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軍將帶著他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來到北京,全劇通過張若虛與女子辛夷的三次見面傳遞出不同的人生感悟,張軍把它稱作一個關於「愛與時間」的故事。
在《春江花月夜》裡,張軍(右)飾演張若虛,錢偉(左)飾演鬼使。 高劍平 攝
2009年,張軍放棄上海崑劇團副團長的職位,成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七年過去了,這位「離經叛道」的崑曲王子先後製作了園林版《牡丹亭》、「水磨新調·Kunplug」新崑曲音樂會,主演了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走了一條跟傳統崑曲演員完全不同的路。
今晚,張軍將帶著他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來到北京,全劇通過張若虛與女子辛夷的三次見面傳遞出不同的人生感悟,張軍把它稱作一個關於「愛與時間」的故事。回顧這些年走過的路,張軍對新京報記者說,他與崑曲有一個十年的約定。
戲校生活
看看《霸王別姬》就知道了
12歲之前,張軍跟崑曲沒什麼交集,家裡也沒有搞文藝的。1986年,上海市戲曲學校來張軍的家鄉青浦招收崑曲學員,張軍的媽媽就讓孩子去報考試試。性格有點內向的張軍報考音樂班受挫後,改考演員班,當時唱了一首電視劇《濟公》主題曲,「鞋兒破、帽兒破」,崑曲名家張洵澎聽了覺得還不錯,就留下他準備後面的考試。
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和考試,張軍從幾千個孩子中脫穎而出,成了戲曲學校「昆三班」在青浦地區招收的兩名弟子之一。沒想到,此時媽媽卻不同意了,「我媽的意思就是想讓孩子考試鍛鍊一下,真考上了,他又怕兒子學戲太苦。我說那不行啊,既然堅持下來考上了,那就得上。」
最終,張軍的堅持還是說服了媽媽。關於在戲校的生活,張軍說:「看看電影《霸王別姬》就知道了,我們也是那麼練出來的。」「昆三班」的班訓很直接,「不舒服,就對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處於崑曲的低潮期,60人的「昆三班」最終堅持下來的只剩一半。
離開體制
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進入上海崑曲團後,張軍逐漸挑梁演出《牡丹亭》等大戲,當上了副團長,也有了「崑曲王子」的美譽。不過,2009年,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張軍做出了重要決定,離開體制院團,創辦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那幾年「文化體制改革」熱,政府也鼓勵演員自己辦團,但有膽量走出來的沒幾個。
為什麼走出來?「當時就想能自由地飛翔,其實並不知道前路在何處。只是不願被禁錮,這聽起來很幼稚,就像當初堅持上戲校一樣,我還是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離開院團之後,張軍做的第一個戲是實景園林版《牡丹亭》,「真的很難,從找場地、排練,到掃地都得自己來。」
當時壓力有多大,張軍說:「彩排的時候演員自己都沒信心。2010年6月5日首演,當燈光關掉又亮起之後,我被現場觀眾的氛圍感染。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不再怕了,收穫了一顆勇敢的心。」在那之後,張軍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推出「水磨新調·Kunplug」新崑曲音樂會,主演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一直到這次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開導賞會
「說服」觀眾買票進劇場
離開國有院團,最大的難題是,你得想想怎麼賣票?怎麼讓觀眾走進劇場?上周六,張軍在北京舉行了一場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的導賞會,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說服」觀眾購票走進劇場。
「演才子佳人,所有的劇種都演不過越劇;演帝王將相,所有的劇種都演不過京劇;不過,說到演《牡丹亭》,也沒有哪個劇種能超過崑曲」、「姐姐,咱一片閒情,愛煞你哩!這段唱詞翻譯成英文就是:So much I love you!崑曲過時嗎?我們老祖宗的語言像英語一樣直接。」
這樣的導賞會張軍做了100多場,平均演一次《春江花月夜》要做五次導賞會。對此,張軍覺得是值得的,「我從1998年在院團時開始做崑曲推廣,那十年是結合具體的崑曲演出來的;從2009年到現在,我想讓大家知道崑曲所代表中國文化的個性,它身上集中了我們很多的傳統文化。」
未來發展
形成民營院團發展機制
張軍的兒子今年10歲,張軍說:「我不會要求他做演員,他爸爸已經夠辛苦的了,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張軍沒跟別人說過,在他心裡,跟崑曲也有個十年之約,「我2009年離開國營院團,我想在離開10年的時候能夠給自己和觀眾一個交代,就是一個民營戲曲院團,他生存下去的機制是什麼?不能說張軍離開了、退休了,這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就沒了。」
這幾年,張軍和團隊依靠在上海朱家角駐場演出的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已經能夠體面地生存下來。「當然,現在《春江花月夜》團隊完全靠演出還不能收回成本,我們也在崑曲的行業裡不斷創造、嘗試新的可能性。」
張軍覺得,要形成一個民營戲曲院團完整的機制要解決三方面問題,「第一是上遊,錢從哪裡來?離開國家的財政支持如何生存?是設立文化基金,還是其他方式?第二是中遊,一個民營劇團要有完整的運營機制和作品,第三是下遊,崑曲的發展要深入到教育裡面去,一方面是專業崑曲演員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大眾審美層面的教育,白先勇老師在北大講述的崑曲課,就是很好的例子。」
採訪最後問張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我想,60歲時可以退休了,但願能有好的機制,讓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走下去。」
講戲
聊到《春江花月夜》這齣戲,張軍說,大家最近看《中國詩詞大會》特別火,而一部崑曲要比詩詞歌賦複雜得多,「這部原創崑曲取材於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篇,有『孤篇壓全唐』之稱,編劇羅周花了13天時間就寫出來了。劇本發表的時候,引起崑曲界很大關注,盛和煜老師就很欣賞這個戲,他曾問羅周要表達什麼?羅周說『人和宇宙』。」
對於這個主題,張軍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腦,在排練時他有了體會,「崑曲就是在愛情、人性、時間之上最超然的部分。人的一生是可以用時間來計算的,但是你可以在戲裡面獲得古今中外、情感和時間的穿越,找到關於自己與時間、世界的一些觸動的瞬間。」張軍把《春江花月夜》總結為一個關於「愛與時間」的故事。
為了幫助現代觀眾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去年情人節,張軍和他的團隊拍攝了一個短視頻,邀請了四對不同年齡段的情侶。女生被化妝師造型成70歲的模樣,然後用攝像機記錄下男生見到「70歲」女友時的真實反應。這個視頻收穫了5000萬的點擊,張軍覺得,視頻的可貴之處在於記錄了情侶的真實反應,也可讓觀眾思考愛情與時間。(文/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