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這個被戲稱為最懂美食的節目從第一季播出後就保持著較高的水準,4月份終於回歸的《風味人間》第二季豆瓣評分獲得了9.4分的高分。
「跨越高山、河流和海洋,穿過晝夜、四季和三餐」。這個從美食方向去挖掘各地風土人情和美食的節目,講述了全球不同地域、膚色、文化等人群,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陳曉卿的《風味人間》鏡頭對準的無論是美食還是人,都能在細節之外讓人看到美食與人的連接,充滿了煙火氣。
還記得《風味人間》第一集出現的手抓肉、奶桶肉、火腿....馬桶肉,張力十足的油脂隨刀鋒處綻開,不由得挑動著我們的食慾。
在大洋彼岸的西班牙,火腿在吃法上以及製作方法有點不一樣,火腿切片師手起刀落,刀刃划過火腿被片成紅白相間,宛如一道藝術品。
《風味人間》除了美食鏡頭擁有無窮的張力,大多數人也許更喜歡看到每個地方美食背後的文化、故事,還記得第一季《山海之間》年輕漁民捕抓旗魚的過程。
漁民站在小船上,手握魚叉,迎風搖擺那矯健的身姿,流暢的動作,鏡頭外的我們看到這一段或許會為他捏一把汗,緊張。而我覺得他不是在捕魚,而是在探索大海的未知世界。
《風味人間2》一如既往的探索人與美食的聯結,雖然全球各地的人們對於食材的處理有著迥異的手法,但對於美食的熱愛卻是相同的。
「在風味星球上有一種味道,吸引人們深入險境。這種味道,穿過舌尖,給全身心傳遞著安全美好的信號。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牽動滋味江湖。我們在日常點滴的歡愉中,縹緲世事的況味裡,與甜一次又一次的相逢。」江蘇揚州的翡翠燒賣、西方的炸油圈、土耳其的巴格拉瓦、糖醋小排。從尼泊爾200米高的懸崖邊產出的崖蜜,到伊斯坦堡的甜品巴克拉瓦,從揚州熱氣騰騰的早茶千層油糕,到香港人愛喝的苦瓜湯帶來的一絲回甘。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人類尋找甜味,通過甜味獲得能量,獲得幸福感。
甜,發端於唇齒,在口舌處攪得風生水起,卻在心頭落得百轉千回。所有的勇氣、力量,以及漫長的信約、悲喜與起落,終成萬千滋味。
「它身披銳甲,霸道橫行,內裡卻軟玉溫香。從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到無數人跨越千年的創造。不管是經久不衰還是曇花一現,蟹的每一次亮相,總惹得江湖多事,風雲開闔。」蟹有千種,幻化出滋味無窮。北極圈內冰冷海域下的帝王蟹從入侵物種到擺上人類的餐桌,生食腿肉豐盈飽滿,炭烤增添焦香,白灼清甜潤口;威尼斯的軟殼蟹,浸入牛奶再裹上麵粉油炸,整隻吞食外酥內軟還有溫和的爆漿質感;美國切薩皮克灣將藍蟹肉與麵包糠、蛋黃醬等佐料混合烤製成馬裡蘭經典菜品蟹餅;而食鮮則是中國人的共識,少肉的水蟹也能在米粥的熬煮之中充分釋放鮮美的本質。「對蟹的追逐,雖然遠隔山海,卻不約而同」,對蟹的不同做法體現了人們對食物的不同態度,也反映出人們面對生活的萬千姿態和不同的性情。「在風味的大戲裡,醬,一人分飾兩角,時而是食物的調味劑,時而又是食物本身。從鹽的替代品,到不可替代的烹飪伴侶,可以簡單直率,也可以不著痕跡。它裡應外合,行蹤不定,卻經常被我們遺忘。讀懂了醬,我們才能真正洞悉人間風味的各種玄機,領略它的萬千變化。」醬,放之四海,便孕育出其獨一無二的味道,對此,每個民族皆有心得。醬,可以是食物本身,也可以是增添風味的調味品。世間食材萬千,蛋與卵在其中的地位卻十分獨特,以一己之力佔據一席之地。作為生命的最初形態,這是生命的初始形態,既較弱,又充滿能量,正如天地混沌未開。鯡魚籽、烏魚籽、蝦籽、雞蛋、鴨蛋,從遙遠的寒冷海域,到熱情的熱帶內陸,這一枚枚濃縮蒼穹傳奇的顆粒都成了餐桌上的奇蹟與日常,帶給人極致的味覺享受。
「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物;皮囊可藏,藏世上萬千風味。任何食材一旦披上腸衣,幾乎都能用相同的方式完成華麗轉身。尺寸隨意,豐儉由人。若不能吞吐萬象,何以魅惑人間。」歷史紀錄片 | 戰爭紀錄片 | 工程紀錄片 | 考古紀錄片
人文紀錄片 | 教育紀錄片 | 航拍紀錄片 | 生活紀錄片
美食紀錄片 | 旅行紀錄片 | 航拍紀錄片 | 獨立紀錄片
科幻紀錄片 | 宇宙紀錄片 | 健康紀錄片 | 文學紀錄片
自然生態紀錄片 | 動物紀錄片 | 恐龍紀錄片 | 社會紀錄片
體育紀錄片 | 戶外紀錄片 | 藝術紀錄片 | 環保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