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前的寶寶每天想什麼?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帶你解讀寶寶的世界!

2021-02-20 媽媽可樂

在充斥育兒焦慮的時代,做靜下心來的媽媽。

by 可樂媽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生命最初兩年的奧秘是什麼?

如何啟迪孩子的內在心靈?

BBC新出了一個特別棒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兒科專家古蒂·辛格博士帶領著一個世界級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團隊,研究嬰兒的早期發展及其重要的影響。在實驗室和對諸多英國家庭的跟蹤探訪中他們探究了嬰兒的很多行為:發脾氣、大笑、學習,以了解影響寶寶成長的諸多因素。

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新型的浸入式技術,開展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探索嬰兒的大腦在這個時期的變化,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兩歲前的寶寶腦子裡在想著什麼?這是每個父母都感興趣的問題,這部紀錄片是一部解讀嬰兒嬰語的說明書,每對新手父母,都值得靜下心來好好看一看。

彈幕中,單身人士也被寶寶們萌出血,即便你此時尚未為人父母,也可以吃下這枚安利。

一周大寶寶就可以區分人和物!

剛出生的寶寶印象中除了吃就是睡,研究人員卻選擇了一個一周大的寶寶進行實驗,藉助最新的技術,我們對嬰兒的社交模式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們帶著便攜掃描儀,到訪剛出生一周的亞瑟寶寶家,分別給他們展示了15秒的機械玩具和人臉視頻,監測大腦的反應,這個儀器能夠檢測出大腦的哪個區域更為活躍。

實驗人員用藍色和橙色的線展示大腦不同區域的供氧情況,其中橙色的線表示大腦中流入的血液。當給孩子展示機械玩具時,孩子沒什麼反應,但當給孩子展現人臉視頻時,體現氧氣流入量的橙線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結果,小亞瑟對人臉的反應比玩具大得多。

橙色線體現的是顳上後區的活躍情況,它是對外界事物做出活躍反應的區域,用來處理複雜事物與人類情感。即使是出生一星期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啟動這塊區域,與人發生聯繫。

回想小可樂剛出生時雖然還不會跟我們互動,抱著他時卻總忍不住跟他聊天,新手爸爸媽媽或許不懂太多道理,愛的本能帶著我們做出了選擇。而研究結果也告訴我們,這恰恰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勝過任何玩具。

多大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多大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呢?

紀錄片裡研究人員展示給寶寶們各種意想不到的玩具,測試他們的反應。

首先,實驗人員給寶寶們展示了玩具盒裡的小丑。

第一個寶寶Reuben的反應非常興奮,開心得叫了起來

第二個寶寶Livia看起來謹慎一些,把頭扭了過去

第三個寶寶logan極其淡定,表情沒有任何變化

測試者又給寶寶們展示了一個會彈跳的小狗和戴著小丑面具的大人,寶寶們的反應都是一致的:

reuben興奮依舊,livia一臉驚恐,logan一如既往地淡定

他們的反應,和心理學家在我們身上發現的三種基本氣質類型是一致的,即激動、謹慎和平靜。這麼小就顯示出了基本氣質,表明這些更多來自遺傳,是我們個性的起點。

BBC的研究團隊說:我們的氣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而周圍世界對嬰兒的反應,又會影響他們的性格形成。

心理學家Emily也給出了育兒建議: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採取個性化的養育方法。比如你的寶寶更偏向于謹慎,你做事時會更緩慢,介紹東西時也會更緩慢,如果你的寶寶更活躍,你或許會帶他們去許多不同的地方。

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後,我們也可以想像孩子進了幼兒園後,將會面臨哪些問題,以便我們可以提供好的幫助。

可樂媽很喜歡的一個紀錄片《零零後》(同樣很棒的紀錄片啊,推薦),從幼兒園起跟拍十多位孩子。那幫孩子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叫一一的小朋友,一一從小就不喜歡結伴玩耍,而喜歡一個人獨處。幼兒園老師李躍兒嘗試引導她加入其它小朋友的遊戲,一一告訴老師:「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紀錄片最新一集中,長大後的一一併沒有成為老師擔心的孤僻孩子,相反憑藉自己的獨特魅力,找到一幫被她主動吸引的朋友。她的不同,得到了父母和老師的尊重,而她也找到了與世界相處的模式。

《卡爾·威特的教育智慧》中提到:「父母需要去發掘寶寶們的天性,並據此來調整教養方式和方法,適應寶寶的需求,塑造寶寶的個性,撫育他們健康的成長。」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接納他的天性。幫助他愛自己,認識自己和做自己。



跟寶寶聊天很重要!

紀錄片中語言研究者米歇爾·彼得博士,在一開始就展示了英國兒童使用詞彙量的調查結果:

綠線顯示的是喜歡說話的孩子,橘色縣代表普通的說話者,藍線代表的則是語言發育較晚的孩子。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綠線顯示的愛說話的孩子,詞彙量增加的最高。

米歇爾博士說:

我們需要關注兩個方面,首先是增加的速度來看看18個月,你會發現在18個月時,使用詞彙最多的孩子,他們使用了大約兩百個詞彙,而在短短六個月之後,就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450個,基本上每天會增加一個新詞,所以18到24個月之間增長得非常迅速。

如果語言越多越好,那如果對他們說更多的話,會不會增加他們詞彙積累的速度呢?

為了尋找答案,他做了一個對比測試。

佩西是一個21個月大的寶寶,米歇爾為佩西提供了一個新式的詞彙追蹤裝置,記錄下來佩西每天聽到和說出的每一個詞。

第一天的數據顯示,媽媽一天中說了1.3萬個單詞,佩西說了2500個。

米歇爾為家庭設置了一項挑戰,希望佩西媽媽增加對佩西說話的數量,儘可能地與佩西交談。

佩西媽媽接受了這個挑戰,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她都會不停得跟佩西說話。

結果顯示,佩西媽媽的單詞增加到了1.37萬個,大約增加了5%,佩西呢,一天竟說了2800個單詞,增加了13%,最關鍵的是對話交流的增加,大約有38%,這對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必是育兒專家,只要你願意並渴望和你的寶寶對話,就能夠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

來自加州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我們早期聽到的語言越多,我們之後積累的詞彙量就越大,這能為兒童在學校帶來巨大優勢。

關於早教,我們很多父母是非常關心的。到底要不要上早教班?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促進寶寶的發育?

其實很簡單,多用心和孩子說話,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早教。

如果再加一條,讀繪本,選擇優質的繪本,因為繪本中有很多更優美的的語言。

孩子多大可以分辨好人與壞人?

嬰兒多大會分辨好人壞人呢?

這個事情難度應該是很高的,研究人員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表演了一個簡單的木偶劇:

紅色的圓木偶想上山,藍色的方木偶總把他推下去,黃色的三角形木偶幫助了紅色原木偶,成功爬上了山坡

觀看木偶劇的孩子最開始在12個月左右,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十個月的孩子呢?仍然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七個月的孩子呢?仍然選擇了黃色三角形木偶。

沒有人教導、沒有聲音、只是一個木偶劇,七個月大的孩子便能分辨出來人物的好壞,這真是太神奇了。

當我們看到別人得到幫助時會感到開心,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會感到開心,和好人在一起我們會更開心,七個月的時候我們便明白這件事了。

研究人員說:這是孩子學會信任他人的起點,也是健康社會的基礎

不允許孩子依賴,孩子反而會成為巨嬰!

在紀錄片中,有個實驗也讓可樂媽印象深刻。

八位寶寶和父母面對面坐著,正常互動,嬉戲玩耍。

然後研究人員告訴爸爸媽媽把臉轉向另一邊,轉回來時也沒有任何表情,也不給孩子任何回應。孩子會有什麼反映呢?

最開始他們愣了一下,努力尋求父母的關注,在發現得不到回應侯,繼而崩潰大哭起來,看起來非常難過。

父母被繼續允許回應寶寶時,他們在父母的安慰中又變得快樂起來。

這個實驗讓我想起生活在很多人說的一句話:「孩子哭的時候你不理他,慢慢就好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研究人員提到了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剛出生的小猴,放在鐵籠裡,然後做兩個假猴子來代替母猴。其中一個用鐵絲做成,身上綁上奶瓶,給小猴提供奶水,可以隨時喝;另一個假猴,用柔軟的絨布做成,沒有安裝奶瓶,也沒有食物。

曾經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只需要得到食物就可以獲得愛,小猴應該呆在鐵絲猴的身邊,可事實恰恰相反:所有參加實驗的小猴,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呆在鐵絲猴身邊吃奶,除此之外的時間,幾乎都會趴在絨布母猴的身上。

由此,哈洛得出一個結論:愛,源自接觸,而不是食物。

這個實驗太過殘忍,但結論具有極大的參考性,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和猴子一樣,需要聯繫,成長為快樂和自信的人,需要親密關係和溫暖。兒童不能太過於依賴父母,這種思想與真相背道而馳,那樣反而會令孩子們成長為社會巨嬰。

怎樣培養寶寶的自控力?

影響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除了智力,自控力也很重要。自控力好的寶寶未來成功的概率更高。

有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者給了數十個孩子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沒有吃的話等他們回來會有獎勵,有些孩子很快吃完了,有些孩子堅持了一會兒,有些掙扎到最後,而後來的調查表面:那些當年掙扎到最後的,自控力最強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率更高。

研究人員在桌子上放了一個非常吸引寶寶們注意力的玩具,爸爸媽媽會告訴孩子玩具不可以碰,這時不同的寶寶表現很不同,研究人員通過儀器可以測試他們在需要自控時的大腦發展。

實驗中每個寶寶都會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但有的只堅持了幾秒鐘,有的可以堅持長達45秒,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儀器看到寶寶大腦中特定區域的活動有很大不同。

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自控力呢?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提升自控力的方法是給與寶寶探索的空間,以便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的行為和情緒,太多的指導和示範對孩子獲得自控力,沒有太大的幫助。

在生活中,我們給孩子不被打擾的自由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擁有選擇權,才能通過不斷探索獲得更多自控力。

接觸電子觸控螢幕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電子產品早已滲透進入我們的生活,很多家長糾結,到底應不應該給孩子過早使用觸控螢幕?

認知心理學家Tim Smith認為:「觸摸和滑動屏幕,能促進嬰兒活動的精確性和靈巧性。」

影片中設置了很多實驗在接觸電子屏和不接觸電子屏對照組之間進行比較:

未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在白紙上畫直線,有一點點吃力,使用電子屏的寶寶的表現,讓科研人員發出了「amazing」的驚嘆。

他們能更準確地畫出直線

搭積木的表現也優於非電子屏幕使用者

科研人員認為:早期開始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們在精細運動方面表現更好,背後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觸控螢幕,而是通過反覆的觸控螢幕操作,更多的激活了寶寶的精細運動腦區,強化了這部分腦區的神經元結構。

這個實驗並不是教我們讓孩子使用觸控螢幕,因為觸控螢幕畢竟會帶來其它的問題——影響寶寶的專注力和眼睛視力等,而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鍛鍊寶寶的精細運動。而在電子屏幕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學會看到在線學習的一些積極因素,儘可能將優質的內容帶入孩子的生活中。

我們的孩子,生活中電子屏幕避無可避,孩子對他們產生興趣是天性使然,能否讓電子設備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

很多父母可能聽過:「生命早期1000天」這個概念,在280天的胎兒期和寶寶出生後的720天,是兒童發育的第一個關鍵階段,也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8.6,講述的就是寶寶兩歲前的世界。在生命早期,他們怎麼成為自己?他們將如何融入社會?他們怎樣學習獨立?在認識寶寶的同時,我們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可樂媽整理了其中一些實驗內容,還有更多有趣的實驗爸爸媽媽可以直接在騰訊視頻觀看。很喜歡也從中受益的紀錄片,希望你們也喜歡。

可樂媽:從體制內出走的媽媽,不雞湯、不雞血,真實記錄關於親子、育兒的點點滴滴。不想錯過可樂媽的分享,別忘了把我的公號設置星標哦。也歡迎添加微信klmm1225,和可樂媽做朋友。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資源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
    BBC最新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就從觸屏手機開始,揭示了不少讓人驚訝的結論。
  • 豆瓣高分BBC紀錄片:0-2歲寶寶的《北鼻異想世界》刷新父母教育觀
    相信每個人對於「人類幼崽」都充滿好奇,想知道他們小小的腦袋裡都在想什麼,想知道一個新生命的發展歷程,想了解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英國BBC在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實驗了解寶寶大腦的發育、社交技能的建立、獨立性的發展。
  • BBC最新佳作《北鼻異想世界》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BBC最新製作的三集紀錄片,叫《寶寶的神奇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騰訊中文字幕叫《北鼻的異想世界》。該紀錄片以英國各地兩千多個家庭為樣本,匯集0~2歲嬰兒成長最新研究成果。邀請多位英國兒童發展領域頂尖專家,探討嬰兒在生命最初兩年裡的思維變化,揭示成長的複雜性和神奇。
  • 想要了解寶寶,《北鼻異想世界》這部BBC科普片請不要錯過!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紀錄片,不僅內容有趣,而且畫風超萌!也不算多萌,大概也就200多位寶寶賣萌吧~沒錯,它就是BBC育兒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記錄了科學家對200多位嬰兒和學步階段的幼兒做出的一系列開創性試驗,揭示了寶寶們兩歲前發生的不可思議的變化。
  • 寶寶在想什麼?《Baby的異想世界》這部BBC紀錄片顛覆你的認知
    BBC將這些研究拍成了3集紀錄片《Baby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在我印象中,這也是首次,大規模地把眾多經典兒童心理學實驗搬上螢屏,讓數以千萬計的普通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早期發展和「養孩子」是門科學,而且是門很「神奇」的科學。
  • 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BBC高分紀錄片帶你揭秘寶寶眼中的奇妙世界
    如果父母或主要帶養人能夠了解寶寶在0-3歲的成長發育特點,就可以減少養育過程中的磕絆和阻礙,營造更有利於寶寶成長的環境。 小編為大家推薦一部BBC嬰幼兒紀錄片《寶寶的美妙世界》,幫助寶爸寶媽們解讀「嬰語」,一起探索寶寶們的異想世界。影片共3集,今天小編挑選了其中一些有趣的實驗和結果,與各位寶爸寶媽們分享。
  • 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第三集」產生獨立性「觀影筆記
    BBC的紀錄片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北鼻異想世界》第三集:產生獨立性爬行在兒童在發展的深遠影響新生兒是最無助的,在最初的幾個月,他們無法選擇去哪裡和誰一起玩,他們不能自己移動意味著他們不能鬧翻天,然而這一切都在他們開始爬行改變了
  • 兩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這部 BBC 紀錄片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帶著這一連串有趣的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 200 多位嬰兒,進行了一場最有開創性的嬰兒腦科學研究。 BBC 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 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顛覆中國父母的三觀
    調查顯示,75%的幼兒每天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一直為人擔心,但它們真的百害無一利嗎?最近看了BBC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裡關於電子產品對嬰幼兒影響的最新研究,讓我們對於電子產品這一新生事物有了更多客觀的認知。
  • 讓我們一起走進寶貝的異想世界
    今天給各位爸爸媽媽們推薦一部關於幼兒生命中最初兩年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一個由世界頂級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團隊提出了關於嬰兒大腦的新見解。他們探索了嬰兒的各種行為,包括發脾氣、大笑、共鳴和學習...這是一項對生命最初兩年,進行的最深遠和最全面的研究。
  • 【免費領取】《寶寶的異想世界全集》最好聽的胎教和0-2歲嬰兒音樂
    在實際播放的過程中發現,寶寶真正能專注地聆聽這套「寶寶的異想世界」,並且在聽過之後,情緒不再緊繃焦慮,能達到完全放鬆的狀態。雷蒙·拉普說道:「很高興我的作品能受到如此的矚目,這也證明了我的音樂真的能與寶寶溝通,這也是我在音樂創作上最大的目標與滿足。」 國際兒童音樂權威作曲家經典巨作,全球熱賣1500萬張。
  • 和寶寶一起在異想世界裡遨遊——《陷入困境的克萊奧》
    你有多久沒有做過白日夢了?你的孩子做白日夢時你知道嗎?ta的白日夢會有哪些內容?你想不想和ta一起構思一個白日夢?這些問題貌似問得有點奇怪。但這本《陷入困境的克萊奧》,確實是一本關於小孩子的白日夢的繪本。看上幾遍這本書,我猜你很有可能會對你家寶貝白日夢的內容產生興趣,當寶寶出神發愣時,你可能不會輕易地打斷ta了。
  • 新媽媽育兒指南:一部神奇的紀錄片,帶你了解1歲寶寶的世界
    奇蹟發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父母堅持不懈的康復訓練,第二則是嬰兒大腦在前三年中發展的秘密:可塑性。這部紀錄片就用第一視角,帶我們進入了小嬰兒的世界,那真是一團模糊…… 我們之所以從不同的兩隻眼睛中能看到同一種畫面
  • 3歲前的發育有多重要?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悔知道晚了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 前幾天,我和米粒爸看了一部紀錄片,真真兒是被一群可愛的小北鼻們萌化了。 米粒爸是邊看邊不停的說,「要不,我們乾脆再生一個,你看這小寶寶多可愛!」
  • 《寶寶的異想世界》一套舒緩情緒的兒童音樂創作 17張CD168首無損音樂免費送!
    在實際播放的過程中發現,寶寶真正能專注地聆聽這套「寶寶的異想世界」,並且在聽過之後,情緒不再緊繃焦慮,能達到完全放鬆的狀態。雷蒙·拉普說道:「很高興我的作品能受到如此的矚目,這也證明了我的音樂真的能與寶寶溝通,這也是我在音樂創作上最大的目標與滿足。」
  • 郎朗的音樂胎教曝光,6種胎教音樂,打開寶寶異想世界!
    其實除了一般的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其實胎教音樂也是一個專門的學科,以下這些是被普遍認可的胎教音樂,乘此話題,在此推薦給大家,除了可以讓孕期的媽媽緩解心情,也可以激發寶貝大腦發育,讓寶寶健康成長。(QQ音樂可以搜到相關專輯)胎教已經被科學界證實是讓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而10月懷胎時的胎教尤為重要。胎兒時期的健康發育,影響了人的一生。
  • BBC紀錄片:孩子性格乃天生,嬰兒階段父母就要做好以下準備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評論,網友提到的「這些」便是BBC的一檔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看名字也知道,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只不過與家長想像的不同,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歐美國家,BBC提出的育兒主張是從嬰兒階段開始。
  • 【呦呦鹿鳴託育分享】孩子的異想世界
    今天給大家推薦了英國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該紀錄片拍攝於2018年,在一個英國兒科專家的帶領下,由世界頂級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團隊,在各自領域的經驗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幼兒實驗,對生命最初兩年進行了最深遠和最全面的研究,以此來揭示孩子在2歲之前發生的巨大變化,觀察孩子是如何習得後來的生存技能,如何長大,提出了關於嬰兒大腦發展的新觀點。
  • 兩歲的寶寶多看這些繪本,寶寶說話早,情商高
    《小熊不刷牙》我家孩子剛開始刷牙的時候,覺得還蠻好玩的,慢慢的,就不是太想刷了,我頭疼啊,就在網上找了海豚傳媒的這個關於寶寶不刷牙的繪本。對於不刷牙的寶寶,我有一點感悟就是,儘量把刷牙變成一個好玩的事兒,而不是一場「你必須刷」的戰鬥,孩子心裡接受這個事兒了,就會開始刷牙。《睡覺去,小怪物》你家有沒有一個超能量寶寶?每次到了睡覺的時候都毫無困意,在床鋪上蹦個不停,口口聲聲的說著「我不睡,還想再玩一會兒!」
  • 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揭示寶寶可愛外表下的驚人秘密!
    這部紀錄片,通過一些獨特的視角和大量的研究,從嬰兒的角度記錄他們的生活,揭秘了在寶寶們可愛外表下,藏著的一些專屬他們的驚人秘密!紀錄片講了一個只剩半邊大腦的小男孩的故事。男孩託馬斯三個月時,被診斷出患有癲癇,每天都會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