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巨嬰三連問:最愛成「醉」愛,巨嬰成長之痛,誰之過

2020-12-23 子芊上上

"在一個無國界的時代,無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視的。立足之地就是過去,就是歷史。 在我看來,沒有歷史的人和忘記了過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或者像一隻雞一樣只知埋頭生蛋,直到自己被吃掉。"—— 宮崎駿 《 異境中的千尋——這部電影的主旨》

01. 你是誰?

影片《千與千尋》,千尋為了救父母必須在招待各方神明的澡堂裡找到工作,她去找油屋主人湯婆婆求情,僵持不下的時候,震耳的啼哭響起。

我的第一次登場,就是用這震耳的啼哭來喚起人們對我的注意的。正如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用第一聲響亮的啼哭證明你的存在。

我個子很高,頭出奇的大,天天待在玩具堆裡,享受著湯婆婆的供養。我時刻需要別人看見我、注意我、服從我,稍不如意,我就哭,用哭來解決一切問題,是我的法寶

我自已不知道自已年齡幾何,不知道自已名啥叫啥,我只知道我的心裡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黑洞,好像要吞噬我。

說好聽的,你們稱我"坊寶寶",難聽的,你們稱我是"巨嬰"。你們說我心中只有自我,說我自私。可是,你們不知道,我其實一點也不快樂。你們只知道嘲笑,我跟你說實話,你看我是巨嬰,我看你也是巨嬰。

"不,不,我是錢多多,他叫權利利,我們年方二八,青年才俊,跟你不一樣,我們有名有姓。"

你還不承認你是巨嬰?!別嘴硬,呵呵,我都嗅到了我們身上共同的氣息了。

20歲,大學畢業,你學位帽瀟灑一扔,淡看父母磕頭作揖,給你求爺爺告奶奶,只為你找個工作能餬口。

24歲,你找不到工作,每天窩在家裡打遊戲,吃喝拉撒,啃老一點也不臉紅。

28歲,你要結婚,買房買車湊彩禮,父母砸鍋賣鐵,替你背負大山。

30歲,生了孩子,孩子白天黑夜扔給父母,你二人世界照樣過。

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天經地義,是不是?你們這樣自我,不是巨嬰嗎?啞口無言了吧?

你又說了,"我是社會精英,我年薪百萬,一點也不啃老"

是,你身居高位,澳洲高管,你不戴口罩出門跑步,反無理蠻橫。

你回國躲疫,賓館隔離,自認高人一等,自來水你不喝,必須礦泉水伺候。

你僅因坐過站點,就無理去奪司機方向盤,一場爭吵,十五條人命,消散於頃刻之間。

"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這是巨嬰的最核心心理。

當巨嬰附體,我真真的看到你骨子裡有個巨嬰在躥動。

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一個"神諭":

"人啊!認識你自己。"

02.你從哪裡來?

我住在湯婆婆的油屋,裡面堆滿了玩具、零食,天花板就是天空,太陽和月亮可以隨時切換

和你一樣,要星星父母不敢給你摘月亮。

在油屋,所有人都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的來處,如同出賣了靈魂。

每一個人都要與湯婆婆籤訂契約,千尋在籤完契約後,湯婆婆就用魔法抹去了她的名字,並給她起了一個新名字:小千。

白龍告訴千尋,一旦忘記自己原來的名字,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現實世界比油屋更殘酷。你說你叫錢多多,你叫權利利,現實世界的燈紅酒綠,殘酷地抹去了你原來的名字,你可曾記起你的真實姓名?

"我們終究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走著走著我們就丟了初心,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自己想走向哪裡,忘記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美國馬裡蘭卡大學畢業典禮上,留學生楊舒平說"美國的空氣格外香甜",她忘了她的根在哪裡?

《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寒門學子,借老丈人勢力,在官場上平步青雲,高育良批他,"你們村的狗都能讓你調進公安局當警犬!"他也成了權利利,忘了自已多哪裡來,忘記自己的初心了。

《人民的名義》中給予那些忘記初心、迷失自我的人們,深刻警示:

貪婪得來的,都會赤裸裸地還回去,甚至還要押上自己的性命……

你倒回2003年,那個非典肆虐的危險時刻,一個柔弱的女子——葉欣,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冒死搶救非典型肺炎病人。

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裡危險,讓我來!"

她救活了許多病人,自己卻死在了戰場上。

2020年,庚子大疫,84歲耄耋老人,救蒼生於水火,不知疲憊為何物。鍾南山鍾老,鐵肩擔道義,所念皆蒼生!

相比社會巨嬰而言,他們至始至終都沒有忘記有一個名字叫人民的公僕,有一種職責叫救死扶傷,有一種初心是為民服務。

《大方廣華華嚴經》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03、你到哪裡去?

湯婆婆怕我被細菌感染,我都沒有邁出過油屋。錢婆婆的魔法,我變成了一隻小老鼠,和千尋一起踏上了冒險之旅。終於見到了外面的世界,一直帶著我飛的烏鴉累得飛不動了,我竟然站起來,把烏鴉扛在身上往前走。

從一個被人照顧的巨嬰,到能夠照顧別人,變化在悄悄發生,一種成長的喜悅在我的內心裡慢慢充盈。

給千尋紡紗,即使很辛苦也不願意停下來。累趴下,再起來,想放棄,再堅持。我痛並快樂著,成長的痛和快樂交織內心,我渾身充滿力量,那個巨嬰小孩好像從我身體裡消失了。

也許,只有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影片結尾,千尋救回爸爸媽媽。白龍送她離開奇異世界一家團聚時,與千尋告別。

生命的一切挫折、痛苦、磨難,都是生命給予我們的禮物,必將喚醒我們的初心,勇敢無畏地迎接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無常。

《千與千尋》無論千尋、白龍、還是我這個小小的巨嬰,都是一路成長與疼痛。尋回初心,心中有愛,無畏亦無懼前方的路。

04.當最愛成為"罪"愛,如何救贖

誰都不想養出巨嬰,但好像不自覺地就成為了湯婆婆。

怕摔著,怕碰著,怕衣服穿少了,怕吃飯不可口,怕在外受人欺……恨不得把一切都給孩子包辦起來。殊不知,溫室裡無菌的澆灌,成長的只是身體,而非心智。

巨大的嬰兒吸吮著乾癟的乳房,直吸出血來,荒唐不荒唐?!

一方拼盡全力給予,一方無盡索取。

就連宮崎駿也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捨不得讓孩子獨自面對種種困難。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魯迅說:"救救孩子。"

(1).父母最好的方式是一路目送,從此放手,愛孩子就不要讓他成為"巨嬰"。

在加拿大、美國等西方國家,"巨嬰"是沒有出路的。雖然別人會願意幫助你,但誰也不會去承擔另一個人的成長責任,撒嬌或者耍賴都沒有市場,面對"巨嬰",大家只會感到詫異和不快。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正如歌中所唱:"走吧,走吧,你總要學會長大。"

想要媳婦,自己娶;想要手機,自己買;想要房子,自己購;想要安逸的生活,自己去賺。

從此江山萬裡,道路漫長,都是你自己的風光。你得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創造。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2)巨嬰成長,終究還是自我的回歸與完善.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成長有多痛?

有一個回答很戳心:

成長很痛,但不成長更痛!

蘇格拉底有一句格言: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當我們懂得自己的獨一無二,懂得去塑造自己的時候,獨特的世界就會慢慢形成。"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要時刻省察,要充滿生長的喜悅、活力和創造力,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帶來樂趣和希望。

日本有個記錄片《初遣》,記錄孩子人生第一次出門遠行。

這個節目的信條是,要讓孩子自然地長大,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事實上,孩子們總有辦法。

這個節目記錄下一個個長大的真實瞬間,摔倒的孩子會自己站起來;一直哭的孩子擦掉了眼淚,自己對自己說"一定能做到";迷路的孩子哼唱著喜歡的歌,給自己壯膽,最終摸索出回家的路;丟三落四的孩子意識到袋子破了洞,開始學會堵住漏洞,抱著袋子往前走。

其中有一幕,很是觸動我:

兩兄弟手拉手一起第一次出門,剛出發的時候兩個人都哭了,哭著哭著弟弟突然停下來不哭,對哥哥說,咱們一定能做到!

這股力量,就是成長的力量,也是一生最大的秘密動力。

就像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而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有人抗拒成長和改變,忍受不了追夢過程中的疼痛,所以放棄了成蝶的機會,無望地甚至自欺欺人地做了一生的"蛹",有人在痛苦與蛻變、欣喜與盼望中終成美麗的蝴蝶,化蛹為蝶,雖痛但美麗!

有一種疼痛,伴隨躁動;有一種疼痛,愈挫愈奮。有一種疼痛,充滿張力;有一種疼痛,只是過程。有一種疼痛,滿含期待;有一種疼痛,刻骨銘心。這,就是成長之痛!這也是巨嬰成長必經之路!

相關焦點

  • 從《千與千尋》到《夏洛特煩惱》,談中國巨嬰
    坊寶寶與中國式的巨嬰何其相似——雖說《千與千尋》出自日本,但對於巨嬰的評判標準,國與國之間是沒有界線的,而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且長期深受儒家影響,兩國人在某些方面思維方式驚人的相似,電影中的坊寶寶便與中國式的巨嬰一脈相承。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久而久之,索取成了一種習慣,回報反而變得荒謬。到最後,形成畸形的親子關係: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中國式巨嬰,就是這麼煉成的。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二,恆河猴實驗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 蒼煙空:彼得潘的「巨嬰綜合症」
    彼得潘是一部蘇格蘭作家最早以童話劇形式出現的小主人公的名字,他愛幻想愛自由愛飛翔,拒絕長大。我猜人們誇傑克遜心裡住著個彼得潘,是想說他有一顆童心的意思。但彼得潘在心理學家的眼裡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了,它通常指哪些不願長大、迴避成長現實的成年人。
  • 巨嬰老公,到底是誰養出來的?
    男人退化成孩子,嘴上說著要聽話,行動上卻紋絲不動。女人化身超人,洗衣做飯,照顧孩子,工作賺錢,照看老公,無所不能。「超人妻子」+「孩子老公」似乎是很多家庭的組合,更有很多網友吐槽,姜山這算好的了,我們家那位連個好話都不會說,不僅不幹活還只會諷刺挖苦。
  • 誰是長不大的大人 「巨嬰」再成兩岸三地網絡熱門詞
    日前中國大陸一名28歲的女子因為取快遞時被偷拍,被造謠成「出軌快遞小哥」而引發關於社會性死亡的討論。其中一位造謠者的父親卻表示,兒子並非針對該女子,「就是小朋友開玩笑」但是這樣的言論引來撻伐,在微博引起廣泛討論。
  • 中國式婚姻的現狀:巨嬰與照顧者
    我想大家的喜愛和熱捧,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我們生活中,對巨嬰現象早有所耳聞。武志紅老師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的事實有關,即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還是嬰兒。中國式兩性關係的哲學——當嬰兒照顧,當神來崇拜。 我在跟人聊天的時候,當講不出某種感覺時,若被別人簡單深刻地說出來,就會有找到知己的興奮感。
  • 我眼裡的《巨嬰國》
    ——美國催眠師史蒂芬·吉利根還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書名《巨嬰國》,網絡上簡介《巨嬰國》是著名心理學家、專欄作家武志紅先生的扛鼎之作,集多年來在心理學領域精耕之大成。首次提出「巨嬰」的概念,即身體上是成年人,心理水平卻是嬰兒,是為巨嬰,這樣的國家就是巨嬰國。想想最近某些國的一些表現,我很想說,他們很有這方面的感覺。
  • 巨嬰,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這是一個關於巨嬰老公和產後抑鬱的故事。這是一個快速成長、快速進入角色的「新媽媽」,和一個原地不動,毫無角色感一臉懵逼的「巨嬰爸爸」之間的矛盾。心理學家瑞敏感嘆:「產後抑鬱和巨嬰男,是禍害現代女性的兩大殺手。」
  • 鬼滅之刃:將鬼舞辻無慘畫成巨嬰,你能猜出鱷魚老師此筆的真正寓意嗎?
    大家好,我是ZaiZai,漫畫進行到200話,變成巨嬰的鬼舞辻無慘被鬼殺隊的共同拖延戰術下,被升起的太陽活活照死,本是大快人心的一幕,但卻以鬼殺隊的慘烈狀況收尾,不僅被大家調侃成滅柱之刃,連本作主角灶門炭治郎都畫死了,這讓大部分粉絲無法接受,甚至有的粉絲都看自閉了,紛紛準備團購刀片給鱷魚老師寄過去。
  • 中國式巨嬰,正在毀掉三代人
    總體來說,巨嬰主要有三個特點:1. 以自我為中心在巨嬰眼中,他們是宇宙的中心,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所屬品,所有人都得按照他的想法來。前不久合肥女子攔高鐵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等待被攔在檢票口的丈夫,她不顧高鐵誤點,用身體死命堵住即將關閉的車門。
  • 陳思呈:巨嬰方鴻漸的真實面目
    一方面他清楚父親的見識,這個前清舉人、小縣鄉紳,方遯翁,很可能是「最愛說教的家長聯盟」組織的重要成員,平生名言是「贈人以車,不如贈人以言」。對方鴻漸的婚事,他所贈的言是「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初見兒媳婦孫柔嘉,所贈之言則是「家無主,掃帚倒豎」,意思是柔嘉要在家裡管家才是,不要外出做事,這建議成為日後小夫妻諸多爭吵根源。
  • 巨嬰國
    由於中國人大都是巨嬰,如果這樣彼此互相傷害,那必然天下大亂,所以儒家趕緊發明一套綱常倫理,讓大家服從,這裡面最核心的就是孝道,從此孝順就成了綁架個人自由意志和發展空間的工具。武老師的觀點讀起來讓人腦洞大開——不如先看看武老師的具體的說法。2在武志紅老師眼裡,多數國人,都是心理發展水平停留在1歲的成年人。
  • 淺析中國男性的巨嬰心理 原創
    咋一聽好像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如果我們明白夏洛的本質是一個始終無法長大的「巨嬰」的話,便會明白無論以何種方式重生,在自戀模式中循環的巨嬰們,結局都是一樣的。何為「巨嬰」?身體是大人,心理確是嬰兒,這就是「巨嬰」。
  • 魯豫:巨嬰讓人討厭,但關於巨嬰的劇卻出奇好看
    今天魯豫推薦了兩部關於巨嬰的劇,其中一部被稱作是電視史上最偉大的劇集,另一部則是她今天主要介紹的,據說劇中描述的一個又一個尷尬場面,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會經歷到的。一起來聽吧👇最具代表性的是兩部美劇,《宋飛正傳》和《抑制熱情》 ,中文也翻作叫《消消氣》Curb Your Enthusiasm.《消消氣》第十季海報 《宋飛正傳》不用多介紹了,被稱作是電視史上最偉大的劇集,倒也不算言過其實。它講述了4個紐約年輕人的日常,4個人是朋友,脾氣各有各怪,都極自我極任性,甚至有些自私,都稱得上是巨嬰。
  • 《囧媽》:總講為你好的父母本質還是巨嬰,家長更需要「斷奶」
    3.孩子永遠是孩子呀在許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有人把這句話理解為父母對孩子永懷憐愛之心,但有的父母,卻把這句話用一輩子的時間貫徹到底。他們滲入孩子的人生,為孩子"出謀劃策",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這是對孩子的貶低,他們的眼中看不到孩子的成長。
  • 千與千尋,看湯婆婆的「巨嬰」寶寶如何成長為「真小孩」
    但上周的兩部電影《千與千尋》和《玩具總動員4》,卻為6月的尾聲增添了不少童真童趣的音符。而這兩部影片實在難說哪個更好,一動一靜,一悲一喜,相信無論你看哪一部,都會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軌跡。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千與千尋》,因為紅袋鼠想和大家聊一聊孩子的成長。
  • 將鬼舞辻無慘畫成巨嬰,你能猜出鱷魚老師此筆的真正寓意嗎?
    #變成巨嬰的鬼舞辻無慘被鬼殺隊的共同拖延戰術下,被升起的太陽活活照死,本是大快人心的一幕,但卻以鬼殺隊的慘烈狀況收尾,不僅被大家調侃成滅柱之刃,連本作主角灶門炭治郎都畫死了,這讓大部分粉絲無法接受,甚至有的粉絲都看自閉了,紛紛準備團購刀片給鱷魚寄過去。
  • 《千與千尋》的建築為什麼叫油屋?圖解油屋發現階級的頂端是巨嬰
    從2001年吉卜力工作室發布宮崎駿導演的《千與千尋》到現在,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 笑吧,分享武志紅《巨嬰國》序言的感受,看看巨嬰是什麼
    三看到這裡,我笑得直不起腰來,一口酒噴到屏幕上。這個行為不是表現的巨嬰?一切都要轉身,為自己找個藉口,也要以夢想為藉口。如果你有勇氣解構孝道,就應該解構孝道,相應地,你應該有承受社會攻擊的能力,不要像古代的小女子那樣玩夢。
  • 《溫室裡的加穗子》:「巨嬰」一代的背後
    不過按照劇情的發展,編劇遊川和彥有意將加穗子塑造成一個從一個「箱底女」到初嘗現實艱辛,不斷打怪升級的現代獨立女性。即便劇情是按照詼諧喜劇路線發展,並非諷刺現實,加穗子式的存在也並非憑空捏造。譬如中日韓這三個國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家庭結構突出強調父母的控制關係。在加穗子所處的家庭中,母親幾乎包辦了她衣食住行的一切事物,從準備便當到交通卡充值,以至於後來坐地鐵時加穗子甚至不知道如何充值。而我們雖然是一個典型的父權社會,但在家庭關係上,可以看到母權的色彩更濃,母親在家庭關係中的扮演的角色往往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