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視頻:善人的基礎,才能有聖人的成就

2020-12-24 持蓮手釋夢

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最為分裂的時段,卻也是我們熾盛文明的始端,百家爭鳴的時代,而與我們互相接壤的古印度,兩千五百多年前,按我們的時間所計算,大概是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

那個時候,我們的文明始祖,老子李耳,孔子孔丘以及其它聖人也在不同的國度宣講他們的大道之路。

喬達摩·悉達多,對於佛教信仰人士,並不陌生,也是偉大的聖者,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教的創始人,誕生於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

當時的古印度北部,十六國爭霸,他的部落受到嚴重侵略,回想我國跟其同時期的春秋戰國,亦也是七國分裂,生靈塗炭的時候,不約而同都在其國度誕生了聖人,而不是君主,這其中亦也有深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緩和戰爭帶來的悲苦,降低各帝王的私慾之心,不要輕易挑起戰爭,各有各的因緣,以及需要調解的不同根基的眾生。

悉達多的出生無疑也是整個世界的福音,我看過國內拍攝的關於悉達多成就大道一生的電影,也看過印度拍攝的電視劇《佛陀》,都是根據悉達多真實的經歷拍攝而成的,當時看完頗為震動,特別是到最後,都有一瞬間的淚眼婆娑。

從一個宗教而言,他是一個偉大的聖者,引領所有信仰他的人成就菩提大道,對於其他的人而言,他是明燈,走向世間幸福彼岸的引導者,現在有大多數人將他歸為宗教文化,但其實不僅僅如此,他的教義,他的舉動,他的思想,都能導向我們世間的一切向善之路,所以不應該只是宗教信仰者所存在的一個精神領袖,更應是所有希望獲得幸福生活人群的榜樣。

記得電影最後的一橋橋段,當時已經覺悟成佛陀的悉達多,他在一石頭床上,鮮花從天而降,面臨生命涅槃的一刻,依舊孜孜不倦地教導他的弟子和信徒,傳授生命的無常,輪迴的苦痛,並在口中說道,「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之後,慈目微合,含笑而去,那種悲憫眾生,不限階級,不分貴賤,同等慈愛的力量,足以撼動那個時代的人,也足以感化現在的人,這或許也是佛教宗教文化的一個博大含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一個最具體的人物體現。

從悉達多一生的道路,自己生長於貴族後裔之中,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用之不完的金銀珠寶,可是面對眼前種種落魄的眾生,油然而生各種思慮,很多人都說佛陀無欲無求,但如果要說一個有欲有求的事情,那必然是讓所有人都可以過上圓滿幸福的世間生活,之後脫離生死之苦,這種大悲願力攝受任何一人,無有分別。

面對今天,我們一個食慾、嗜情的時代,一個隨著時代潮流變更的人格文化,其實質理念已逝,汙穢式的「個性」趨勢正在無限制地漫延,人類正以自我摧毀的方式給自己挖坑。現在的個性不是張揚,而是宣揚,是肆虐。

毫無節制的所謂放縱自己的思想,沉浸於縱情聲色的燈紅酒綠裡面,或許會說這是一個幸福

的時代,一個沒有硝煙的時代,因此,我們有資本追求生活的質量,可那些戰爭的年代,不同思潮的思想激烈碰撞,是為了孕育更好的方法去締造更完善的生活,創造出更燦爛的文明,讓後代依此而行能獲得安逸的一生。

而現在大多的思想碰撞,是為了一己私慾,為了那一點點可悲的利益,沒有人管思想,所以才任由糜爛的人群到處泛濫,大多數時候,他們最大的悲哀是不能入土為安,總要暴屍街頭。

如若今時今日之世道,我們也許做不到悉達多聖者那般廣大的博愛,但從悉達多最後說的這簡單的幾個身口意行慈的概念,我們的身體能少一點無謂的碰撞,口中少一些刺痛的言語,多一點慈愛的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的態度,聖人的時代,因為戰爭原因,大多數人流離失所,遭人蹂躪,現在的人,因為彼此的不待見,輕易動手,迫害的是彼此的身體,殘殺的是心靈本原的慈愛,對各種弱勢的視而不見,或者用自己的身體做各種欺詐行為,是幹擾社會的平衡。

以「身」作則,就是以不破壞社會的良性秩序,維護國家的正常發展為原則;以「口」為德,便是要懂得權衡,不逞口舌之快,口有道德,心有溫暖;用「意」常善,是不過多貪婪不屬於自己的事物,不過多在內心產生嗔恨,不痴迷於惡性的事物,那樣才能清楚分別善惡。

宗教常說解脫,這個對於信仰的人都是最終追求的大道,或許我們無法深入更深層次的宗教含義,但如若能做到聖人的千萬分之一,我們便能在這個紅塵世間解脫一切假醜惡,獲得生活的真善美。

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聖人只是不存在的一種宗教文化,還有一些無神論者,可為何我們不去看這些背後的意義呢?他們之所以可以稱呼為神佛,那是他們無畏的精神,聖潔的靈魂,潔淨無瑕的心靈所造就,我們可以不是宗教信仰者,可以是無神論者,但我們不能不是一個善人,更不能否定唯有善人的基礎,才能有聖人的成就!

相關焦點

  •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簡介
    西藏密宗儀規認為修行人僅僅依靠念誦咒語和觀想曼陀羅,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需要五禪定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此唐卡即表現藏傳佛教金剛界(vajradhatu)五智如來,能夠成就五種智能和提供冥想的五位佛。 此唐卡中央為大日如來(Vairocana),又作毗盧遮那佛。法身裝束,膚白色,雙手胸前作講經印。代表清淨人的痴心之毒,將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慧。
  • 五方佛一覽表,常拜五方佛多福祿智慧
    一些遼金時期的古剎大寺,在大雄寶殿或毗盧殿內供奉五佛或七佛為殿內主尊,如大同華嚴寺、泉州開元寺、北京法源寺都供奉密宗五方佛,而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交城玄中寺則供過去七佛。關於七佛的布置較為少見,這裡對於相對比較常見的五佛略加解釋。
  • 五方佛: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
    在佛教密宗裡,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密教以五智配於五佛,稱為五智如來。此土之佛賦有光榮,乃因他具有成就正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第三佛土之本尊是寶生如來。寶的意思是寶貴,生的意思是寶貴之源。北方不空成就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佛身顏色:綠色,代表意義:一切成就,淨土名號:勝業淨土,所轉煩惱:嫉妒,所淨五蘊:行蘊,所成佛智:成所作智。
  • 達如師父解密五方佛變幻的五大金剛明王
    不動明王毗盧佛,降三世是阿閦佛,軍荼利是寶生佛,大威德是彌陀佛,金剛藥叉不空佛,恭敬敬禮五方佛,五大明王降諸魔,我今恭敬願頂禮
  • 佛教中的「婆娑三聖」和「五方佛」,分別指的是誰,你知道嗎?
    而與婆娑世界牽絆最深的佛教三位尊者便被成為婆娑三聖,即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地藏王菩薩以及觀世音菩薩為輔的三位神佛,也不怪人們這樣稱之,他們確實是在民間普及程度較高的幾位呢。婆娑三聖之釋迦牟尼佛。釋教牟尼佛是佛教的創立者,在佛教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修現在時的佛陀,所以他也是三世佛中的現在佛。
  • 明王與佛是什麼關係?佛為何會有忿怒相?
    民間戲說:「佛都有火。」這裡的「火」,不是指「香火」,而是「怒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忿怒相,謂之「明王」,又作「忿怒尊」,乃是佛三身中的教令輪身。為教化剛強難度的眾生,佛以大慈悲心,現忿怒之相,以破除眾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一、大日如來·不動明王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於五方佛的中央。
  • 道德經精義: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然而善人初不自知也,善人渾忘物我,故不善者感之而尊為師。 善人亦不自滿也,見不善人,善人即以之為資,見善則從,不善則改——善人所由益進於善而至於美大化神之域焉。
  • 劉餘莉:「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弟子規》中說:「流俗眾,仁者稀。」因此,聖賢人難遇知音、寂寞寥然也在所難免,畢竟境界相近者才能惺惺相惜。就如至聖先師孔夫子,周遊列國,無非是為了找到能夠認識並推廣其智慧學說的「明君」,解民眾於倒懸,救國家於水火,拯天下於陷溺。此時,如果能夠得遇聖君,其結果必然是「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這位「明君」也一定因重用孔子創下一代輝煌盛世而載入史冊,人類歷史甚至也要因他而改寫。
  • 劉善人:信心就是戰勝的絕症基礎!為百姓解除病苦,治癒了無數的患者
    劉老師:家庭倫理道德與疾病的關係得病原因 好病步驟 轉發功德無量【視頻一定要看】信心是治病的基礎!我們千萬不能小看這個「信」字,往往,只要有這個「信」在,很多病就能好。王善人回答:「注《金剛經》的和講《金剛經》的都未必能成佛,行《金剛經》的人能成佛。」這一句話說得神童伸起了大拇指,說:「不愧大家說您是聖人,真夠聖人資格!我走遍了東西方。沒有人能答上我這句話,唯獨王先生您能答上。」2002年,我在長春講課,課後與一位教授和四位博士一起座淡。
  •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聖人不動心、不動念,其德心無為而民自化,這與執左契其意相同💦故曰「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由聖人推其義而知,🍒人最貴於有德,厚德在身,猶如人之執左契,☀️我不求於人,而人卻來合我🔥這就是「司契」的真義。故言「有德司契」。「司」者,主也。
  • 《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密義疏
    原文連結如下:《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之後,因為覺得經文距離今天較遠,讀誦與理解都有一定困難,所以又稍稍作了一些解讀,於23日再次發布。這是指佛說法的常法,本經中佛所作的開示大部分屬於「待其請」,但其中也包括了部分內容屬於「無問自說」,如此處火災這一節。《妙法蓮華經玄義》卷6中對此解釋道:「聖人說法皆待請問,然亦為眾生作不請之師,故無問自說。又佛法難知,人無能問,若不自說,眾則不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為說何法,故無問自說,乃所以彰所說。」所以是因為此處所說的法有其特別的深意在。
  • 五方五老究竟都有誰?實力直逼三清四御,玉皇大帝也要給面子
    這麼看來,五方五老應該有多少人呢?在往期文章中,筆者對「五方五老」做了挨個的解讀,本篇,再對「五方五老」做個總結,並對每一方的人數進行一個統計:一,在西牛賀洲的是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這第一方有多少人呢?西遊記第100回對靈山佛教的編製做了個名單。其中,佛的編制有48位:1. 燃燈上古佛。2藥師琉璃光王佛。3釋迦牟尼佛。4過去未來現在佛。5清淨喜佛。6毗盧屍佛。7寶幢王佛。8彌勒尊佛。9阿彌陀佛。10無量壽佛。11接引歸真佛。12金剛不壞佛。13寶光佛。14龍尊王佛。15精進善佛。16寶月光佛。
  • 藏傳佛教五方五色財神有哪幾位?
    上次發文《中國民間傳說五路財神是哪幾位》有網友評論要筆者介紹一下藏傳佛教的五路財神,今天就應那位網友邀請講一下藏傳佛教的五位財神:白財神、綠財神、紅財神、黃財神、黑財神。補充一下上篇講財神的文章,其實財神掌管不單指金錢的財富,還包括身體健康、精神上的財富。
  • 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於一個成就者來說,能夠發現自己起心動念剎那間的誤謬、貪愛,這個叫智慧。那麼對於一個究竟涅槃者來說,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他的智慧就是眾生的煩惱。我們凡夫心中的每一個煩惱,對於他來說就是智慧,為什麼呢?因為有煩惱才會有菩提嘛。通過真理,通過究竟的的智慧,解開了我們眾生的煩惱,這條對應煩惱之路就是法門,就是究竟涅槃者給我們開的成就智慧的法門。
  • 佛界淨土有哪些?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界淨土有哪些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稱藥師佛,手下有大菩薩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以及眾多無量無數的菩薩。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那裡就有一個與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的極樂淨土。東方不動佛阿閦如來五方佛的佛界淨土。中央毗盧遮那佛的中央密嚴佛土。
  • 佛的智慧從哪裡來?佛為什麼有神通智慧?
    很多人懷疑佛的智慧是從哪來的?我們為什麼沒有佛的智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的智慧。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煩惱習性,佛都清楚。因為佛是過來人,他也做過凡夫,也生死輪迴過,凡夫的貪嗔痴都一樣。
  • 用心修佛才能如佛 境界做佛才能是佛
    我們每個修行的人,應該修行心靈的境界,提高素質和檔次,超越自己的凡心和心靈的感態,有如一切是一切的高層境界。尤其是修佛的弟子一定要用心修佛,提高心靈的境界和素質,改變人的觀點和概念,以及自私自利的狹隘之心,有一顆超凡脫俗的心才能走向修佛的境界。
  • 毗盧遮那佛簡介
    對它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解釋。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法相宗亦有三身說,只是名稱不同,他們把毗盧遮那佛作為自性身,以盧舍那佛為受用身,以釋迦佛為化身。華嚴宗則根據《華嚴經》認為毗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兩者只是譯名不同罷了。他們還認為此佛即《華嚴經》中所說的釋迦佛的報身淨土蓮華藏世界的教主。
  • 健全的心靈 ——易卜拉欣聖人的六大祈願
    祈禱對我們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功修、是有回賜的,無論真主應答祈禱與否。又說:「祈禱(都啊)是功修的精髓(大腦)。」        祈禱非常重要,會做祈禱更加重要。最好的祈禱是真主在《古蘭》教導的,特別是一些聖人做所做的祈禱。易卜拉欣是五位有決心的大聖之一,他之後出現的所有的聖人都是他的子孫後代,包括封印萬聖的至聖穆聖(祈主福安),因此他被稱為眾先知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