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
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的薦書欄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每周兩期,我們在這裡為你推薦各類新舊好書。
第92期要推薦的,是英國歷史學者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託的《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這部書可謂食物史領域的一部裡程碑式著作。作者頗具野心地「把食物史當成世界史的一個主題」,圍繞食物的獲取、生產、分配、爭奪、烹飪等來展開敘述,用豐富的人類學、考古學、營養學、社會學、環境學知識,為我們展開了一場關於「食物與人」的宏大歷史敘事。
在這位被《紐約時報》盛讚為「比肩吉本、湯因比、布羅代爾的歷史學家」筆下,食物成為歷史的註腳和文化的樣本,仿佛人類文明的全部歷史都濃縮在那小小的餐盤裡。他用八個章節(他稱之為八大「革命」)來呈現食物史的全貌,即烹飪的發明、食物的儀式和魔法、畜牧革命、農業革命、食物與階級、食物貿易、食物和生態交流及飲食工業化。他頗具自信地聲稱,「所有的革命都是食物史的一部分。」
伴隨這部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的著作,讓我們開啟一場追問「食物如何改變人類和全球歷史」之旅吧!
91
本期書目
《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
作者:[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託
譯者:韓良憶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
(點擊書封可購買)
/ / /
人人都愛美食,人人都需要依靠食物存活。所謂「民以食為天」,既道出了人類作為自然界中「高級動物」的本能需求,也說出了人們對食物頂禮膜拜的樸實真相。這種真相不僅存在於某個國度或民族的階段史中,而且普遍存在於人類全部活動的歷史中。
毫不誇張地說,人類文明就是在對食物和味道的追尋探索過程中完成的——因對食物的獲取和分配,而產生了勞動分工以及階層分化,並產生了畜牧業、農業等影響經濟社會結構的事物;因對以食物為主的生存資源的爭奪,而產生了部落衝突、地區徵戰、種族侵略和大航海運動,從而讓世界版圖不斷變化;因對食物味道和品相的追求,產生了不同的烹飪傳統、飲食禮儀、祭祀文化,而這些成為人類所標榜的文明與野蠻蒙昧相區隔的標誌。
儘管食物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但關於食物歷史的研究卻被學界長期忽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關於食物的研究,要麼圍繞烹飪技術和營養學而展開,要麼將食物視作生產和交易的普通商品,要麼將食物當成政治附庸關係的要素,從未將食物與更宏觀的人類文明發展史相聯繫。直到二戰爆發前,法國年鑑學派的學者才開始提醒史學家正視食物史,數十年來相關研究不斷累積突進,但論述範圍大多囿於某些具體時空。
在英國歷史學者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託看來,關於食物的第一場革命是烹飪的發明,他認為自烹飪手段誕生以後,人類變得有別於自然界其他生物,而社會變革的歷史也從此展開。他引用亞馬遜人的觀點:「烹飪行為是在天地、生死、自然和社會之間調和的活動。」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從此時此地開始。
第二場革命是吃的意義的變化,他討論到食物不僅能維持生命,食物的生產、分配、準備和消費促成了儀式和魔法,吃變得儀式化、非理性或超乎理性之上,人們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追求吃的禮儀和意義。
再者是畜牧革命和農業革命——可食的動物被馴化,經挑選後加以養殖。同時,在萬千種植物中挑選出少數品種作為主食、蔬菜或者水果,從而讓人們從遊牧和採集中解放出來,能夠依靠天時地利自力更生。
第五場革命有別於前面從單純時間線來分段,而是將食物當成區分社會階層的指標,他從可能源起自舊石器時代的爭奪食物形同角逐特權的現象,談到現代優雅又布爾喬亞式的飲食,設法從中爬梳出一條連續不斷的脈絡。
再往後還有涉及遠程的食物貿易,以及食物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近五百年來的生態革命,以及19世紀和20世紀的工業化過程中,食物對它有何貢獻,同時工業化又如何影響了食物,等等。
在費爾南多看來,人類文明的發端,就是從圍在營火旁邊吃東西開始的。「營火成為人們交流、聚會的地方。烹調不光只是料理食物的方法而已,在此基礎上,社會以聚餐和確定的用餐時間為中心組織了起來。烹調帶來了新的特殊功能、有福同享的樂趣以及責任。它比單單只是聚在一起吃東西更有創造力,更能促進社會關係的建立。」
書中引用了美食家布裡亞-薩瓦蘭一句頗為經典的話:「告訴我你吃什麼,我會告訴你你是什麼。」可見,食物會暴露人的身份、地位、財富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從《舌尖上的中國》、李子柒美食視頻的走紅,不難發現人類對食物和味道的追求未曾稍減。食物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能量,更參與締造了人類的全部歷史。
作者:徐學勤;編輯:張進;張婷;校對:楊許麗。
/ / /
本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