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一直是人們茶餘飯後的對象,這裡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氣勢磅礴,有一將成萬骨枯的鐵馬錚錚,也有帝王權術的肝腦塗地。
封狼居胥、徵戰四方的大將是所有武人的終極目標,但達到這個層次非常困難,更不要說那些先天條件就遜色一籌的人了。今天來聊聊三國中那些身殘志堅的將軍,看看他們是如何與命運抗爭的。
口吃將軍——鄧艾
提起鄧艾就不得不說他的老對手姜維。234年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關門大弟子姜維獨自挑起了北伐的重擔,前期在遇到鄧艾之前連戰連捷:238年攻羌人、246年敗郭淮、254年殺徐質,順利升到大將軍的位置。這一路的順風順水,直至遇到了鄧艾。
256年7月,姜維挾洮西大戰勝利之威再度出兵,並與鎮西將軍胡濟說好,相約攻擊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但魏國在鄧艾的指揮下早就做好了防備,蜀軍主力剛出祁山就不得不取道董亭方向,姜維想避實就虛奪取南安。結果又被鄧艾算準搶在前面佔領了武城山,魏軍憑藉地勢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等姜維趕到後發現又被截胡,只能偷渡渭水後走山路向上邽進發。
結果在段谷與魏軍遭遇,鄧艾指揮部隊把遠道而來的蜀軍團團圍住。姜維雖然處於下風,但還有機會,他盼望著胡濟前來翻盤,結果後者失信一直沒有出現。苦戰之下蜀軍死傷甚眾,姜維發現被「鴿」後率殘部僥倖殺出重圍。這一仗幾乎將精銳的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姜維不得已自貶三級平息民憤。
復盤整場戰役,鄧艾事事準備充分料敵於先,始終掌握著主動權,這是勝利的關鍵,同時也為後世防禦作戰留下寶貴經驗。而文武雙全的姜維越是戰績顯赫就越能顯示出對手的強大。
但你知道嗎,如此一員猛將竟然有嚴重的口吃。鄧艾自幼喪父,在這個戰亂頻繁,動蕩不安的社會生存之艱難可想而知,但這個小孩年幼時就有大志,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208年赤壁大戰前期,曹操為開發汝南曾將百姓移去屯田,鄧艾一家也在其中。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有真才實學的鄧艾很快被發掘出到縣裡當了個小官。而口吃毛病也一直存在,他喜歡軍事兵法,每到一處就觀察山川河流,還常說:「這…這裡駐紮…一支軍隊,敵人…敵人就打不進來」。旁人聽了嘲諷他:話都說不利索還想當大將軍。
結果正是這個小結巴被司馬懿慧眼識人,一步步當上了曹魏將軍。段谷大勝充其量算是「小菜」,其職業高光時刻當屬身先士卒偷渡陰平,猶如神兵天降般攻入成都滅掉了蜀漢。他不僅精通軍事,還善於治理內政。屯田期間正是憑藉著開挖河渠興修水利,實行軍屯廣積軍糧的建議而被司馬懿提拔重用的。
鄧艾雖然能力突出但口吃始終是跟隨他的一個頑疾。他跟司馬昭談話時,每當提到自己就結巴地說:「艾艾…艾…」司馬昭就逗他:「卿雲艾艾 ,定是幾艾?」翻譯成白話文:你總是說艾,到底有幾個艾呢?《世說新語》也記載:「鄧艾口吃,語稱艾艾」,這就是成語「期期艾艾」的來歷。
從小時候那個結結巴巴指點河山的少年,到後來當上將軍的英雄,鄧艾實力詮釋草根的逆襲之路,也算是勵志青年的典範。
獨目將軍——夏侯惇
189年曹操在陳留散盡家財起兵後之所以能迅速強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兩對家族兄弟的加入。這幾位都是當時名將,作為自家兄弟忠誠度不用說,能力也是非常突出,尤其夏侯惇。
《三國演義》十八回寫到,曹操派夏侯惇出徵呂布,高順迎戰。高順手下有一隻700餘人的精銳士兵,盔甲堅硬兵器鋒利,被稱為陷陣營。而作為這支特種部隊的統領,高順本人的武藝也很強。夏侯惇領兵到來後,與高順大戰一番。2人你來我往,單挑了足足有四五十回合,高順抵擋不住漸漸處於下風,繞陣奔走尋找機會。夏侯惇打得正性起自然不會放過,縱馬追過去。
高順的部將曹性看到後,搭弓拉箭正好射中夏侯惇的左眼。夏侯惇突遭暗傷後沒有慌亂,一把將弓箭從眼睛裡拔出來,結果眼球也被帶出來,大喊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後,張嘴就把眼球吃下去了。這就是讓兩軍將士都看呆的拔劍啖睛,夏侯惇放棄高順忍著劇痛衝進敵陣,一槍刺死了曹性。
夏侯惇確實勇猛,不但單挑打敗高順,還能忍非同尋常的疼痛繼續戰鬥。有人可能會說,夏侯惇的勇猛是在受傷之前,而事實上損失了一隻眼睛後夏侯惇也沒有從此一蹶不振。
對一個統領萬軍衝鋒陷陣的將軍來說,眼睛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夏侯惇卻仍然能與超一流武將過過招,比如關羽。暫居曹營的關羽得知劉備消息後決意離開,夏侯惇前去阻攔,兩位絕世猛將之間發生了一次正面衝突。
《三國演義》記載「...(關羽)拍馬持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不十合,忽又一騎飛至...」關羽的武力值不用多說吧,斬顏良誅文丑威震天下。而他最強大的招式就是前三刀,憑藉著82斤重的青龍偃月刀泰山壓頂般斬殺敵人。而夏侯惇卻能扛住,還打了將近10個回合。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他已經是獨眼了,方位判斷和視線想必都會打折扣,能與正值顛覆的關羽有來有往,足以證明其強悍的素質。
落下殘疾的夏侯惇在統兵作戰中同樣表現活躍,深受曹操信任。204年攻破鄴城後受封為伏波將軍,還被批准可自行處理一些政務。219年關羽北上攻擊樊城,于禁龐德也被水淹七軍打敗,夏侯惇又帶兵從揚州增援。曹操到達後,下令讓夏侯惇同乘一輛車,並且允許他不經過傳喚就能自行出入自己的臥室。一向疑心的曹孟德竟然讓一員猛將自由進出,足見對夏侯惇的信任。
著名才子、放蕩不羈的優秀代表禰衡曾把曹魏陣營的謀士將軍罵了個遍。比如罵荀攸「看墳守墓」,曹仁「要錢太守」,張遼「擊鼓鳴金」,許褚「牧牛放馬」,這些在當時頂級的智囊猛將,在禰衡這成了酒囊飯袋。而夏侯惇的外號更絕:「完體將軍」,常言道罵人不揭短,禰衡卻瞄準夏侯惇的缺陷稱呼其「完體」。
不過好在夏侯惇心態不錯,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跟隨曹操南徵北戰,最終成為一代名將。當然也是身殘志堅的勵志典範。
跛腳將軍——留贊
這位將軍名叫留贊,他殘疾的地方是腳。此人雖然不如關羽許褚等人有名,但同樣戰功赫赫,值得青史留名。留贊是東吳人,公元183年出生在會稽長山也就是現在的浙江金華。
他年紀輕輕就做了會稽郡的郡吏,黃巾猖獗時身先士卒衝擊敵陣,又在對魏作戰時屢立戰功,甚至古稀之年還在上陣殺敵。如此眾多的名場面足以讓東吳人民銘記,但他最開始名揚天下的還是對自己痛下狠手那次。
黃巾軍統領吳桓攻擊會稽,留贊作為郡吏浴血奮戰,一番激烈的戰鬥後大獲全勝,吳桓也讓他親手斬殺。不過,留贊的一隻腳也掛彩了,落下不能伸展的殘疾。他從小就喜歡研讀兵書,這種疾病對於一個志在四方的將軍來說打擊無疑是巨大的。治療期間的留贊每當看到某某將軍帶兵打仗的事跡後,就會感慨悲傷。
一次,性格剛烈的留贊實在受不了了,對家人說:現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縱觀歷史富貴無常,我苟活在深巷中跟死了沒什麼區別。他打算拿刀割自己受傷的腳,還稱:如果僥倖不死腳能恢復我還有用處,如果死了也就這樣了。親人們自然不想他這樣做,有一天留贊趁大家不注意,拿刀割自己腳筋,當時血流如注疼昏過去。
家裡人都很心疼,輪流幫他引拽按摩傷腳。等他甦醒後,腳竟然奇蹟般的恢復了,又呆了一段時間,在攙扶下可以慢慢走路了。雖然還是一瘸一拐,但比之前好多了。事情傳開後,大家都非常佩服他,而這只是留贊光輝歲月的開始。
公元217年,留贊遇到了一個貴人——東吳名將凌統。當時凌統去會稽招兵,聽說了留贊的事跡後,覺得此人很了不起,於是將其推薦給孫權。留贊沒有讓人們失望,表現積極很快被提拔為屯騎校尉。這些成績和鎮壓黃巾軍一樣只能算小打小鬧,留贊一生的高光時刻莫過於東興大捷。
公元252年,一代梟雄孫權病逝,諸葛恪作為託孤大臣,執掌軍政大權後即搞了個大動作:親率大軍駐紮在巢湖,並在當地修建堡壘城堤。孫權剛死兵鋒就直抵魏國境內,司馬師等人趁政權不穩兵分3路伐吳。其中胡遵率7萬大軍殺向東興,並準備好了浮橋攻城。諸葛恪派留贊丁奉率3000兵馬作為先鋒。當地山路崎嶇大軍行動遲緩,留贊與丁奉商議分兩路夾擊魏軍,後者翻越山嶺乘舟船走水路,前者走另一條路。
經過兩天的急行軍,丁奉先到達了東興。當時天上正下著大雪,胡遵等人做夢也想不到吳軍會來,正在營中飲酒作樂的魏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留贊等各路人馬也很快到達,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都奮勇向前,打得魏軍落荒而逃,浮橋也被敗兵踩斷了。戰後論功行賞,留贊被升為左將軍。
戰場上的留贊一直有股不服輸的勁兒。公元255年,時年73歲的他跟隨孫峻出徵淮南,半路上年老體衰染上疾病不得已返回江東。魏軍探聽到消息後,派蔣班率軍繞過吳軍主力追擊,留贊重病在身跑不快也打不贏,被4000餘敵兵圍住。
他自知無路可逃,拿出行軍大印交給侄子,讓他攜帶著突圍,並說:自從我當了將軍,破戰拔旗從來沒有失敗過,今天病重兵疲無法取勝,你趕快走。我們都死了對國家沒有好處,只能讓敵人高興。侄子不聽要跟魏軍拼命,留贊拿出刀就砍他,侄子這才帶著大印突圍。留贊長嘆,「這就是命啊」,最終戰死在亂軍中。一代名將最終落得個馬革裹屍的下場,實在壯烈!
留贊雖然年輕時腳部就受傷殘疾但沒有影響自己古稀之年的高壽,也沒有影響統領萬軍打仗,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實在值得後人學習!作為身體有缺陷的人,鄧艾、夏侯惇、留贊能還在亂世中建功立業青史留名,堪稱身殘志堅的模範代表!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