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幸福,不因為別人能懂,而是因為自己明白

2020-12-27 樂天誠ZJL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迄今為止,已經被翻譯成了60種語言,發行100多國家,全球累計銷量突破六千萬冊。

千萬讀者從中獲得許多生活啟示,無數名人大家讚賞這部小說。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他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伍爾夫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上高聳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徹底解體」。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故事並不複雜,但毛姆卻用犀利的筆觸、暗諷的語言深度挖掘了生活各方面的問題。

他巧妙地利用主線牽扯出了許多其他的人物,以第一人稱的旁觀者身份客觀講述許多人的故事,讓讀者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不同的理念和生活原則,對比強烈,深受啟發。

其中,文中多次提到「幸福」。

那麼,是大宴賓客的斯特裡克蘭德太太,頂替別人而功成名就的亞力克醫生?

還是慘死無人之地的斯特裡克蘭德,勉強維生的醫生亞伯拉罕,遠航去孤島種樹的呂諾船長?

到底誰更幸福呢?毛姆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和思考:

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有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人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對社會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以及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要求。」

真正的幸福,不是因為別人能理解,在他們眼裡能看得到你的幸福,而是自己心裡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是否努力過,是否得到了。

活在別人眼裡的人

斯特裡克蘭德太太始始終為別人的評價而活。

在被拋棄之前,為了看起來幸福,總是衣著得體,舉止優雅,生活講究;被拋棄之後,為了不被人笑話,是因為自己魅力不夠,老公對自己徹底喪失興趣才離家出走,派人去威逼利誘丈夫,讓他回家;

無奈一人生活後,依然努力維持自己原有的身份。她真誠地告訴朋友,丈夫是被人別人勾引才出走,以得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不得已打字掙錢生活,卻告訴別人說自己這樣做只是興趣使然;

直到最後,她都沒有理解丈夫,也不明白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甚至不知道丈夫在遙遠的孤島上找到了真愛,有妻子有兒女有生活。

當「我」這本書出版時,世人還是會知道事實真相,她終究沒有活出別人眼中體面的樣子。

亞力克,是另一個不明白真正幸福的人。

優秀的亞伯拉罕一直在各方面勝他一籌,但因為亞伯拉罕放棄職位被他頂上,他才有了後來的金錢,美女妻子,爵位和來自社會的榮譽、尊重。

他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沾沾自喜,背地嘲笑亞伯拉罕看似悽慘的生活,並斷定亞伯拉罕是個沒有個性的人,「一個人竟然把自己的生活糟蹋成那樣,這實在是件令人很不舒服的事情」。

但他不知道,永遠也不太會知道,見到夢想中的「星辰大海」、內心寧靜詳和,以及在「自己最稱心如意的環境裡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會有怎樣的滿足感。

時間不停向前,時代潮流不斷變化,曾經被讚賞的,也許終會被拋棄。

如毛姆在文中評價詩人及詩歌時所說:

「說出這些壯懷激烈之詞的人還以為他們說出了多麼新奇的言論,殊不知,就連他們講話的腔調前人也用過千百次了,而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鐘擺搖過來、蕩過去,旅程總是重新開啟,它周而復始,永無終結。」

以社會的標準來定義自己的生活,以迎合社會來獲得認可的人,只做那個時的代大眾認為該做的事,而不是活出自己的想法,那麼那些他們曾欣欣樂道的榮譽及成就,可能幾十年後就一文不值,反而是那些有獨立思想的人和事,留下了痕跡,獲得了更大的認可。

活在自己心裡的人

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在四十七歲時,放棄自己已有的穩定生活,獨自前面巴黎畫畫。

他沒有大眾認可的顯而易見的藝術細胞或者繪畫天賦,也不了解任何繪畫技巧和理論,只是因為他聽到了自己內心對「美」的呼喚,他必須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態度和其中蘊藏的感情,畫畫就是他選定的方式。

他不在乎身體上的煎熬,窮困潦倒、風餐露宿、食不裹腹,也不在意精神上被社會批判,背信棄異、始亂終棄、不負責任,因為他所有做的以及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

社會意義層面上講,他是一個可惡的人,但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真正拋開了人類尋求同類認同的本性,抑制各種誘惑,克服各種困難,如朝聖者一般,一心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前行,直到抵達終點。

最後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在牆上創作出驚人之作之後,他命妻子燒毀了它,因為他確實活在自己心裡,他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一切真的忠於自己的內心。

「斯特裡克蘭德知道這是一幅傑作。他已經實現了他的藝術追求。他的生命已經完整無憾了。他創造了一個世界,並且目睹了它的美好。之後,在驕傲與蔑視一切的情緒中,他毀掉了……它。」

醫生亞伯拉罕,是另一位勇敢追夢的人。

天賦異稟、靦腆謙和的猶太青年,在醫學院以優異成續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並被順利安排進管理層,前途一片光明。

但一個偶然機會,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亞歷山大港的美好和魅力,心中受到啟發,一陣狂喜和奇妙的自由解脫之感之後,他毅然決然辭去了職位,留在亞歷山大港,追尋他想要的生活。

他因看到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在冥思苦想了半小時之後就毅然放棄了事業前途,因為當心靈有了意志,它是理性無法通曉的。

遵從內心,他選擇了另一種不被世人理解的生活,也許是衝動,但他沒有後悔過,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體味到了幸福。

當然,並不是說追求財富以及更好的生活就是盲目從眾、不懂自己,或是遵從自己內心就要放棄財富,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說生活本身有它自己的意義。

除了社會教你該做的事,還有自己想做的事,以及終其一生想要達成的目標,至於實現方式,可以是出世,也可以是入世。毛姆在文中也給出了入世的例子。

呂諾船長,一個通過「勞動創造幸福」的人。

他結婚退役後,本打算在一塊小土地上安度餘生,卻因為律師出差錯破產。希望繼續有尊嚴地好好活下去,夫妻倆遠航去荒島開荒,決定憑自己的雙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制訂了自己的計劃。借錢買島,搭建房子,清理灌木叢,慢慢累積經驗,一步步把一個貧瘠的小島變成了一個種植園。

整個過程中,他們也經歷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各種煎熬,但始終辛勤勞作,沒有半點鬆懈。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上,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及生活該有的樣子。子女出生,夫妻倆傾盡全力教育好後代。

妻子教他們彈鋼琴和英語,丈夫教他們拉丁文和算術,所有人一起讀歷史。他們還教會了兩個孩子島上的生存技能,都會駕駛小艇,有高超的遊泳水平。

他白手起家做起了自己想要的事業,承擔責任教育好子女後代,堅持用善意回饋社會,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他是斯特裡克蘭德在島上的首位仰慕者,購買了大量畫作,一方面感受到其中的美,另一方面出於同情理解斯特裡克蘭德),並為社會創造了「美」(在荒島上種椰子樹,充分利用資源,並整理得很美)。

他想要的就是這樣的生活,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他得到了,他真實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和斯特裡克蘭德一樣。

從我自身的角度來講,我也是一名藝術家。我意識到在我的內心深處,也有激勵著斯特裡克蘭德的那種欲望。只不過,他實現理想的媒介是繪畫,而我的媒介則是生活。」

寫在最後,

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並克服各種困難為之努力,這個過程中就會有滿滿的幸福感。

想要平靜生活,就收起浮躁不安的心,接受現實,為自己創造出想要的平靜;想要過刺激的人生,就準備好接受各種批評,放棄名利上的成果,放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想要有深度的人生,就清空雜念專注於自己的領域,犧牲別人能擁有幸福,深耕自己的精神土地。

怎樣都可以幸福,只要你聽到了內心的聲音,並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月亮代表著我們的信仰與追求,六便士則是世俗的生活,為了天上的月亮,我們就必須像他們一樣捨棄地上的六便士嗎?帶著這樣的疑問,下面將從斷臂式取捨是否可取,月亮與六便士是否可以共存及如何共存這三個方面對這本書進行剖析,以便我們能更深入了解月亮與六便士的取捨問題。
  • 《月亮與六便士》: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
    花了八天時間,終於看完《月亮與六便士》。掩卷而思,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月亮,指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 人生如夢,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
    這些沒有人能真正告訴你,需要你自己滿懷勇氣,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拋棄一切,用整個靈魂去探索。                                                   ——《月亮與六便士》火車靠站的時候,我剛好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啞然半天,感慨系之。
  • 《月亮和六便士》:在迷惘中試圖理解
    《月亮和六便士》雖然是一百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有著經久不衰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它暢銷至今的原因。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它的寓意是:月亮高高在上,是我們的理想。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金額最少的錢,象徵著我們的生活。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然而,《杜特太太》《弗雷德裡克夫人》這類描繪上流社會風情的喜劇,卻令年輕的毛姆備受煎熬,因為他了解貧民們的生活,和高更一樣,知道「真正的真實」對於生命本身的重要性。  或許正是因此,《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借「我」口中描述的、一個似乎完全獨立於故事之外的人物——天才醫生亞伯拉罕,闡明了自己與高更之間的共性。
  • 六便士代表物質需要,月亮代表精神追求,如果可以誰不想只看月亮
    書名叫《月亮與六便士》,書中對月亮這樣的字眼隻字未提,讀著讀著就明白了,六便士便是物質生活,月亮是一種擺脫了六便士的精神世界。查爾斯·思特裡克蘭德有著穩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按照平常既定的軌跡,他會這樣一直安靜地活到老,可是他突然拋妻棄子。他離家的時候,我覺著他是個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人。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用盡全力,做好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才華
    題記:不是他抬頭看到了月亮,而是他高懸在空,是那明月。1.《月亮與六便士》之斯朱蘭職場之路:從安穩無趣的證券經紀人,到救贖路上的魔鬼畫家先介紹一下主人公:在一個世俗、一心想在文藝圈立足的妻子眼裡,丈夫斯朱蘭確實有點拿不出手,忠厚、老實、樸實、無趣。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採用了毛姆慣用的第一人稱視角,通過作者自己的觀察和別人的講述,描繪了「一個奇葩朋友」的故事:斯特克裡蘭德是個40多歲的證券經紀人,某一天他突然拋棄妻兒,離家出走去巴黎學畫畫,幾年裡,因為畫的畫賣不出去,他不得不忍受貧窮和飢餓,甚至差點病死;有好心的朋友救助他,他卻搶了朋友的妻子;最後,他定居在一個太平洋小島上,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並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傑作……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兩個問句來試問一下你: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能為夢想而活,你就是很了不得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幾年前因為一句「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一句,風靡一時。然而,我卻一直沒有讀過,最近,忽然心念一動,在今年讀書節就買了一本。剛開始只是懷著隨手一看的態度,放鬆消遣,可是讀了兩章就漸入佳境,先是被男主思特裡克蘭德拋家棄子的舉動所震驚,然後隨著作者毛姆抽絲剝繭的敘述,我終於明白事情的原委:他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畫畫夢想,所以拋家棄子,去巴黎學畫畫,但是他終身都沒有後悔,因為他已經被自己熾熱的夢想焚化了!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月亮和六便士
    他活出了無數人羨慕的樣子,也在小說裡寫出了每個人應該去活的樣子: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哪怕是用一種別人無法理解的方式。作為公認的寫人性最純熟的作家之一,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和六便士》,都足以位列20世紀的經典行列。尤其是《月亮和六便士》,幾乎是一代文藝青年的聖經!
  • 《月亮和六便士》: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月亮和六便士》裡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就是這樣一個怪咖,他的前四十年循規蹈矩,和大部分人一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已經不惑之年的他,在某天拋棄了一切失蹤了。這個瘋狂的舉動,讓別人誤以為他有了外遇,和另外一個女人私奔了。
  •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在影片裡有一段他對人生該怎麼活的看法,他說自己和女友桑妮的價值觀完全不同:「桑妮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幸福,和能讓你開心的人一起共享美好時光。而人生的意義對於我,在於取得成就……只有輕鬆快樂的話,人不會進步。」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月亮與六便士下奔跑的吳鎮宇
    拋去熒幕上的光環,每個演員都是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掙扎的斯特裡克蘭德:一方面為了生存低頭尋找六便士,一方面為了理想抬頭尋找月亮。吳鎮宇從來不過度的加工和包裝自己,電影裡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演員,生活中他是敢說敢做的狂人,從影三十多年來幾經沉浮,從一開始的養家餬口,到現在的為金像獎而戰,在他身上體現的並不是一個演員卓爾不凡的天賦,而是一種不虛度此生的態度。
  • 比丟掉六便士更難的,是一直望著月亮
    而是我覺得,王凱是真的愛演戲吧,他是真的想當演員吧。因為夢想這件事情,就是不管你在哪裡,做著什麼事,有著什麼樣穩定的生活,都會突然在某一刻,重重的擊打著你的心。讓你不得安寧。就像陳丹青說的,什麼是天賦,不是你與生俱來的。是你必須得去做那件事,不給你做你就難受,你就想死。這就是天賦。(什麼時候說的?我忘了,反正說過,隨便吧。)
  • 《月亮與六便士》: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沒有夢想的人是失去靈魂的,當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原來安逸的生活,那他一定很勇敢。《月亮與六便士》中描述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恰好100年的時間了。歷經百年時間考驗,依然受到許許多多讀者的喜愛,我想這就是經典之作的力量,好書常讀常新,每次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原諒與背叛,失衡的天平稱不出愛的分量
    愛是有輕重之分的,重讀了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後,我開始並不理解德克·斯特羅夫面對妻子背叛所採取的方式,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面對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生選擇題,不管是做了怎樣的選擇,其實與個人高貴的自我追求息息相關。這個選擇無關對錯,只有對愛是否看重!
  • 《月亮與六便士》豆瓣讀書好評榜第一的書籍,到底講述了什麼?
    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物,但他沒有選擇地上的「六便士」,而是去追尋了那天上的「月亮」。他卻告訴「我」說斯特洛夫他們並不幸福,勃朗什以前是貴族的家教,她懷了那家少爺的孩子,卻被那家人趕了出來,她準備自殺,斯特洛夫出於憐憫救下了她,並娶了她。而克蘭德跟勃朗什在一起,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我」現在才明白,以前「我」經常奇怪這對極其不般配的夫妻為什麼會結婚,但「我」從來沒想到情況竟然是這樣的。斯特洛夫對他妻子的愛很特別,也許原因就在這裡。「我」早就發現那不是純粹的愛情。
  • 《月亮與六便士》:雙性戀作家毛姆是否真的貶低女性?
    《月亮與六便士》被稱之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作者毛姆被譽為是「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天才故事家」,這本書自1919年出版以來,被翻譯為62種文字,暢銷於110個國家,並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和舞臺劇。一、《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的三個女人1.思特裡克蘭德夫人:「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她是思特裡克蘭德的結髮妻子,一個討人喜歡的女性,妝容自然得體,舉手投足落落大方。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愛著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