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迄今為止,已經被翻譯成了60種語言,發行100多國家,全球累計銷量突破六千萬冊。
千萬讀者從中獲得許多生活啟示,無數名人大家讚賞這部小說。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他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伍爾夫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故事並不複雜,但毛姆卻用犀利的筆觸、暗諷的語言深度挖掘了生活各方面的問題。
他巧妙地利用主線牽扯出了許多其他的人物,以第一人稱的旁觀者身份客觀講述許多人的故事,讓讀者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不同的理念和生活原則,對比強烈,深受啟發。
其中,文中多次提到「幸福」。
那麼,是大宴賓客的斯特裡克蘭德太太,頂替別人而功成名就的亞力克醫生?
還是慘死無人之地的斯特裡克蘭德,勉強維生的醫生亞伯拉罕,遠航去孤島種樹的呂諾船長?
到底誰更幸福呢?毛姆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和思考:
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有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人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對社會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以及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
真正的幸福,不是因為別人能理解,在他們眼裡能看得到你的幸福,而是自己心裡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是否努力過,是否得到了。
活在別人眼裡的人
斯特裡克蘭德太太始始終為別人的評價而活。
在被拋棄之前,為了看起來幸福,總是衣著得體,舉止優雅,生活講究;被拋棄之後,為了不被人笑話,是因為自己魅力不夠,老公對自己徹底喪失興趣才離家出走,派人去威逼利誘丈夫,讓他回家;
無奈一人生活後,依然努力維持自己原有的身份。她真誠地告訴朋友,丈夫是被人別人勾引才出走,以得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不得已打字掙錢生活,卻告訴別人說自己這樣做只是興趣使然;
直到最後,她都沒有理解丈夫,也不明白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甚至不知道丈夫在遙遠的孤島上找到了真愛,有妻子有兒女有生活。
當「我」這本書出版時,世人還是會知道事實真相,她終究沒有活出別人眼中體面的樣子。
亞力克,是另一個不明白真正幸福的人。
優秀的亞伯拉罕一直在各方面勝他一籌,但因為亞伯拉罕放棄職位被他頂上,他才有了後來的金錢,美女妻子,爵位和來自社會的榮譽、尊重。
他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沾沾自喜,背地嘲笑亞伯拉罕看似悽慘的生活,並斷定亞伯拉罕是個沒有個性的人,「一個人竟然把自己的生活糟蹋成那樣,這實在是件令人很不舒服的事情」。
但他不知道,永遠也不太會知道,見到夢想中的「星辰大海」、內心寧靜詳和,以及在「自己最稱心如意的環境裡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會有怎樣的滿足感。
時間不停向前,時代潮流不斷變化,曾經被讚賞的,也許終會被拋棄。
如毛姆在文中評價詩人及詩歌時所說:
「說出這些壯懷激烈之詞的人還以為他們說出了多麼新奇的言論,殊不知,就連他們講話的腔調前人也用過千百次了,而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鐘擺搖過來、蕩過去,旅程總是重新開啟,它周而復始,永無終結。」
以社會的標準來定義自己的生活,以迎合社會來獲得認可的人,只做那個時的代大眾認為該做的事,而不是活出自己的想法,那麼那些他們曾欣欣樂道的榮譽及成就,可能幾十年後就一文不值,反而是那些有獨立思想的人和事,留下了痕跡,獲得了更大的認可。
活在自己心裡的人
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在四十七歲時,放棄自己已有的穩定生活,獨自前面巴黎畫畫。
他沒有大眾認可的顯而易見的藝術細胞或者繪畫天賦,也不了解任何繪畫技巧和理論,只是因為他聽到了自己內心對「美」的呼喚,他必須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態度和其中蘊藏的感情,畫畫就是他選定的方式。
他不在乎身體上的煎熬,窮困潦倒、風餐露宿、食不裹腹,也不在意精神上被社會批判,背信棄異、始亂終棄、不負責任,因為他所有做的以及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
社會意義層面上講,他是一個可惡的人,但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真正拋開了人類尋求同類認同的本性,抑制各種誘惑,克服各種困難,如朝聖者一般,一心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前行,直到抵達終點。
最後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在牆上創作出驚人之作之後,他命妻子燒毀了它,因為他確實活在自己心裡,他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一切真的忠於自己的內心。
「斯特裡克蘭德知道這是一幅傑作。他已經實現了他的藝術追求。他的生命已經完整無憾了。他創造了一個世界,並且目睹了它的美好。之後,在驕傲與蔑視一切的情緒中,他毀掉了……它。」
醫生亞伯拉罕,是另一位勇敢追夢的人。
天賦異稟、靦腆謙和的猶太青年,在醫學院以優異成續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並被順利安排進管理層,前途一片光明。
但一個偶然機會,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亞歷山大港的美好和魅力,心中受到啟發,一陣狂喜和奇妙的自由解脫之感之後,他毅然決然辭去了職位,留在亞歷山大港,追尋他想要的生活。
他因看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冥思苦想了半小時之後就毅然放棄了事業前途,因為當心靈有了意志,它是理性無法通曉的。」
遵從內心,他選擇了另一種不被世人理解的生活,也許是衝動,但他沒有後悔過,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體味到了幸福。
當然,並不是說追求財富以及更好的生活就是盲目從眾、不懂自己,或是遵從自己內心就要放棄財富,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說生活本身有它自己的意義。
除了社會教你該做的事,還有自己想做的事,以及終其一生想要達成的目標,至於實現方式,可以是出世,也可以是入世。毛姆在文中也給出了入世的例子。
呂諾船長,一個通過「勞動創造幸福」的人。
他結婚退役後,本打算在一塊小土地上安度餘生,卻因為律師出差錯破產。希望繼續有尊嚴地好好活下去,夫妻倆遠航去荒島開荒,決定憑自己的雙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制訂了自己的計劃。借錢買島,搭建房子,清理灌木叢,慢慢累積經驗,一步步把一個貧瘠的小島變成了一個種植園。
整個過程中,他們也經歷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各種煎熬,但始終辛勤勞作,沒有半點鬆懈。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上,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及生活該有的樣子。子女出生,夫妻倆傾盡全力教育好後代。
妻子教他們彈鋼琴和英語,丈夫教他們拉丁文和算術,所有人一起讀歷史。他們還教會了兩個孩子島上的生存技能,都會駕駛小艇,有高超的遊泳水平。
他白手起家做起了自己想要的事業,承擔責任教育好子女後代,堅持用善意回饋社會,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他是斯特裡克蘭德在島上的首位仰慕者,購買了大量畫作,一方面感受到其中的美,另一方面出於同情理解斯特裡克蘭德),並為社會創造了「美」(在荒島上種椰子樹,充分利用資源,並整理得很美)。
他想要的就是這樣的生活,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他得到了,他真實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和斯特裡克蘭德一樣。
「從我自身的角度來講,我也是一名藝術家。我意識到在我的內心深處,也有激勵著斯特裡克蘭德的那種欲望。只不過,他實現理想的媒介是繪畫,而我的媒介則是生活。」
寫在最後,
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並克服各種困難為之努力,這個過程中就會有滿滿的幸福感。
想要平靜生活,就收起浮躁不安的心,接受現實,為自己創造出想要的平靜;想要過刺激的人生,就準備好接受各種批評,放棄名利上的成果,放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想要有深度的人生,就清空雜念專注於自己的領域,犧牲別人能擁有幸福,深耕自己的精神土地。
怎樣都可以幸福,只要你聽到了內心的聲音,並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