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崑曲鼻祖魏良輔之謎

2021-02-19 環球崑曲在線

10月1日,《曲聖魏良輔》在南京成功首演,大獲好評。下一站——蘇州!《曲聖魏良輔》將作為中國崑劇節的閉幕演出。在崑曲人自己的節日裡,獻上對祖師爺的致敬之作,再恰當不過了。聽說,首演之後,主創人員對細節又有打磨哦,結尾可能會有小變動。怎麼變,蘇州見!

購票請戳文末閱讀原文

在中國崑曲史上,他堪稱謎一般的人物。

魏良輔,一個在民族傳統聲樂方面進行了一場深刻的革命、開創了崑山腔的大宗師。關於他的地位,從中國崑曲博物館豎立的兩座大師紀念雕像不難看出,一座為湯顯祖,另一座大師雕像就是他。然而,即便是被奉為曲聖,倚為鼻祖,身後卻名不見經傳。就連他的籍貫也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有關魏良輔的生平活動,已經被許多戲曲專家列為戲曲史上值得研究的一大懸案。

魏良輔出生於南昌

  

魏良輔別號尚泉,這是許多研究者比較認同的一點。但是關於他的籍貫,便存在許多分歧。

今年71歲的江西省藝術研究院老專家萬葉仔細翻了翻資料,他說,關於魏良輔的籍貫,在史料上主要有幾種說法,但只有寥寥幾字帶過,分別為明代戲曲家李開先在《詞謔》中說「太倉魏上泉」;明代崑山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記談·崑腔》中說「魏良輔別號尚泉,居太倉之南關」,和明末沈寵綏在《度曲須知·曲運隆衰》中說「有豫章魏良輔者,流寓婁東、鹿城之間」。

實際上,太倉原是崑山縣(即婁東)的一個市鎮,唐宋以來屬蘇州府治。到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以後開闢南北海運,這一帶成了船舶進出的港口和貿易市場時,才逐漸繁華起來。萬葉提醒說,前兩種說法只簡單地說出魏良輔在太倉居住,但是沈寵綏的說法中,卻註明了魏良輔是豫章人,遷居到太倉去的,從字面上看後一種的說法比較可信,「說魏良輔為江西人,雖然偶爾也有人提出異議,但目前已是戲曲界一種共識了。」萬葉說。

只不過魏良輔的身份認識還存在著另一個誤會。萬葉說:「魏良輔的出生地應該是在南昌陶竹,即現在蓮塘一帶,我曾經到過當地調查,而且縣誌上也略有記載,但是在同時代下,南昌新建縣也出了一個魏良輔,很多人往往把兩人混淆。」看看新建縣人魏良輔的履歷,出生在新建縣松湖鎮魏姓大家族,字師召,明正德十一年舉人,嘉靖三十一年調任山東左市政使,還是位有名的理學研究者。

步入省級行政長官位置和理學家的魏良輔,怎麼會放下官位突然掉頭潛心研究戲曲?這也是許多人認為魏良輔非豫章人的原因之一。「因為兩人名字相同,時代相近,所以容易造成誤解,實際此魏良輔非彼魏良輔。」萬葉說。

寫《南詞引正》時還沒成名

  

按照時間推算,嘉靖二十三年,新建縣人魏良輔調任湖廣左布政使右參議時,戲曲家魏良輔正在完成他的戲曲著作《南詞引正》。

  

「這本書是魏良輔在蘇州地區多年唱曲的重要經驗總結,後來被多種曲籍收錄。」萬葉說,但魏良輔寫完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開始對崑曲進行改革,有人把《南詞引正》看做是魏良輔改革崑山腔的全部藝術總結,但實際上在這段時間裡他正在與蘇州地區唱曲名家互爭長短。

當魏良輔「流寓婁東、鹿城之間」來到崑山後,當地的戲曲發展已十分繁盛。根據記載可以窺見,當時不僅戲班多,而且官府裡經常有戲班呈應,民間的戲曲活動也不少,尤其是唱清曲,最有代表性的則是蘇州虎丘的「中秋曲會」,自從十六世紀初期開始就有,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的清代,可見當時戲曲有多盛行。

史料中最早提到魏良輔的是李開先的《詞謔》「崑山陶九官,太倉魏上泉,而周夢谷、滕全拙、朱南川……皆長於歌而劣於彈,魏良輔兼能醫……」可見當時魏良輔還是和這些人一般,尚未出人頭地,尤其提到魏良輔當時還是位兼職郎中。

今人得以見到《南詞引正》這部重要的崑曲典籍,則多虧了明代書畫大家文徵明晚年手錄了該書全文,流傳後世。

  

50多歲確立崑曲宗師地位

  

魏良輔真正確立改革崑曲宗師地位,已經是50歲以後的事情了。

  

從著名戲曲評論家潘之恆的《鸞嘯小品》記載中可以看出來。「曲之擅於吳,莫與競矣。然而盛於今,僅五十年耳。自魏良輔立昆之宗,而吳郡與並起者為鄧全拙……」《鸞嘯小品》寫作時間為明萬曆後期1618年左右,可以看出魏良輔「立昆之宗」已有五十多年了,也就是說,魏良輔被崇奉為崑山腔唱曲的領導者地位,在於1560年前後,他的年齡也達到了50多歲。

萬葉說,真正推動魏良輔革新南曲的,是在他遇見一個叫張野塘的人以後,而這個人日後也成為他的女婿。

明末人宋直方《瑣聞錄》有記載「野塘,河北人,以罪發蘇州大倉衛,素工弦索……崑山魏良輔者,善南曲,為吳中國工。一日至大倉聞野塘歌,心異之,留聽三日夜,大稱善,遂與野塘定交。時良輔(年)五十餘,有一女亦善歌,諸貴人爭求之,不許,至是竟以委野塘。」

不把女兒嫁給貴人,而許配給被發配的罪人。如此厚愛,不難看出張野塘對魏良輔的影響之大,他有如遇到知音。《瑣聞錄》記載說魏良輔與張野塘定交「時良輔年五十餘」,也就是說在魏良輔50歲後開始與張野塘並習南曲,解決了原來魏良輔所不滿崑曲的種種問題,終於將崑山腔的演唱改革成為「江南名樂」。

  

嘔心瀝血十年不下樓


關於魏良輔改革南曲之嘔心瀝血,還有一則典故可以說明。

  

福建莆田人餘澹心在《寄暢園聞歌記》中說:「良輔初習北音,絀於北人王友山,退而縷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神調,度為新聲。」

自從遇到張野塘以後,魏良輔就再沒有出去賣唱或做走方郎中,專心致志和張野塘「鏤心商曲」。一個紅極一時的藝人突然間銷聲匿跡,歌臺舞榭聽不到他的歌聲,看不到他的影子,形容他「足跡不下樓」也不為過。用「十年不下樓」來形容,更見魏良輔下工夫之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在他身邊還聚集了善洞簫的蘇州張梅谷,善笛子的崑山謝林泉,以及培養了優秀歌手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藝術沙龍。

就連魏良輔的弟子梁溪人、潘荊南等人也帶動了流行風潮,「荊南遊處必鍇以簫管合曲,一時競相傳習,世謂度曲之工始於玉峰,盛於梁溪。」以至於當地有諺語說,「無錫莫開口,謂能歌者眾也」。


晚年及逝世情況成謎

可以料想,魏良輔改革崑山腔全面成功而獲得社會普遍承認和讚賞,但他卻突然失去了下落和去向。他究竟去哪裡了呢?後人苦苦尋找,只有《九宮正始》的編輯之一鈕少雅在文中透露了一點消息:「弱冠時,聞婁東有魏良輔者,厭鄙海鹽、四平等腔而自製新聲。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聞之悲泣,雅稱當代。餘特往謁之,何期良輔已故矣!」

按照時間上溯,魏良輔也活到80來歲,逝世時間在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左右,他晚年及逝世時境況如何?沒有具體記載只能成謎。

那麼,這位從豫章走出去的戲曲大家在晚年是否回到了故裡?這無從知曉,但是後人知道的是,直到萬曆三十八年(1605),湯顯祖一位名叫謝廷瓚的朋友,為慶祝金溪老鄉喬遷之喜,特意從蘇州帶來一個崑曲班子,這也是崑曲第一次進入江西,而一名叫做李太虛的人在江西成立最早的崑曲班子時,已經是明朝崇禎年間,距離崑曲宗師魏良輔不知所終有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了。


  

相關焦點

  • 魏良輔是誰?曲家魏良輔是樂籍中人說
    還要等一等其它資料的發現,或許才有可能下最後的結論[12]」。而從對曲家魏良輔身份之討論所引發的籍貫問題,也被朱恆夫、王基倫收入了1998年版《中國文學史疑案錄》:「魏良輔到底是哪裡人,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是沈寵綏誤記,還是魏良輔確實從南昌遷移到崑山或太倉,現在和將來,都是一個謎。
  • 崑曲 | 賞析《牡丹亭之遊園驚夢》
    在眾多曲家之中,最後能存菁去蕪地集大成,並且把歌唱技法提升到理論的高度民主而加以分析的,就是被後世尊為「曲聖」的魏良輔。魏良輔魏良輔雖不能說是崑腔的創始人,但他苦心鑽研,改良南曲,因而提高了崑腔藝術,建立了獨特的歌唱體系,這個功勞是大大的。
  • 十一魏良輔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他搖搖頭,仿佛對自己無能為力:像我這麼大年齡演新戲的,全國好像也沒有第二個了。銀髮的蔡老,每句話後帶著標誌性的「呵呵呵呵呵」,均勻的顫音一樣。蔡正仁75歲挑戰的新角色,是崑曲人的祖師爺魏良輔。由江蘇省演藝集團製作的大戲《曲聖魏良輔》10月1日南京首演,10月19日作為中國崑劇節閉幕演出在蘇州上演。
  • 10.1 曲聖魏良輔 蔡正仁:講這個歷史,是崑曲界的一件大事
    有人說崑曲歷史有600年左右,這就有一個問題,其實是,從魏良輔創造水磨調開始,才形成了完整的崑曲,這個歷史是470多年。說崑曲形成600年是勉強的。「我作為470年後的崑曲後輩,能出演祖師爺,既然他們(省昆)找到我,我義不容辭。」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李鴻良介紹,「魏良輔」是崑劇院一直想做的主題,五、六年前委託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教授進行劇本創作,直到今天才完整地搬上舞臺,一群崑曲人得以用崑曲的形式展現崑曲的歷史。
  •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家故事 被譽為「曲聖」的「崑腔之祖」— 魏良輔】
    付瑞金音樂百科知識(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家故事  被譽為「曲聖」的「崑腔之祖」— 魏良輔】【《音樂理論基礎》『音樂家故事  被譽為
  • 《永遠的崑曲》節目介紹
    第一集:  被稱為元音大雅的崑曲最初起源於江蘇崑山一帶的民間曲調。在明代,一個叫做魏良輔的人對於流行與當時的南曲和北曲進行加工整理,創立了水磨調,也就是現在崑曲的基本曲調。但是,那時,動人的崑曲往往只是上層文人雅士抒情懷古的一種方式,直到一曲《浣沙記》的出現,崑曲才從屋簷堂前的清唱搬上了舞臺,成為真正的戲曲。
  • 崑曲,一夢六百年
    崑曲之美,美的典雅清麗,恰如蘭花的幽香,雖不濃烈芬芳,卻有著雋永綿長之沁人心脾。 提及崑曲之美,不得不說崑曲獨特的唱腔,崑曲的演唱上非常注重聲音的控制,對咬字吐音的要求很高。
  • 江南絲竹和崑曲的今世前緣
    弦索,或曰竹絲,歷來是崑曲的伴奏樂器。明代戲曲家魏良輔在太倉南郊創製崑曲水磨腔,後度為新聲,在清唱上改革後,崑山、太倉廣為演出,宰相王錫爵雅好崑曲,成立了家樂班,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經過這些文化貴族的打造,對崑曲的興盛起了很大推動作用。同時,崑曲的流傳,也帶動了崑曲伴奏樂的改革與興盛,絲竹線索傳遍大江南北。足以證明,江南絲竹在明代就有了基礎。
  • 崑曲為何不如話劇流行?不僅僅是語言的陌生感,還有更嚴重的隔閡
    雖然同為不是十分火熱的藝術,但想對比來看,話劇受歡迎的程度確實是在崑曲之上。都是舞臺劇形式,為什麼產生較晚的話劇發展得要比悠久的崑曲更為順暢呢?而崑曲是一種已經「死掉」的藝術,並不是說它不會出現新的劇目和新的演員,而是說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已經不復存在了。它可以被研究,但已經不能再生長了。說得形象一點,我們只能對照著歷史的記錄來看崑曲,然後來判斷這個劇目是不是崑曲。我們已經不能再制定崑曲的標準了。
  • 中國崑曲,太可了!
    崑曲發源於蘇州崑山一帶,早在元末明初時期,崑山腔與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等並稱南戲「四大聲腔」。16世紀中葉,著名曲家魏良輔改革崑山腔,汲取南曲與北曲的精華,創立了細膩婉轉的「水磨腔」。同一時期,劇作家梁辰魚創作了第一個崑曲劇本《浣紗記》。《浣紗記》的成功,標誌了一個新的劇種——崑劇的誕生。隨著職業戲班的流動,崑劇沿著運河北上南下,沿著長江西進東擴……很快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並對中國近代的許多劇種,如川劇、京劇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崑曲」又被譽為「百戲之母」!
  • 遇見崑曲,孤芳不自賞
    《牡丹亭》則訴說了「情之至」也許你從未了解過崑曲也並不知道《牡丹亭》但你一定知道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聽說你想更加了解崑曲可紙上得來終覺淺若你想聽懂絲竹管弦間暗藏的文字可故事玄妙如煙
  • 著名崑曲藝術家柯軍:先鋒本就孤獨,但我不在乎
    12月27日,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在南京大華大戲院·群劇場為戲迷帶來了大師講壇《從最傳統抵達最先鋒》,暢談20年以來先鋒崑曲的不倦探索之路。從魏良輔到梁伯龍、孔尚任等,無數前輩都在嘗試著崑曲的改革與創新。所以我現在也在做這件事,希望崑曲走得再遠一點。」柯軍談到,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先鋒的,都面臨著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問題,都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大家。這個新的面貌並不是簡單的新,而是要符合當下的審美。    那麼,傳統崑曲的創新究竟該怎麼做?
  • 尋春志丨回到明朝——撩人春色是崑曲
    春之伊始,五行君特推出「尋春志」系列,邀請各位在文化與藝術的薰陶中,在山水與心靈的召喚下,一同感受百草回芽、萬物復甦的氣息,迎接生機勃勃的季節到來。 這是崑曲《荊釵記》的一折戲「開眼上路」,一片野花閒草的好景致便從這字裡行間流露出來了。《荊釵記》是崑曲最為傳統的一個曲目,一枝荊釵,定下終身。崑曲之美,就美在這一個「情」字。今天聽崑曲,還是能感受到那份中國式的至情至性、繾綣纏綿。張衛東是國家一級崑曲演員,北京崑曲研習社的社委,也是崑曲名家朱家溍的入室弟子,是近些年在民間傳播崑曲的名家。
  • 紀錄片丨《崑曲六百年》全8集
    是崑曲。作為中國最古老和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之一,崑曲擁有600多年的歷史,流布廣遠,被稱作「百戲之祖」。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中國戲曲的「百戲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
  • 崑曲丨崑曲之雅,雅在中國古典美學(上)
    崑曲之雅,雅在文化的底蘊上。這個自江南水鄉中孕育而出的古典劇種,浸潤著吳地氤氳的水汽,在那一出出折子戲中,吳地的纖細、婉約與大氣纖毫畢現。然而崑曲中究竟有怎樣的美,能令古人為之傾倒,傳唱不絕?所以,崑曲的興盛是與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一脈相承的。他們良好的文化修養為崑曲注入了典雅的品味,而吳地閒適安逸的詩性生活,使得文人追求一種空靈的境界,這也造就了崑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填南詞必須吳士,唱南曲必須吳兒」,崑曲之雅,在於它凝結了吳文化趨雅的精髓。
  • 崑曲 ——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號稱「百戲之祖,百戲之師」。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崑曲 · 百戲之祖 百戲之師
    崑曲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南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