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社會病了,需要我們去共同改變

2020-12-19 延鳳日記

終於在這個陽光溫暖的午後,終結了折磨淚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實和虛幻織成了一張巨大的網,眾生在苦痛中掙扎,近看遠看,都是悲劇。

劇裡的每個人物都是飽滿的,各自帶著故事來,收買了我的淚腺,賺足了我的眼淚。

新聞總監宋喬安,一場意外的受害者家屬,每天靠酒精和工作麻痺自己,背負著巨大的石頭行走於人世間,原諒不了別人也不願救贖自己。

法扶律師王赦,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一個難以被社會大眾理解的為殺人犯辯護免受死刑的律師,講真的一開始我是對他帶有怨恨的,他要保護殺人犯的人權,覺得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利,可受害者呢,他們活下去的權利呢。

家庭主婦丁美媚,大概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即使是從小嬌生慣養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公主,身上卻沒有任何傲氣,總是在為他人著想,在請父母吃飯的時候,會顧全丈夫的顏面,會盡力理解丈夫的抱負和理想。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背負罪惡苟活的李家夫婦,永遠積極樂觀的思悅姐姐,思覺失調狂賺我眼淚的應思聰。

短短十集裡每時每刻我的腦海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整部劇裡面沒有壞人,因為站在每個人的立場,每個人都可以被理解,我可以理解無辜破裂的九個家庭和社會大眾對殺人犯家屬的斥責和不能原諒,可以理解宋喬安痛失親子墮落變成的模樣,可以理解丁美媚的爸爸不能理解王赦所謂的抱負和理想,可以理解李家夫婦的無能為力和無可奈何……我站在上帝視角,理解眾生,落入芸芸,大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吧。

全劇讓猴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曉文老師送給她的一句話「不要挑戰人性。」自己二十年來談不上大大的幸福但總算順風順水,很好的在溫室裡長大了,還沒有完全的踏進社會,對於人性,一直都很一根筋的以為一腔熱血滿腹真心的對待事物就會對應的收穫真心。如今所見所聞,怕是行不通了。其實看完了所有,還是會矛盾和掙扎,不止是關於人權,還有婚姻、親情、活著的身份、理想…很多很多,還是無解。短短幾集,繪下了許多人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所以苦難集中襲來,壓抑和痛苦,碾壓著人向前走,還好還好路行得通。行得通的這段路,總算給了我些忽遠忽近的答案。

故事的最後,以逝去的天彥的一句話作為中心思想收尾「希望就在雲後面哦」,其實這句話本身對我來說沒什麼力量,因為太縹緲無實了。直到最後,李曉文被TVONE錄用和宋喬安再次相遇,天生藝術敏感的應思聰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應思悅遇到了「甜蜜蜜」「初戀的味道」,我最愛的丁女士重新從天堂帶回了王小強,李家夫婦終於摘下了口罩面向陽光開始為李曉明贖罪和為時不晚的救贖自我,而那個懷抱理想的社扶律師放下了對家人的包袱重新走向為這個世界做出一點點改變的漫漫長路來,「希望就在雲後面哦」,在這一刻,這句話突然有了實感,這個社會病了,但有人想試著去改變它,好像一切都看得到未來了。

「為什麼是我」

「可能因為 你比較勇敢」

謝謝天使喬平,給了他一個答案。

也謝謝王赦,路過人間,懂得了防衛,也沒有失去找尋答案的滿腔熱忱。

嘿,醒過來,你很好,他也不壞。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正因為這諸多因素存在,自然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觀念。觀念這種東西不能強行改變,因為沒有人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其他人,沒有人能夠徹底參悟一件事,因為事在人為,沒有人可以完全地了解另一個人。正是存在這種差異,才有了多彩的世界,才能避免《美麗新世界》一書中所提及地「工廠造人」的情況。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與惡的距離才更加地撲朔迷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是不是很熟悉的一段對話,我們曾經也應當聽到過大人說,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去做清潔工等等。那麼不懂得尊重別人,是不是也算做一種無知呢?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近在咫尺,或許遠在天涯,又或許我們即惡的本身。而我寫下這些文字,並非是要敘述,我們應當追尋所謂惡的根源,或是改變別人的自私冷漠,我們都清楚的明白,倘若憑藉一己之力便可以改變那些崇尚自私自利觀念的人,那被困越野車內的兩名女子又怎麼會死呢?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其實,這些官方的定義讓我覺得很無奈,一個名詞你給它一個標準的定義,但在實踐中這個標準定義時常被打破 ,被道德觀念打破,被社會言論打破,甚至被語言打破。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做到了,它引起了我的思考,相信,也有你們的。 看了4集,我覺得全劇的線索就是開篇王赦律師說的「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些殺人犯殺人的原因落腳到了原生家庭: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賈靜雯15後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簡稱《我們與惡》)的討論無處不在。《我們與惡》也同樣通過一個極端事件,力求解構人性深處的善與惡。 正如尼採的那句: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在與黑夜鬥爭的時候,你也會被染黑。這部劇魅力就在於,所有創作者都放下自己的偏執,投入進相對真實的世界裡,共同完成一個可信度更高的內容,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 薦影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該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人主演,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同年10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電視金鐘獎中一舉奪得六大獎項,名噪一時,大大提高了導演、演員的知名度及民眾認可度。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很遠
    anyway,今天願意花一些時間寫點東西,單純是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神劇這幾天牽著我的情緒波動很大。感謝編劇,將結局寫的很圓滿,生活已經這麼艱辛了,還是讓我們在非現實的世界裡抱有那麼一絲希望吧。男女主角劇中角色為新聞媒體人,拍攝前主角到媒體單位實習1個月,了解工作流程及工作氛圍,確保精準入戲,試驗思覺失調患者的演員,在思覺失調康復之家與病患共同生活2周,了解角色內心,尋找同理心。針對上面說的,逐一展開。籌備到上線歷時4年,拍攝75天,後制4個月,演員籌備醞釀角色近半年。表面看只是數字,實際表明的是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是時間的打磨,經過時間打磨的作品才可以經得起時間的推敲。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這幾天不斷看到很多關於香港的報導,小韓2010年的時候頻繁的去香港上課學習,認識了很多香港同學,也挺喜歡香港人身上的一些特質,可是最近的香港現狀實在讓我有點失望,特別是看到他們在機場圍堵一位白髮老人時自以為是持著正義之劍的態度。不過,今天我們仍然不談政治,不談香港,我們來看看人性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看看絕對自由下的人性會如何?我們與惡,到底有多遠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在線上,我們可以看見更廣闊的的世界,我們也實現了言論自由,從自我發表到評論他人,只需要幾分鐘的打字時間。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 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知道王赦在很小的時候被母親丟進育幼院,成了不良少年,曾因為拉肚子沒有趕上去火拼的車,而去打群架中的兩位朋友一個死了、一個判刑,才意識到自己差點參與殺人,原來與惡的距離在一念之間。
  • 豆瓣9.5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好在哪
    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收穫豆瓣9.5評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呈現了這種分裂,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內心的偏見、冷漠、恐懼構築的牢籠裡,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甚至探尋原因的努力也被視作異端。
  • 眾生皆苦,我們都在努力活著——《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和優渥的成長條件,惡的土壤會滋生惡,王赦自己坦白曾想過殺人,只是忍住了,慢慢成長為一個『好人』。」王赦從始至終堅持的一切,不過是想要阻止這類案件和悲劇的再次發生,他在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來改善這個病態的社會。
  • 凝視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原創:蘭天怡 何雨雯 張可兒 南航風聲 2019-10-28「人性和真相都太複雜了,不要輕易定論,也不要輕易發聲,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咫尺之間。」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下,紛雜的熱點新聞充斥我們眼前。深陷網絡暴力的爭議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其實與我們生活軌跡並無交集。源於人性中最深處的黑暗,需要的是發洩點,靶子是誰無關緊要。正因如此,每個人都可能變成遭受網絡暴力的靶子。在《思考的力量》中寫道,「在『正常』的人類思維中,做壞事、欺詐、自私自利,思想的閉塞的總是別人,永遠不可能是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