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魏良輔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2021-02-19 環球崑曲在線

75歲的蔡正仁已經在南京兩個月了。上了年紀之後,他從沒有在上海以外的城市住過這麼久。當然,他也許久不接新戲了。


戲曲向來喜舊厭新。崑曲表演藝術家被稱為「大熊貓」,越老越值錢。蔡老先生穩坐崑曲生行頭把交椅,戴著「官生魁首」、「蔡皇」、「活明皇」等各種桂冠。他身體還不錯,滿可以全國各地隨便走走,唱唱《牡丹亭》,演演《長生殿》,皆大歡喜,日子不要太舒服。


樂呵呵的蔡老師提起眼下這個新戲豎起了眉毛:我同事和家裡人都說我呀!這麼大年紀去接新戲幹嘛?他搖搖頭,仿佛對自己無能為力:像我這麼大年齡演新戲的,全國好像也沒有第二個了。銀髮的蔡老,每句話後帶著標誌性的「呵呵呵呵呵」,均勻的顫音一樣。


蔡正仁75歲挑戰的新角色,是崑曲人的祖師爺魏良輔。由江蘇省演藝集團製作的大戲《曲聖魏良輔》10月1日南京首演,10月19日作為中國崑劇節閉幕演出在蘇州上演。


為崑曲歷史正本清源


魏良輔,是我們崑曲人名副其實的祖師爺。


有人說崑曲歷史有600年左右,這就有一個問題,其實是,從魏良輔創造水磨調開始,才形成了完整的崑曲,這個歷史是470多年。說崑曲形成600年是勉強的。從前有南戲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從這個崑山腔算起,600年是沒問題的。我們排這個戲,是為歷史正本清源。明確地說:崑曲就是水磨調,形成470年不到500年,創始人就是魏良輔,這不容置疑。


現在人們總是籠而統之不加思考地人云亦云「崑曲600年」,崑曲的正宗歷史,這個事兒,一直沒說明白。崑曲的後輩,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祖先是怎麼回事,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蔡正仁接下這個戲最主要的動力,便來自於陳述這段歷史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我作為470年後的崑曲後輩,能出演祖師爺,既然他們(省昆)找到我,我義不容辭。」


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李鴻良介紹,「魏良輔」是崑劇院一直想做的主題,五、六年前委託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教授進行劇本創作,直到今天才完整地搬上舞臺,一群崑曲人得以用崑曲的形式展現崑曲的歷史。


魏良輔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崑曲寶藏,但是他自身的故事、人物特點等等記錄有限。觀其一生,沒有大起大落的坎坷,也沒有躊躇滿志的豪情,唯有「足跡不下樓十年」的痴醉流傳人間。曾永義的劇本沒有臆造的情節演化,還原了第一代崑曲人打磨「水磨調」的歷史。


「說句老實話,我演了幾十年的戲,這樣的戲頭一回演。崑曲裡的故事大多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這個戲的主角是魏良輔和一群文人雅士,我帶著崇敬去演他,他對崑曲竟能那麼痴,這很有趣。」走出柳夢梅,走出唐明皇,在戲裡談了一輩子戀愛的蔡正仁這回的戀愛對象是音樂。


四朵梅花組團向祖師爺致敬


蔡老評價,《曲聖魏良輔》的本子嚴謹精巧。講述的是明太祖古稀萬壽,舉行」耄耋宴」。107歲的崑山人周壽誼御前奉命歌崑山腔,崑山腔改良者顧堅將崑劇來龍去脈一一告知太祖。魏良輔恨崑腔自顧堅後,無人傳承,與名家過雲適等人切磋曲藝,論語言、音樂旋律融合之道,邂逅北曲高手張野塘,將女兒嫁之共研南北曲律,革新舊腔,創立新腔最終使崑山腔轉變為崑曲。


崑曲人無不將此劇作為向祖師爺的致敬之作,因此吸納了南京、上海、北京三地的強大陣容。「傳字輩」藝術家周傳瑛先生之子周世琮伉儷從北京而來執導。除了蔡老這朵梅花外,還有三朵梅花:南昆旦行表演藝術家孔愛萍出演魏良輔之女鶯囀,名醜李鴻良出演曲家過雲適,蔡正仁老師得意弟子張軍特別出演劇中子玉一角。蔡老另一愛徒錢振榮則出演魏良輔女婿張野塘。


李鴻良說,崑曲人來演崑曲事,別有一番心境。劇中不僅可以聽到依據鄉野採風和歷史記載還原的崑山土腔,也能夠聽到極具藝術特色的崑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聽曲」將成為劇目的最大亮點。


而作為一部新編劇,戲迷最擔心的是會不會「話劇加唱」, 「舞美超炫」等等「雷」點頻出。周世琮說的驕傲:上聲光電?不通,崑曲的價值就削弱了。「我們的念白採用中州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示範性的表演。從『土腔』、『小調』慢慢演變成為崑曲,在聲腔的展示上面也是有很高要求的。」


不是學術報告,是好看的文人戲


江蘇省崑劇院明倫堂的大牌匾下,蔡正仁和省昆演員日日進行排練。


劇院所在地乃「江寧府學」,隔壁的南京博物館所在地是文廟,同治年間,兩任兩江總督李鴻章、曾國藩接續修建,1869年完工。據說,「明倫堂」三字乃曾國藩親書,「明」的日字旁,寫成「目」。「明倫堂」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的場所,崑曲後輩在此排演魏良輔,真是各種點題。魏良輔開心,曾國藩開心,李鴻章開心,孔子也開心吧。


蔡老也開心,他第一次和南京的徒子徒孫同臺演大戲。用周世琮的話來說,三代同臺,本身就體現著傳承。


周導今年66歲,他不掩飾自己是個追求精緻生活的人,面前的案几上,攤開一排菸斗,工作進行到不同階段,看精神情緒換不同菸絲。「小時候總是練功學戲,沒好好玩過,老了來補課」。排著排著,他就拿著菸斗上臺去了,對演員的布局、身段、表情進行最後的調整。


蔡老則扇著一把滿繪國畫人物的紙摺扇,他的劇本用老掛曆紙做了封皮,內頁上注滿了工尺譜,密密麻麻,滿滿當當。劇組裡已經有好幾個人跟他說了:蔡老師,戲演完了,這個劇本我收藏。


劇本原先設計魏良輔是老生應工,蔡正仁擔任主演,就改為大官生(崑曲生行之一種)。「這個人物藝術性、學術性很強,有很多音律念白方面的專業詞彙,背唱詞比一般劇目難多了。」隨便翻到一段《錦纏道》:論宮商,漢相如只知篡組成章,五音自相將。平仄傳李唐,杜子美工吟榜樣。宋詞分去上,長短律、淺酌低唱。崑腔又落入新魔障……「這詞兒不是抒情寫景的,非常難背。」


「過去背一段曲子只要兩三天,現在兩三天印不進腦子裡去,起碼半個月」。除了唱詞本身的專業性,當然年紀也不饒人。在南京,蔡老除了排戲,回到旅館就一件事:背曲,電視也不看,背到腦子受不了,才開開電視換一下腦筋。南京徒子徒孫不少,他並沒有心思跟他們出去玩。


好多人聽說他排一個大戲大吃一驚。尤其是新創戲,那是有風險的,搞砸了怎麼辦?蔡老又笑,呵呵呵呵呵地:我們做演員的,從來不好說,一輩子每一次演戲都是成功的。我經過兩個月的排練,自我感覺,這個戲不是在做學術報告,是很好看的戲。至於我本人的表現,一切到時候看現場的造化。

轉自《新華日報》、交匯點app


相關焦點

  • 10.1 曲聖魏良輔 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有人說崑曲歷史有600年左右,這就有一個問題,其實是,從魏良輔創造水磨調開始,才形成了完整的崑曲,這個歷史是470多年。說崑曲形成600年是勉強的。從前有南戲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從這個崑山腔算起,600年是沒問題的。我們排這個戲,是為歷史正本清源。明確地說:崑曲就是水磨調,形成470年不到500年,創始人就是魏良輔,這不容置疑。
  • 解讀崑曲鼻祖魏良輔之謎
    今年71歲的江西省藝術研究院老專家萬葉仔細翻了翻資料,他說,關於魏良輔的籍貫,在史料上主要有幾種說法,但只有寥寥幾字帶過,分別為明代戲曲家李開先在《詞謔》中說「太倉魏上泉」;明代崑山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記談·崑腔》中說「魏良輔別號尚泉,居太倉之南關」,和明末沈寵綏在《度曲須知·曲運隆衰》中說「有豫章魏良輔者,流寓婁東、鹿城之間」。
  • 崑曲 · 百戲之祖 百戲之師
    崑曲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南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紀錄片丨《崑曲六百年》全8集
    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 王馗:崑曲流派與姑蘇風範
    潘之恆《亙史》卷二《敘曲〉稱:魏良輔其曲之正宗乎!張五雲其大家乎!張小泉、朱美、黃問琴,其羽翼而接武者乎!長洲、崑山、太倉,中原音也。名曰崑腔,以長洲、太倉皆昆所分而旁出者也。無錫媚而繁,吳江柔而清,上海勁而疏,三方者猶或鄙之。而毘陵以北達於江,嘉禾以南濱於浙,皆逾淮之橘,入谷之鶯也。遠而夷之,無論也。間有絲竹相合,徒令聽熒焉,適足混其真耳,知音無取也。
  • 吳敢:我與崑曲
    同時,用所有業餘時間來實踐這個夢想。1999年是一個集中爆發年份,在這一年或者說從這一年起,我從兩個方面邁開了實際步伐。二、我組織的崑劇演出與崑曲教學活動一個方面是尋找機會與崑劇團體和崑曲名家開展聯誼活動,熟悉劇團,熟悉演員,熟悉劇目,將崑曲研究與腔格學習結合起來。
  • 這本書帶你走進崑曲世界
    12月20日,崑曲澎派藝術傳人趙津羽新書《我的崑曲+:津羽講崑曲》在上海書城首發,崑曲藝術家張洵澎、作家王小鷹、上海戲曲中心總裁谷好好、上海非遺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秦來來等嘉賓,與發布會現場的崑曲愛好者及讀者共享一場新書盛會。
  • 用崑曲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2016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共同逝世400周年,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在莎翁原著的基礎上改編、創作了崑曲《我,哈姆雷特》。開到荼蘼恨春去,蕭蕭落葉惱秋來。憑誰看破春秋事,不過歌臺與泉臺。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 李沁原本是學習崑曲的,為何進入了娛樂圈?多虧李少紅導演的堅持
    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心一意地在學習崑曲。既然如此,那麼問題來了,原本學習崑曲的李沁,是如何進入娛樂圈的呢? 其實,這跟李少紅導演的堅持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她的出生地正好是崑曲的發源地,故而從小耳濡目染的她,在長到十一歲的時候,便被父母送到當地一小學開辦的戲曲興趣班去接受培訓。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聰明有主見的李沁慢慢對崑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即便父母改主意想讓她專心學業,也未能迫使她放棄對崑曲的學習。接著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沁在兼顧了學業的同時,也在學習崑曲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上海崑劇團崑曲《四大名著》將 「雲端」亮相中華戲曲藝術節
    劇院提供長江網9月19日訊(記者梅冬妮 實習生張笑妍)9月20日19時30分,由上海崑劇團帶來的崑曲《四大名著》,將亮相第八屆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與戲迷們「雲端」相見。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國家一級演員吳雙和沈昳麗將擔任本場導賞。
  • 崑曲藝樹在臺開枝散葉不容易(臺灣戲曲訪談錄①)
    本報記者 張盼攝  說起臺灣崑曲的傳承發展,你會想到什麼?身為崑曲愛好者,記者對於大陸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的經典評點再熟悉不過:「最好的演員在大陸,最好的觀眾在臺灣。」說話間猶是上世紀90年代。一甲子分隔相望,二十載光陰流轉,臺灣崑曲曾走過怎樣的路,如今蔡氏之言是否同樣適用?
  • 看懂了浮生六記,聽懂了崑曲,這就是原味姑蘇!
    《浮生六記》園林版主創團隊通過浸入式崑曲的表現形式,結合作者沈復的原居住地滄浪亭的市井風情,將崑曲與蘇州園林兩個歷史文化遺產的古老神韻交相輝映。浸入式是源自英國,是目前國際當代戲劇舞臺上十分流行的一種交互式戲劇玩法。
  • 崑曲非遺日紀念演出:我們在一起
    崑曲非遺日紀念演出:我們在一起 澎湃新聞 2020-05-16 14:01 來源:澎湃新聞
  • 疫情時期的崑曲(七)
    導言:為了紀錄COVID-19 疫情期間崑曲藝術家與學者的真實生活狀況,面對疫情發出崑曲界的聲音,積極回應廣大崑曲觀眾、崑曲愛好者和讀者對各位崑曲藝術家與學者的熱切關心
  • 南柯非夢:一個崑曲小生眼中的《南柯夢》
    直到2012年,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與臺灣合力將其打造成一部崑曲精品。施夏明,工小生,師承石小梅,蔡正仁,嶽美緹,汪世瑜,錢振榮,王斌,程敏等多位老師。2011年9月拜石小梅老師為師。5月中旬,傳奇崑曲《南柯夢》成都站第一夜,上本剛結束,和施夏明在後臺化妝間擦肩而過,他剛除去一身武扮,沒來得及卸妝。「不好意思,太累了今天。」他滿臉是汗,露出靦腆的微笑。
  • 張靜嫻:《非遺雙絕·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
    這是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崑曲與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琴之間的一次充滿仙風古韻的美學對話。之後參與創作並主演新編歷史崑曲《班昭》,在表演藝術上不斷突破和精進。古琴與崑曲崑曲與古琴先後於2001年、2003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者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崑曲優雅,古琴清淡,兩門藝術無論在人文內涵,還是審美意趣上都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結合到一起更將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 它終於來貴陽啦,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28日上演!
    師從蔡正仁、汪世瑜、石小梅、嶽美緹、凌繼勤、徐瑋等,2003年拜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為師。塑造了各種不同古代小生形象。曾榮獲第27屆戲劇梅花獎,中國首屆崑劇藝術節表演獎,全國崑曲優秀青年演員展演 「十佳演員」稱號,「江蘇省優秀青年戲劇人才」,首屆「長江流域十二省市青年演員大賽—長江之星」稱號,第四屆「中國戲曲紅梅薈萃」活動——「紅梅金獎」,浙江省第11屆戲劇節優秀表演獎,江蘇省戲劇節紅梅獎大賽金獎,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青年文化人才,江蘇省第二批鄉土人才「三帶」
  • 崑曲
    1985年畢業於江蘇省戲劇學校崑劇科,師從高繼榮、周傳瑛,汪世瑜、嶽美緹、蔡正仁等名家。2010年正式拜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石小梅為師。他戲路寬廣,巾生、小官生、大官生兼能,其唱腔流暢婉轉,音色通透有力,吐字歸韻規範,扮相俊美,表演上崇尚本色自然,並能根據劇目人物情感和心理特徵塑造個性化人物形象,在繼承前輩藝術大師的表演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