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唐代的繼嗣制度,何以維繫?

2020-12-22 欣蘭說史

嗚呼!世道衰,人倫壞,而親疏之理反其常,幹戈起於骨肉,異類合為父子。——歐陽修《新唐書·義兒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古便為中國人所信奉,香火接續、子嗣興盛,成為了中國傳統家族社會延存與發展之重要目的,唐人也不例外。那麼何謂繼嗣呢?事實上就是指就沒有子嗣的家庭,收養兒子,為其家庭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也是一種對於沒有繼承人的家庭的一種補救的措施。繼嗣的法律規定最開始出現在唐律裡面,而繼嗣制度是在唐代漸漸發展完善起來的。

為何會出現繼嗣制度?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是實行宗祧繼承。也就是由嫡長子繼承為主的一種繼承制度,而庶子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財產。一般說來,嫡長子繼承本位宗祧,其他的庶子就不斷地另立宗祧。但如果一個家族沒有兒子,那麼就只能通過立嗣的方式來延續香火。當然繼嗣的情況也是比較複雜的。有的是因為成年卻沒有結婚,有的娶了妻子卻沒有生下孩子,有的是孩子已經去世了等,這些情況都是唐代的繼嗣制度發展起來的原因。

首先說男子成年未婚,這是是造成無子的一個原因。未成年而未婚?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因男子成年早卒而未娶,是促使上層社會的家庭無子立嗣的主要原因。而在民間,特別是貧困之家,更多的是因經濟狀況窘迫而無力娶妻,所以沒有子嗣可以傳承香火。另外,因惡疾未能娶者亦有之,如「(黃)廷壽病瘋喪心未娶。」但是在中國,沒有子嗣無疑是最大的痛苦,因此為未娶無子者選定後嗣成為必不可少的事情。一般來說,由父母或家族尊長為早亡未娶者選立同宗昭穆相當之人為其嗣子,當然成年未婚男子有為自己立嗣子的權利。

其次,娶妻未生子。這種情況較為複雜。夫婦俱在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真的沒有辦法孕育子嗣,是不會繼嗣的。立嗣的目的為了繼承夫家的宗祧,若男子健在,立嗣由夫,這也是中國傳統的「以夫為天」思想的一種體現。第二種情況,夫亡妻在,即丈夫早喪無子,如果妻子守節不嫁,便可依法承分財產,在唐宋時期強調以財產為依託的立嗣問題上,妻子有了財產的支配權,自然有了了為丈夫立嗣子的權利。妻子為丈夫立嗣,稱「立繼」。 第三種情況,即夫妻雙亡,這樣的家庭是被稱為絕戶之家。在戶絕的情況下,如果祖父母或父母仍在世,也要為其立嗣。雖然是為亡子立嗣,但同時也是為自己延續香火。

最後,生子死亡。也就說夫妻婚後生子,但不幸夭折的,往往也得立嗣。無論是為何立嗣,最後的目的都是為沒有子嗣的家族延續香火。

立何人為嗣?

那麼接下來可能我們會問,什麼樣的人可以立為嗣子呢?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嗣子的。如根據不同標準,唐代繼嗣制度其實也是可以分為很多類型的。但歸根結底只存在兩種類型:即異姓養子和同姓養子。以異姓養子為例,其中包含了藩鎮養子、宦官養子乃至平民養子等諸多類型。雖此類型多變,但他們同屬異姓養子。再如同姓養子又可分為(昭穆相當)的養子與(昭穆不當)的養子,前一種為唐代繼嗣制度最為普遍的現象,而後者則屬於特例。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兩種類型?中國人向來注重血緣關係,尤其是血緣關係中的昭穆關係,二昭穆關係其實就是宗族的輩分。根據唐律,「無子,聽養同宗昭穆相當者」。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忌諱立異姓為後。所以總的來說同姓養子更多。但在民間,立嗣既有法律規定的約束,亦有民間習俗與倫常的考慮,法與禮俗常常交織在一起。

現在我們常說「養兒防老」,在唐代亦是如此。立嗣的目的跟我們現在相差不大,主要包括生養死葬、家族延續以及財產繼承等方面。以立嗣為主要目的的收養關係一經確立後,養父母與嗣子之間便產生了一種法律擬制的家庭關係,嗣子如親生兒子一樣享受相同的權利和承擔同等的義務。

結語

立嗣最根本的目的在於為因各種原因無法孕育後代的家庭選立男性後代,以保證宗族的延續和祖先祭祀不絕。繼嗣制度也因此成為家庭宗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較為繁榮的唐代,對嗣子的選定也相對靈活,除立同宗昭穆相當者,嗣子還可來自同宗昭穆不相當之人、異姓親屬和異姓非親屬等。唐代社會對立嗣的重視與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項制度的變革離不開的。

參考資料:

《中國繼承制度史》

《唐宋時期的立嗣繼產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著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先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就是舜娶了妻子,但是卻沒有告訴他的母親,娶妻是人生大事,卻不告訴母親。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首先,我們探討什麼是孝,以及孝的目的和意義,然後再進一步探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卻是一句非常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話,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它的意思是:不孝順有多種表現形式,但不生養後代是最嚴重的一種。不生娃就是不孝,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解釋的吧?然而,這或許與孟子的本意差之千裡。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誤解,又與孔子的一句話分不開,即:「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一小兒:做符合國情的事,有原則,也不在原則上吊死。 桃花:源主好有深度噢~桃林:花痴! 旁白:今天不是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旁白的旁白:你好煩耶!要不提醒,也許他倆就一直聊電影了呢! 另小兒:話說為啥選這麼個題目?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來是這個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一種。」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無論是電視劇裡,還是生活中,多少家長用這句話來催兒女趕緊生小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的意思也非常簡單,說的就是古代人不孝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娶妻生子,則是最不孝的行為。那麼我們知道沒有後代是不孝的行為之一,另外兩種不孝的行為究竟又是指什麼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不過,說到不孝,按照印象中儒家思想的看法,最大的不孝還不是拒絕贍養老人,而是「無後」,也就是說沒有後代。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讓儒家思想充滿了爭議,合著是把女人當生育機器啊?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的兩個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千多年來人們都理解錯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現在經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種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為二和為三又是什麼?
    人人都有個性,一男一女想嚴絲合縫的湊在一起過日子實在是不容易。於是大男大女越來越多。家裡長輩看著干著急,掛在嘴邊的話一定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然是不孝有三,那為什麼只說這個「為大」的,「為二」的和「為三」的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文·段宏剛 可以說,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被人們誤解了2000多年的一句名言,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執迷不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孝是什麼你知道嗎?能說一個算博學
    電視劇和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眾的理解是:不孝順的事有三個,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順。這句話真是這樣理解的嗎?如此通俗易懂,真是它本來面目嗎?電視劇和書中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個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是出自孟子所說的,記載於《孟子離婁上》一書,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