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奧斯卡除了那些關注度頗高的獎項和影片,最佳紀錄片獎也值得提一提。今年的獎項頒給了《徒手攀巖(Free Solo)》,與它一起同臺競技的作品覆蓋了少數族裔、極限運動、甚至恐怖主義下的傷痛歷史等政治、種族、文化議題,但這些社會問題類、調查性紀錄片卻沒一個比得過講述 「85後」加州青年Alex Honnold在無裝備情況下徵服「酋長巖(EI Captain)」的故事。
Alex Honnold。圖源網絡
位於Yosemite國家公園的酋長巖海拔有1000多米,要完全依賴自己的身體攀登這片光禿禿的花崗巖質地的大巖壁,只有上面半釐米寬的巖石縫隙凸起可以著力。在2017年,Alex用3小時56分鐘徵服了這一天塹,實現了「拿不到金牌就是死亡」的壯舉。
奧斯卡獎項的評選標準貴在連貫,一向兼顧文藝片與商業片的平衡。本片展現出不凡的紀錄片功底——聚焦極限山地運動的華裔美籍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和他的拍檔兼戀人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 (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聯合執導,本片實至名歸獲得今年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最佳紀錄片。劇情布線、音效優秀不必言說,這次歷時兩年多的拍攝過程本身就是一項極限運動。但最終支持本片獲得奧斯卡獎項的,還是背後的價值觀。
奧斯卡獲獎影片往往給我們一種連貫的期待:他們作出不平凡的選擇,卻和我們是一樣的人。本片除了展現極限運動勇攀巔峰、相信不可能的信仰光芒外,也包括了對人性、愛情、親情、事業的許多討論。
紀錄片拍攝過程。圖源網絡
Alex和這個世界的交流隔著壁壘,他並不是一個好勝或尋求關注度的人,甚至一開始選擇無保護攀巖,其實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找人做搭檔。在11歲第一次接觸到攀巖後,他的父母一直默默支持著孩子的愛好:爸爸在地面拉繩索做保護,媽媽準備好飯菜迎接他每周訓練歸來。但上了伯克利大學後,Alex的父母離婚,而後父親又不幸突發心臟病去世,於是成績優異的Alex選擇了直接從加州伯克利大學退學,進行一場孤獨的旅行,攀巖成了困境的出口。
不誇張地說,每天都有人問「Alex Honnold死了嗎?」Alex大部分玩無保護獨攀的運動員朋友都去世了,他對死亡是有清楚認識的,卻選擇了讓畏懼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看Alex攀登有這麼一種美感:純粹、專注,因為無法融入平靜的生活寧可選擇死亡的恐懼。
因為有一雙大大的、乾乾淨淨的眼睛,Alex的外號叫做Bambi(小鹿斑比)。他不是「聰明」人,女友對他的事業缺少理解,對買房有更濃厚興趣;他也害怕死亡,第一次嘗試時,在眾目睽睽的壓力之下選擇了放棄;他還有點傻,影片播出後看到觀眾們在電影院裡嚇得直捂眼睛,Alex整個人高興壞了;但這部影片能夠贏得獎項,除了華裔導演、尖峰故事題材方面的考量外,確實延續了奧斯卡的一貫評價水準,給我們揭示並書寫了真實的生命體驗。
□胡雪純、Michele Travierso(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