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決定要通過閱讀來改變自己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大量的閱讀,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習慣。
培養好習慣的路上總有那麼幾天,迷惘期。跑了一段時間的步發現肉一兩也沒少,開始懷疑跑步到底能不能減肥。早起好久了,也沒見發生什麼奇蹟,開始懷疑幹嘛非要起那麼早。
閱讀也一樣。
閱讀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即使你曾經把書中的方法在生活中運用起來了,想想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驚喜的。突然就開始懷疑讀書的價值了,而且想讀也讀不進去。這就是進入了閱讀的倦怠期。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裡面作者給出了6個閱讀倦怠期可以用的方法。
①去見那些能夠幫助你讀書的人。
②去幫助剛剛開始讀書的人。
③讀一些成功戰勝考驗的書
④在家裡每個地方都貼上有意義的語句
⑤每天都看看你作為榜樣追捧的崇拜者照片
⑥給自己喜歡的作家發郵件。
非常值得一用。比如幫助剛剛開始讀書的人,真的可以讓你的自豪感爆棚,同時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
但我覺得每個人,不同的階段,抵抗倦怠期的方法會有所不同的,這裡說說我自己剛開始讀書遇到倦怠期是如何渡過的。
1、回看筆記——找回信心,發現自己的改變
翻一翻之前寫的筆記,不管是電子的,還是書上記的,還是本子上記的。如果你發現自己寫的不好,說明你現在進步了。如果你發現之前寫的還挺好的,那就更沒理由不相信自己了。
我自己書上的筆記一般是當時看到哪裡特別有感觸,想到什麼就寫了什麼。本子上的筆記一般是書中重點信息,我的理解的記錄,電子筆記一般是看完一本書後的梳理。
每當我再次翻看書中的筆記時,會感覺自己記得好多地方都是廢話。看本子上的筆記更多的是提醒和對照,看我這次理解的和上次理解的有沒什麼不一樣的或漏的。看電子筆記則會有一些自豪感,原來自己也可以寫這麼多字,然後發現不好的再改一改。
2、聽聽講書——減輕思考,發現不一樣的視角
相對於看書我覺得聽書輕鬆了許多,特別是有些你看不懂的書,聽別人一講,感覺也沒有那麼難了。
但我自己平時還是看的比較多一些,對於我來說一本書要反覆的看、理解,才能更好的運用起來,相對於聽,我覺得紙質的會更容易翻看。平時遇到比較想聽的課,也會把文字稿列印出來看反覆看。
當在倦怠期時聽聽書還是很好的,這樣就減輕了思考的難度,有時還可以看看老師和自己理解的有什麼不一樣,真又燃起了讀書的興趣。
3、欣賞音樂——放鬆神經,重回內心的平靜
我是近幾年才感受到音樂的治癒力,但還是要有所選擇的。
如果你是因為覺得感受不到價值,可以聽聽那種鼓舞人士氣的音樂,我自己有時會聽聽汪峰的歌、雨泉的歌,當然還有其它,原則上就是你聽後覺得很受鼓舞就好。
如果你是因為太累了,可以聽聽那種讓人放鬆的音樂,比如古箏、鋼琴曲,讓自己放鬆下來,試著沉浸在音樂裡面。
以前我是沒發現音樂的力量,有一次,需要在電腦上做一點東西,東西不難,但量比較大,以前弄完就會覺得腰酸背痛,特別累,那次我開著音樂,弄完以後感覺整個人沒有那麼累了。後來我就試著在不同的狀態下去聽不同的音樂,發現音樂可以治癒。
4、看看劇——品味人生,感受今天的幸福
看劇前一定一定要選擇好,如果成了追劇就比較花時間了。
我是覺得影視劇是通過視覺向我們展現百味的人生,看別人的表情、語言、動作能更直觀的感受人生的種種。
我是會選擇一個或兩個有質量的劇反覆。這樣看過很多遍,不會貪戀後面的劇情,隨時都可以停止,把自己治癒了就可以不看了。像《琅琊榜》《料理鼠王》看了幾十回都有。
最後,歡迎交流,說出你閱讀路上的困惑,讓我們一起因閱讀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