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體零售的變遷,看電商還有哪些黑魔法需要學

2021-01-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加之線下實體零售商業的發展受阻、萎縮,使得電子商務「消滅「線下實體零售的說法愈發像是不久將來的現實。

咱們得從一個聽起來有點暴力的詞聊起:剁手黨。2015年12月,《咬文嚼字》雜誌發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剁手黨排第八。剁手黨能排進「十大流行詞」,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繁榮功不可沒,可以說正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才催生出了「剁手一族」。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子商務重新定義了商品零售的交易方式,通過暢通信息渠道(商品信息、資金信息和物流信息)創造了空前便利的商品流通環境。

彼時,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加之線下實體零售商業的發展受阻、萎縮,使得電子商務「消滅「線下實體零售的說法愈發像是不久將來的現實。那麼,看似「橫空出世」的電子商務究竟是含著 「金湯勺」出世「富家子」,還是最近火熱的所謂「不連續性發展」的典型「逆襲屌絲」?答案就在零售商業變遷的歷史裡。

一、零售商業的變遷

古代商業形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大致經歷了行商與坐商兩個階段。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是坐商還是行商中國的起源都更早。一般認為,我國從商朝開始就有了商人和商業活動,主要是行商。而在西方有記錄的商業活動,要到公元8世紀,有商人趕著驢子從奧爾良買鹽運到巴黎去銷售。至於坐商,我國自秦漢以來就有了固定的交易場所,主要是在官方劃定的交易區域內定點、定時交易。

現代商業形態一般被認為是從19世紀中期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生活組織方式的變化開始的,以百貨公司、連鎖經營和超級市場這三種商業形態的出現和更迭作為標誌。

零售業的第一次革命:百貨商店

19世紀中葉,產業革命在西方國家的爆發,改變生產組織方式的同時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各種類型的商店相繼出現零售業由傳統的小型店鋪形態過渡到大型商場形態,其中,百貨商店是商場形態的典型代表。百貨商店首創於法國。1852年,在法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店,叫「本·馬爾賽」(Bon Marche)。

零售業的第二次革命:連鎖商店

相比於百貨公司,連鎖商店實際上是一種商業經營體系,它指的是經營同類商品,又屬於同一個企業所有或同一個經營體系控制的商店群。一般認為,美國是連鎖商店的鼻祖,在1859年,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簡稱A&P)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連鎖商店。

零售業的第三次革命:超級市場

超市是零售業自身改良與社會經濟環境變遷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大家普遍認同的現代意義上的世界上第一家現代超市,是一個名叫卡倫(Michael Cullen)的美國人開設的金·庫侖(King Kullen)食品商場。

從古代到現代,我們簡單地了解了零售商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表現出的組織方式和特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新的組織方式出現,取代舊的組織方式。與此同時,舊的商業形態也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再佔據主要的市場地位。比如我們在小區的菜市場裡還是能夠看到自己種菜自己賣的坐商,偶爾也會遇上開著三輪摩託車走街串巷兜售小商品的行商;而作為現代商業組織方式代表的,我們更是能夠輕易找到:比如從名字上就可以找出來的「王府井百貨」、連鎖加盟的 「周黑鴨」、「久久鴨」、「星巴克」、「必勝客」等;超級市場作為更靠近當前時代的市場組織方式,則有著更多的代表,如「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大潤發等等。

此外,從新的商業形態出現的過程來看,商業形態或者叫商業組織方式的進化並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舊的孕育新的,新的成長佔據主導市場地位,然後再次孕育的過程,比如創造超級市場的卡倫本身就是連鎖商店經營領域的專家,正是他對於連鎖經營這種模式的優勢和劣勢的充分把握和分析,才發現了超級市場的市場價值。

所以,我們前文所提到的「電子商務取代線下實體零售」的討論,就有了答案:電子商務實際上是從線下實體零售的業態中孕育出來的,線下實體零售的形態與在線電子商務形態會長期共存

按照我們電子商務是來自於超級市場的進化的推論,電子商務身上一定有著超級市場的某些特徵。最基本的特徵是那些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統一一個簡單的信息。從事商業活動的目標是什麼?或者說,開店的目標是什麼?

對,就是這個答案,賺錢。

把賺錢的目的換算成一個公式的話就是:更多的顧客*購買更多的商品*更多的進店次數,這一點體現在作為顧客的我們的身上的時候,就是我們在商場買單回家之後才發現,我們實際上買了不少最近或者更遠的將來也可能用不到的東西。那麼,超級市場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二、零售商業的黑魔法

我們抬沃爾瑪的名頭來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沃爾瑪的slogan是:天天低價/為客戶省錢。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這樣一個「平價超市」,它最高的綜合利潤可以達到70%以上。吃瓜群眾的罵街式疑問:怎麼做到的?

我們去逛街的時候,經過沃爾瑪門口時正好口渴,很可能會進去買一瓶水,之所以不去其他地方是因為知道沃爾瑪的瓶裝水賣8毛錢,便利店至少要賣一塊;如果還剛好知道這瓶水沃爾瑪才賺0.005元錢的時候,應該更堅定的要去買這瓶水的想法。理由中有濃濃的「報復」情緒:「這麼牛逼的跨國還連鎖企業,只能賺我5釐錢,還得攤上這麼多水費、電費和人工」,這瓶水買的簡直是不能再賺了。」

但是,你會只為了這瓶水去排長長的隊去結帳嗎?或者放棄購買,「爬山涉水」穿過所有的貨架之後離去嗎?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不會。我們或多或少還是會順帶著買點什麼。而這,正是沃爾瑪希望看到的結果。

我們在計算一瓶水只讓沃爾瑪賺到5釐錢,卻忽視了沃爾瑪有超過3萬個種類的商品。沃爾瑪把你熟悉的商品價格定的很低,而且放在靠近入口的位置,讓你很容易的發現這個優惠,誘惑你走賣場,走過它精心設計的你從進店到結帳離店的路線。你一路走來,把瓶裝水之外的更多的商品裝進購物車。單個商品利潤不大,但數量乘以單件商品的利潤,已經相當可觀。發生這一切的前提就是,沃爾瑪說服或者說引誘顧客進到賣場中去。而這,只是剛剛開始。

 「黑魔法」的第一招:發現

如果大家有留意經常逛的超市的話,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比如,靠近收銀臺出口的位置,擺放的大多是口香糖、紙巾、汽水、電池和安全小雨衣;這些商品放在出口位置,單個體積又小,功能價值單一,購物決策的負擔很輕,即使買了很多東西,在排隊付款的時候也可以輕鬆選購。再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商品,雖然在成分或者材質上差別很大,但大多時候是以某種「組合」的方式出現:比如洗衣粉-洗衣袋、毛巾-牙刷、兒童用品-溫度計、烤鴨-啤酒、尿布-奶嘴、遙控玩具-電池、牙膏-旅行盒、床上用品-樟腦球、方便麵-火腿腸等; 這些例子,是線下賣場在引導顧客發現商品而進行的設計,讓顧客更容易、更自然、更合理的發現更多商品。

「黑魔法」第二招:關注

在超市裡,引起我們注意的商品與其他商品有那些不同呢?在靠近走道的貨架上加裝電視,播放視頻廣告會引起我們對宣傳商品的關注;在貨架附近設置臨時的促銷推廣活動區,通過活動小姐和Showgril來進行推廣,同樣會引起我們對於所宣傳商品的關注; 這些廣告和營銷活動,能夠將顧客的注意力,從其他同類商品上轉移到目標商品上;可以將顧客對單個商品的注意力,轉移到一組,多個商品上;可以將顧客對於商品的注意力轉移到購買金額的注意力上。

 「黑魔法」第三招:誘發「衝動」

衝動消費具有事前無意識、無計劃,是外界促發下形成的隨意消費。習慣帶包的同學,可以翻翻自己的包裡是不是總是有很多包紙巾;抽菸的同學,可以翻翻自己的包裡,抽屜裡是不是有很多打火機。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受身邊的人的行為影響,很多人哄搶的商品,我們總覺得沒買可能就會後悔;我們也很容易受到氛圍的影響,商家在各種節日裡對賣場進行大肆裝點,營造熱烈的視覺和聽覺氛圍,我們會覺得沒買就破壞了這種熱鬧的氣氛,和別人不一樣。

以上對「黑魔法」的解讀,實際上還原了我們在超市進行消費的過程,從我們進入賣場的那一刻起,我們的購物行為就時時刻刻在賣場設計的影響之中的,只不過因為我們個體的差異,對這些設計的感受程度不一樣,受影響的情況也就不同。

歸結起來說,零售商業活動的最終完成,實際上就是需要經過這樣的節點:發現 —— 關注 —— 衝動。

三、電子商務的黑魔法

我們在前面討論商業形態進化的時候達成過一個共識,那就是:線下實體零售是孕育電子商務形態的「舊形態」。所以,它也是我們了解和認識電子商務重要的比較對象和信息來源,比如我們在超級市場消費時所經歷的四個流程節點:發現 —— 關注 —— 衝動,在電子商務網站和應用裡也體現的別無二致。

電商產品流程節點一:發現

在分析線下賣場商品陳列設計的時候,繞不開一個詞「動線」。動線,本來是建築與室內設計的用語,指的是人在室內室外移動的點,連合起來成為動線。在這裡特指是對顧客進入賣場之後,對其行動軌跡的引導。目標是讓顧客能夠便捷的找到自己要購買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引導用戶逛遍賣場的每一個角落。作為線下零售商業孕育出的電子商務而言,在「動線」的設計上,會有不同嗎?我們通過最常使用的電商應用來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淘寶。

進入到應用之後,首先是應用的首頁,頁面主要的結構包括頂部的功能菜單:掃一掃、搜索框和消息,底部的導航菜單:首頁、微淘、社區、購物車和我的淘寶,在主顯示區域有輪播的廣告圖,特定時段的一個運營活動「天貓蘇寧特惠趴」,10個業務ICON,應用內的內容推送欄目 —— 淘寶頭條。對照線下實體賣場來說,首頁相當於賣場的入口,但與賣場入口不同的是,首頁對於用戶的引導是非線性的,用戶進入到應用之後,不會受到像線下實體賣場在空間上的限制,可以有多個訪問具體商品信息的入口,也可以隨時在任意位置離開,用戶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和控制權。

基於這一點,在引導用戶進行發現商品時,電商應用在商品組織、排序上,更多的是去考慮用戶如何快速、便捷的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商品,於是會通過類目、活動、廣告和內容等方式來引導用戶發現目標商品,而不是強調商品展示的順序;

第二張截圖,就是點擊輪播廣告後進入到的一個商品主題頁面,所展示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運用了 「商品組合」的方法,通過一定的關係將特定的商品進行組合,從而讓用戶發現更多相關聯的商品;

第三張截圖,選中查看商品詳細信息,因為和線下實體商鋪不同,用戶無法實在地通過看、摸、嗅等觸覺認知商品,所以需要以多元化的,比如通過圖片,文字等方式對商品的各個細節進行標準化的介紹。商品信息介紹完成之後,再引導用戶介紹了商品的店鋪信息和關聯商品信息,這還是在繼續進行按照「發現「的邏輯來引導用戶看到更多的商品;

當然,通過廣告進入,「發現「商品只是其中的一種引導方式,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類目、資訊內容、搜索等入口進入到相應的商品列表和商品詳情頁面。

電商產品流程節點二:關注

對於成功獲取用戶對於目標商品的關注,實際上是通過影響進入應用內的用戶的觸覺和心理來實現的。觸覺是引導「用戶「發現目標商品經常使用的手段,有效且簡便,比如,為目標商品設置不同的UI風格,設計特定的視覺展示元素。而要通過影響用戶心理來實現引導用戶關注的目的,則需要我們用戶的心理活動特徵有一定的了解。通常使用的兩個方法是:標籤和對比。

我們選取圖稿在影響觸覺體驗的作用做簡單說明,圖稿簡單來說就是商品圖,特別是商品主圖,因為只有商品主圖是會出現在商品列表裡,是用戶可以瀏覽到的。我們基本上一眼從商品列表頁看過去,就很自然的知道注意力要放在哪張圖上,是不是要去點開多看看這個商品的細節,介紹和評價等,圖片實際上就完成了對用戶的關注的引導。我們總是在講的在線購物的段子裡少不了買家秀。我們這裡拿來舉例的兩張圖也是同一件商品的賣家秀和買家秀。試想一下,如果這兩張照片同時出現在商品列表頁的時候,用戶會怎麼選擇,會把注意力放在哪裡。答案很明顯,美的圖片會引起用戶關注。這也就是圖稿對於引導用戶關注的意義所在。套用現在流行詞,引導用戶關注靠的就是顏值。

電商產品流程節點三:衝動

前幾年流行過一句話,叫「衝動是魔鬼」,這句話用在剁手黨身上應該也是相當之貼切的。相對於計劃性購物,衝動性購物是一種更加即興、事先沒有計劃、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在某種程度上卻更加難以抑制的一種購物行為。數據顯示,有至少80%的消費是屬於衝動消費,衝動性購物者更多是被商品從情感上所吸引而渴望立刻得到滿足。

如果一定要區分的話,衝動的來源和影響條件主要可分為:外部刺激因素和個體特徵。其中,外部刺激因素是可見的,是我們可以向用戶去施加影響的部分。外部刺激因素按照刺激方式又可以分為直接刺激因素與間接刺激因素。直接刺激因素是指:消費者通過網上瀏覽購物直接感知到的刺激,包括商品價格、商品外觀包裝、網頁整體設計、商品品牌、商品描述(文字、圖片、商家信用度)等;間接刺激因素是指:消費者通過間接方式獲取的刺激因素,包括他人建議、網上商品口碑評價、店員溝通過程等因素。另外,個體特徵的部分來源於我們對於目標用戶有比較清晰和完整的認識,也決定了在進行刺激源設置和刺激方法的選擇有更好的效果。影響衝動的個體特質包括:自我控制性、購物情緒、認知評估水平等。

 

#專欄作家#

Sieb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混過文青的支付出道的產品人,長期以支付廝混,關注支付、O2O、社交領域,擅長行業、業務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新零售社交電商要做什麼
    新零售社交電商要做:1、構建社交電商新零售平臺,並通過多元營銷方式整合,招募微商;2、通過微商自身的流量開展社交營銷全面拓客;3、通過與線下多元實體門店合作,線上線下相互引流拓客。
  • 2020年京東新零售版塊和電商戰略布局有哪些變化
    2020年初京東就把電商列為今年重點發展的三大版塊之一,並確立打通線上線下、推進直播、發展自營、輸出技術場景四種營銷的重點模式。那麼快到年底了,京東的電商發展有哪些變化呢?一、京東進軍健康服務零售2020年4月份,京東為了致力於打造結合京東健康優勢資源的電商品牌,成立了東東來啦平臺,這是一家專注於健康全品類的新服務及零售平臺,線上雲診、線上購物、社群創業、線下實體服務、自助健康服務終端五個服務版塊。社交電商是京東重點關注的領域。
  • 實體零售春去春又回?
    「為了應對中國消費者的變化,寶潔做了哪些調整?」面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的提問,寶潔大中華區副董事長柯興華表示,寶潔致力於推出更加高端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品質需求。在產品高端化的同時,寶潔也在對產品進行年輕化,以迎合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另一方面也緊跟潮流提供高端、年輕、時尚的產品。」
  • 中國新零售電商的痛點究竟在哪裡?
    隨著社交電商的發展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升級,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新零售電商要想在數位化經濟發展中獲得長久的發展,需要了解清楚當前新零售電商的痛點。 如何挖掘出新零售電商的痛點,講好2020年下半場後的新零售商業故事,關鍵在於對新零售電商的理解。 新零售業的本質是什麼?零售業決策者要考慮的平衡有哪些?新零售有哪三大特徵?
  • 專訪Trax大中華區副總裁王大地:實體零售數位化應從「貨」和」場...
    疫情的陰霾下,傳統實體零售模式的局限性再次凸顯,今年以來已有多個零售商宣布破產,同時有不少零售品牌宣布關店。  儘管市場消費的主力仍然由實體零售掌握,但傳統實體零售中人、貨、場之間的關係正在不斷被重構,實體零售的數位化轉型變得更為迫切。但是,實體零售的數位化轉型仍存在諸多盲點,在零售場景多元化的中國更是如此。
  • 從社區團購看電商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近幾年來,大家都有一個同樣的看法,那就是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了,原因是受到了網絡經濟的影響,大多數實體經濟經營者都這麼認為。由此可以看出,網絡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電商則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因為當下我們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經濟的時代。不是網際網路在對抗實體經濟,而是這個時代變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去面對現實,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多學習網際網路知識,培養自己的網際網路思維。
  • 被逼迫在角落裡的實體零售店鋪,要看到對手弱點借彼之矛攻伐之
    #怎麼做好實體店鋪運營歸結為五大方面:圖片與實物不符,再NB的文案也無法描繪出商品的實質;不能試空無法滿足個體的差異性的需求;因為不能看到實物交易,只能看賣家的誠信度;物流配送時限性;退換貨麻煩時間長。而這些方面都是我們實體零售店鋪的優勢所在,雖然這些年各大平臺都在至力於彌補這些缺陷,雖然投入不少,然並未解決上述問題。那為什麼網購交易額年年攀高呢?
  • 實體零售或將煥發「第二春」
    在這種情況下,各類電商平臺相繼應運而生,並且快速贏得很多人的青睞。但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舉辦的「2020中國全零售大會」期間,業內人士就重視線下渠道達成共識。這引來不少人的關注與熱議。  據悉,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實體零售不斷加速其在線上銷售的發展進程,但並不意味著企業想要放棄線下銷售渠道。
  • 實體零售生龍活虎的2017年,他們做了什麼
    聯商網消息:2016年在上海舉辦的聯商風雲會上,主辦方提出「新零售」概念,與此同刻,在杭州舉辦的雲棲大會上馬雲也喊出「新零售」。一個是中國最大的零售商業媒體,一個卻是有著商業教父之稱的阿里創始人。2017年被業內稱為「新零售元年」。而如今,開局之年已過大半,在我看來,今年快消品領域經營堅實有力,創新活力四射。儘管零售領域的新概念層出不窮,零售這個領域的鏈條很簡單,就像「H」字母一樣,一邊是「供給」,另一邊是「需求」,連接這兩端的是「供應鏈」。即便是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時代,科技和技術只是為這個線條增加了:精準和效率,其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
  • 消費品行業倚重線下渠道 實體零售春去春又回?
    「為了應對中國消費者的變化,寶潔做了哪些調整?」面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的提問,寶潔大中華區副董事長柯興華表示,寶潔致力於推出更加高端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品質需求。在產品高端化的同時,寶潔也在對產品進行年輕化,以迎合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另一方面也緊跟潮流提供高端、年輕、時尚的產品。」
  • 更學教育:電商創業與實體開店創業哪個更好?
    其實可以選擇實體創業或者是電商創業的,二者相比較,實體創業成本是比較高的,很多創業者在這兒就望而卻步了。與其這樣,為什麼不選擇電商創業呢?電商創業比較簡單,開店成本也比較低。說到創業,會有許多人會覺得需要花費許多人力物力財力去完成一個目標,比如有的實體創業者會選擇賣衣服,就會去實地考察門店和貨源,選擇好了之後還要裝修店鋪、進貨等等,在這些環節中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就會影響到銷量,從而導致衣服賣不出去,最後也交不起房租,最終倒閉,實體開店硬性要求比較多,風險也比較大,小編是不建議大家輕易嘗試的。
  • 新零售電商品牌雲集、環球捕手、花兜、拼多多、貝店、蜜芽受歡迎
    最近幾年來,實體商家新零售市場越來越火熱,並形成了以社交電商拼多多等品牌為代表的新興電商戰略群。新零售平臺和傳統電商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比較注重線下熟人關係,通過熟人推薦為主,有效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同時,很多傳統實體商家由於電商專業水平不高,長期處於無法網上開拓業務的窘境,新零售平臺一般都會安排對接的人員予以幫助,解決了商家最大的痛點。因此,新零售行業發展越來越迅猛。當前,在新零售領域表現較為出色的品牌已有不少,包括雲集、環球捕手、花兜、拼多多、貝店、蜜芽等,都表現不錯。
  • 開市客(Costco)的到來是否會為中國實體零售破局?
    凱度消費者指數的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8年的八年間,即使實體零售在臺灣市場嚴峻競爭環境中增長放緩,開市客在2018年業績依舊創造了17%的高增長率。在上海市場中,主要大型賣場的滲透率2018年同比有小幅下降;開市客的到來能否為實體零售破局呢?上海閔行店是否能複製中國臺灣市場的成功?基於凱度消費者指數的消費者真實購買行為數據,我們提出了三大猜想。猜想一:開市客用什麼品類引流?開市客在臺灣市場的不俗表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選品的精準。
  • 淘寶、拼多多、京東等電商平臺,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哪些嚴重破壞?
    今天我們主要談談一下電商對於實體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哪些?不可否認,電商對於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包括就業都帶來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而電商對於實體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是很多人所沒有看到的。
  • 誠品書店創始人不幸病逝,他一生不靠電商,連虧15年,留下了實體零售崛起之道
    28年來,他摸索著由傳統的「以書而書」轉為如今的「書+零售」的模式,更是沒有依靠過電商渠道,把誠品書店開遍兩岸三地,締造了華人文化地標。本質上講,誠品不是書店,也不是文具店、咖啡店,它在臺灣的註冊分類是百貨零售。28年來,它更是沒有依靠過電商渠道。如今,誠品更是一個文化品牌。
  • 從蔦屋書店,看日本新零售
    雖然線上零售一段時期以來替代了傳統零售的功能,但從兩大電商平臺,天貓和京東的獲客成本可以看出,電商的線上流量紅利見頂;與此同時線下邊際獲客成本幾乎不變,且實體零售進入整改關鍵期,因此導致的線下渠道價值正面臨重估。非實體店鋪的購物體驗短板傳統的線上電商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難以補平的明顯短板,線上購物的體驗始終不及線下購物是不爭的事實。
  • 老百姓董秘馮詩倪:未來藥品電商和實體藥店將共生共榮
    雖然政府逐步在放開網際網路醫保支付,但馮詩倪表示,中國醫保資金總體看吃緊,各地醫保情況複雜,以及醫保屬地性原則、監管需要,短期內放開的是當地藥店所延伸出的網際網路銷售,也就是O2O。最後,從慢病管理服務的維度來說,患者需求並非只是簡單購買一盒藥,而是更深層次的健康管理。
  • 線上線下全面融合,齊彩「社交電商新零售」創造新商業模式
    齊彩早在《意見》出臺與實施之前,已在進行多方面探索和嘗試,並形成了適合於傳統辦公文具零售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即以實體連鎖文化生活體驗空間為載體,融合社交電商運營的新零售模式,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形成齊彩文化生活服務平臺。
  • 2018電商線上線下精準融合零售新模式遍地開花
    2018年的618電商大戰中,「線上線下融合」已經成為新戰場。以生鮮超市為例,生鮮作為高頻剛需的消費品,已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永輝的超級物種和京東的7FRESH等零售創新模式層出不窮。7月22日,21世紀經濟研究院、艾瑞諮詢基於國家統計局數據及京東電商消費數據等,聯合推出《2018中國零售趨勢半年報》。報告認為,2018年上半年零售發展主要呈現三大趨勢,線上線下融合加速落地,社交電商異軍突起,泛零售品類不斷擴展。
  • 弘道書店龍挺:實體零售要「以人為本」 緊跟趨勢謀發展
    實體零售之所以遇到困難,無論是業內還是業外,首先把矛頭對準電商的分流,其實電商與傳統零售並不完全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從企業自身來講,不高的運行效率、粗放的發展方式和經營模式,也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實體零售要走出困境,回歸商業本質,注重服務與產品本身是重要前提。 「要成為真正優秀的企業,一定要跨過「以人為本」這道門檻,關注客戶心聲、研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