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私塾你會想到什麼?我想到的是手裡拿著戒尺的威嚴夫子。
壹
今天無意中在bilibili看到了郭冬臨主演的情景喜劇《萬卷樓》,點進去看了後便沒剎住車,越看越喜歡。
這部電視劇背景設定在了明朝中後期江南小鎮上的一個私塾,故事主要圍繞在性格迂腐但心地善良的教書先生郭子魚和六個調皮可愛的孩子之間的教學故事。
《萬卷樓》刻畫的私塾先生郭子魚是善良的,整部劇是輕鬆活潑的,而且該劇每集的故事都是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和成語作為的主題,所以該劇特別方便孩子們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
家裡有孩子的條友可以關注下,我覺得讓孩子看這個比看動畫片有意義多了。
貳
雖然整部劇是輕鬆幽默的喜劇,但並不代表不嚴謹。該劇在細節上也很注重史實,比如在「第45集:君子成人之美」中杏花在課堂上睡覺,作為先生的郭子魚就轉身回到講案上拿出了戒尺,打算對杏花給予懲戒。
大家可以看劇中的郭子魚,可以看出這個戒尺拿起來之後頭部是分開成兩片的。這一點就最佳的還原了古代戒尺的原貌,而不是現在各大網店裡賣的一根竹板的那種。
關於古代戒尺詳細介紹可參看下戒尺的百科詞條。
《萬卷樓》裡出現的這種戒尺從實用性角度來講很人性化,因為它在懲罰其人來的時候不用使太大的力氣便能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一方面能起到懲罰的目的,另一方面啪啪聲響還能起到震懾作用,最後被懲罰的人身體不會太疼。
而現在網店裡大部分戒尺打起來如果能發出噼裡啪啦聲響的話估計手心就要皮開肉綻了。
叄
在封建社會,戒尺是老師的教學工具,是老師樹立和保持權威、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輔助工具。
那麼戒尺在古代是什麼時候出現,又是什麼時候推廣開來的呢?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關於舜帝的記載裡有言「扑作教刑。」
這句話意思便是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這裡「扑作教刑」裡的「撲」有人翻譯做戒尺,也有人翻譯為一種藤條的東西。不過從這裡至少可以看出就教育方面在舜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賦予老師懲戒學生的權力了。
目前網上對戒尺出現原因最知名解釋是因為朱元璋。
講的是一天朱元璋去看他的朱棣的學習情況,發現朱棣的老師徐善述正跪在朱棣面前頭頂著書本在給朱棣上課,故大怒,然後賜給了朱棣老師徐善述一個戒尺,如朱元璋親臨,方便他後期進行教導。
隨著大明的江山日益穩固,科舉制度的日趨完善,後來戒尺在教育過程中便廣泛使用起來。
隨筆拙談,歡迎條友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