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2021-12-29 情話十點半

文丨情話十點半

我在這裡,等風,也等你。

一個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擁有的東西再多,也永遠無法得到滿足。人生幸福的前提,首先是知福,其次是惜福,然後才是造福。

不知福的人,喜歡怨天尤人,總是悶悶不樂,幸福明明就在眼前,看到的卻只有事物消極的一面。不知福,你永遠無法切實感受到幸福。

珍惜擁有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後,才開始後悔。我們總是容易想著未曾擁有的,而忽視了本能抓在手中的,這樣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在做到了知福和惜福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努力擁有更多的美好。人生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付出過努力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一個幸福的人,有一雙發現美好的眼睛,不會輕易讓幸福從自己身邊溜走,也懂得如何為自己創造幸福,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幸福來源於日常生活

幸福的來臨,不一定要驚天動地,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也能給你的心靈帶來滿足。能夠和朋友一起聊聊天,能夠買到一件期待已久的東西,也能讓你感到幸福。

對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幸福離你也會更近。看一部有趣的電影,讀一本好書,聽一首悅耳的歌,能充實你的精神世界,給你帶來快樂。

在這個美麗的世界,幸福其實很簡單。盛開的花朵,涼爽的微風,湛藍的天空,一個知福的人,能夠從大自然的慷慨中感到喜悅。

珍惜日常生活中美好的點滴,幸福的感覺是從生活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很多時候,快樂更多取決於你的心態,而不僅僅依賴於外界環境。

珍惜你生活中美好的瞬間,你愛的人為你用心做的一頓飯,路人對你的一個微笑,就是這些細小的事,構成了你精彩的生活。

多關心一下身邊的人

趁你愛的人還在身邊時,將你的愛傳達給他們。被人愛著卻不知福,會給你的生命留下遺憾。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能夠同行的時光。

學會感恩,感受別人對你的好。一個人會主動考慮你的感受,會不求回報地幫助你,這就是一種幸福,值得讓你心懷感激。

能夠有人在你難過時,陪在你身邊,就不要輕易讓他離開。我們總是忽視了身邊的人的關心,身在福中卻不知福,明明被人愛著,卻還是感到孤獨。

珍惜每一段緣分,有人可能一直在為你默默付出著,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多關心一下身邊的人,因為有了他們的陪伴,才有了現在的你。

不要吝嗇你的愛,也不要羞於表達,給了你幸福的人,也值得你真心相待,愛你的人也渴望得到回應。不懂得珍惜的人,身邊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為可以實現的幸福而努力

你要學會為自己創造幸福,定下一些可以實現的目標,為之付出,努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當你的目標達成時,你也會從中感受到幸福。

造福其實並不難,有時不妨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可以偶爾獎勵自己一頓,平時可能捨不得吃的美食,獎勵一下努力生活的你。

適當的欲望,可以成為你創造幸福的動機,讓你有一個努力奮鬥的方向。但欲望太多,也會讓你迷失自我,追求幸福也應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在人生中,學會創造幸福一樣很重要。心中有期待,讓你踏上追求幸福的道路,而付出得越多,在實現夢想的那一刻也會越滿足。

人生前進的路上,離不開知福、惜福和造福。我們都希望能夠擁有幸福的一生,而這取決於我們的態度和所作所為。

我曾讀到過這樣的一段話:「幸福來自生活中的彩蛋,來自生活的留白」。這句話也讓我感受頗深,或許這就算是幸福之路。

總結:

知福和惜福,讓你不會錯過生活的彩蛋,能注意到生活的繽紛與美麗。同時,也會讓你懂得從空閒的時間裡,體會舒適與放鬆帶來的幸福。

造福,讓你會去為生活創造彩蛋,為自己製造精彩。同時,也讓你明白,不能把自己逼得太緊,那樣反倒會適得其反,讓你活得很累,錯過幸福。

不要只想著造福,卻不知道知福、惜福,這樣做就本末倒置了。只知道造福的人,最後可能什麼也無法抓住,到頭來一無所有。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知福、惜福就已經能讓你活得很自在,在做到這兩點之後,造福則是錦上添花,豐富你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知福、惜福、再造福,才是富有的人生
    "學佛不要求佛,要學習佛陀的人格——大慈大悲、大智慧和大勇氣。"當小烏鴉的父母年老體衰,不能再覓食的時候,小烏鴉就四處尋找食物,回巢後嘴對嘴地餵到父母口中,一直到老烏鴉死亡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而喜鵲則跟烏鴉完全不同,喜鵲的身體花花綠綠的,穿得特別漂亮,而且它經常給人帶來好消息,所以人們都很喜歡它,可是喜鵲卻是一種忘恩負義的動物。小喜鵲長大後會把父母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出來,活活害死自己的父母。
  • 惜福即是有福人
    今天談談: 惜福即是有福人 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廣結善緣是作福,惜時惜人是惜福;家財殷厚是有福,節省儉約是惜福;寬宏大量是有福,尖酸苛刻是消福;持戒布施是修福,犯戒慳吝是損福…… 作福,可謂「創業」;惜福,即是「守業」
  • 立時知福惜福,以勇猛精進的大無畏精神,去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再之,悟道之後,也並不是就此沒事可幹,而是更要永無退失,「善自護持」,古人所謂悟道之後方修道,值得深思。志勤禪師悟道之後,開始接眾。一次,一個學僧問他:「怎樣才能出離生老病死?」志勤回答:「青山元(原)不動,浮雲任去來。」原來,志勤禪師所說的青山不動,就好比平時參究的不動自性,只要自性不動,那麼聽憑你煩惱生死,猶如浮雲自來自去,於我則一無掛礙。
  • 福從何處來?看看三位高僧惜福故事就懂了
    佛教中有詞曰:福報、福德、福慧。福從何處來?從惜福中。這惜福,就是儉。 祖師大德都持儉,更教誨僧俗如此。 一、印光大師的節儉惜福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
  • 莫將福報換吃穿!歷代高僧大德們,如何惜福!
    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
  • 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
  • 宣化上人的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 每個人命裡的福報,其實都是有定數的
    師父說:吃苦乃是了苦,享福實為消福。俗話說:吃虧是福。吃虧是暫時的,不會吃虧到底,最終會轉化成福報。珍惜福報的人,福德的源泉才不會斷絕。惜福與造福同等重要,千萬不要將自己的福報享盡,每個人的福報可是有定數的。佛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 蓮香淡淡 | 惜福不是少福,惜福者常享高壽
    她之所以那樣儉樸,不全然是經濟的原因,而是她認為人應該「惜福」。她不許家裡有什麼剩菜剩飯,因此到了晚年她還時常撿菜湯,把菜盤裡剩的菜湯端起來喝掉而不顧子女的勸阻。她也要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甚至有米粒落到地上,她也撿起來吃。除了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紙,要丟棄的書籍、簿本、紙張,絕不與汙穢垃圾混在一起,須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燒。
  • 知足心富 留福後世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要感恩,臺灣很平安,因為臺灣很多很多都是善心,都在造福人群,疼惜地球的好人。
  • 四位當代高僧惜福的事跡!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運」。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的樂果,享受福報。
  • 智海擷珍 | 四位高僧的惜福事跡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運」。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的樂果,享受福報。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
    有時候,我們看別人過得很愜意、很舒適,甚至有點兒妒忌和怨恨,但嗔恚是沒有用的,那是人家自己積攢而來的福報,別人有福,自己無福,我們要做的是深刻反思自己,而不是盲目地羨慕和嫉妒。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再強求也是徒勞。佛說,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報終究會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的樂果,享受福報。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
    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
  • 看看四位高僧惜福的故事
    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你們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裡。如果現在不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 佛教:人的福報,確有定數
    這一輩子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帶著過去的福祿、福報過來的,都是有定數的。如果你一直都在透支你的福報,早晚有一天會用盡的時候,福報用盡體現在你身上的就是諸事不順。每一個有生命的眾生,一生能吃能用的一切,都源於前世福報,福報盡則命終。因此,要積福惜福。一個人有多少福報,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的皓首也。
  • 子女的福報,都跟你有關係!一看便知!【早課】第619期
    父母惜福,子女自然福報綿長;父母作惡,定會為子女招來禍患。千萬不要在無意間,折損了孩子的福報!古時候,有個富商喜得麟子,算命先生說,孩子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富商喜不自勝。於是,孩子滿月時,富商大擺酒席,殺雞宰羊無數,宴請四方來客。平日裡更是對孩子極盡奢華,錦衣玉食不在話下。然而,孩子剛剛2歲半就不幸夭折了。富商心灰意冷,痛罵算命先生。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我們有多大的福氣?
    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