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是古泰州鹽場的開拓者,那時,他召集被流放人員在黃海邊「煮海水為鹽」,只為把古泰州鹽場的鹽迅速運往揚州 ,然後銷往不產鹽的地區。
他還下令開挖了從揚州灣頭到泰州蟠溪(今屬 如皋 )的邗溝,也就是古老的運鹽河,現在的老通揚運河。走進博物館,我們能看到當時煮鹽的過程。
博物館建築採用清代民居風格,青磚灰瓦,花格窗,通過增加門廳、連廊、玻璃頂等手段將原有三座倉庫聯合成一個整體,並將中間狹長的巷道改成大小兩個庭院,及一個將前後建築連為整體的玻璃房。
據歷史記載,唐代的海陵監為全國十大鹽監之首,宋代泰州鹽倉場一年內支發客請鹽及四十萬袋,創一倉支鹽1億2千萬斤的全國最高紀錄。
宋代史稱「天下大計仰東南,東南大計仰淮南 」, 晏殊、呂夷簡、範仲淹三位宋朝宰相都曾在泰州擔任過鹽官。如今,博物館的庭院內還真實地還原了北宋熙寧年間煮鹽的盤鐵,是按連雲港出土的盤鐵仿製的。漢代煮鹽用很深的牢盆煮海水,這裡的盤鐵是用滷水煮鹽,滷水比海水含鹽量多,產鹽量高。
而到了明代煮鹽的盤鐵,仔細看是由多塊組成,分戶保存,拼起來才能煮鹽,這樣做其實是為防止鹽民私自煮鹽。
庭院內還將當時人民煮鹽的勞作過程做成了雕像,栩栩如生。
從南唐諸仁規任海陵監開始,有四百多年時間兩淮鹽業管理衙門一直設在泰州 ,明初兩淮鹽運司署才移往揚州 ,宋代以後,兩淮鹽稅長期佔全國總鹽稅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 泰州又佔兩淮鹽稅的半數以上。
清雍正年間「 揚州八怪」之一的畫家高鳳翰坐鎮泰州專司督壩查驗鹽務, 清道光時期江蘇巡撫林則徐在泰州南門城外滕家壩豎立稅碑,永禁越壩逃稅。
到了鹹豐年間,兩淮鹽運使喬松年,不僅買下了三峰園更名喬園作為他的私人花園,他在泰州做官期間,還倡導興建了泰州鹽宗廟,比揚州鹽宗廟還早十年。
到了近代, 中國政府在抵抗資本主義列強所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由此背負龐大的賠款。鹽稅收入在賠款中起了重要作用。列強通過索取賠款,控制了中國的財政收支,破壞中國的財政經濟。
這是一段關於鹽稅的歷史,也是一段泰州的歷史,它與我們國家的命運沉浮又息息相關,在博物館裡,所有的物件和史料都在向我們述說著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