國術館教員。1929年,任浙江省遊藝大會監察委員,同年與姜容樵合著《太極拳講義》一書,是研究中國各派太極拳的重要參考文獻。(錄自李瑞林文)
22.張恩綬(1880—?)
字澤餘、哲如,直隸深縣人。光緒三十年,由保定大學堂選送日本留學,初入經緯學堂普通科,卒業後,入早稻田大學經濟政治科。宣統二年六月,卒業回國,應學部遊學生考試,考取法政科舉人,三年,朝考一等,綬七品小京官,籤分發郵傳部供職。辛亥革命事起,與同事組織保安會於津門,津埠秩序多賴以維扶。民國成立,歷充順直臨時省議會議員,眾議院議員,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教員、教務主任、校長,北洋法政學會會長,民國法政講習所教務主任,中華武士會會長(編者註:會長一職待考),共和黨幹事,進步黨地方科主任,京兆地方自治研究所教員等職。宣統三年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任職時,注重體育,議添技擊一門,以振作精神,聘請形意拳家李文華擔任教授,張恩綬在劉文華出版的《形意拳術訣微》一書序文裡提到:「吾國拳術之施於學校殆以此為嚆矢焉。國體變更,民氣勃勝,尚武之風應時而起,餘與劉君及二三同志首創武士會於津門」。(輯自1916年左藤三郎《民國之精華》,劉殿琛《形意拳術訣微》)
24.黃柏年(1880—1954)
字介梓,河北省任邱縣鄭州鎮三鋪村人。幼年體弱多病,從鄭州少林拳師高士平習武。1896年,拜師於李存義先生門下,專攻形意拳、八卦掌技藝。1912年,隨師李存義執教於天津中華武士會。1916年,在同鄉黃振魁(駐防上海)任武術教官。1928年任上海「尚武進德會」教務股主任。1929年11月,受聘為杭州國術遊藝大會評判委員。1931年,應南京中央國術館之聘,教授形意拳、八卦掌、刺槍之術,因技高藝純,不負重望。1937年,於重慶軍校任國術教員。1938年流落西安。中年在其師所授「四門龍形掌」的基礎上,集自身所學,融會貫通,創「龍形八卦掌」傳世,並於1928年將此術編著出版,為八卦掌在江南的傳播,貢獻極大。1950年,黃柏年回歸故裡。先生生前於武術界素有「百步奪槍飛掌黃」的美譽。一生所授弟子眾多,諸如張文廣、何福生、溫敬銘、蔣浩泉、楊紹虞等。其子女四人子國信、國勳、國楨,女國維,俱承家學。(錄自2010年臺灣版黃柏年《劍術》)
25.傅長榮(1880—1956)
藝名劍秋,天津寧河縣蘆臺鎮人。1900年,傅長榮拜師燕趙拳名家尚匯川學藝。1903年,拜師形意拳家申萬林習武。1908年,拜師「單刀李」李存義。傅長榮與三師學藝十幾載,集眾家武技之長,深得其奧。1919年,傅長榮抵奉天收徒練武時,曾與一白俄武師角力獲勝,在武林顯露頭角。1921年,在奉天小河沿擂臺,擊敗4名日本武士。事後,張作霖請傅長榮出任侍衛官兼奉天講武堂武術教員。1928年皇姑屯事件後,傅長榮辭職回鄉。同年又到河北的滄州教拳。1929年,任杭州國術遊藝大會監察員。比賽結束後,赴武當山拜訪,傳藝於武當山,就是現在的武當形意拳。傅長榮也拜在武當徐道總門下,排列為十六代傳人,習得武當拳、武當劍法、盤手法、乾坤球、玄武棍、龍門槍等拳械。此後,傅長榮在元錫、上海一帶設館傳武,至1952年回鄉,桃李系天下。(輯自百度百科)
29.郭漢之(1882—1980)
天津人。早年從天津花拳名家五彩雲習外家拳。後從李存義,開蒙形意拳,李存義離津後,轉從尚雲祥,遞帖拜師,習形意拳。後郭漢之先生又從孫祿堂、劉文華學拳。後機緣巧遇梁興華,學形意拳二步功法——形意統一拳,拳藝大進。1912年,加入中華武士會,中華武士會經費短缺,郭漢之經常出資捐助。1928年,任天津市國術館教務主任、副館長。「九•一八」事變時,郭漢之聯合天津武術界同仁組成「抗日救國大刀隊」。一生弟子有金寶華、楊立德、楊潤田、張牧石、高椿年等。(輯自於經元文)
30.楊明漪(1883—1933)
名湲。生於山東歷城有名的書香世家。楊明漪天資聰慧,十五歲時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鄉試,名列榜首。辛亥革命時期,成長為革命黨在山東學界的代表人物。1911年11月,山東同盟會和山東各界聯合會,推舉楊明漪等五人為代表,謁見統制,促成辛亥革命山東獨立。山東獨立失敗後,楊明漪逃匿至天津,在司法界供事。此時,楊明漪加入中華武士會,除和李存義老師學藝外,還研習於李彬堂、郝恩光等,對形意、太極、八卦均精通,1923年著有《近今北方健者傳》一書,為後世研究中華武士會留下寶貴史料。楊明漪平生精通經史子集、書法金石、佛學武術,同時還有一部《胡然集》行世。其生前所繪武學著作毀於兵燹,其他著述佚失。(錄自閻伯群文)
31.李耀亭(1883—1956)
字子揚,定興縣張祖莊人,「定興三李」行三。身體魁偉,功深力巨,與人和煦,循循善教,早承父訓入鄭州師事李存義,於形意特精,善三合劍、龍行劍、雜式錘、鎖口槍,各種兵器無不精通。早年繼承祖業鏢局於鄭州,民國元年隨師父李存義創立天津中華武士會,武士會成立不久就被北洋大學聘為武術教員,歷時四十餘年,身居一校,譽塞全國,學生遍及海內外。國民黨政界要員陳泮嶺、曾養甫、陳立夫、陳果夫等都曾向李子揚學習拳術。民國七年秋,北京開萬國賽武大會,李存義為維護國術,率弟子入都,擬與俄力士康泰爾角,格於警廳未得交手,把賽武會改成演武會,當時步軍統領李階平將軍微服設座臺上,見李子揚舞三合劍,身勢低,走劍緩,氣貫穿。慨謂左右曰:「神乎技矣,劍勢以低為難,舞者身偉而若斯,功力深也。」民國十八年,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及民國二十二年南京暮二屆國術國考,李子揚均被聘為評判委員。1956年病逝。李子揚先生門徒甚眾,主要傳人有:李春芳、王鴻 恩、魏鳳嶺、王漢臣、石讓、傅少俠、張文鬥等。(輯自李洪鐘文)
33.閻道生(1884—1962)
閻道生,字子陽,四十歲改字至陽,號閱廬,別號閻仲子、北溟劍士。直隸靜海縣揚芬港村人。世業儒。父炳萱,善音韻,喜昆弋。子陽即根抵家學,更喜古今體詩,善繪畫。書初師山谷,後摹石門銘及素師狂草,復力追殷周鼎彝金石之學,文器兼重,考據頗勤。光緒末年,求學於湖北武備學堂,遍遊湖南北,歸津後,任直隸提學使司畫師,襄辦中華武士會,有終焉之志。師事李忠元,習形意,尤篤愛劍,所好頭合劍、二合劍、八卦劍、龍形劍、三十六劍、連環劍、十劍以及十三刀法,皆精妙。有心得。中華武士會矗立十餘年之久,經劫不稍頹者,子陽與有力焉。為人沉默寡言,不以其能示人。民初,李存義口述,杜顯閣編錄之形意拳譜,閻子陽繪圖,木版刊行,有《五行連環拳譜合璧》《連環劍譜》《五行劍譜》等二十餘種,河北形意拳由秘傳而為公開傳播之肇始。(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有增補)
35.李玉琳(1885—1965)
河北任邱圈頭村人。自幼隨郝恩光學習少林、形意、八卦等拳藝,在郝恩光東渡日本期間,受師爺李存義指導,並在天津「中華武士會」和「輔輪中學」任武術教員。1924至1925年,李玉琳隨孫祿堂在上海任「中華體育會」武術教員和「尚德武士會」會長等職。1930年,任山東國術館教務主任、教務長等職,與國術館同人編纂了教科書《太極拳講義》。1936年,李玉琳在哈爾濱成立太極拳社,成為把太極拳傳入東北的第一人。後來又在瀋陽、長春建立起太極拳分社,主要傳授孫式太極拳、楊式81式太極拳以及武當劍、太極劍和形意、八卦等拳械,使太極拳運動在東北三省發展起來。李玉琳弟子有:李天池、李天驥、黃恕民、欒劍秋等。(錄自百度百科)
36.霍殿閣(1886—1942)
字秀亭,直隸滄縣東南鄉小集人。14歲的霍殿閣學得二郎拳、三十六拳、四郎寬拳、溜腿架等,輕功也有一定基礎。兩年後,霍殿閣又隨「神槍」李習八極拳、六合大槍等技藝,從師苦練12年。霍殿閣技藝大成後,「神槍」李書文帶其到北京、天津闖蕩,磨鍊技藝。由於「神槍」李之言傳身教,其藝大精,漸入化境。1912年,中華武士會成立,霍隨張景星、王中泉、李書文三位尊師赴天津任教習,與師表演六合大槍對扎,藝驚津門。1914年,任黑龍江省陸軍師(許蘭州將軍處)軍官學校武術教習。1917年,許赴奉天投奔張作霖,霍就隨許蘭州將軍到瀋陽軍中任教習。霍在齊齊哈爾、瀋陽、哈爾濱等地,因功深德高,與人較藝,以藝服人從不傷人,故朋友極多。李景林將軍任直隸督辦,請「神槍」李、霍殿閣師徒教其軍將。後來霍殿閣應許蘭州之請,開辦天津35國術館。1927年,溥儀聘霍殿閣為他的武術教師,霍慶雲等為護衛。溥儀赴東北當日本的傀儡皇帝,霍殿閣等隨至長春,多次戰勝日本劍道、空手道、柔道高手。1937年6月,「大同公園事件」霍殿閣之護軍弟子打傷10餘日本兵,日本人乘機迫使溥儀趕走霍殿閣的護軍弟子,霍殿閣也遭到處置。(錄自百度百科)
37.馬鳳圖(1888—1973)
字健翊,回族,河北滄縣楊石橋(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人。幼隨祖父、父親習劈掛拳及摔跤等藝,並隨舅父吳懋堂和孟村吳世柯習八極拳。宣統元年考入天津北洋師範。1912年參加同盟會燕支部,加入中華武士會。馬鳳圖與弟馬英圖皆是中國近代署名愛國武術家,長期投身於民族解放的正義事業,精通八極披掛、六合槍法、唐刀戰法等並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新,把中原地區的通背拳法傳入西北並自成一家。(輯自百度百科)
39.蔣馨山(1890—1982)
河北棗強人。蔣馨山幼年拜八卦掌第二代宗師程廷華為師,後受業 八卦掌絕唱家程海亭先生。1922年再機緣得拜武當丹字劍傳世宗師宋唯一為師,學習離卦八卦掌和武當劍法,是唯一集董海川坎卦八卦掌、宋唯一離卦八卦掌一身的武術大家,為近代武當武技集河北棗強人。蔣馨山幼年拜八卦掌第二代宗師程廷華為師,後受業 八卦掌絕唱家程海亭先生。1922年再機緣得拜武當丹字劍傳世宗師宋唯一為師,學習離卦八卦掌和武當劍法,是唯一集董海川坎卦八卦掌、宋唯一離卦八卦掌一身的武術大家,為近代武當武技集大成者,民國時被譽為「華北三山」之首(華北三山即蔣馨山、郭鑄山、吳俊山、曾被聘為中華武士會客座教習。蔣馨山畢業於北京法政學堂,畢業後從戎,一直輔佐表兄李景林。1925年李景林督直時,一起同李景林、程海亭、宋唯一、郭鑄山等發起成立了「淨業國技研究社」。1925年的末期,時為直隸督辦的李景林還積極為中華武士會的生存給予經濟上的幫助。1926年,蔣馨山隨李景林脫離軍界後,專職武術的繼承、研究和傳播。1928年隨李景林供職南京中央國術館。1928年11月程海亭去世後,成為淨業國技研究社第二任社長。1928年底,又與李景林、傅作義等共同組建河北省國術館,河北省國術館董事11名,「華北三山」的蔣馨山郭鑄山兩位名列其中。1929年被聘為浙江國術遊藝大會評判委員。1930年輔助李景林在濟南籌建山東國術館,並在山東國術館任職。1931年12月,李景林去世後不久,蔣馨山回津,一直在津傳播武學至晚年。
40.張蔭梧(1891—1949)
字桐軒,別號毅生,直隸博野人。其家族是博野縣有名的豪族。博野縣是清初學者顏習齋的故鄉,顏李學派的發源地,學風濃鬱,張蔭梧受其影響,幼時熟讀經史,均能背誦,成年後仍未能忘懷,他崇尚顏李的「四存學說」,即奉其為學問,又是其立身處世的指南,又是後來其辦四存學校的基礎。該地尚武之風甚盛,張蔭梧亦精拳仗技擊之術,且一生堅持不輟。張蔭梧於1914年初學形意拳於京師燕京,每夜練之,即風雨不少輟,後於天津武士會師李存義,從李彬堂習武穆形意拳,氣功劍術各大進。升學保陽軍官學校,張蔭梧欲以所學普諸人,課餘授同學輩,設立武術研究社,張蔭梧於斯道甚有心得,編輯出版《武術研究社成績錄》。1918年任太原國民師範軍事教官時,張亦以此書為教材。1928年任河北省國術館副館長。(輯自1918年《武術研究社成績錄》,有增補)
41.朱國福(1891—1968)
字炳公。河北省定興縣大朱莊人。1904年拜形意名家馬玉堂為師,後又跟定興李彩亭學藝,精形意,通太極,擅八卦,很快在同門中出眾拔萃。成年後,朱國福開始保鏢生涯,往來京津,名聲遠揚。師爺李存義很欣賞朱國福,在天津公園武士會親自傳授八字功和形意十二形。同時得到張佔魁、孫祿堂的傳授。1915年,朱國福受李存義之託,護送遺老周善培南下上海,恰逢上海法租界舉行國際拳擊比賽,朱國福去看了幾次比賽,遂對拳擊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研究拳擊,並致力於使拳擊之技法與形意勁、八卦步結合。1923年,朱國福在基督教青年會的樓頂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拳擊隊,分成男女兩隊,平時訓練,節假日在上海大世界舉行商業拳擊比賽和表演。1924年,朱國福在上海創立武學會,倡導國術和拳擊的結合,提倡國人習武強身,以技擊能力高超、多次與中外武林高手交流取勝而聞名,朱國福兄弟四人被武林稱為「朱氏四傑」。1928年,朱國福參加第一屆武術國考,獲最優等榜首。1929年進入南京中央國術館,擔任教務處長,教授形意拳,開設拳擊課,為國家大力培養武術人才,被稱作「中國拳擊之父」、「中國搏擊之父」。1932年,朱國產邀任湖南風凰34師軍訓所少將副所長。1935年,朱國福調湖南長沙任湖南省國術館教務長兼總教官,主要培訓軍官。1936年,朱國福來到重慶,先是籌建了重慶國術館,後改成陪都國術館,朱國福任國術館副館長。1937年,開始兼任教育部體訓所講師、重慶市國民體育委員會委員、國術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和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學院、教育學院國術教師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朱國福繼續在重慶大學任教,並當選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西南總分會武術研究整理組組長、中國武術學會委員、重慶市武術協會第一屆副主席。1953年,朱國福接受西南軍區賀龍元帥的邀請,為軍隊培養武術人才,並為軍隊編寫了刺槍、劈刺等行之有效的軍事教材。(錄自百度百科)
42.姜容樵(1891—1974)
字光武,河北滄州人。出身武術世家,曾祖父姜廷舉為秘宗拳大師。幼讀私塾並從叔父德泰(武進士)、姑丈陳玉山習練「鐵腿」,傳得行俠暗器等技,與「萬能手」孫通所傳多種拳技,學秘宗拳械及檎拿格鬥之技。十餘歲便與叔父挾技走天下。1909年投師張佔魁專習形意、八卦拳術。酷嗜斯道,長年不息,從師二十餘載。曾執教江蘇省第十中學。在上海創辦尚武進德會,三十年代又發起組織「健康試驗社」、「擊技試驗社」,1932年受聘為南京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工作十二年,主編《國術叢刊》。抗日期間,辭離國術館,前赴皖南大學擔任文學、歷史講師三年。1946年辭職後,專門從事武術和文藝寫作。1953年任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武術總裁判。曾多次在全國武術大會上表演形意、八卦、秘宗、陳氏太極長拳、太師鞭、青萍劍、八卦奇門槍等拳術和器械。一生精武通文,著作頗豐,先後編纂出版《寫真秘宗拳》、《寫真形意母拳》、《形意雜式捶八式拳合刊》、《太極拳術講義》、《寫真太師虎尾鞭》、《寫真太師水磨鞭》、《寫真鞭槍大戰》、《寫真青萍劍》、《昆吾劍》、《少林棍法》、《八卦奪門槍》、《八卦掌》等書28部,為武術文化遺產的發掘,繼承和發展作出了貢獻。(輯自百度百科)
43.陳泮嶺(1892—1967)
字峻峰,河南省西平陳莊村人。少年時受武術名師教導,長而離鄉,復亦勤於研究練習。就讀北京大學預科時,從佟聯吉、劉彩臣、程海亭習形意、八卦。從吳鑑泉、楊少侯學太極。民國六年轉天津北洋大學時,從李子揚和李存義習形意、八卦。不久再回北京大學,追隨紀德、許禹生,學習形意、八卦、太極、嶽氏連拳。1928年兼任河南省國術館長。1939年,任中央國術館副館長。在重慶籌組國術比賽兩次,成績斐然。1941年,重慶教育部及軍訓部聯合成立國術編審委員會,陳泮嶺被聘為主任委員,聘請國術名家多人,編成教材五十餘種,掛圖四十餘幅。赴臺後,1950年成立「中華國術進修會」,即現在中華民國國術會前身,任第一屆理事長。繼之,成立太極拳俱樂部,並舉辦國術全省比賽、全國比賽,以及臺、港、澳國術大比賽等數十次,當時三軍球場,國術比賽,轟動遐邇,影響海外。臺灣國術由於陳泮嶺之大力倡導,發展迅速。(錄自百度百科)
44.褚桂亭(1892—1977)
名德馨,字桂亭。河北省任丘縣鄭州鎮南關村人。13歲拜形意高手姜玉和為師,姜玉和又推薦給前輩李存義親授,並先後受業於梁振甫、張佔魁、孫祿堂、尚雲祥、黃柏年等大師,武當劍法受益於李景林先生,而太極則受教於楊澄甫、楊少候大師。他早練形意,晚練八卦,白天和師叔郝恩光、黃柏年,師兄趙克禮、李玉琳、錢國榮等在一起研究苦練,功夫精進。1912年,跟隨李存義在中華武士會深造,約有十年之久,終得形意真髓。1929年,浙江國術館在杭州成立,褚桂亭被聘為國術館教師。1931年至1937年間,每逢南京武術國考,褚桂亭均擔任評判委員。上世紀30年代中期,褚桂亭赴南京教拳,當時許多社會名流均爭相禮聘。褚桂亭以精湛技藝被聘任金陵軍官學校總教官、南京國民政府武術總教官等職。解放後,褚桂亭從南京遷往上海定居,傳授弟子眾多。1957年,國家體委指令上海市體委組織編寫《楊式太極拳》一書,褚桂亭也應邀參加編寫小組,經改編為八十八式,推行至今。(錄自百度百科)
45.郭鑄山(1901—1967)
字有恆,祖籍河北吳橋。先祖遷居天津,在津經營「郭天成」機器廠,素負盛名,家資殷實。父親郭慶年喜與武林人士交往,與劉德寬、李存義、張佔魁等是摯友,贊助中華武士會辦會經費。八歲拜師李存義,習形意拳,後又在程庭華墓前拜師,由程海亭代為傳授八卦掌,常於中華武士會、淨業庵國技社活動。1929年任河北省國術館董事,與蔣馨山、楊明山並稱「華北三山」。1931年任山東省國術館顧問。秉性豪爽、狹義,於武林中頗有賢名。(輯自2001年張風傑《八卦太極拳》)
46.卞彭(1901—1990)
卞彭,曾用名卞彭年,號蠡洲。祖籍江蘇儀徵,李鴻章外孫,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經理卞白眉長子。美國白朗大學哲學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研究生、科學博士、中科院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卞彭有五個弟弟:卞柏年、卞松年均系留美化學博士,卞萬年在醫學界享有聲望,卞鳳年曾任中國銀行雪梨分行經理,卞美年為著名地質學家,五人均是李存義弟子,加入中華武士會。1918年9月,卞蠡洲曾隨師赴京,參加萬國賽武大會,會上表演了精彩的十二洗捶,《大公報》、《益世報》均有報導。
47.李春芳(1902—1957)
定興縣張祖莊村人。李子揚之子。自幼隨父親習武,身體魁梧,膂力過人,精通內外家拳械。民國初年,曾跟隨師伯郝恩光在東北從軍剿匪,亦得郝恩光的傳授與指點。李春芳擅長技擊,在津、京一帶頗負盛名。民國二十二年參加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國術國考,力挫群雄,獲得拳術甲等(最優等),得「銀盾」一尊。1952年,50歲的李春芳參加天津民族形式體育比賽的擂臺賽,一路過關斬將,順利進入前二名,在賽前腳腕意外扭傷的情況下,參加決賽,獲得重量級亞軍。解放初期,李春芳在天津及北京等地教授武術,直至1957年因患食道癌去世。(錄自李洪鐘文)
48.裘稚和(1904—1994)
河北河間人,自幼喜歡武術,跟隨其父裘祖誠經商時相識張佔魁,在南京又結識馮國璋之子馮伯叢。1918年,由馮伯叢主持,襲稚和拜師張佔魁,加入中華武士會。襲稚和每日在天津東馬路文廟的崇聖寺殿前刻苦訓練,根椐數年積累,融合張佔魁「形意八卦」內涵之功法,吳翼翬「華嶽心意六合八法」之精髓,韓慕俠八卦掌技法,錢樹樵「形意盤根」法之精粹,趙道新「新會拳」實搏功法,借鑑「向心力」「離心力」「軸心力」的科學規律,衍編出108式螺旋拳,為中華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47.李敦素(1907—1984)
李敦素,名春白,亦用醇白,定興縣張祖莊村人。李星階之子。幼年隨父在中華武士會習武,專攻形意、太極、八卦拳術,得到李存義、尚雲祥、周祥、郝恩光、程海亭諸先生的傳授與指點。1920年拜孫祿堂先生為師,融孫李兩家拳技於一爐。由於李敦素武功出眾,且頗具文彩,被天津法政大學、中法大學聘為武術教員。1933年南京舉行第二屆國術國考,成為最年輕的評判委員。1937年與父回鄉組織抗日隊伍。1956年,在北京創建「中華武術社」,培養了 一批優秀武術人才。(錄自李洪鐘文)
50.趙道新(1908—1990)
原名趙恩慶。自幼聰慧,幼時讀過高小與甲商,精通修表、電報,好運動,凡舉重、遊泳無不習之,尤嗜武藝。其父趙蔭堂亦喜好拳腳,於是領其拜在天津武術大師張佔魁門下學習形意八卦掌。趙道新穎悟過人,僅習藝數月便擊敗了幾名武林高手,轟動了天津武術界。張佔魁亦視其為武學奇才,遂將一身絕技傾嚢相授,孜孜以教誨,並為其取名為「振邦」,寄予厚望。趙道新則深求苦索內家拳真髓,寒暑不易,功臻上乘。1929年,趙道新隨張佔魁參加在杭州舉行的第三次全國武術運動會比賽,獲得優勝獎。之後,赴上海拜會錢硯堂,被上海稅務學校聘為武術教師,教學授藝18年。(輯自李瑞林文)
51.王俊臣
王慶豐,字俊臣,趙人,短小精悍,幼嗜技擊,性豪爽,尚義氣,拜李忠元張佔魁為師,習形意八卦。嘗見其一人,佯與市中無賴二十餘人鬥,無賴輩,百般騰挪,而王則指揮如意,被其摔僕者十餘人。先是天津未設警察時,有名打架窩多者,皆市井遊手之徒,常互相械鬥,恆數百人,俗稱爭市面,蓋陋習也,與北京吃倉奪庫之械鬥無殊。津門械鬥之風,至今仍未除之。有某甲因爭市面,率眾約與某乙入夜械鬥,乙惟一人,與全家老弱數口,如卵擊石,不相敵,乞救於王,王抱不平,慨然曰:彼眾我寡,時又倉卒,可否易來宵,容我約友協助。乙曰:若是時我全家殆矣。王默思良久曰:餘為若謀。以策囑乙,天既昏黑,王履快靴,著青短裝,收拾停當,已夜二鼓,乙伏房頂窺望,果見甲率眾約三十餘人,各持槍刀,至門,咆哮詈罵者約一小時,王於門隙見甲眾倚械休息,席地吸菸,雖意氣自得,逆知已怠,遂取齊眉棍,由房飛出,大聲呼曰:賊子拿命來。舞棍風起,橫掃直搗,同時屋上磚瓦齊飛,甲眾頭破血出,抱頭鼠竄,如鳥獸散。是役也,王雖以力敵,實以智取。時天寒欲雪,王先囑乙以水潑門,遇風而冰,堅滑異常,聚磚瓦於房脊,以王之呼聲為號,則擲擊對方敵人,於是甲方敗矣。既而由天津武士會薦,王充保府軍官學校武術教官,又集嗜形意之學員數十人,立武術研究社,受學者遍中國,直晉魯豫四省軍官尤多。所編成績錄,以李存義口述之拳譜,孫祿堂之形意拳學為準,而以嶽武穆形意要論附焉,械則取五行劍、連環劍、(形意門)梅花劍、(八卦)六合劍、三才劍、三合劍、九洲棍也。(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1933年金警鐘《國術名人錄》)
53.劉文華
字殿琛,直隸深縣人,劉奇蘭之子,少壯習形意拳,甚有聲名,其術得自家傳,而遠宗忠武拳式。清季在津任法政學校武術教員,全校生徒翕然從之,課餘練習未或稍懈。民國初復任京師清華學校教員,當時津門之武士會、京師之尚武學社皆推劉為總教習,與同志磋商欲以武術強中國,編纂教科書呈部立案,頒行全國,適值張堅白先生巡按兩粵,劉文華應其聘作嶺南之行,議遂中輟,丙辰返京撰《形意拳術訣微》,以貢好武術者為之初步。民初,同時兼任京師第四中學武術教員,溫然有儒者之風,蟬聯教席,教授勿曠、勿輟,眾口翕然,淘所謂藝而進於道矣。民國四年,陸軍教育令中增加拳術一門,並設立武技術教練所,聘劉文華充武技術教練所教員,畢業數班,成績極佳。離京後任太原國民師範學校教師。晚年研究佛事,出家五臺山。(輯錄自1920年劉殿琛《形意拳術訣微》,略有增補)
56.張天普
張天普,粵人,為商天津,初習拳門頗多,嗣不得師,蓋天普功深力巨,師率不能教也。聞李存義名,謁之,談次張述難得師之苦,李曰:子力大,試遞手以證,張遞手,李右手持其拳,以左手拇食二指鉗張肘上,張痛甚,臂若折者數日,張於是拜李為師,從學形意,李存義晚年惡囂,不欲居中華武士會,張迎李居英界,奉養若父者三年,盡傳存義拳械,惟其勢不甚緊靈,然存義弟子,傳藝博者推張矣。(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57.周祥
祥,一名雲祥,武清人,身高五尺,面麻,師事翠花劉,盡劉之學,即步趨目眴談吐之際,無不逼肖劉者,少年多豪舉,曾設擂於某縣,是時習八卦形意者少,遇周輒不支,祥名大噪,孫祿堂適遊其地,從者慫恿孫擊周,孫亦惡周之狂也,首肯從者請,以他名刺造周,周故聞孫名,未識面也,詢孫拳門,孫紿稱花拳,周易之,孫又以花拳式誘周,周以穿掌進,孫橫以掌,拳擊周,顛,孫回身出橫拳式,周詫曰:客乎,得無為孫祿弟?孫笑曰:弟即祿也,且飽吾老拳如何?周輟手曰:久聞弟名,今日接進,功夫果好,抑手何毒也。遂把袂置酒焉,孫以炫矜賈禍規周,周諾之,而不能韜晦。現六十餘矣,談八卦手法拳理頗精,其意氣尤熊熊動人,兩目炯炯有異光。(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58.羅仲賢
羅仲賢,粵人,父某設建安鐵工廠天津,仲賢年二十,以病入中華武士會,師李存義,從李彬堂習形意,五年,晝夜風雨弗輟也,體健病若失,粵之旅津者,集子弟數十人,從仲賢學,某童咯血,恐習拳致力而疾劇,仲賢固使之就學,曰:試可則進,否則退,某從學三日,病良已,閱二年,力巨身偉,氣血充凝,不知病味之何如矣,以是粵人信形意堅,彬彬從風焉。(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59.鬍子高
鬍子高,定興陶沈村人,李存義弟子,短練精明,初習燕捶,自民國元年師事李存義,從李彬堂練形意,凡拳械之粹,類能吸取其長,歸於實用,善龍形掌、馬形、狸貓上樹、短劈拳,於械善龍形劍、十三搶、翼德槍,民國八年入都,立武社體育社於海門吉祥寺內,以拳術為主要科,健身術附焉。(錄自1923年楊明漪《近今北方健者傳》)
更多武術書籍 神功秘法 請及時關注
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號:京武功夫
微信ID:jingwukungfu
願 景:傳承中華武術文化 傳播科學實戰真功
官網:www.jingwukungfu.com(瀏覽器複製連結選品淘寶交易)
微信:chuanjiabao999
手機:13810143648
Q Q:1357743966
淘寶店鋪:愛武棍盟運動店
https://shop111371208.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