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崑曲的語言像英語一樣直接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張軍將帶著他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來到北京,全劇通過張若虛與女子辛夷的三次見面傳遞出不同的人生感悟,張軍把它稱作一個關於「愛與時間」的故事。

在《春江花月夜》裡,張軍(右)飾演張若虛,錢偉(左)飾演鬼使。 高劍平 攝

2009年,張軍放棄上海崑劇團副團長的職位,成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七年過去了,這位「離經叛道」的崑曲王子先後製作了園林版《牡丹亭》、「水磨新調·Kunplug」新崑曲音樂會,主演了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走了一條跟傳統崑曲演員完全不同的路。

今晚,張軍將帶著他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來到北京,全劇通過張若虛與女子辛夷的三次見面傳遞出不同的人生感悟,張軍把它稱作一個關於「愛與時間」的故事。回顧這些年走過的路,張軍對新京報記者說,他與崑曲有一個十年的約定。

戲校生活

看看《霸王別姬》就知道了

12歲之前,張軍跟崑曲沒什麼交集,家裡也沒有搞文藝的。1986年,上海市戲曲學校來張軍的家鄉青浦招收崑曲學員,張軍的媽媽就讓孩子去報考試試。性格有點內向的張軍報考音樂班受挫後,改考演員班,當時唱了一首電視劇《濟公》主題曲,「鞋兒破、帽兒破」,崑曲名家張洵澎聽了覺得還不錯,就留下他準備後面的考試。

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和考試,張軍從幾千個孩子中脫穎而出,成了戲曲學校「昆三班」在青浦地區招收的兩名弟子之一。沒想到,此時媽媽卻不同意了,「我媽的意思就是想讓孩子考試鍛鍊一下,真考上了,他又怕兒子學戲太苦。我說那不行啊,既然堅持下來考上了,那就得上。」

最終,張軍的堅持還是說服了媽媽。關於在戲校的生活,張軍說:「看看電影《霸王別姬》就知道了,我們也是那麼練出來的。」「昆三班」的班訓很直接,「不舒服,就對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處於崑曲的低潮期,60人的「昆三班」最終堅持下來的只剩一半。

離開體制

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進入上海崑曲團後,張軍逐漸挑梁演出《牡丹亭》等大戲,當上了副團長,也有了「崑曲王子」的美譽。不過,2009年,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張軍做出了重要決定,離開體制院團,創辦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那幾年「文化體制改革」熱,政府也鼓勵演員自己辦團,但有膽量走出來的沒幾個。

為什麼走出來?「當時就想能自由地飛翔,其實並不知道前路在何處。只是不願被禁錮,這聽起來很幼稚,就像當初堅持上戲校一樣,我還是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離開院團之後,張軍做的第一個戲是實景園林版《牡丹亭》,「真的很難,從找場地、排練,到掃地都得自己來。」

當時壓力有多大,張軍說:「彩排的時候演員自己都沒信心。2010年6月5日首演,當燈光關掉又亮起之後,我被現場觀眾的氛圍感染。從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不再怕了,收穫了一顆勇敢的心。」在那之後,張軍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推出「水磨新調·Kunplug」新崑曲音樂會,主演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一直到這次的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

開導賞會

「說服」觀眾買票進劇場

離開國有院團,最大的難題是,你得想想怎麼賣票?怎麼讓觀眾走進劇場?上周六,張軍在北京舉行了一場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的導賞會,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說服」觀眾購票走進劇場。

「演才子佳人,所有的劇種都演不過越劇;演帝王將相,所有的劇種都演不過京劇;不過,說到演《牡丹亭》,也沒有哪個劇種能超過崑曲」、「姐姐,咱一片閒情,愛煞你哩!這段唱詞翻譯成英文就是:So much I love you!崑曲過時嗎?我們老祖宗的語言像英語一樣直接。」

這樣的導賞會張軍做了100多場,平均演一次《春江花月夜》要做五次導賞會。對此,張軍覺得是值得的,「我從1998年在院團時開始做崑曲推廣,那十年是結合具體的崑曲演出來的;從2009年到現在,我想讓大家知道崑曲所代表中國文化的個性,它身上集中了我們很多的傳統文化。」

未來發展

形成民營院團發展機制

張軍的兒子今年10歲,張軍說:「我不會要求他做演員,他爸爸已經夠辛苦的了,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張軍沒跟別人說過,在他心裡,跟崑曲也有個十年之約,「我2009年離開國營院團,我想在離開10年的時候能夠給自己和觀眾一個交代,就是一個民營戲曲院團,他生存下去的機制是什麼?不能說張軍離開了、退休了,這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就沒了。」

這幾年,張軍和團隊依靠在上海朱家角駐場演出的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已經能夠體面地生存下來。「當然,現在《春江花月夜》團隊完全靠演出還不能收回成本,我們也在崑曲的行業裡不斷創造、嘗試新的可能性。」

張軍覺得,要形成一個民營戲曲院團完整的機制要解決三方面問題,「第一是上遊,錢從哪裡來?離開國家的財政支持如何生存?是設立文化基金,還是其他方式?第二是中遊,一個民營劇團要有完整的運營機制和作品,第三是下遊,崑曲的發展要深入到教育裡面去,一方面是專業崑曲演員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大眾審美層面的教育,白先勇老師在北大講述的崑曲課,就是很好的例子。」

採訪最後問張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我想,60歲時可以退休了,但願能有好的機制,讓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走下去。」

講戲

聊到《春江花月夜》這齣戲,張軍說,大家最近看《中國詩詞大會》特別火,而一部崑曲要比詩詞歌賦複雜得多,「這部原創崑曲取材於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篇,有『孤篇壓全唐』之稱,編劇羅周花了13天時間就寫出來了。劇本發表的時候,引起崑曲界很大關注,盛和煜老師就很欣賞這個戲,他曾問羅周要表達什麼?羅周說『人和宇宙』。」

對於這個主題,張軍一開始有點摸不著頭腦,在排練時他有了體會,「崑曲就是在愛情、人性、時間之上最超然的部分。人的一生是可以用時間來計算的,但是你可以在戲裡面獲得古今中外、情感和時間的穿越,找到關於自己與時間、世界的一些觸動的瞬間。」張軍把《春江花月夜》總結為一個關於「愛與時間」的故事。

為了幫助現代觀眾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去年情人節,張軍和他的團隊拍攝了一個短視頻,邀請了四對不同年齡段的情侶。女生被化妝師造型成70歲的模樣,然後用攝像機記錄下男生見到「70歲」女友時的真實反應。這個視頻收穫了5000萬的點擊,張軍覺得,視頻的可貴之處在於記錄了情侶的真實反應,也可讓觀眾思考愛情與時間。(文/ 田超)

相關焦點

  • 英語崑曲《哈姆雷特》 | 戲曲洋涇浜?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這很顯然是一種中西文化碰撞中產生的「涵化」現象,通俗地說就是融合,類似於語言學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洋涇浜英語」。融合的目的在於實現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接納。張軍的《哈姆雷特》與一般的融合不同於的是,他力求在很多表達形式上保持各自文化的頑固民族特性,而且是穿插並行,共處一處。比如韻白+英文、英文朗誦混搭崑曲詩詞、西方室內樂作品的的現代多聲部作曲技法+中國樂器為主的編配、話劇獨角戲+戲曲行當變換、戲劇張力+優美的曲牌體。兩種文化在其中分量相當,互不妥協。
  • 用崑曲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沒事聽播菜直播,有趣、有用今日播菜推薦主題 | 北站戲曲文化節開幕式節目 | 上海戲曲廣播/京昆雅韻主播 | 張源沒錯,戳下方小程序,快進到3分10秒,著名崑曲藝術家張軍老師為您演繹中西合璧的崑曲2016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共同逝世400周年,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在莎翁原著的基礎上改編、創作了崑曲《我,哈姆雷特》。開到荼蘼恨春去,蕭蕭落葉惱秋來。憑誰看破春秋事,不過歌臺與泉臺。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 上海大戲院「2017當代崑曲周」即將開幕
    將從4月7日到4月16日為期10天的時間裡,輪番上演傳統崑曲演出、崑曲美學沙龍、原創當代崑曲。崑曲人將在這個舞臺上把自己的所學與探索、傳承與融合,滿滿當當地呈現給滬上觀眾,以當代的方式打開一種崑曲的生活方式。今天上午,崑曲周正式開票,主策劃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張軍特別現身,為媒體介紹本屆崑曲周的亮點。
  • 張軍登臺《喝彩中華》用曲聲緬懷父親 ,李玲玉新編越歌引爆全場
    在周五播出的味動力《喝彩中華》節目中,李玲玉演繹新編越歌《天竺少女》引發網友回憶殺;崑曲藝術家張軍講述排戲期間父親意外去世的往事,全場為之動容;;喝彩觀察團成員霍尊上臺學習霹靂布袋戲,逗趣表現笑翻全場;清華工科男趙雅博講述眾籌評劇演唱會助老藝術家們傳承國粹故事獲網友稱讚。
  • 上海大戲院開幕季壓軸演出「2017當代崑曲周」正式登場
    活動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聯合主辦,上海大戲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崑山當代崑劇院承辦,將從4月7日到4月16日為期10天的時間裡,輪番上演傳統崑曲經典折子戲、崑曲公益沙龍、原創當代崑曲《我,哈姆雷特》。
  • 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昨晚《春江花月夜》音樂會在靜安上演
    此番音樂會,張軍攜3位主演與11位音樂家現場演繹了《春江花月夜》原劇中的多個精彩選段。 司鼓和司笛的兩位音樂家朱鋒和毛宇龍分別是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教師,也是張軍代表作《水磨新調》和《我,哈姆雷特》演出舞臺上的「常駐嘉賓」;笙的演奏者鍾之嶽,同樣也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
  • 崑曲為何不如話劇流行?不僅僅是語言的陌生感,還有更嚴重的隔閡
    問題就在這裡,如今去聽崑曲,即使會講崑山話、蘇州話的南方人,沒看劇本或者字幕一樣聽不懂。那麼,這個「字正腔圓」的評價很顯然就和當時的方言有關係,甚至和當時的官話有那麼點聯繫。02生活變遷,審美觀念發生了重要變革如果語言只是外在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那麼審美觀念的變革就成為了崑曲與這個時代最大的隔閡。崑曲的很多曲目在當下來看,節奏特別慢,以至於有人曾經誇張地講,四個字可以唱一天。
  • 舊院重開 老戲新看 | 上海大戲院開幕季「當代崑曲藝術周」四場崑劇折子戲流水
    本世紀初上海電影院落寞時(圖片來自網絡)作家陳丹燕說:「如果沒有這個街區對一家運氣並不怎麼好的戲院的念念不忘,對這些街道上總要有些小而美好的戲院的街區理想的念念不忘,上海電影院大概就會像所有那些淹沒在城市更新浪潮中的電影院一樣
  • 10.1 曲聖魏良輔 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他搖搖頭,仿佛對自己無能為力:像我這麼大年齡演新戲的,全國好像也沒有第二個了。銀髮的蔡老,每句話後帶著標誌性的「呵呵呵呵呵」,均勻的顫音一樣。蔡正仁75歲挑戰的新角色,是崑曲人的祖師爺魏良輔。由江蘇省演藝集團製作的大戲《曲聖魏良輔》10月1日南京首演,10月19日作為中國崑劇節閉幕演出在蘇州上演。
  • 探訪末子|湖北省美術院張軍畫室記實
    和以前一樣,張軍老師依然不善言談,手裡卻始終拿著畫筆。牆壁上,畫案上,無一不鋪滿了宣紙,正在邊作畫邊修改的他,筆耕不輟,馬不停蹄。畫室裡好聽的西藏民歌始終在耳邊迴蕩。張軍老師要出版一本畫集,全稱《張軍小品集》,我們也是為此事特意來訪。張軍老師擅長畫山,他筆下的山川峰嶺渾厚華滋,氣象萬千,展示著「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的詩意豪情。
  • 十一魏良輔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他身體還不錯,滿可以全國各地隨便走走,唱唱《牡丹亭》,演演《長生殿》,皆大歡喜,日子不要太舒服。樂呵呵的蔡老師提起眼下這個新戲豎起了眉毛:我同事和家裡人都說我呀!這麼大年紀去接新戲幹嘛?他搖搖頭,仿佛對自己無能為力:像我這麼大年齡演新戲的,全國好像也沒有第二個了。
  • 省昆青年演員歐洲英語講演崑曲
    陳睿用英語介紹崑曲各行當首先,陳睿用英文介紹了崑曲的發展歷史,曲調、身段和角色人物的特點。之後演出了崑曲四段經典折子戲,分別是《牡丹亭●驚夢》、《牡丹亭●拾畫》、《搜山打車》、《掃松》。最後陳睿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丹麥觀眾對於崑曲的唱腔和身段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走上臺前參與互動,現場氣氛熱烈。中國駐丹麥大使館參贊說,中國傳統藝術表演這樣在丹麥演出,活動形式非常有意義。
  • 崑曲,一夢六百年
    崑曲之美,美的典雅清麗,恰如蘭花的幽香,雖不濃烈芬芳,卻有著雋永綿長之沁人心脾。 提及崑曲之美,不得不說崑曲獨特的唱腔,崑曲的演唱上非常注重聲音的控制,對咬字吐音的要求很高。
  • 霍尊演繹古風歌曲 現代流行唱法結合崑曲水磨腔
    一曲《遊園三月初九》以《牡丹亭·驚夢》中的經典念白作引,用現代流行唱法,結合崑曲水磨腔,展現了融貫古今的音樂創作技巧,霍式獨門演唱技巧自成一派。連鄭鈞老師都誇,「霍尊的風格是獨樹一幟的,別人模仿不來。」毫無意外,獲得優勝。仙尊歸位遊園三月電子融合崑曲自成一派這次是霍尊第三次對戰劉思鑑,兩者相愛相殺,當公布歌名時,小劉就笑說,「我生日就是三月初九,霍尊老師特地寫給我的。」
  • 疫情時期的崑曲(七)
    京劇像是我指腹為婚的配偶,崑曲則是相見恨晚的外遇。我並不想拋棄老公,也不願含淚還珠,只想左擁右抱。這張海報和演講通告對我來說意義深遠,而此刻,我決定放手,就留在門上吧,任憑下一位老師處置。同時還在準備國光劇團春天赴日本的新戲,一部是新編京劇《武動三國》,另一是前年曾到日本演過的《繡襦夢》,這是鄭元和故事的重新編寫,由我和林家正一同編劇,溫宇航、劉珈後主演,是崑曲和舞踴的跨界合作。唉,不是才說跨界像是對戲曲不夠專情嗎? 自己怎就深陷其中呢 ? 沒法子,是橫濱能樂堂的邀演,我選擇了鄭元和,緊緊掌握崑曲的主體性,先全新編成七十分鐘摺子,再適時插入日本元素。
  • 留學生語言準備中有哪些誤區?學術英語與普通英語有哪些差異?
    留學生語言準備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第一是各國口音,第二是文化意識,第三是學術英語。」在啟德英國名校展上,啟德學府特邀英語語言學者塗思露老師指出留學生在國外要能夠傾聽不同的口音,對不同的國家有一定的文化了解,同時,具備大學論文寫作的學術英語能力。
  • 像重視母語一樣重視英語,沒有必要
    如果不從事翻譯、涉外導遊等與英語相關的工作,多數人會將英語還給親愛的老師們,而語文和數學不一樣,生活中時時刻刻在用,特別是高中所學的知識。讓人生奇的是,據統計,中國小學生在校人數9900多萬,而英國總人口才6400多萬。也就是說在中國學英語的小學生都比英國人口多。
  • 印度人英語說得好,是因為他們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嗎?
    印度人英語說得好不是因為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而是因為印度曾被英國殖民過。印度這個倒黴催的國家在18世紀一直是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著,後來才於1858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然後又借著二戰的東風鬧獨立,最後於1947年獨立成功。
  • 該長大了,華爾街英語教你像成人一樣告別
    像中文一樣,英文語言環境中,有些用詞孩子用得更多,成人用起來就顯得比較幼稚。這其中,就有大家最常用的「bye-bye」。所以,如果你是成年人,該怎麼樣和人告別更合乎禮節呢?跟著華爾街英語往下學吧!  華爾街英語:和親近、熟悉的人告別怎麼說  和親近、熟悉的人告別  和親近、熟悉的人告別,可以說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