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暑期溽熱,懶怠動彈。泡上一杯釅茶探頭看看窗外的烈日,想逛茶城的心便即收了。
遙望朋友圈景況,茶城裡不只茶客前往閒坐的少了,好多店也暫時關門歇業,茶人們出去遊山玩水,茶山的山,景致不是一般好,再不然去橫店曬茉莉花,順便窨制一款花茶發回來,滿屏的香氣溢出來,叫人直咽口水。
微信諮詢二三茶人得知,茶山上如今也清寂了許多,畢竟春茶季是茶事的重頭戲,春茶的好,你我都懂,然而,夏茶正當時令,你可懂得?
盛夏狂生長,不採白不採
「其實每種茶葉都有夏茶,理論上也都可以採摘夏茶。」 河南省茶葉商會常務副會長李學昌說,拿河南本土的信陽毛尖來說,做夏茶的很少,品質跟春茶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賣不上價。
行知茶文化講習所創辦人馬哲峰說,茶樹的生長,只要溫度溼度夠,茶芽就一直在萌出,而且夏季溫度高,生長速度快,只要採摘跟得上,夏茶可以產量更大。
而茶葉生長速度快,鮮葉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含量高,導致夏茶的苦澀味就比較重,幹茶看上去也比較黑,不及春茶的品飲體驗好。
信陽市茶葉協會秘書長張久謙說,夏茶其實也分等級,有單芽的有芽葉的,在信陽茶區「單芽賣到兩三百三四百一斤」。
夏茶原料,要啥做啥
春茶品清鮮,夏季的茶葉原料,更多的被加工成其他茶類。
「做紅茶、花茶比較多,白茶、黑茶、青茶都有,不同企業按自己的銷路和產品需求來。」張久謙說,這些年當地政府和產業辦一直在引導,引進一些外地茶企,豐富當地的加工品類,「效果正在慢慢顯現」。這些信陽毛尖以外的茶類,應市場需求而生,倒常常是銷路不錯,讓以往純靠春茶獲得收益的信陽茶農有了新的出路。
相比信陽毛尖對原料要求的精細,這些茶類對原料的需求相對寬鬆,夏秋茶原料剛好適用。
內銷市場走名優茶路線,夏茶非主流
然而信陽毛尖的夏茶終究不是市場主流,茶農的收入主要來自春茶一季。「信陽毛尖採摘季從3月底持續到4月底,一個月而已,從5月到9月,還會做一點夏秋茶。」馬哲峰說,春茶產值高,茶農為了搶收,會花錢僱一些採茶工,夏茶利潤低,僱人就不划算了,都是自己採,「能採多少採多少,賣一點是一點,進入10月就不採了」。
「夏茶的市場定位,其實受兩個因素限制——生產端限制和銷路限制。信陽當地龍頭茶企帶動力量不足,農戶零散生產經營為主,而夏秋茶走量,這種產業現狀,品質好價格高的名優春茶市場為主流是必然的。」馬哲峰分析。
其實信陽當地也有靠夏秋茶行走市場的茶企,當地規模最大的一家茶企盧氏茶業,就是主要加工夏秋茶原料,做大宗綠茶、紅茶外銷到非洲、美洲。
同樣生產毛尖的四川地區,緯度低,茶季長,都勻毛尖一年採春夏秋三季,只要茶園裡長,茶農就只管採,從2月採到9月10月。一是農業大戶多,可以實現規模化,再一個四川的採工便宜,一人一天25塊,相比信陽這邊一人一天100多,成本要低幾倍。
打開消費市場,有量還得有好價
多位行業專家從產業角度發言,國內年茶產量260萬噸,相比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是過剩的。去庫存的出路,惟有開發消費市場。
從這個角度,生產環節的規模化集約式升級,才能使產品價格降低到更大人群可以日常消費的程度,譬如工業化生產的某國際知名紅茶,「品質穩定,足夠便宜,才可以真正打開消費市場。」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