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2020-12-27 藝芸娛樂頻道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上半年在臺灣播出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

整個故事圍繞著「李曉明殺人事件」展開:幾年前在一家電影院,多名兒童被意外槍殺,宋喬安的兒子不幸是其中一名遇難者;在李曉明等待法庭審判期間,王赦成為他的刑事辯護人;李曉明的家人自這次事件後,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但李曉明的妹妹——李大芝卻無意間與宋喬安相遇……

該劇只有短短10集,但是它從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等多個敘述視角出發,將「隨機殺人事件」帶給各方的傷害立體、形象地展現出來。

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

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這部劇就聚焦到悲劇發生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等如何面對傷痕、重建他們的生活,以及相關的精神病患者、刑事辯護律師如何面對媒體建構的形象、公眾的評價。

01

受害者家屬視角:難以走出的噩夢

品味新聞臺主管宋喬安一家是「李曉明殺人案」的受害方。

宋喬安陪兒子去看電影,因為工作電話中途離場,回來時兒子已遇不測。她困在自責的情緒中走不出去,整個人性格也變得暴躁易怒。白天靠工作的繁忙來麻痺自己,晚上靠酒精來助眠。

宋喬安精神狀況一直難以恢復,這也導致她忽視掉對身邊人的關懷,宋喬安和她丈夫、女兒的關係越來越差,乃至她與女兒發生爭執時,女兒憤怒喊道「你怎麼不和劉天彥一起死掉」。

在宋喬安的視角,我們看到了「意外喪子」的痛苦,也看到了她對加害方的仇恨,這樣的仇恨不僅僅是對李曉明,還有李曉明的家人。

02

殺人犯家屬視角:沒有父母願意養出殺人犯

鏡頭沿著李母的視線——殺人犯李曉明不過是一個普通平凡的孩子。那他怎會殺人?李父李母也一直在反省自己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可是李家沒有人能想得通。

面對媒體和公眾狂風暴雨式的關注、指責,李父與李母躲回了農村老家,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以「李大芝」的身份再次投入到社會生活中。

活著的人要繼續活啊,或許是最無奈的一句話。

為了不得不過下去的生活,李母與李父回到老家賣粽子,房間窗戶用報紙貼得不見光日,臉上也留下因長期戴口罩的傷痕。

在王律師的勸說下,李曉明終於同意見家人一面,李父李母決定前往探監時,電視新聞中卻傳來消息:李曉明已被槍決。

為了平息公眾的憤怒,在蜂擁而至的媒體面前下跪道歉。

03

辯護律師視角:殺人犯不應該得到辯護嗎?

王赦是李曉明的刑事辯護律師。

王赦在孤兒院長大,曾經也差一點越過道德、法律的邊界,成為社會中的「罪惡之人」,所以他很清楚善惡即轉瞬之間。所以他一直嘗試理解精神病患者,尋找殺人犯背後的動因。

他認為要避免「隨機殺人事件」的再次發生,就要知道殺人背後真正的動因;所以他多次到看守所和李曉明見面,試圖獲得更深入的了解,也堅持說服他與李家人見面。

王赦為殺人犯辯護,這變成了公眾乃至他的家人難以理解的事:他被潑糞、收到恐嚇簡訊,他被媒體貼上「為殺人犯說話」的標籤,他的家人生活在不安的情緒中,希望他不要再為殺人犯辯護。現實與個人理想發生衝突。

但「王赦在為殺人犯說話」的觀點難以苟同,他的立場始終在法律這一邊。

所以作為辯護律師,當「他的辯護對象被執行死刑」這一消息不是從司法機關,而是從媒體中得知的時候,他憤怒極了:

04

精神病患群體:刻板印象下該怎樣生活?

精神病患者隨機殺人的案件屢屢在新聞報導中出現,人們惶恐不安。所以,當社區要建收容精神病患的「康復之家」時,遭到社區居民強烈反對。而後來,當幼兒園發生不明原因的劫持案時,人們第一反應就指向了「康復之家」的精神病患。

最後事實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幻想自己是導演,讓幼兒園的小朋友跟他一起拍戲。他進幼兒園時提著的攝像機包,形似「槍」,於是被市民誤以為他持槍劫持幼兒園。

05

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我們與惡的距離」一直很近

李曉明被執行槍決後當晚,宋喬安知道了李大芝是李曉明的妹妹,安排電視臺的記者跟蹤李大芝,捕捉「李家現身李曉明屍體所在的殯儀館」這樣的「獨家新聞」

宋喬安的行為實則洩憤。但比起失去孩子,將隱藏多年的李家人重新拉到注意力之下,她的行為算得上是一種「惡」嗎?答案或許否定。

但或許又像李大芝說的那樣,難道她和她的家人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利了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這個答案在劇中不斷復現。

第一集開場便有市民因王赦為殺人犯辯護,朝他身上潑糞;每集開頭都有社交網絡上「鍵盤俠」的惡意評論;還有為了追求所謂的「真相」,到葬禮上打擾受害者家屬、直播現場的電視臺記者......

「惡,不只屬於極端的集權統治,很多時候它還屬於每一個平庸的參與者」。

以「李曉明殺人案」展開的故事,並未以李曉明的死亡而結束。無差別殺人案帶給社會的不安情緒持續存在,這樣的情緒被投射到所有精神病患者身上,在公眾看來,他們都具有「殺人」的潛在可能性。

這部劇從多個敘述視角來呈現故事,以及故事相關群體——精神病患者、精神科醫生、社工他們面臨的困境,讓人感覺「每個人好像都沒做錯什麼,卻每個人都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無奈之處在於此。

最後,宋喬安在家人的幫助下走出了陰霾,李大芝一家脫離媒體關注後恢復平靜的生活,患精神疾病的應思聰也精神開始好轉。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是他們在劇中面臨的問題、衝突依然存在於現實社會,劇本沒有給出答案,只是提出了「希望就在前方」的美好暢想。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我查了下,放眼整個中國電視史,目前超過這個評分的大概只有三部電視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87版《紅樓夢》。這是 HBO 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的一部劇集,賈靜雯、金鐘視帝吳慷仁主演,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1 《與惡》虛構的故事背景,是一起電影院持槍殺人案。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李曉明,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法院最終給與殺人者李曉明死刑的判決。《與惡》所聚焦的,並非去刻畫殺人者犯罪手段的兇殘,抑或去呈現受害者家屬昭彰正義的艱辛。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被《我們與惡的距離》「打回現實」的臺劇,全面復甦於2019年?
    在內容方面,臺劇將創作重心轉移到個人生活與社會現狀上,比如以社會輿論與家庭關係為議題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人性掙扎與都市婚姻觀的《我們不能是朋友》等劇;在製作模式上,臺劇由曾經的自製轉向與HBO、Netflix、FOX等國際平臺展開合作。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個故事裡的主角,好像每個人都是「惡」的受害者,施害者的家屬被憤慨的民眾圍攻,麵館被毀壞時,他們也顯得有些無助。那麼,惡性的犯罪事件發生之後,我們究竟該不該聽兇手背後的故事呢?我知道現在網絡上的風氣是不要聽,可是幾集看下來,卻讓人無比想知道一個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每個好人都一直是好人…..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自3月24日上映後,叫好又叫座。親子天下專訪製作人林昱伶,帶領讀者一窺幕後花絮。
  • 《我們與惡的距離》:臺劇新本土運動的高峰
    近些年來,儘管大量臺灣觀眾轉向觀看陸劇,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出現,再次證明臺灣電視劇的製作水準,仍吊打相當一部分陸劇。我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們也都在追看。我們【映畫臺灣】公號的後臺每天也都有粉絲來催我們快點討論該劇的留言。
  • 記錄/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無疑在製作的開始就帶有了深重的社會意義和教化目的,但它呈現得非常成功,全程高能全程淚點,開始看了就讓人慾罷不能啊。在我的理解裡,它是想講這樣一個故事--圍繞一起無差別鯊人案件展開,展現施/暴/者及其家屬、受/害/人及其家屬、新聞媒體、社會輿論等的後續反應。
  • 《我們與惡的距離》txt,epub,mobi,pdf電子書版下載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
    作為一部豆瓣高達9.5分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與惡》其實是透過述說完成了一場「敘事治療」。臺灣近六七年來,發生了若干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平均每兩三年一起,每次都震動全臺灣。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僅隔著一次輕率的「轉發」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好」與「壞」這對反義詞之間的溝壑並非想當然那般遙遠。隨著劇情的起伏跌宕,我們一次次審視著自己的內心。延伸到現實的生活裡,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再沒有絕對的局外人。
  • 豆瓣9.5高分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什麼,揭露人性的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2019非常新人」包括《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一角廣為人知的金鐘新人得主陳妤。2019年10月5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電視金鐘獎中奪得戲劇節目獎、導演獎、女主角獎(賈靜雯)、男配角(溫升豪)、女配角獎(曾沛慈)、編劇獎六大獎。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指社會問題,視角和層次非常豐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但劇中並沒有呈現這起案件的經過,而是聚焦於案件背後的成因和善後工作。 故事開始第一集,就設定在案件發生的兩年後。法院二審維護原判,宣布李小明死刑。 法院的裁決已定,但本劇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劇中的人物眾多,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方。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本創作靈感來源於很多發生在臺灣的真實刑事案件,同類型案件在國內也很是常見。從藥家鑫事件、於歡事件,到滴滴網約車事件、紅黃藍事件,近幾年內地眾多刑事案件同樣引發了公眾的大規模關注,公眾情緒激昂討伐加害者下,法律與道德的衝突也被擺在了臺前。可以說,目前電視劇市場缺少的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這種去反思社會熱點議題和熱門刑事案件的嚴肅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