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I財經社
玻尿酸是怎麼收割女人的
撰文 / 唐煜
編輯 / 趙豔秋
01
人類的愛美之路是金錢和血淚鋪成的。
19世紀初,歐美上流社會有一位活躍的馬爾伯勒公爵夫人,她有著胖胖的圓臉和一雙溫柔的眼睛,即使已然是眾人眼中的美人,公爵夫人仍然對自己鼻頭上的一處小凹陷不滿意。在玻尿酸和膠原蛋白這些如今耳熟能詳的材料出現之前,液體石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隆鼻手段,一位維也納醫生最早將它用來治療結核病導致的睪丸缺失。
然而液體石蠟並沒給這位公爵夫人帶來想像中的美貌,接受鼻背注射後,石蠟遊走擴散到她的整個面頰,形成了石蠟瘤,整張臉遍布黃色斑塊,五官也遭到腐蝕,看起來像一根被融化的蠟燭。毀容嚴重的伯爵夫人自此隱居起來,甚至不允許家裡擺設任何鏡子,直到1877年去世,不幸地成為人類填充美容史上的著名受害者。類似的慘劇還發生在那些朝面部注射了菜油和礦物油的女性身上。
為了追求更安全的美,醫學界把目標瞄向了動物。早在193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眼科教授Meyer首先從牛眼的玻璃體中提取了一種名為「透明質酸」的物質,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玻尿酸,它的外表晶瑩透亮,能夠鎖住大量的水分,類似的物質本就廣泛存在於人體的皮膚、關節、臍帶等組織中。25歲後我們的皮膚開始失去光澤和彈性,一大原因就是因為體內玻尿酸和膠原蛋白的流失。
但當時因為技術落後,玻尿酸只能從像牛眼、雞冠、臍帶這些動物組織中提取,1公斤玻尿酸至少需要200公斤雞冠,不僅原料收購困難,分離過程也很複雜,因此研究人員壓根沒太往醫美方向考慮。玻尿酸主要作為藥品出現,藥品名稱叫做玻璃酸,用作一些昂貴眼科手術的黏彈劑。後來人們還開發出了治療骨關節炎的玻尿酸注射液。
上世紀80年代,海外對玻尿酸的研究已經如火如荼,國內還主要靠進口。當時玻尿酸貴比黃金,作為化妝品原料的玻尿酸一公斤公開售價在萬元以上,作為藥品的玻尿酸價格更是高達每公斤20萬元左右。據說,我國臺灣學者在翻譯時,將Uronic acid(糖醛酸)誤看成了Uric acid(尿酸),所以透明質酸被誤譯為玻尿酸,就此在民間流行開來。
這時,山東大學藥學教授張天民邁出了關鍵一步,1980年他率先從人的臍帶和雞冠中成功提取出了玻尿酸。之後,為了改變玻尿酸被海外壟斷的局面,在張天民的指導下,山東省生物藥物研究院成立了國內首個HA(透明質酸)研發團隊。日後的山東省生物藥物研究院院長凌沛學、副院長郭學平都出自這裡,這裡可以說是中國玻尿酸行業的黃埔軍校。
做研究非常不易,就凌沛學來說,他到處去搜集臍帶,產科醫生接生完,把洗乾淨的臍帶泡到丙酮溶液的罐子中,宛若泡蛇酒,凌沛學再定期取回那些罐子,帶到實驗室裡研究提取的方法。
相比起來,雞冠、豬眼和牛眼搜集起來就費勁多了。凌沛學只有跑到山東當地的肉聯廠,穿上殺豬的工作服和水鞋,自己到產線上把豬和牛的眼睛挖下來,牛眼像一個水杯口那麼大,很難操作。為了得到足夠多的樣本,他經常在肉聯廠一待就是幾個月。
他的同門師弟郭學平則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上世紀90年代,郭學平到福州參加全國工業生化學術會議,偶然讀到一篇日本關於發酵法的記載,像被閃電擊中般,他認為這將是改變玻尿酸提取的關鍵技術。為了尋找發酵用的合適菌種,他們廣撒網,找遍國內的菌種庫,一年多之後終於篩選到一個高產的菌株。
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1992年的某天,在山東省生物研究所一間簡陋的實驗室裡,郭學平眼前的液體沉澱成了白色固體,他研發的微生物發酵法終於成功了。這個研究項目很快被國家關注,並列入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後來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時候,玻尿酸生意在海外已經朝著集團化發展。韓國LG集團在1980年成立了一個生命科學部門,研發出了在骨科、眼科等醫學領域使用的玻尿酸產品,開始研發女性使用的玻尿酸填充劑。
如今的全球玻尿酸巨頭Q-Med也於1987年在瑞典成立,他們讓提取方法更進了一步,基於細菌發酵技術開發的玻尿酸,使用了一種關鍵的「雙相交聯技術」。
這種技術就像玻尿酸之間的膠水。原始形態的玻尿酸是液體的,分子鏈之間各行其道,一兩天就會被透明質酸酶降解代謝,而交聯劑能夠把分子連接起來,把玻尿酸從液體變成凝膠狀,從而讓玻尿酸能更長時間、堅固地存留在我們的皮膚中,維持數月甚至數年。如今,交聯劑的穩定性也是決定各個品牌玻尿酸價格高低的核心分水嶺。
1996年,瑞典Q-Med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隻穩定玻尿酸填充劑Restylane(瑞藍),這也是目前全球市佔率最高的品牌,瑞藍通過歐盟CE安全認證後,到1999年已經在包括整形大國韓國在內的40多個國家銷售,2000年已經有1.57億瑞典克朗(約合1.14億元)的銷售額。
而在中國,玻尿酸的財富故事正在緩緩打開篇章。
02
1998年,凌沛學帶領郭學平在內的30多名科研人員,成立了一家山東福瑞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華熙生物的前身,專門從事玻尿酸原料的生產。
成立之初的福瑞達生物化工股權構成複雜,由山東省生化藥品公司(後來的山東福瑞達集團)、山東正大福瑞達製藥有限公司、山東正達科技有限公司和美國福瑞達公司聯合籤署協議,分別出資75萬元成立,企業各佔股25%。
圖/視覺中國
但當時玻尿酸在國內的市場還未全面打開,這群科學家也不擅長經營企業,公司連著賠了兩年,淨資產只剩300萬元,創始股東萌生退意,凌沛學急得到處找新投資。
彼時凌沛學正好在北大深造EMBA。有一次,他和一位名叫趙燕的同學分到了一個討論小組。趙燕上世紀90年代到海南淘金,早年靠倒賣冰箱和供應公務員服裝起家,後在北京投建華夏銀行、SK大廈,靠倒騰房地產站穩了腳跟,已是一名財力雄厚的女企業家。聽說趙燕也做投資,凌沛學提出希望她去看看自己的企業。
當趙燕帶著助理到了公司,眼前的環境有些寒磣,工廠不到500平方米,辦公室也只有2間,全都是租的。郭學平給趙燕講了一堆玻尿酸的發現過程、分子結構,聽得她都快睡著了,就記住了一句「一個透明質酸分子能夠鎖住1000個水分子」。巧的是,趙燕是生物專業出身,出於對專業的敏感,趙燕想,現在很多皮膚問題都是水油不平衡造成的,如果之後把玻尿酸擴大到化妝品領域,市場可就大了。
於是,趙燕以參股正達科技的方式進入福瑞達生物化工的股東行列。她先是以50萬元的高薪挖來了在中國網際網路醫療很有名的一位管理人員,花了一年時間拿下了ISO9000認證,成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凌沛學、郭學平等玻尿酸技術專家,保留研究院「事業編制」,分別下派到福瑞達集團、福瑞達化工等企業任職,公司逐步有了「商業味」。
這一時期,另一位名為簡軍的女人也發現了玻尿酸神奇功效背後的巨大「錢景」。當時,她已辭掉在央企的鐵飯碗,在海外從事了10多年的貿易生意。有一次,簡軍看到一位70多歲的女士注射完玻尿酸後,皺紋明顯地減輕了。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玻尿酸注射。當時我就覺得,這一定有市場」。接受媒體採訪時,簡軍說,這一幕讓她燃起了回國創業的心,2004年,簡軍創立了愛美客,加入了玻尿酸淘金大潮。
簡軍入行趕上了好時候。2005年,正值韓劇風席捲國內,和這股潮流一起到來的是韓國的顏值經濟,赴韓整容開始成為一種流行,更多的人接觸到了玻尿酸。同期,中國臺灣演員大S在書籍《美容大王》中大膽揭秘自己用玻尿酸注射除皺美容,而且極度推崇玻尿酸,稱「很多女明星沒有玻尿酸會活不下去」,這使得玻尿酸的大名開始深入到很多普通女性的心中。
而憑藉著發酵產率的提升,已由福瑞達改組成華熙生物的企業,在2007年的產能達到20多噸,比趙燕剛接手時的350公斤提升了數十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產企業。雖然銷售團隊不到10個人,銷售收入也不到9000萬元,但華熙生物稅後利潤卻達到5000多萬元。
2008年,趙燕進一步歸集福瑞達化工的股權,由於股權被稀釋,凌沛學退出股東層。在金融危機之年,華熙生物正式登陸港股,成為玻尿酸第一股。
當時,曾給趙燕講解玻尿酸技術原理的郭學平已成為華熙生物的首席科學家,這個整天悶在實驗室的山東大漢再次給了玻尿酸行業創造了一個驚喜,又成功研發出了酶切技術,能夠自由控制玻尿酸分子量的大小,使得玻尿酸擁有200種規格,能夠應用在更多場景中,還解決了化學降解法所生產的透明質酸結構被破壞等問題。這讓華熙生物坐穩了玻尿酸龍頭的位置。
到2016年底,華熙生物的資產規模擴大10倍,市值也由剛上市時不足4億港元升至近60億港元。但趙燕對港股市場以「玻尿酸原料供應商」定位給予的這一估值並不滿意。2017年,趙燕借貸35億元,將華熙生物私有化,決定要打通從原料、醫療、功能性護膚品等全鏈條。2018年很流行的故宮口紅就是由華熙生物推出的,在彩妝界掀起了一股古裝風。
華熙生物趕上了資本市場的好時候。兩年後的2019年11月,順利登陸科創板,市值由上市初的229億元上漲至目前的660億元,較港股時代擴大10倍。54歲的趙燕憑藉340億元身家入選《2020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
今年9月28日,簡軍創辦的愛美客也在深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18.27元,成為創業板實施註冊制以來發行價最高的股票。繼趙燕之後,57歲的愛美客董事長簡軍也成為百億女富豪。
在華熙生物和愛美客之外,2015年在港股上市、2019年登陸科創板的昊海生科,也是玻尿酸大軍的重要一員。至此,國內玻尿酸行業「三大巨頭」全部登陸資本市場。
大眾對美的渴望,催生出了多家入局玻尿酸的公司,以山東生物藥物研究所為起點,包括華熙生物、福瑞達、焦點生物等企業在內,山東省已經發展成了中國最大玻尿酸企業聚集地。嗅覺靈敏的房地產企業也發現,這是一門地產之外再好不過的生意了,想搭上這班車。
2018年,山東老牌房地產企業魯商發展,先斥資9.27億元收購了福瑞達醫藥集團,進軍玻尿酸行業。2019年又以2.58億元現金收購山東焦點生物60.11%股權,焦點生物是國內玻尿酸產能僅次於華熙生物的企業。他們看中的,是在玻尿酸背後,飄著茅臺味的高毛利率。
03
玻尿酸已經成為成熟的產業,但愛美的女性們卻發現,她們仍然無法實現玻尿酸自由。而隨著愛美客、華熙生物等企業先後上市,玻尿酸背後的暴利生意也被推到臺前。
按照用途,玻尿酸可以分為醫藥級、化妝品級和食品級,醫藥級玻尿酸主要用在醫美、骨科和眼科治療三大領域,是最大的一棵搖錢樹。
圖/視覺中國
一支成本32元的醫用級玻尿酸,出廠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會是多少?答案是令人咋舌的10800元。以愛美客的主打產品之一寶尼達為例,其招股書披露,包括材料、製造費用、工人工資在內,寶尼達每支成本價僅為32.34元,但2019年的出廠價就高達2547元,是成本價的80倍。
2019年,以玻尿酸國產三巨頭為例,愛美客毛利率是92%,華熙生物毛利率為79.66%,昊海生科為77.28%。本就暴利的玻尿酸,再通過醫美機構賣到消費者手中,有的價格竟然高達10800元,翻了300倍。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曾以玻尿酸為例,對醫美價值鏈進行了拆分,原材料成本只有30元1毫升的玻尿酸,在出廠之前,先被醫藥器械生產商加價31.5%,後再被經銷商加價15%,醫生再提成15%,再加上40%花在小紅書、微博、新氧App等上面的營銷成本,價格就漲到了857元。
而玻尿酸背後的行業壁壘,也保障著這種利益持續不斷地被層層分食。企業在生產醫藥級玻尿酸時,需要經過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質量審核和穩定性考察,還需要藥廠生產許可證、藥品批准文號等,整個過程一般需要2-5年。在這種流程下,已經拿到許可證的玻尿酸品牌擁有先發優勢和溢價能力。
目前在國內批准上市的只有13款玻尿酸,其中進口的4種,國產的8種。這些玻尿酸再根據品牌、採用的不同交聯技術、劑量、適用範圍和維持時間,被打上五花八門的價格標籤。
雖然華熙生物、愛美客和昊海科技這三大國貨品牌已經在迅速崛起,有報導稱,但目前在整個中國玻尿酸市場,它們只佔據了約三成的市場份額,韓國LG、美國Allergan、韓國Humedix和瑞典Q-Med四家外國廠商還是這個市場的老大哥。其中,美國Allergan的喬雅登因為維持時間長被認為是玻尿酸中的貴族,售價最高能達到13800元一支。
因此,即便生產玻尿酸的難題已經被攻克,愛美的女性仍然無法實現玻尿酸自由。
但在各種玻尿酸營銷的轟炸和人們愛美心理的作祟下,這個市場依然不斷增長,養活了越來越多的玻尿酸暴利企業和行業富豪們。
玻尿酸的暴利也被不法分子盯上,以此建立起一個集走私、加工、銷售、寄遞於一體的製售假冒美容藥品的犯罪產業鏈。
在2019年2月,公安機關就破獲一起大案,一生物製品公司向國外某客戶銷售假冒瑞典Q-Med玻尿酸。嫌疑人早在2014年就註冊成立了生物製品公司,並在電商平臺做國際貿易生意,但效益並不盡如人意。作為業內人,他深知Q-Med的「瑞藍」玻尿酸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很受歡迎,因此動了歪心思,從別的公司購買了大批每毫升進價15-35元不等的玻尿酸半成品,再裝進仿造的Q-Med瑞藍樣品盒子,冒牌貨搖身變成每盒20多美元的大牌銷往國外,最後全部被警方查獲。
法律的威懾仍無法阻止玻尿酸假貨橫行。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市場上銷售的玻尿酸和肉毒素類產品中,70%是假貨和水貨。在一些小美容醫院和小診所,還會用早在2005年就被監管機構停止生產的奧美定假冒玻尿酸。
這種亂象的背後,一方面有些假冒產品的外包裝和條形碼都容易被仿製,連專業人士都辨別不出來;而另一方面,當玻尿酸作為一種被過度神話的快餐美容術時,很多年輕消費者在追求美的時候,忽略了對醫療機構相關資質的審核,這也讓很多黑心機構有機可乘。
而在人們對填充之美的追求下,玻尿酸在中國的暴利故事還將繼續。
參考資料:
《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戰略之外的「誘惑」我們一概不做 》,2020年7月,每日經濟新聞
《華熙生物首席科學家—— 郭學平:用發酵技術改變全球玻尿酸產業格局》2020年8月,中國經濟新聞網
《讓你更美的玻尿酸,背後都與他有關》,2020年6月,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