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課上會放英語話劇的片段,和他們分享我演英文話劇的感觸,就是想讓他們因此而喜歡上英語,而不會因為要去做題而厭惡。」
2011年底,張徵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為孩子們排演英語版的《喜洋洋與灰太狼》
張徵的名片上有一串讓人眼花繚亂的職務:某翻譯配音工作室合伙人、同聲傳譯員、獨立編劇、演員兼導演、企業英語培訓總監。「心裡最認可的還是和戲劇有關的工作。」他因戲劇表演迷上英語學習,如今又用英語翻譯和教學所得的收入去貼補對戲劇的愛好。第一次和他認識,是在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他作為志願者,在為孩子們導演一出英文的《喜羊羊與灰太狼》。談完話,他又要跑到河北易縣一個好萊塢劇組裡去演一個需要說英文的「匪兵甲」。雖然都不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張徵很慶幸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找到一個他英語特長與戲劇愛好之間地結合點。他說:「這輩子,就跟英語和戲劇分不開了。」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回顧自己學英語的歷程張徵覺得一直都是這樣。他從小膽子大,在張口說英語方面沒有障礙。「我跑到王府井抓住外國人練口語,問他們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麼?現在想想非常好笑。」高中時候他和幾個同學組建了一個英語配音小組。「一共4個寒暑假,配了4部電影,錄在磁帶上,在同學中傳著聽。記得其中有迪斯尼的動畫片《阿拉丁》和《獅子王》。我們從網上找了英文的臺詞腳本,又買了原聲音樂做背景,開門聲、水流聲那些特殊音效都是自己做的。」如何應付高考英語張徵已經印象不深了。「就是這種課外的玩鬧,讓我很喜歡這門語言。高考突擊一下,成績還不錯就顯得順理成章。」
對張徵的英語學習,以及整個人生規劃都產生巨大影響的是他在北京大學英語系學習期間的外教老師約瑟夫·格雷夫斯。格雷夫斯是百老匯著名的戲劇導演,也是莎士比亞專家。他和張徵同樣都是2002年進北大,當時他和北大約定要每年為學校排演一部莎劇,平時則教口語。「因為格雷夫斯是戲劇背景出身,我們班的口語課非常不同。他教我們大聲朗誦莎劇獨白,大家坐在桌子上圍成一圈拍手來找一首歌曲的韻律。我是那種什麼都不怵的性格,可這種話劇上『解放天性』的訓練對那些內向靦腆的同學非常管用。一個學期下來,系裡要為莎劇選演員,我們班原本最張不開嘴的那位同學的口語都高於其他班的中等水平。」
「我『人來瘋』的毛病天生就適合舞臺。」張徵說,「我用中文和人一對一聊天,會有一點口吃,人一多口吃就消失了。我就是喜歡成為一個眾人矚目的焦點。」在選莎劇男一號的時候,張徵說,他從口語到表演都不算最棒的,可是他的熱情打動了格雷夫斯。「幾十頁的臺詞,不到一星期就全部背下來了,誰都沒我興致高漲。」張徵說他純正的英語口語就是那個階段打下的基礎。「格雷夫斯採用美國人埃蒂斯-斯金納編寫的《美國戲劇標準》中對古典戲劇建立的發音規範來訓練我們。比如像『very well』這個詞組,舌頭要變位7次,平時說英語不會那樣注意,但舞臺上每個細節都會放大,所以變位就一定要做到精準。」他也記得「student」這個單詞單獨說沒什麼問題,放在句子裡,他就一定會犯口吃的毛病。「那句話,我練了得有1萬遍。」從「大二」到「大四」,每年張徵都是莎劇的男主角。「一個受過發音訓練的人和一個普通人同樣都讀一段話,聽前者讀的,你能多明白30%。」
大學四年,張徵說自己只幹了兩件事:「演話劇和談戀愛,並且演戲還排在戀愛之前。」好在他不用去忙著出國、考研或是找工作,格雷夫斯推薦他和另一位師姐一起去美國阿肯色州的常備劇院做半年的實習演員。「那時我的自信心爆棚,覺得只要我想,留在美國當個演員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口語的清晰程度、流利程度、便於讓人理解的程度能超過90%的美國人。就好像大山不是中國人,登臺主持的語言好於很多中國人一樣。」從2006年9月到2007年1月,張徵在美國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師姐為劇院的一個教育項目排了個戲叫做《龍的國度》,介紹中國歷史,我們因此有機會在州內巡演。一共5人坐一輛車,車上有我們所有的服裝道具。白天我們開車,在阿肯色州高低不平的丘陵上奔馳,晚上就在學校裡搭臺演戲。我們曾經穿過一個叫蝴蝶谷的地方,到處是色彩斑斕的蝴蝶。我們開車通過,不少蝴蝶被撞死在擋風玻璃上,那是我見過的最美麗和殘忍的情景。」
實習期滿,張徵說他遇到了很現實的問題。「我想繼續申請戲劇表演的碩士。中西部的學校因為知名度不夠,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但是他們明確對我說,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生都要在當地劇院參加演戲。可是我的亞洲面孔對於很多劇目都不合適,他們劇中個別需要的亞洲男性角色也不是我這種正面、高大類型的。」張徵得到了加州藝術學院的錄取,他說:「我還記得是在紐約時代廣場皇冠假日酒店舉行的面試,能夠通過本身就是對自己的證明,可最終還是因為學費太高而放棄。」
張徵回國後先是去了新東方教書。「我選擇了教口語班,而不是考試班。我有個觀點,只要你對英語保持興趣,去突擊提高一下成績很容易。我在課上放英語話劇的片段,和他們分享我演英文話劇的感觸,就想讓他們因此而喜歡上英語,而不會因為要去做題而厭惡。」張徵的教學方法很快讓他有了固定的客戶資源,他也就做起了自己的培訓機構,他同時也會接些口譯的活兒來掙錢。「我沒有經過翻譯訓練,有的專業性很強的翻譯每次上場前還要突擊下詞彙,我用的還是戲劇表演的老底,能用人人都懂的詞彙說出來,也懂得如何用眼神保持與聽眾的交流。」
閒暇時間,除了偶爾去演個小戲,他在《英語沙龍》上有個叫《跟莎士比亞學英語》的專欄,還在主持一個叫「莎客」的戲劇沙龍,討論近期上演的戲劇及經典戲劇。「總有人問我莎翁劇本晦澀難懂,語言和題材又多涉及中世紀的歐洲,學來究竟何用?以我的理解,莎劇披著古英語晦澀的外皮,卻充滿通透、幽默和狡黠的語言。」演了4年莎劇,張徵的心中始終有這麼個情結。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