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斥育兒焦慮的時代,做靜下心來的媽媽。
by 可樂媽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生命最初兩年的奧秘是什麼?
如何啟迪孩子的內在心靈?
BBC新出了一個特別棒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兒科專家古蒂·辛格博士帶領著一個世界級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團隊,研究嬰兒的早期發展及其重要的影響。在實驗室和對諸多英國家庭的跟蹤探訪中他們探究了嬰兒的很多行為:發脾氣、大笑、學習,以了解影響寶寶成長的諸多因素。
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新型的浸入式技術,開展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探索嬰兒的大腦在這個時期的變化,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兩歲前的寶寶腦子裡在想著什麼?這是每個父母都感興趣的問題,這部紀錄片是一部解讀嬰兒嬰語的說明書,每對新手父母,都值得靜下心來好好看一看。
彈幕中,單身人士也被寶寶們萌出血,即便你此時尚未為人父母,也可以吃下這枚安利。
一周大寶寶就可以區分人和物!
剛出生的寶寶印象中除了吃就是睡,研究人員卻選擇了一個一周大的寶寶進行實驗,藉助最新的技術,我們對嬰兒的社交模式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們帶著便攜掃描儀,到訪剛出生一周的亞瑟寶寶家,分別給他們展示了15秒的機械玩具和人臉視頻,監測大腦的反應,這個儀器能夠檢測出大腦的哪個區域更為活躍。
實驗人員用藍色和橙色的線展示大腦不同區域的供氧情況,其中橙色的線表示大腦中流入的血液。當給孩子展示機械玩具時,孩子沒什麼反應,但當給孩子展現人臉視頻時,體現氧氣流入量的橙線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結果,小亞瑟對人臉的反應比玩具大得多。
橙色線體現的是顳上後區的活躍情況,它是對外界事物做出活躍反應的區域,用來處理複雜事物與人類情感。即使是出生一星期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啟動這塊區域,與人發生聯繫。
回想小可樂剛出生時雖然還不會跟我們互動,抱著他時卻總忍不住跟他聊天,新手爸爸媽媽或許不懂太多道理,愛的本能帶著我們做出了選擇。而研究結果也告訴我們,這恰恰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勝過任何玩具。
多大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多大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呢?
紀錄片裡研究人員展示給寶寶們各種意想不到的玩具,測試他們的反應。
首先,實驗人員給寶寶們展示了玩具盒裡的小丑。
第一個寶寶Reuben的反應非常興奮,開心得叫了起來
第二個寶寶Livia看起來謹慎一些,把頭扭了過去
第三個寶寶logan極其淡定,表情沒有任何變化
測試者又給寶寶們展示了一個會彈跳的小狗和戴著小丑面具的大人,寶寶們的反應都是一致的:
reuben興奮依舊,livia一臉驚恐,logan一如既往地淡定
他們的反應,和心理學家在我們身上發現的三種基本氣質類型是一致的,即激動、謹慎和平靜。這麼小就顯示出了基本氣質,表明這些更多來自遺傳,是我們個性的起點。
BBC的研究團隊說:我們的氣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而周圍世界對嬰兒的反應,又會影響他們的性格形成。
心理學家Emily也給出了育兒建議: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採取個性化的養育方法。比如你的寶寶更偏向于謹慎,你做事時會更緩慢,介紹東西時也會更緩慢,如果你的寶寶更活躍,你或許會帶他們去許多不同的地方。
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後,我們也可以想像孩子進了幼兒園後,將會面臨哪些問題,以便我們可以提供好的幫助。
可樂媽很喜歡的一個紀錄片《零零後》(同樣很棒的紀錄片啊,推薦),從幼兒園起跟拍十多位孩子。那幫孩子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叫一一的小朋友,一一從小就不喜歡結伴玩耍,而喜歡一個人獨處。幼兒園老師李躍兒嘗試引導她加入其它小朋友的遊戲,一一告訴老師:「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紀錄片最新一集中,長大後的一一併沒有成為老師擔心的孤僻孩子,相反憑藉自己的獨特魅力,找到一幫被她主動吸引的朋友。她的不同,得到了父母和老師的尊重,而她也找到了與世界相處的模式。
《卡爾·威特的教育智慧》中提到:「父母需要去發掘寶寶們的天性,並據此來調整教養方式和方法,適應寶寶的需求,塑造寶寶的個性,撫育他們健康的成長。」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接納他的天性。幫助他愛自己,認識自己和做自己。
跟寶寶聊天很重要!
紀錄片中語言研究者米歇爾·彼得博士,在一開始就展示了英國兒童使用詞彙量的調查結果:
綠線顯示的是喜歡說話的孩子,橘色縣代表普通的說話者,藍線代表的則是語言發育較晚的孩子。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綠線顯示的愛說話的孩子,詞彙量增加的最高。
米歇爾博士說:
我們需要關注兩個方面,首先是增加的速度來看看18個月,你會發現在18個月時,使用詞彙最多的孩子,他們使用了大約兩百個詞彙,而在短短六個月之後,就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450個,基本上每天會增加一個新詞,所以18到24個月之間增長得非常迅速。
如果語言越多越好,那如果對他們說更多的話,會不會增加他們詞彙積累的速度呢?
為了尋找答案,他做了一個對比測試。
佩西是一個21個月大的寶寶,米歇爾為佩西提供了一個新式的詞彙追蹤裝置,記錄下來佩西每天聽到和說出的每一個詞。
第一天的數據顯示,媽媽一天中說了1.3萬個單詞,佩西說了2500個。
米歇爾為家庭設置了一項挑戰,希望佩西媽媽增加對佩西說話的數量,儘可能地與佩西交談。
佩西媽媽接受了這個挑戰,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她都會不停得跟佩西說話。
結果顯示,佩西媽媽的單詞增加到了1.37萬個,大約增加了5%,佩西呢,一天竟說了2800個單詞,增加了13%,最關鍵的是對話交流的增加,大約有38%,這對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必是育兒專家,只要你願意並渴望和你的寶寶對話,就能夠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
來自加州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我們早期聽到的語言越多,我們之後積累的詞彙量就越大,這能為兒童在學校帶來巨大優勢。
關於早教,我們很多父母是非常關心的。到底要不要上早教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促進寶寶的發育?
其實很簡單,多用心和孩子說話,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早教。
如果再加一條,讀繪本,選擇優質的繪本,因為繪本中有很多更優美的的語言。
孩子多大可以分辨好人與壞人?
嬰兒多大會分辨好人壞人呢?
這個事情難度應該是很高的,研究人員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表演了一個簡單的木偶劇:
紅色的圓木偶想上山,藍色的方木偶總把他推下去,黃色的三角形木偶幫助了紅色原木偶,成功爬上了山坡
觀看木偶劇的孩子最開始在12個月左右,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十個月的孩子呢?仍然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七個月的孩子呢?仍然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沒有人教導、沒有聲音、只是一個木偶劇,七個月大的孩子便能分辨出來人物的好壞,這真是太神奇了。
當我們看到別人得到幫助時會感到開心,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會感到開心,和好人在一起我們會更開心,七個月的時候我們便明白這件事了。
研究人員說:這是孩子學會信任他人的起點,也是健康社會的基礎。
不允許孩子依賴,孩子反而會成為巨嬰!
在紀錄片中,有個實驗也讓可樂媽印象深刻。
八位寶寶和父母面對面坐著,正常互動,嬉戲玩耍。
然後研究人員告訴爸爸媽媽把臉轉向另一邊,轉回來時也沒有任何表情,也不給孩子任何回應。孩子會有什麼反映呢?
最開始他們愣了一下,努力尋求父母的關注,在發現得不到回應侯,繼而崩潰大哭起來,看起來非常難過。
父母被繼續允許回應寶寶時,他們在父母的安慰中又變得快樂起來。
這個實驗讓我想起生活在很多人說的一句話:「孩子哭的時候你不理他,慢慢就好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研究人員提到了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剛出生的小猴,放在鐵籠裡,然後做兩個假猴子來代替母猴。其中一個用鐵絲做成,身上綁上奶瓶,給小猴提供奶水,可以隨時喝;另一個假猴,用柔軟的絨布做成,沒有安裝奶瓶,也沒有食物。
曾經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只需要得到食物就可以獲得愛,小猴應該呆在鐵絲猴的身邊,可事實恰恰相反:所有參加實驗的小猴,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呆在鐵絲猴身邊吃奶,除此之外的時間,幾乎都會趴在絨布母猴的身上。
由此,哈洛得出一個結論:愛,源自接觸,而不是食物。
這個實驗太過殘忍,但結論具有極大的參考性,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和猴子一樣,需要聯繫,成長為快樂和自信的人,需要親密關係和溫暖。兒童不能太過於依賴父母,這種思想與真相背道而馳,那樣反而會令孩子們成長為社會巨嬰。
怎樣培養寶寶的自控力?
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除了智力,自控力也很重要。自控力好的寶寶未來成功的概率更高。
有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者給了數十個孩子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沒有吃的話等他們回來會有獎勵,有些孩子很快吃完了,有些孩子堅持了一會兒,有些掙扎到最後,而後來的調查表面:那些當年掙扎到最後的,自控力最強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率更高。
研究人員在桌子上放了一個非常吸引寶寶們注意力的玩具,爸爸媽媽會告訴孩子玩具不可以碰,這時不同的寶寶表現很不同,研究人員通過儀器可以測試他們在需要自控時的大腦發展。
實驗中每個寶寶都會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但有的只堅持了幾秒鐘,有的可以堅持長達45秒,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儀器看到寶寶大腦中特定區域的活動有很大不同。
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自控力呢?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提升自控力的方法是給與寶寶探索的空間,以便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的行為和情緒,太多的指導和示範對孩子獲得自控力,沒有太大的幫助。
在生活中,我們給孩子不被打擾的自由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擁有選擇權,才能通過不斷探索獲得更多自控力。
接觸電子觸控螢幕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電子產品早已滲透進入我們的生活,很多家長糾結,到底應不應該給孩子過早使用觸控螢幕?
認知心理學家Tim Smith認為:「觸摸和滑動屏幕,能促進嬰兒活動的精確性和靈巧性。」
影片中設置了很多實驗在接觸電子屏和不接觸電子屏對照組之間進行比較:
未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在白紙上畫直線,有一點點吃力,使用電子屏的寶寶的表現,讓科研人員發出了「amazing」的驚嘆。
他們能更準確地畫出直線
搭積木的表現也優於非電子屏幕使用者
科研人員認為:早期開始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們在精細運動方面表現更好,背後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觸控螢幕,而是通過反覆的觸控螢幕操作,更多的激活了寶寶的精細運動腦區,強化了這部分腦區的神經元結構。
這個實驗並不是教我們讓孩子使用觸控螢幕,因為觸控螢幕畢竟會帶來其它的問題——影響寶寶的專注力和眼睛視力等,而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鍛鍊寶寶的精細運動。而在電子屏幕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學會看到在線學習的一些積極因素,儘可能將優質的內容帶入孩子的生活中。
我們的孩子,生活中電子屏幕避無可避,孩子對他們產生興趣是天性使然,能否讓電子設備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
很多父母可能聽過:「生命早期1000天」這個概念,在280天的胎兒期和寶寶出生後的720天,是兒童發育的第一個關鍵階段,也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8.6,講述的就是寶寶兩歲前的世界。在生命早期,他們怎麼成為自己?他們將如何融入社會?他們怎樣學習獨立?在認識寶寶的同時,我們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可樂媽整理了其中一些實驗內容,還有更多有趣的實驗爸爸媽媽可以直接在騰訊視頻觀看。很喜歡也從中受益的紀錄片,希望你們也喜歡。
可樂媽:從體制內出走的媽媽,不雞湯、不雞血,真實記錄關於親子、育兒的點點滴滴。不想錯過可樂媽的分享,別忘了把我的公號設置星標哦。也歡迎添加微信klmm1225,和可樂媽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