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上海吃什麼最過癮?當然是熱氣騰騰的本幫面!
上海人是極愛吃麵的,不同於西北麵食種類繁多的豪情滿溢,上海面講究的是那一筷面、一勺湯的細細品味,濃湯之上是噴香的澆頭,配合著上海廚師們的巧心思,就可以搭配出無數的選擇,以滿足人們從早餐吃到宵夜的熱愛。
上海面系統中有本幫面、蘇幫面、揚幫面和浙江面,後三者逐漸本地化而和本幫面結合創新變成如今的上海面。
上海面分細面寬面,細面又叫龍鬚麵沸水中煮7秒鐘即可撈取,加上沸湯澆頭即可。比之北方面,寬面不寬,寬面煮的時間要略長,煮不好就糊掉,上海面是機軋面,不筋道,不耐久煮,其實也不可煮透,上海面要求熱碗熱湯,面到桌上的過程也是繼續被加熱的過程,吃上海面還要快,幾分鐘搞定,否則面和麵湯就糊了,不好吃。大多數喜歡上海面的人都練就一副熱湯吃快面的本事。
最地道的上海面從麵湯到澆頭都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湯頭分白湯、紅湯。白湯又分清湯、混湯。清湯老法用雞鴨骨架、大骨、鱔魚骨,有時加螺螄熬製而成。混湯色白,原因是骨架煸炒過,煨面多用混湯。紅湯是白清湯基礎上加鮮醬油和糖熬製成。
老上海人都嗜吃麵,每每到了難以決定下一頓吃什麼的時候,喜歡故作謙虛:「來碗面就好。」殊不知這話背後隱藏的小心思,哪裡心甘情願吃素麵?分明是貪戀那五花八門的澆頭!所以最後到了麵館,只見那一桌子的小盤小碗的澆頭,爆鱔、腰花、燜肉、炒肉、肉絲、爆魚、豬肝、大腸、肚絲……簇擁著清湯寡水一碗陽春麵。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
「澆頭」這詞,自然是「澆上、蓋上」的意思,所以有「蓋澆飯」一說,指的是放在主食上的配菜。但有時候,「澆頭」也做調料之意,《紅樓夢》裡有「預備菜上的澆頭」一說,可以理解為是澆汁。但在蘇州麵館裡,澆頭已不是澆上去的了,它演化成了數十種小菜,分量均是細巧,做法多為現炒。一碗陽春麵,可搭配上十幾種澆頭,生生地化素淨為華麗,變簡約為繁瑣。但主旨是讓客人覺得,吃得高興不寂寞就好。
即使是吃麵,阿拉上海人也要吃出前呼後擁、眾星拱月、氣壯山河的氣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