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難忘的看戲生涯:華陰老腔一聲吼

2020-09-05 財稅專家武老師


夜半枯坐無聊,適逢重播2015年《中國之星》這檔音樂節目,譚維維與老腔藝人合作演唱的《給你一點顏色》算得上是華陰老腔第一次走進年輕人的視野,搖滾與老腔結合的第一聲吼,在思想還未回神仔細品味之際,身體率先反應——從心口划過並蔓延向全身神經末梢的一股電流般的酥麻感,皮膚毛孔迅速擴張,細密的雞皮疙瘩仿佛都在與這聲吼產生著化學反應,頭腦迅速清醒,所有的專注此刻都在等待下一個音符對神經的刺激,表演者們激昂的神情與富有張力的肢體動作,那股勁兒,瞬間點燃大腦的興奮,讓人不由得心潮澎湃。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走一步退兩步全當沒走,前奔顱後馬勺都有骨頭......」

其實華陰老腔應該也屬於秦腔的一個小流派,往大裡說,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最常見的便是鄉下叫「肘鬍子」的皮影戲,一時間梆子激越,板胡嘹亮,鑼鼓傢伙金鐵齊鳴,耍皮影的十分賣力,昂頭閉眼、寬音大嗓、唾沫四濺,唱得非常投入。秦腔暮鼓,流連聲色,最終悠悠一嘆,回味無窮。此時,如果泡上一壺熱茶,比著他的架勢也閉上眼,細細品味一回,雖則不論聽沒聽懂,往往都會產生耳熱心酸的感動。或許有人會以為,這種感動不過是時常發作於老年人的一種懷舊矯情,要不然你一個字都沒聽懂,感動個鳥啊?我卻竊以為人對某種事物的響應,總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作用。一盅白幹、一碗馬茶、一碟小菜,喝的人直叫好,然則究竟好在哪裡?便是學貫古今的大師也未必剖析得清。

前幾年去西安看妹妹,順便參觀了兵馬傭,攀登了烽火戲諸侯的驪山,吃了周總理表揚的葫蘆雞和葫蘆頭,在繁華處遊逛,若不是抬眼可見的古城牆,它實在是千萬現代城市的一座。因此,感受一個地方的特色還得到農村暫居,於細微處體驗它的精髓。

不由想起年幼時候爺爺極好看戲,只要打聽到甚麼地方搭臺唱戲,不論十裡二十,不論天寒地凍,朔風怒號,不論是縣劇團下鄉恤農,還是大伙兒攢錢請來的野臺班子,都會興致勃勃地趕去,看他個曲盡燈滅人散。雖則自己大字不識幾個,問他戲裡唱的是什麼,沒一回說得明白。

某年冬月農閒時節,村外麥場上,熱心的人借來些椽子,搭起臺子,掛上青布帷幔,吊兩盞汽燈。開場的鑼鼓傢伙響過,天便黑了,朔風漸起,飄下細碎的雪花。板胡梆子聲中,十裡二十早早趕來的鄉親們便無一例外地亢奮起來。雖只是個不見經傳的野臺班子,耐心聽去,卻也不失俯仰跌宕。然則每個唱段最後一段,必收束於一個悠長的、愁腸百結的「唵」字。似乎有著太多的壓抑,太多的無奈與宿命,有人便唏噓起來。雖然我一個字聽不懂,天這麼冷,但有什麼關係呢?老人們此時總會買些好吃的安慰孩子們:「唱著費勁,閉著眼睛聽才給勁兒。」猶記當時與他結伴去看的是《朱洪武放糧》,返回時黑燈瞎火跌進一口枯井,解了腰帶彌在一起才把他吊上來,翌日我問他看了什麼,他吭哧了半晌冒出一句:「煮紅薯放涼!」

西北民風素稱剛直古樸,看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吼出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無論主角還是配角,無論唱詞還是道白,一律端戳戳直起直落,照直就是古而今西北城鄉現用的土話,保不齊或也許大概確係古風,千百年耳濡目染的教化功不可沒。一些成功人士更喜歡在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場合來他一段,做為祖蔭綿長不是暴發戶的證據,博得群下一片喝彩。魯迅曾引用日本人的意見總結過中國戲劇要點,那便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於劇場」,這種意見用於崑曲、京劇有失公允,用於秦腔卻極貼切。

隨著譚維維的驚豔亮相,華陰老腔這個小劇種居然被稱作了「民間藝術之火花」,此議我極贊同。平心而論,鄉野秦腔大約和二人轉差不多,實做不得華夏舞臺藝術的代表。極而言之,它無非是西北一隅農村、市井的小民之聲,不愛楚國愛秦國的楚人李斯謂之「擊甕扣缶」,俚語「頭戴紙糊盔,鑼鼓當虎威」形容的倒是極為貼切。

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老家鄉下不少鄉村、街巷,往往都有一些農民自發的自拉自唱的「自樂班」, 設若你行走於溝壑縱橫的癖街陋巷,時不時便會聽到或近或遠,忽而低回忽而高亢,掙命一般吼出來的清唱,唱它的不是趕路的車老闆,便是田間耕耘的農夫,也可能是坐在街邊門上納鞋底子的婦人。

民間唱腔的大敲、大叫、大跳,沿海發達地區的人們往往感覺吃不消、受不了。但作為每一個產自民間的地方戲曲種,往往都經過了慢長歲月的沉澱,日趨完美,最終具備自己獨有的韻味。對於外地人來說,初聽,會接受不了,但聽著聽著,就會被它內在的芳華感染,純粹被那唱腔,被那內在質地擊中,進而喜歡,甚至熱愛上。一曲終了,意猶未盡,欲罷不能。那聲吼依然在大腦中久久不願存檔,仿佛還在耳邊迴響。





相關焦點

  • 當華陰老腔「一聲喊」之後
    央視猴年春晚的《華陰老腔一聲喊》應該是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這個將華陰老腔與搖滾樂融合在一起的節目,的確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聽效果。在一個作品中,同時看到了戲曲與搖滾的雜糅,農村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間老藝人和時尚搖滾女歌手的合作,給萬家團圓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聲響上的震撼,也似乎與傳統節日的鞭炮、嗩吶一樣,帶給人們相似的視聽體驗。
  • 原創 | 華陰老腔一聲喊
    周末在家,閒暇,再次聽起《華陰老腔一聲喊》,再次被譚維維那高亢嘹亮的聲音所感動。這不僅僅是音樂的激昂,而是心靈的宣洩,是對環保的詢問,是對生命的關注。你看那歡呼的場面,你聽那動人的音樂。傳統與現代,民俗與超前完美的組合,迸發出新生激情的力量。對於音樂我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既不懂韻律,又看不明白五線譜,卻喜歡閒時聽一些音樂。
  • 白英 ‖華陰老腔一聲喊
    我來到昔日王寶釧和薛平貴堅守愛情的寒窯遺址公園,只見人如潮湧,年味撲面而來,特別是因春晚亮相而爆紅的「華陰老腔」原班人馬在此表演,更是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我隨著人流來到小廣場上,還未開演,就已是熙熙攘攘。廣場正中是一個小型的舞臺,只見十幾個條凳放置在舞臺上,一群身著對襟短打的老漢圍在臺角拉話。「夥計們,都準備好了嗎?」忽然間,一位穿紅衣的精瘦老漢跳上舞臺開始招呼眾人。「好了!」
  • 華陰老腔再次驚豔了!
    圖為華陰老腔演出現場。(央廣網實習記者 李帆攝)2006年,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腔的表演形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最初的搭戲臺以皮影為主的表演到現在的幕前演唱。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老腔,老腔也走出了雙泉、陝西,甚至走出了國門,多次到世界各地演出。
  • 華陰老腔一聲喊 "王瀾"版本
    華陰老腔一聲喊鼓譜介紹2016年的春晚 譚維維的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震撼全場 譚維維高亢的歌聲,加上戲曲的風格結合 確實令人感到相當的震撼而演出這首曲目的鼓手是國內有名的爵士鼓演奏家"王瀾"老師不過2016年的春晚當晚的"華陰老腔"可能是因為現場的關係無法很清晰的聽到爵士鼓演奏的音色 大多聽到的是後面民樂樂器的伴奏聲音拍子還有一點點不是很穩
  • 西安消防作詞吼老腔 超燃原創單曲向祖國表白
    華商報訊(記者佘欣)「我是一名消防員,嘿西安的消防員……」老腔、搖滾、嘻哈說唱是當今最流行的音樂元素,西安消防「藍朋友」上陣作詞,融入這些流行元素,原創單曲《紅門一聲吼》為祖國慶生。  提到說唱,大家可能會先想到周杰倫;提到老腔,也許第一反應會是譚維維的老腔。其實這些,我們西安的消防員全都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舉國歡慶,西安消防通過自己寫歌、拍快閃製作單曲《紅門一聲吼》,向祖國表白。這首歌節奏感強,歌詞朗朗上口,韻律超燃,聽3分鐘就會被「洗腦」跟唱,聽3遍就能唱得很6。
  • 西安消防原創消防歌曲《紅門一聲吼》上線全國KTV
    點擊視頻由西安消防救援支隊基層幹部毛欣愷創作的消防歌曲MV《紅門一聲吼》,近期已完成KTV上線,在全國各個省市的KTV均可點唱。當古老的華陰老腔遇到搖滾說唱,會有什麼反應?今年國慶期間,不少網友為一首名為《紅門一聲吼》的消防神曲點讚,網友稱「神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的藝術家和搖滾說唱的青年人的絕美結合,聽到這首消防神曲,會上癮。這首歌節奏感強,歌詞朗朗上口,韻律超燃,聽3分鐘就會被「洗腦」跟唱,聽3遍就能唱得很6。
  • 華陰老腔,不甘被遺忘的老靈魂.
    以上圖片來源於攝影師「空色」博客老腔將令一聲吼,八百裡秦川千年回2014年7月,明晃晃的大太陽照在華陰雙泉村的黃土地上,張喜民的父親本著一個老藝人的本能,將皮影戲戲文本子藏在山裡埋起來,保留下來的上百本手抄唱詞成為了恢復華陰老腔的種子。
  • 老腔吼出消防「神曲」
    當古老的華陰老腔遇到搖滾說唱,會有什麼反應?今年國慶期間,不少網友為一首名為《紅門一聲吼》的消防神曲點讚,網友稱「神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的藝術家和搖滾說唱的青年人的絕美結合,聽到這首消防神曲,會上癮。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點開這段時長4分鐘左右的MV,這首名為《紅門一聲吼》的讚頌消防隊伍的音樂作品,除了說唱、搖滾,還融合了華陰老腔的元素。
  • 探秘華陰老腔葛優陳道明都跟他學 老腔火了「山寨版」也來了
    2016年3月11日訊,借著《白鹿原》,華陰老腔著實火了一把,不僅在國內演出邀約不斷,還在一位美籍華人的運作下前往美國演出。華陰老腔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喜民回憶,他們以為在美國也是給華人演,但沒想到臺下坐得全都是老外,看不見一個中國人。演出結束後,現場掌聲雷動。《紐約時報》在報導中稱讚老腔是「古老東方的搖滾樂」。
  • 華陰老腔火了,張喜民在尋找傳承人|匠人
    " 每一個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煙華陰老腔的一聲喊,從春晚的舞臺,喊回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15歲學唱老腔,沒學幾個月就登了臺,天生的好嗓子加上環境燻出來的對老腔的熟悉勁兒,讓他在老腔的表演中如魚得水。看過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表演的人,可能會驚異於古老黃土地上竟誕生出這樣的「搖滾之音」,幾個身穿馬褂腰扎布帶的老人,操著月琴、板胡、梆子、板凳等樂器,主唱張喜民扯開嗓子,氣勢磅礴,尾句唱完,全臺所有人跟著應和,劉歡後來用「每一個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煙」來形容華陰老腔給他帶來的震撼。
  • 華陰老腔今登春晚——華山腳下的搖滾「然拌了」!
    由譚維維、張喜民、華陰老腔演員合作的歌曲《華陰老腔一聲喊》,確定將在這個有著數億觀眾的超級大舞臺上亮相。華陰老腔,這一黃土高坡上土生土長的藝術,從村邊地頭一步步走來。在去年12月的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節目上,與譚維維的搖滾樂搭檔,迸射出新鮮熱烈的火花,「成了」。此次登陸央視春晚,更是其一個輝煌的頂點。華陰老腔這一歷史悠久,卻又讓人感到有些陌生的藝術,背後有著怎樣的際遇和傳承?
  • 刷爆朋友圈、崔健致敬的華陰老腔,你不想知道更多嗎?
    堪稱中國最早搖滾活化石,讓崔健致敬、劉歡激動不已的華陰老腔,你不想知道更多嗎?先來看一段紀錄片視頻,感受下黃土地上古老的原生態搖滾。電影《活著》、《盲山》、《桃花滿天紅》,話劇和電影《白鹿原》裡,都有老腔唱段。(下為電影《白鹿原》片段)鄭鈞的《長安長安》裡也有老腔採樣。
  • 譚維維華陰老腔合演"給你一點顏色" 老腔融入搖滾
    譚維維華陰老腔合演"給你一點顏色" 老腔融入搖滾 2015-12-10 10:04:23來源:錢江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昨晚讓屏幕炸裂的華陰老腔到底是個啥?
    華陰就是華山那個地方。膩別說咱這老腔,是一個最小的戲曲,就咱們全村唱這個老腔,後來慢慢城市的人才知道,在咱中國還有個老腔。@換個名字找點新鮮感:白鹿原裡出現過一段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電影挺失望,但是這段老腔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很震撼,原來以為是秦腔,還問過小傑同學,可是聽了秦腔覺得不太對,現在才知道這叫華陰老腔。民族的好東西該讓更多人知道。譚維維你是個好歌手。@神兜兜jim:從來不喜歡譚維維,但必須說這是世界級的華陰老腔。
  • 譚維維新歌刷爆朋友圈:搖滾混搭華陰老腔
    前晚,歌手譚維維在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節目中,用一首搖滾與華陰老腔融合的新歌《給你一點顏色》俘獲現場觀眾的心,也刷爆了微博與微信朋友圈。網友們驚嘆並好奇華陰老腔是怎麼跟搖滾融合到一起的?尤其是陝西觀眾,更為這次合作拍案叫絕。
  • 華陰老腔混搭譚維維炸裂屏幕!
    這次,歌手譚維維請出了「國寶級」藝術家——陝西華陰老腔一起混搭創作《給你一點顏色》,不僅令所有聽眾都傻了眼,劉歡、崔健兩位音樂大咖也直接目瞪口呆,現場深表敬意。  選秀出身的譚維維,近年來屢做音樂創新,就在這個周末,她在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中,與陝西華陰老腔合作,用一首《給你一點顏色》震翻全場。
  • 華陰的景,從來都不止華山和老腔
    華陰老漢愛聽曲,除了老腔,還有迷胡和木偶戲,我總覺得差不多。 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外爺總是精神一抖擻,「那不一樣,迷胡是迷胡,老腔是老腔。」 再多的解釋我也聽不懂。 華陰人愛逛廟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華山會有盛大的古廟會。 說是為了紀念陳摶,場面有多熱鬧,我不知道,也沒去過,因為那一天華陰所有學校全部封校。
  • 華陰老腔到底是啥 為什麼會有人敲板凳?
    ,更是讓老陝們引以為傲,原來東方最早的搖滾樂就是我們陝西的華陰老腔,那麼什麼是華陰老腔?華陰老腔是秦腔嗎?為什麼會有人敲板凳?看下去你就知道了。那麼華陰老腔到底是什麼?根據資料顯示,華陰老腔是由陝西華陰當地民間的一種說書藝術演變而來的皮影戲曲劇種,去掉皮影轉到臺前,就成為了現在的華陰老腔。這種老腔其實只是「家族戲」,用於家族內部娛樂,並且有明確規定只傳本宗本族本家男性。
  • 爭鳴 老腔與搖滾混搭,意義甚微
    劉歡、崔健等歌星當時就激動地參與其中,還試著上臺與民間藝人們互動而感觸到華陰老腔技藝的魅力,崔健透露他當年上春晚唱《一無所有》時就曾有與華陰老腔合作的想法,觀眾們對譚維維的創意給予熱情洋溢的贊語、點讚者有之,各種媒體湧入華陰縣泉店村親密訪談者有之。但有些人認為譚維維此舉並非旨為傳承保護發展華陰老腔,而是出於自己出名而出噱頭之用,自然也就招致很多非遺、文化學者甚至有志於民間藝術發展人士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