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

2020-11-24 騰訊網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

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的薦書欄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每周兩期,我們在這裡為你推薦各類新舊好書。

第92期要推薦的,是英國歷史學者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託的《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這部書可謂食物史領域的一部裡程碑式著作。作者頗具野心地「把食物史當成世界史的一個主題」,圍繞食物的獲取、生產、分配、爭奪、烹飪等來展開敘述,用豐富的人類學、考古學、營養學、社會學、環境學知識,為我們展開了一場關於「食物與人」的宏大歷史敘事。

在這位被《紐約時報》盛讚為「比肩吉本、湯因比、布羅代爾的歷史學家」筆下,食物成為歷史的註腳和文化的樣本,仿佛人類文明的全部歷史都濃縮在那小小的餐盤裡。他用八個章節(他稱之為八大「革命」)來呈現食物史的全貌,即烹飪的發明、食物的儀式和魔法、畜牧革命、農業革命、食物與階級、食物貿易、食物和生態交流及飲食工業化。他頗具自信地聲稱,「所有的革命都是食物史的一部分。」

伴隨這部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的著作,讓我們開啟一場追問「食物如何改變人類和全球歷史」之旅吧!

91

本期書目

《吃:食物如何改變我們人類和全球歷史》

作者:[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託

譯者:韓良憶

版本: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

(點擊書封可購買)

/ / /

人人都愛美食,人人都需要依靠食物存活。所謂「民以食為天」,既道出了人類作為自然界中「高級動物」的本能需求,也說出了人們對食物頂禮膜拜的樸實真相。這種真相不僅存在於某個國度或民族的階段史中,而且普遍存在於人類全部活動的歷史中。

毫不誇張地說,人類文明就是在對食物和味道的追尋探索過程中完成的——因對食物的獲取和分配,而產生了勞動分工以及階層分化,並產生了畜牧業、農業等影響經濟社會結構的事物;因對以食物為主的生存資源的爭奪,而產生了部落衝突、地區徵戰、種族侵略和大航海運動,從而讓世界版圖不斷變化;因對食物味道和品相的追求,產生了不同的烹飪傳統、飲食禮儀、祭祀文化,而這些成為人類所標榜的文明與野蠻蒙昧相區隔的標誌。

儘管食物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但關於食物歷史的研究卻被學界長期忽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關於食物的研究,要麼圍繞烹飪技術和營養學而展開,要麼將食物視作生產和交易的普通商品,要麼將食物當成政治附庸關係的要素,從未將食物與更宏觀的人類文明發展史相聯繫。直到二戰爆發前,法國年鑑學派的學者才開始提醒史學家正視食物史,數十年來相關研究不斷累積突進,但論述範圍大多囿於某些具體時空。

在英國歷史學者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託看來,關於食物的第一場革命是烹飪的發明,他認為自烹飪手段誕生以後,人類變得有別於自然界其他生物,而社會變革的歷史也從此展開。他引用亞馬遜人的觀點:「烹飪行為是在天地、生死、自然和社會之間調和的活動。」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從此時此地開始。

第二場革命是吃的意義的變化,他討論到食物不僅能維持生命,食物的生產、分配、準備和消費促成了儀式和魔法,吃變得儀式化、非理性或超乎理性之上,人們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基礎上,已經開始追求吃的禮儀和意義。

再者是畜牧革命和農業革命——可食的動物被馴化,經挑選後加以養殖。同時,在萬千種植物中挑選出少數品種作為主食、蔬菜或者水果,從而讓人們從遊牧和採集中解放出來,能夠依靠天時地利自力更生。

第五場革命有別於前面從單純時間線來分段,而是將食物當成區分社會階層的指標,他從可能源起自舊石器時代的爭奪食物形同角逐特權的現象,談到現代優雅又布爾喬亞式的飲食,設法從中爬梳出一條連續不斷的脈絡。

再往後還有涉及遠程的食物貿易,以及食物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近五百年來的生態革命,以及19世紀和20世紀的工業化過程中,食物對它有何貢獻,同時工業化又如何影響了食物,等等。

在費爾南多看來,人類文明的發端,就是從圍在營火旁邊吃東西開始的。「營火成為人們交流、聚會的地方。烹調不光只是料理食物的方法而已,在此基礎上,社會以聚餐和確定的用餐時間為中心組織了起來。烹調帶來了新的特殊功能、有福同享的樂趣以及責任。它比單單只是聚在一起吃東西更有創造力,更能促進社會關係的建立。」

書中引用了美食家布裡亞-薩瓦蘭一句頗為經典的話:「告訴我你吃什麼,我會告訴你你是什麼。」可見,食物會暴露人的身份、地位、財富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從《舌尖上的中國》、李子柒美食視頻的走紅,不難發現人類對食物和味道的追求未曾稍減。食物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能量,更參與締造了人類的全部歷史。

作者:徐學勤;編輯:張進;張婷;校對:楊許麗。

/ / /

本期主持

相關焦點

  • 《改變人類歷史的自然災害》|全景記錄有史以來的二十餘場自然災害
    一本災害全紀實重回二十餘次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自然災害現場深度透視人類有史以來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災害共同見證災害面前,人類社會如何勇敢應對。該書通過百餘幅珍貴的新聞紀實圖片,結合目擊者的回憶與專家的觀點解析,帶領讀者重回改變人類歷史的自然災害現場,深度透視人類有史以來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災害,共同見證在災害面前,人類社會是如何齊心協力勇敢應對。圖: 颶風「厄瑪」登陸之後,刮彎的一排棕櫚樹(插圖翻拍)自遠古以來,自然災害就一直威脅著人類的安全與生存。
  • 瘧疾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走向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瘧疾似乎已經和日常生活沒有多大聯繫,近年來中國瘧疾發病率已經達到極低的水平。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瘧疾好像純粹是書本上的一種物事了,缺乏對其可怕程度的感性認識。但是歷史上,瘧疾則是最為流行而兇險的傳染病之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演進方向。英王亨利八世因患瘧疾而嗜殺?
  • 全球上癮:咖啡如何攪動人類歷史
    於是,當我在書店裡見到這本《全球上癮:咖啡如何攪動人類歷史》時,幾乎沒有怎麼考慮就買下了,想著邊喝咖啡邊看一定很舒服。咖啡的魔力這本最初出版於1934年,有關咖啡歷史的經典之作,讓讀者領略到這個神奇飲品在人類社會演變與歷史發展中越來越精彩。從葉門的夜開始,作者向我們打開了探究咖啡史的大門。
  • 《食物探險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學家如何改變美國人的飲食
    譯者簡介:張建國(1967—),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州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2013年和2019年兩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致力用生態批評、後現代主義詩學、文學文體學等視角研究英美自然散文和美國當代科學散文。內容介紹19世紀的美國,食物品種單一,人們吃飯只是為了果腹,並不是為了享受美食。
  • 人類的歷史 | 人類:我們所有人的故事
    人類歷史紀錄片《人類:我們所有人的故事 Mankind:The Story of All of Us》是一部12集長的史詩般的關於史上最偉大的探險——人類的歷史——的紀錄片。在宇宙繁衍了100億年之後,一顆理想的行星出現了;而在人類誕生之前,恰當的生存條件在地球上出現又花費了30億年。從那以後,人類的歷史,從打獵採摘社會到全球化的公民社會,便通過關鍵的轉折點以快進的方式展開。
  • 地球「規則改變者」:對細菌的了解和利用 人類才剛開始
    歷史研究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許多世紀前就在利用細菌來發酵食物和飲料,比如啤酒和麵包。 到了17世紀,人類才開始近距離觀察細菌。充滿好奇心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在檢查自己牙齒間的牙菌斑樣本時發現了細菌。在作品中,他以充滿詩意的筆觸將自己潔白牙齒上的菌落描述為「一點白色物質,和『麵糊』差不多厚」。他將樣品置於複合顯微鏡下,發現這些微生物竟然在移動,它們是活的!
  • 人類馴化了小麥?其實是小麥馴化了我們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革命,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1,全球暢銷1600萬冊的《人類簡史》,講清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三大問題,從全新的視角觀察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讓人類在大歷史中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審視我們周圍的世界。
  • 槍炮、病菌與鋼鐵:病菌如何改變人類社會
    當然,病菌口中的農民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民並不是一回事,病菌說的農民是所謂的農業文明的受益者。病菌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語言、文字、工具等,自然是農業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但要說病菌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那有些不明就裡的夥伴們定是要有非議的。
  • 補貨 兒童版人類簡史《我們,我們的歷史》+英文原版《小屁孩日記》
    (點擊閱讀 兒童版《人類簡史》,給孩子最震撼的人類文明史 )購買本書還可收聽哈佛文明史博士給孩子的配套講座:我們的世界,我們的文明(收聽方式下單可見)《我們,我們的歷史》的繪者伊萬波莫是法國殿堂級繪本大師,創作本書時已經72歲,據說他歷時5年完成了這部書的創作。大幅的精美手繪圖,讓人如同身臨其境,配上優雅的文字,我恍然覺得這就是一部製作恢宏的紀錄片。
  • 全球45部最佳紀錄片,關於人類、世界、地球(強烈建議收藏)
    人類、社會、地球,是我們體驗這個時空的三種尺度,引發了古往今來無數人的思考和探尋。有趣的是,三者在感官尺度上差異極大,卻也在諸多方面有著類似的共性。放眼於三者相融互通的整體,或許更勝於拘泥於一處。現在,人們通過攝影鏡頭繼續探討這些主題,創作出許多畫面震撼、寓意深邃的優秀紀錄片。
  • 人類的發明創新及其引發的蜂鳥效應丨《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項創新》是由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文詹森寫的一本科普讀物。書中介紹了玻璃、製冷、聲音、清潔、時間和人造光這六項創新的發展歷程及其引發的蜂鳥效應。我選取書中與我們生活結合最緊密,也最富有趣味性的三項發明——玻璃、製冷、清潔來解讀。
  •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如果是我們改變了世界,我們並沒有覺得我們有那麼大的能力,如果說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世界是如何是現在的樣子的?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的?肯定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讓世界又如此之大的變化呢?
  • 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
    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大疫情,將深刻改變今日世界,並以沉重的方式寫入人類歷史。它有橫衝直撞之勢,但在恰當、有力、堅韌的應對面前,也會暫時式微、退卻。這符合千百年來呈現的規律——瘟疫經常改寫人類歷史,但也並非隨心所欲。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其實我們是一群不斷尋找香蕉的猴子1997年,Larry Page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開發了引擎蜘蛛(「爬蟲」)的算法雛形PageRank,由此開拓了Google(谷歌)的商業帝國,並制定和引導了全球網絡搜尋引擎的標準;2016年,抖音用創新的推薦算法機制以光速席捲全球短視頻業務,一舉成為搜索算法領域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 卡梅隆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即將全球上映,打破「只有吃肉才有營養」的神話!
    他本人的素食紀錄片《遊戲改變者》(The Game Changers) 已確定將於2019年9月16日舉行全球影院放映活動。卡梅隆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到:「我對製作團隊成員們說,我們不是在製作一部記錄片,我們正在開展一項素食主義運動,只有當環境及動物問題解決後,我們的運動才算結束。」 動物蛋白真的優於植物蛋白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吃素的精英運動員是如何打破「動物蛋白優於植物蛋白」神話的!
  • 個人主義和利他主義 歷史告訴我們大流行時期的人類行為
    《衛報》說,面對大流行,人類的行為與祖先三個多世紀前所做的沒有太多不同(Shutterstock)2020年12月22日大流行帶來死亡的威脅,傳播混亂,並導致管制、限制和封鎖,但大流行也為經濟學家提供了一個理想實驗室,使他們能夠研究人類處於束縛和限制狀態時的行為。
  • 未來食物:隨著人類的發展,未來人類社會可能出現的6種特別食物
    如今我們的飲食文化非常多樣,我們甚至會吃一些看起來非常瘋狂的東西,這對於1000年前的人來說,可能會顯得非常怪異和不可理解。但是,如果讓我們去想像未來的食物,是不是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讓我們感到陌生和奇怪的食物呢?
  • 全球貿易與帝國崛起:茶葉、瓷器和罌粟花如何塑造歷史?
    作為世界第二大被廣泛消費的纖維的黃麻麻袋,如何將孟加拉三角洲的農民與動蕩的全球資本捆綁在一起?請和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見微知著的帝國時代史」書單吧!幾個世紀以來,茶葉貿易的巨大利潤資助了戰爭和殖民;茶葉的種植為土地使用、勞工體系、市場實踐和社會等級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本書以廣博且深入的歷史視角審視了遍布歐洲、亞洲、北美和非洲的茶葉產業,研究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我們現代消費社會的塑造。
  • 2020年全球溫度創歷史新高,人類將面臨什麼?
    2020年全球溫度創歷史新高,人類將面臨什麼? 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目前唯一的家園,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地球的整體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化石能源開始大規模的使用,使得地球出現了大量的環境性問題,比如資源開採過度,導致的水土流失,森林大幅度的減少,還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了溫室效應,全球溫度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上升。
  • Laurel Hanscom談全球突變帶來的反思:如何為地球和人類未來更英明...
    Laurel Hanscom談全球突變帶來的反思:如何為地球和人類未來更英明地決策?: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全球突變帶給我們的反思,以及如何為地球和人類未來做出更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