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屯田,鄧艾借其滅蜀,三國時期,蜀道之「沓中陰平道」考辨

2020-12-25 司馬長史

「沓中陰平道」並非是一處名稱,而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沓中」為漢末三國時期的一處地名,因蜀漢集團的名將姜維,在此駐軍屯田而得以名傳後世;「陰平道」為古代秦蜀之間的交通要道。三國末期,在曹魏發起滅蜀之戰中,曹魏名將鄧艾,自陰平道繞過了蜀漢的防禦一線「劍閣關」,奇襲成都覆滅了蜀漢政權,陰平道也自此得以享譽後世。

由於「陰平道」北起隴右地區的臨洮,南至蜀地的陰平,途徑沓中,在整個三國時期,諸葛亮、魏延、姜維等人的多次北伐之役,均由沓中的陰平道出蜀,進入涼州地區與魏軍作戰。尤其是三國末期,姜維更是駐軍於沓中地區,意圖時機成熟之後出陰平道平定涼州。所以,後世在論及陰平道時,多以「沓中陰平道」為名。筆者結合史料,對「沓中」及「陰平道」進行一個簡單的考辨

沓中;

三國後期,姜維自諸葛亮之後扛起了北上伐魏的大旗。不過,姜維初期的北伐行動,受到了蔣琬、費禕等重臣的限制,多次北伐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費禕被詐降的曹魏官員殺害後,姜維才得到了真正的控制權。姜維自主的第五次北伐在洮水西岸取得了大捷,緊接著第二年便在段谷遭遇了慘敗。自此,姜維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與威望一落千丈,再加上朝廷中宦官黃皓擅權。姜維被迫無奈之下,於蜀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率部躲進了「沓中」,以屯田養兵為名,行消災避禍之實。然而,沓中也成了姜維人生當中,享受最後片刻安寧的地方。

那麼,沓中究竟在如今的哪裡呢?關於沓中的具體位置,在不同是史料中有不同的指向。

「沓中」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中,但是,該書對其具體位置卻沒有明確標註。而根據《晉書》中的記載,「沓中」出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書載,秦文昭王(西秦)乞伏熾磐繼位之後,曾攻伐「強川」與「沓中」兩地。由此可以得知,自公元前412年之前的春秋時期,沓中一詞就已經出現。而且,在《晉書》中還指出,沓中位於「沙強」之地。

據清代的《甘肅通志》載,「沙強」指的就是乞伏熾磐攻伐的「強川」,屬於白龍江流域。按照這一段記載來說,「沓中」就在「強川」境內。對於這一說法,《華陽國志》中持有不同意見。該書認為,「強川」即如今的隴南市宕昌縣;「沓中」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縣境,兩者之間不存在隸屬關係。

根據近代的《甘肅省志》載,「沓中」泛指一個地區,位於定西市岷縣南部與舟曲縣西部的一大片區域。這一指向範圍較為寬泛,但在《甘肅古代史》中,對前述的位置做了一個較為詳細的補充。該書載,「沓中」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以東與舟曲縣以西之間的一片區域。

上述的這幾處指向,將「沓中」的位置搞得撲朔迷離,究竟哪一處才是正確呢?近代有關學者,根據史料中提供的信息,多次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確定,《甘肅古代史》中描述的位置與實地相符。迄今為止,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以東和舟曲縣以西的這一地區的鄉鎮中,仍保留有姜維屯守期間修築的城堡,挖掘的巖洞、地道等完備的防禦工事遺蹟。

陰平道;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也就是姜維進駐沓中的第二年,短暫平靜的生活被曹魏大軍的滅蜀之戰打破。當時,曹魏大軍兵分五路發起了滅蜀之戰。而五路曹魏大軍之中,由曹魏名將鄧艾指揮的三路大軍,直指姜維屯駐的沓中。由此可以看出,曹魏集團對姜維還是非常重視的。不僅分給姜維三路大軍,而且,還專門指派姜維的死對頭鄧艾親自統兵。

姜維數次北伐失利,都是遭到了鄧艾的迎頭痛擊,甚至姜維人生中的轉折點「段谷之役」,也是鄧艾的傑作。可以說,鄧艾就姜維的剋星。姜維在沓中遭遇兵敗之後,率部退守「劍閣關」,在此處抵住了曹魏的十萬大軍。然而,鄧艾卻從陰平道繞過了劍閣關,奇襲綿竹、直逼成都。姜維等人還在與魏軍艱苦作戰之時,後主劉禪已經成了鄧艾的階下囚,蜀漢集團就此覆滅。

那麼,如此重要的「陰平道」,為什麼蜀漢集團沒有使用重兵防守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漢末三國時期的陰平道,就是現在所稱的「陰平主道」,指的是整個陰平道的上半部分。具體路線為,自臨洮縣(古狄道縣)起,沿白龍江南下,經岷縣、宕昌縣,穿越沓中後折向東,經隴南市武都區後繼續南下至文縣(古陰平縣)。

鄧艾繞過「劍閣關」所走的陰平道,就是現在所稱的「陰平偏道」,而根據東漢時期的《蜀記》中的記載,陰平偏道是不具備行軍能力的。該書載,自陰平過綿竹至成都,有一條山間古道,該道路極其狹窄,且所經區域地勢險峻,而又要經過數百裡煙瘴叢生的無人區。所以,在這條道路上人跡罕至,多為往來秦蜀之間經商的挑夫們為走近路結伴而行。又由於該道狹窄,挑夫只能左肩挑擔而行,中途無法換肩,所以,該道又名「左擔道」

該道的險峻路況,在明代的《蜀中廣記》、《益州記》及《大事記續編》中,都做了相同的記載。由此可以得知,陰平偏道根本不具備數萬大軍穿越的能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蜀漢集團未派重兵防守的原因。而鄧艾卻恰恰看重了這一點,於是,兵行險招,經此偏道直入蜀漢集團的腹地。

據《三國志》及宋代的《方輿勝覽》、《讀史方輿紀要》和清代的《甘肅通志》、《三國疆域志》等史料中的記載。鄧艾當年就是率領數萬人,自文縣開始,逢山開路、遇河搭橋,經青川縣、平武縣、江油市等地,繞行了千餘裡,攻陷綿竹、進軍成都。

綜上所述,「陰平主道」和「陰平偏道」的結合,即為整條「陰平道」。當然,隨著時間的發展,陰平道經過近代學者們的補充與考證,已經形成了一條完備的,具有主道、偏道、支道等多個部分組成的,古代蜀道系統的完整概念。

參考書籍:《三國志》、《晉書》、《甘肅通志》、《華陽國志》、《甘肅省志》、《甘肅古代史》、《蜀記》、《蜀中廣記》、《益州記》、《大事記續編》、《方輿勝覽》、《讀史方輿紀要》、《三國疆域志》

相關焦點

  • 三國:鄧艾鄧士載,一屯田之人,如何最後成就滅蜀之功的?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今河南新野)生於公元197年,卒於公元264年,是三國時期優秀的軍事家魏國將領,很多人都對他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攻滅了蜀國,使得劉禪投降,但提起他的生平和早年的經歷可能都不太了解,結巴又被人看不起的人,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這位滅蜀功勳。
  • 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鄧艾,奇襲成都滅蜀,為何結局悽慘?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晉公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起兵18萬,三路大軍攻蜀。當時,因為宦官黃皓得後主寵信,專擅朝政。姜維進言勸後主殺了黃皓,不納,姜維為避禍遂屯田沓中。
  • 鄧艾偷渡陰平前後,司馬昭麾下三大將領的權力爭鬥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關於三國名將鄧艾的歷史故事筆者已經講了四期,本期終於講到鄧艾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偷渡陰平。作為鄧艾的人生巔峰,滅蜀之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本期將詳細為您講述。
  • 三國姜維、鄧艾都很拚,為什麼都丟了命?
    總之,諸葛丞相對這位來自天水郡的年輕人讚不絕口,稱其忠誠勤勉、思慮精密,是涼州的上等人才,才能超過李邵、馬良。[ 《三國志·姜維傳》:「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同時,他認為姜維擅長軍事,既有膽量義氣,又深通用兵之道,屆時可覲見後主劉禪。
  • 行走隴南:姜維搶奪的陰平橋頭到底在哪?跟文縣玉壘關有什麼關係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由於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屢進讒言,欲使其親信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大將軍職位,姜維得到密信後上書劉禪,想除掉黃皓,可劉禪並沒有聽從姜維的建議。黃皓和姜維兩人交惡,加上朝堂之上出現了很多反對姜維的聲音,姜維為了自保,率領蜀漢主力屯田沓中以避禍。
  • 三國風雲人物—姜維
    [jiāng wéi] 姜維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
  • 【論史】鄧芝 鄧艾改變三國歷史的英雄
    攻滅劉表後,曹操強行北遷義陽一帶的民眾到汝南等地屯田。一名叫鄧芝的青年選擇了反抗與逃亡,一路投奔到暫時沒有戰亂的益州。10多年後,鄧芝的一次外交活動,讓三國鼎立的局勢又堅持了40年。當鄧芝拼命南逃時,族人中年僅12歲的口吃少年鄧艾,隨母北行,當了一名放牛娃。沒人會想到,這個放牛娃後來成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終結者。
  • 三國時期最陰險的陰謀家,為什麼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 三國鍾會與鄧艾真是一對歡喜冤家!|原創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本名鄧範,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鄧艾深諳兵法,文武全才,是魏國時期的重要傑出人物,唐肅宗上元元年被推崇為「武成王廟七十二將」之一。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蜀國這邊,在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駐兵屯田的姜維本來面對的是西路鄧艾軍,在聽聞鍾會正率主力進攻漢中後,他立刻擺脫鄧艾軍引兵東撤欲保漢中,雖然中途一度受到魏中路軍(諸葛緒軍)的攔截,但善於用兵的姜維還是用計順利甩開了諸葛緒,將大軍開往漢中抵抗鍾會主力。
  • 淮南歷史漫步|鄧艾淮南屯田
    壽縣境內的安豐塘(古芍陂)、淮南境內的蔡城塘都是春秋時期的水利設施,相傳為孫叔敖所修築。但作為屯田制度,始於漢代,形成於曹魏時期。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在江淮間召集流民興辦屯田。陳壽的《三國志》中收錄了許多屯田有功的官員。曾在淮南擔任過下蔡縣令的鄭渾就是其中之一。鄭渾在任期間,「開稻田,課使耕桑,使民眾稍豐給」。鄭渾的屯田之功為他在許多地方贏得名聲。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二)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鄧艾重大事件之十五——承制封官,穩固蜀地景元四年(263)年底,鄧艾進入成都。蜀漢皇帝劉禪率領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自行綁縛,抬著棺材迎接鄧艾。
  • 《口水三國》新武將形象大揭秘一:鄧艾
    他的機會來源於一次上京出差給司馬懿匯報工作,司馬懿對鄧艾非常欣賞,徵召他為秘書(掾),鍛鍊後送入國務院的日常辦事機構(尚書臺),成為一名科員(尚書郎)。進入中央的鄧艾依然在表現他的內政才能,著《濟河論》建魏帝國漕運,又建言屯田陳、蔡之間,興農業。深得司馬懿賞識。
  • 悲情名將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奇功,卻成為司馬昭執政下的犧牲品
    這句話,放在曹魏名將鄧艾身上,再合適不過。料誰也沒想到:這個出身寒微,看似唯唯諾諾,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小子」,竟然能一路逆襲,不僅成為了一代戍邊大將,而且還做到了兩千兵馬滅掉蜀國的壯舉。可惜繁華過後,易見蒼涼。鄧艾滅蜀,本是不世奇功。可沒過多久,這位一代名將,便慘遭不白之冤而死。更令人叫屈的是,朝野上下皆知鄧艾之冤,卻無一人為之翻案。
  • 曹魏這員頂尖大將被冤殺,使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誠不欺我等,鄧艾蹉跎多年,終於當上了典民功曹,得到了去洛陽匯報情況的機會,並有機會見到了司馬懿,其才能得到了賞識,先被徵召為太尉府的掾屬,之後又擔任了尚書郎一職。為了積累戰功,司馬昭把主意打到了蜀漢,並發動了滅蜀之戰。這一戰開始之前,大部分朝臣都不認可,鄧艾也不例外,他們都認為蜀地易守難攻,很難一戰滅蜀漢。司馬昭其實並沒有真的打算讓劉禪滅國,他只是想要戰功而已,所以毅然決然的下達了伐吳的命令。那一戰中,主將是鍾會,鄧艾的作用僅是牽制姜維而已。
  • 三國英雄人物之鄧艾
    正元二年,司馬師新亡,司馬昭接替大將軍之職。姜維認為正是伐魏時機,便奏明後主,率五萬人馬來取洮西南安,兵臨洮水,雍州刺史王經率七萬士眾迎戰,敗退狄道城。司馬昭料王經非姜維敵手,速命徵西將軍陳泰,兗州刺史鄧艾前來相助。
  • 蜀漢最後的擎天之柱——姜維
    三國跟水滸不同,水滸一百單八將有正式排名,然而三國的武將們並沒有,但民間好事者還是給這些武將們排了名,比較流行的版本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也許,這個排名並不能反映武將們的真實武力,但確實可以反映武將們在民眾心目中的綜合評價。從這個排名我們可以看到,前三國中的人物佔八個,後三國就只有一個姜維。
  • 曹魏最大的冤殺案, 誅殺了一員頂尖大將, 使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鄧艾,字士載,是荊州義陽人,他年幼時家貧,曾經僅是一個放牛娃,長大之後雖然進入了官場,卻僅是擔任典民都尉學士、看守稻草的小吏等不入流的職位。可是鄧艾胸懷大志,且喜好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勘測地形,自己琢磨什麼地方適合駐紮兵馬,什麼地方適合埋擊敵人等,就算被人嘲笑也毫不在意。《三國志·鄧艾傳》記載:「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 鍾會遠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何蜀國還是被滅?姜維雙拳難敵四手
    第二件事,景耀四年(公元262年),姜維和黃皓翻臉,率軍出屯沓中避禍。按照《華陽國志》的說法,姜維對黃皓起了殺心:「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姜維突然要殺黃皓,罪名是黃皓恣意妄為,擅權欺君。這樣類似的事情陳袛也幹過,沒見姜維對陳袛如何,為什麼黃皓就不能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