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成都,春已繁盛。
    太古裡的一家商店門口,聚集了一群等待偶像籤售活動的少男少女。
    喧囂場所隔壁,小小的巧克力店裡,文茜以手託腮,側著臉看窗外的青春,一副優雅的氣韻。這個成都美食圈裡的「小魔女」,走過蓉城大街小巷無數餐館,一筷一箸,一筆一評,用十多年時間,只做了「吃」這一件事。最後,吃到海外,吃成了幫別人把餐館開到國外的「餐館推手」。
    從電視臺主播到美食界魔女
    文茜的微博號名字是「美食小魔女」,這個看來略萌的ID,最 開始是同事同行喚她的暱稱,後來慢慢成了綽號,綽號又慢慢成了江湖名號。人的名,樹的影,這個「魔女」的名號,曾經經歷了一番「市場考驗」——據傳,只要她好評點讚過的餐館,沒有不火的。
    2001年,從四川師範大學廣播主持專業畢業以來,她走進美食江湖,已有17年。「最開始在遂寧做新聞主播,後來到了成都,開始寫專欄。」文茜說話的語調很平,沒有太大的起伏,無論說起自己的過往經歷,還是人生心得,大多數時候,她都會想一想,然後平鋪直敘,有一種微妙的樸實感,「專欄寫著寫著,就開始做美食評論了。」
    人淡如菊,並不能掩蓋文茜天真和滄桑的混合感。年輕的時候,與她「文會」的幾位專欄老師曾經一度不知道她的年齡,年長她許多也錯以為她是同齡人,約了一同吃飯喝茶「見網友」才發現是個小姑娘。小姑娘以不符合年齡的老到氣質,走進了成都的媒體圈,成為一名媒體記者。一邊寫,一邊吃,最後成了食評人。
    蔡瀾邀她一起「提菜籃」
    從遂寧到成都,從四川到全球,文茜的美食之旅上,蔡瀾幾乎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註腳。
    2004年,成都傳奇館子「譚魚頭」創始人譚長安新開了一家門店,蔡瀾受邀品菜,文茜前去採訪。以一隻魚頭為契機,老先生蔡瀾和小女子文茜就此相識。後來蔡瀾回憶起這一段時說,文茜評點食肆,有一種「很獨特的氣質」,讓他印象深刻。
    而這份印象深刻,促成了3年後兩人的再度合作——蔡瀾開始籌劃《蔡瀾提菜籃》,劍指吃遍全球,他需要一位搭檔,於是想到了文茜。世事奇妙,為了找到文茜,蔡瀾還是輾轉通過了譚老闆,才和「小魔女」搭上線。後者欣然接受邀請,也由此開始,拓開自己更廣闊的「美食地圖」。
    在匈牙利和當地廚師比擂臺;在葡萄牙逛當地菜市因地制宜做川菜……食物作為線索,文茜的足跡越走越遠。她開始放眼更多不同原料燒出的菜餚,更多不同文化下醞釀的盛具,更多不同環境裡綻放的餐館之美。食之道,不僅止於舌尖,目之所及,耳之所聞,都是配料,有時甚至是主菜。美食的世界裡,形態多姿多彩。
    素食館升級可喜初心還在
    後來文茜寫了一本書《吃到天荒地老》,蔡瀾在序言裡說:「懂得吃的人,加上一些靈氣,一定會做。」
    有靈氣的文茜開始不再滿足於紙上談兵,從評到做,她在轉型。邊走邊吃之餘,她還開始學。到了心儀的名店餐廳,拜師學藝,她的廚藝逐漸累積。
    到2014年,她覺得水到渠成了,在奎星樓街開了一家素食館子。從寬窄巷子出發只需走10分鐘,但隱藏在居民樓裡,並不好找。選擇素食,是因為覺得這是珍貴的「給食物做減法」。
    店裡有一道菜,當時很受好評。用西昌米易冰糖和冬瓜一起熬煮,熟後攪拌成羹,放入剔透的玻璃容器,再撒些玫瑰花瓣。這道菜叫玫瑰冬瓜羹,做法簡單,清爽甘甜,看起來十分美好。
    好吃也好看,是文茜的拿手絕活。把芭蕉殘葉鋪在桌上當桌旗、把青蘋果或者鵝卵石隨意撒一桌子當點綴……在她這裡,吃飯還能有意境,才是兩全其美。
    素食館開著開著,她實在覺得累,「與人打交道,比和食物打交道難太多了。」升級了這家叫「初心」的館子,她掂量掂量自己的初心,還在,逛吃逛吃這條路,恐怕還得走下去。
    「餐館推手」把火鍋店開到美國
    前幾天見到文茜的時候,她剛從深圳回到成都不久,過段時間還得再飛去。手頭上正在忙的事情,是在洛杉磯開一家火鍋店。這店不是自己的,但是從選址、辦手續、裝修再到挑選食材,文茜都要搭把手。作為開店顧問,一個不是特別貼切的比方,她現在是專業的「餐館推手」,專門幫四川的餐館老闆,把店開到國外去。現在主要的海外目標地是美國的夏威夷、紐約、洛杉磯以及拉斯維加斯。
    時間倒退十多年,在文茜剛剛大學畢業,懵懂地走進美食圈的時候,川菜老闆老趙攜家帶口到了矽谷。Mountain View無數高科技公司的華人員工們,在這裡慰勞自己的中國胃,而老趙最發愁的事情之一,是花椒不能帶進美國。
    情況在改變。川菜的熱辣數十年經久不衰,甚至越演越烈。這幾年,開到國外的火鍋店幾乎開一家火一家,究其背景,是越來越多的華人走出國門,而原料的國際流通越發簡單和普遍。「把川菜開到國外去。」在許多有這個想法的老闆們背後,文茜是四川第一批進入這個市場和行業的專業人士。餐飲國際藍圖,正在徐徐鋪開。
    文茜說菜
    麻婆豆腐 應留住「麻婆」氣韻
    文茜最喜歡的一道菜,是麻婆豆腐。採訪前查找歷史資料,發現多年前受訪時她就曾這麼說,到現在依然不改。
    「非要在川菜裡找一道我最喜歡的,那應該就是麻婆豆腐。」在她看來,這一道始於清朝的四川家常菜,最能體現川菜的特色,「『麻』是川菜之魂。」一道麻婆豆腐,配料可以多達七八種,蔥姜蒜、豆瓣醬,一個都不能缺席。豆腐切得大小合適,要先過水瀝乾。鍋要上旺火,油熱熟又不能太過,肉末「嗤啦」一聲倒下去,撒了調料炒出香氣……每一個步驟,在文茜看來都是賞心悅目的,廚房裡的菜,比端到飯桌上的好看太多。廚房裡「噔噔噌噌」的聲音,也格外令人舒爽。一步一個節奏,似乎都能在鍋勺翻騰中,看到1909年陳麻婆名揚成都時的氣韻,彼時萬福橋頭的這家小店,已經和正興園、賴湯圓齊名,詩人馮家吉某日酒足飯飽,揮毫潑墨著《錦城竹枝詞》:「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
    近年來,川菜的發展趨勢裡,「改良」的概念長盛不衰,這讓文茜很為麻婆豆腐擔心。「麻婆豆腐,回鍋肉,宋嫂面,這些不要去改變它,應該把它保護起來。」她曾看到一個很破爛的小店,但是味道很傳統,「我就在想應該保護起來,掛一個牌,寫上這個店建於什麼時候,至今有多少年。新的東西就讓它做新的東西,但是不能把它都混淆了,混淆以後只能代表當代菜,不能代表這是傳統川菜和未來川菜走勢。」
    火鍋串串 這幾年發展太過繁盛
    對於成都現在的「美食趨勢」,文茜有不一樣的看法。她並不覺得,隨著成都國際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外國菜在成都的普及率也在加強。
    「火鍋串串這幾年,發展太過繁盛了。」她看了一眼櫥窗外的太古裡,男男女女在成都市最繁華的商圈穿梭,潮流裡似乎有些缺陷,「以前,出去旅遊的人相對少一點,外國菜顯得稀奇,而現在西餐的發展顯得滯後。」
    矚目於西餐的發展,並不代表她覺得不該吃火鍋。「我非常贊成吃麻辣,很驕傲,能把辣做成這麼登峰造極的程度,全國只有四川。」她曾寫一篇文章說,麻辣是川人的太陽,辣椒就是太陽的核,花椒就像太陽的光芒,「必須吃,在成都不吃麻辣怎麼行呢。」但是川菜不僅僅只是麻辣,川菜以味型多為特色,有許多經典的口味。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開水白菜,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方式烹調,能展現不同的風味。如果只用麻辣來處理,會有太多的遺憾。
    成都的餐飲業,正在像她8年前憧憬的那樣發展,餐廳的個性化和差異化更加明顯,餐館的選址更天馬行空。「以前可能因為成都地勢太平,大家沒有習慣往樓上做餐廳。現在,麗思卡爾頓、朗御樓上的私房菜也能俯瞰太古裡的綿綿青磚,老巷子裡藏著不出名的小館子,也做得雅致可人。」
    美食終極 是一個人寧靜的享受
    她現在到處跑,自己做飯的時間不太多。有時候朋友會邀請她去家裡做菜,三五好友一聚,聊以貼合她曾經的期待,「與一群朋友,擊鼓赤足而歌,人人貢獻歡愉,載歌載舞於青山綠水之間。」
    四川人有麻辣胃,出門在外嘗個鮮還好,多幾頓,五臟就會鬧情緒。文茜說,自己天生愛美食,不拘天南海北,走到哪裡,都儘量用當地人的心態,吃當地人的食物。她曾在洛杉磯街頭吃到一家小麵館子,名字像是重慶小面,可做法是地道的成都麵食。「典型的成都醬香味的麵條,澆頭醇厚,吃起來麵條筋道。」吃完尚不盡興,忍不住寫一篇食評,一如當初,又有所不同。
    這條美食之路格外悠長,一眼望不到頭,不禁想問她,下一步呢?還想做什麼?
    她想了一會兒,突然笑起來:「最大的願望是回到家裡,做自己最喜歡的菜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