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青少年是無憂無慮,主要創作反映了她的閨房的生活和思想感受,主題集中在自然風景的寫作和相思的離別上。而她的中年卻是悽苦的,這時的創作主要是抒發對鄉愁的懷念和對親人哀悼之情。表達她在孤獨生活中深深的悲哀、孤獨和惆悵。
靖康(1127)二年,金國南下侵犯,北宋軍隊不能抵禦。北宋的最後的皇帝,父子二人欽宗和徽宗,被金人抓去了北方。在同年的5月,徽宗的兒子趙構在應天府(現為商丘,河南)稱帝。這是南宋的高宗。李清照44歲。為了避免遭遇戰爭災禍,李清照被迫逃到南方。在這個時間,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正擔任江寧(今南京市)和江東經制的副總節。
1128年,押運著15車書籍器物,李清照走了很長的路途,終於安然抵達江寧府。 1129年,江寧一部反叛了。趙明誠並沒有去想如何解決平定叛亂。相反,他悄然地逃脫了。經過一個多個月後,這對夫婦在五月相聚並抵達池州。不久之後,趙明誠收到了朝廷的新任命。去湖州上任時,這對夫婦再次分開,李清照留在池陽(現在池州市,安徽省)。
在與趙明誠離別後,李清照是孑然一人的,獨自守衛她和趙明誠多年的努力,感到悲傷。時光飛逝,到了這一年的七月七。七夕是牛郎和織女每年僅有的相逢的日子,一想到牛郎織女尚能在七夕之夜見面,自己卻和丈夫隔了兩地。
李清照此時在位於長江南岸的池陽,離宋金的邊境不遠。李清照在這時局,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安,在這些複雜的感情下,便寫下了這首悽婉的詞——《行香子·七夕》。這首詞一直是被後人高度讚揚的。在對七巧節的描寫中,僅次於的《鵲橋仙·七夕》(秦觀)。讓我們今天細細品讀。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在上半部分,秋季的兩個特徵在開始時描述:蟋蟀在草地上悽慘地尖叫,梧桐葉搖擺不定。這種情況似乎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季節,李清照的筆觸為每個人都為大家奠定了黯淡的氛圍。想到織女和牛郎被銀河系分開,不能聚在一起,就像兩艘漂浮在天空中的小船一樣,他們每年只能在七夕這個節日聚集在一起。在李清照的手中,不管是天上還是人間竟都是如此的悽涼。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在下半部分中,當想到織女和牛郎時,李清照忍不住抬頭看著星空,想知道鵲是否建造起了連接兩岸的天橋,還有織女和牛郎是否已經在鵲建造的天橋中相遇,他們是否握緊雙手,互相傾訴這一年來的離別之苦。這是李清照的關心之處。由於關心,李清照甚至擔憂起這個時候的天氣,不知道多變的天氣是否會影響到二人的團聚。
事實上,李清照在這首詩中對牛郎和織女能否平安相見的擔心只是她自己內心擔憂的表達,因為宋和金之間的局勢是不確定的,這無疑會影響她與趙明誠的團聚。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這首詩寫完之後僅僅一個月,趙明誠忽然感染瘧疾並去世。影響到他們相聚的竟不是這動蕩的局勢,而是疾病!
此後,李清照的作品與前一時期有了很大的改變。國家滅亡後的政治風險和人生經歷中的各種悲慘讓她的精神非常痛苦。因此,她的作品從早年間的明快清麗,變得充滿了悽哀與悲涼,主要抒發了她對故鄉的思念與悼亡情感,更加體現了李易安的愛國情懷,彰顯了詞人雖南渡卻永遠心存故土的胸襟。
李清照這個千古才女的一生中悲慘悽涼,如果您也想了解古代詞人的生活習慣和人生經歷,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讀他們的詩詞,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詩詞。
這套詞傳全集,包括《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六本詞傳原價238元,限時特惠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增加自己的書卷氣,成為文藝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