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選自雜家Misc(微信號:zajia163)
本文已取得雜家Misc授權
文丨 gongong
這年頭,翻白眼翻得好的人都紅了。
表情包裡最會翻白眼的除了金星,還有小s和孫儷。金星現在是最受歡迎的脫口秀主持人,孫儷是片酬最高的電視劇女星,而小s更是紅遍亞洲。在她們翻滾的眼白底下,假臉姐妹落荒而逃,一切大胸長腿都黯淡無光,只剩指尖膜拜的儀式在鍵盤上此起彼伏。
在二維網絡空間中表情圖藝術家們的辛勤耕耘下,可用的表情圖已經成千上萬。而在這些表情之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翻白眼:表情鍵盤應用EmojiXpress從3千萬份樣本中分析發現,蘋果ios9.1系統中最受歡迎的表情就是「翻白眼」,使用率高達14%,比位居第二的「豎中指」表情高出5%。
翻白眼這種表達厭惡的表情,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受歡迎?在某問答網站上,關於「翻白眼」的問題有上百條,最受歡迎的有「翻白眼特別好看是怎樣一種體驗?」,「為什麼看人翻白眼我會很有性慾?」,「女友高潮的時候為什麼翻白眼?」等等。總之,翻白眼的不止有碧池,還有好看的姑娘和高潮的女朋友。
我們不打算深究女朋友的高潮,因為那有可能是裝的。但你為什麼會覺得翻白眼好看,實在是太奇怪了,所以有人寫了論文打算解釋這個事。
心理學家麗莎·達摩爾(LisaDamour)發現,每個人都會翻白眼,但唯獨女性青少年把翻白眼實踐成為了她們日常交流中的一大形式。在青春期,對自主權的追求是做事情主要的動力來源,而由於未成年等客觀因素,青少年不得不屈服於各種各樣他們認為很弱智的指令。這個時候,翻白眼這一無聲的抗議方式就派上了用場。
一個例子就是火力壯的青少年不想穿秋褲,但她媽逼她穿,那她就會一邊穿一邊翻白眼。這是在爭論沒有意義的時候,青少年宣布抗議的姿態。達摩爾老師的結論是:通過翻白眼,這位秋褲少女表達了她是獨立的個體,她對地區力量(家中父母)的屈服是臨時的,通過衡量的。總之,翻白眼是「在家中不享有自治權的青少年最依賴的臉部表情」。
用翻白眼的表情轟炸FB的"帝吧出徵」可能是最近最大規模的一次翻白眼,這個集體在宣布抗議姿態的同時也認證了自己「青少年」的屬性。總之,翻白眼意味著你不情願,意味著你少女,意味著你還年輕。
用進化理論解釋,翻白眼這一眼球運動實際上是女人之間撕逼的特定動作,是女人用來向同類表達優勢的一個基礎策略。跟舞槍弄棒的男人不同,女人傾向於用較為含蓄的方式表達敵意。比如批評對方的衣著,散布對方性生活混亂的謠言,以及在群體中排擠對方等等,她們採用的這種戰術被劃分為「間接進攻」(indirect aggression)。
「估計全世界的女人都經常翻白眼。」渥太華大學的崔西·衛蘭考教授(Tracy Vaillancourt)在2013年的論文《人類女性是否會用間接進攻作為同性競爭的戰略?》中將翻白眼解釋為「一個更低風險的進攻策略。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女性傾向於使用這一策略,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女性需要為後代的生存而存活。」
也就是說,從進化的角度看,你媽為了你能活到今天,肯定沒少跟人翻白眼。當年,班主任為了早日把翻白眼的技能傳授給祖國的花朵,也是用心良苦:
男性可能會為了競爭冒著死亡的風險互相打鬥,而女性在歷史上就擅長通過間接進攻的方式向同類表明:滾開吧醜逼,我才是這裡當家的碧池。研究進化的人說,翻白眼這個沒有身體接觸的動作在女人間的競爭中,逐漸進化成了吸引對象,以及保住對象的重要功能。我們猜想,女人控制眼球的肌肉比男人發達,解剖學的專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這個事。
在歷史長河的衝刷下,女性——不論是女人還是女孩子,都變得對翻白眼異常敏感,眼球的這個小動作可以輕易地在女人之間引起強烈的心理反應,但男性對於這個動作的感知能力卻弱得多。這大概能解釋為什麼有男性覺得看見翻白眼會很有性慾,而女性之間則更樂於討論如何把白眼翻得漂亮。
翻一個漂亮的白眼,才是成功女人的標誌,女人群裡你自動發光,你的男人沒人敢搶。金星成功了,因為她的白眼收放自如。小s的白眼角度刁鑽,她也成功了。至於papi醬,她的白眼不是用眼睛在翻,而是用整張臉在翻,不火才怪了。
◤參考文獻◢
1. Damour, L. (2016). Why Teenage Girls Roll Their Eyes. [online] Motherlode Blog. Available at: http://parenting.blogs.nytimes.com/2016/02/17/why-teenage-girls-roll-their-eyes/?_r=0 [Accessed 26 Feb. 2016].
2. Vaillancourt T. 2013 Do human females use indirect aggression as an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strategy? Phil Trans R Soc B 368: 20130080. http://dx.doi.org/10.1098/rstb.2013.0080
3. Paquette, Julie A. and Underwood, Marion K.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Young Adolescents' Experiences of Peer Victimization: Soci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 45: Iss. 2, Article 5. 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wayne.edu/mpq/vol45/iss2/5
更多內容關注雜家Misc(微信號:zajia163),挖掘論文和資料庫裡有意思的內容,尋訪各路次文化專家,只為重新解讀你的日常。
該篇文章的原文閱讀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