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少年,用一番熱血青春演繹出了一部觸動人心的精彩影片,或叛逆,或堅韌,亦或魯莽,可這也正是十七歲本該有的姿態和活力,之後方可破繭成蝶,褪去一身的稚嫩成長起來。《我十一》《十七歲的單車》《青紅》被稱為王小帥導演拍攝的青春自傳三部曲,他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之一,將拍攝手法運用的極其到位,對於邊緣人物的探索與反映,引起人們對整個現實社會的深沉反思,更是對自己曾經那段青春年華的回望。
《十七歲的單車》採用線性敘事的方式,將兩個不同命運的少年僅僅聯繫在了一起,一個是來自農村的打工仔,一個是工薪階級的學生,因一輛單車而結緣,從此一同成長。影片 中的跟拍長鏡頭,緩慢的節奏自己背景音樂的獨創性,都為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觀眾細細品味青春故事之餘,仍不忘記沉浸其中。回憶自己的那一段生涯。
對比之下產生美:
在影片中經常出現出一大片自行車騎過的鏡頭,在反應當時城市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同時,也為下文自行車時間設置了一個巧妙的懸念,對其特寫鏡頭的展現更是用心良苦。另外,影片還使用到對比蒙太奇,西裝革履的小堅與衣著樸素的小貴,綠化帶隔開的破舊小胡同與佇立的高樓,都形成一種鮮明強烈的對比,給人以視覺上的一大亮點,在繁華的北京也有著生活不盡如意的小人物,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體現,在這個大背景下表現出了一輛自行車對於他們來說別樣的情懷,使下文情節更顯娓娓道來。
也正是有了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牽引,使小貴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總是憧憬著要擁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這是在學校裡一種尊嚴的象徵,在心愛的女孩子面前也好顯得不丟份。當他們透過那堵牆孔去偷看落地窗後亭亭玉立的姑娘時,內心的激動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就像是他們的距離一般,中間有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現實的差距。這種差距讓他只能隔窗眺望,卻無法有進一步的發展。
顛簸路上的真實:
長根鏡頭在本片中使用比較突出,給人一種真實感,也很好的描繪出刻畫了人物的內心狀況。剛剛來到這個大城市,處於懵懂無知的他什麼都不懂,所以當得到自行車後便意味著他今後的歡快,騎行飛馳在馬路上,飛蹬的雙腳是對內心波瀾的最好體現,掩飾不了心中的喜悅。當他拿著快遞站在高樓前,抬頭望去遮掩不住的興奮,對於未來滿是一樣,所以,他不知疲憊的奔走在各個街道上,還總是笑呵呵的,單純的他認為只要自己努力便可以,可是,一切的一切,都從自行車的消失而發生了轉折,劇情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那顛簸坎坷的人生拉開了序幕。當他和小堅被人圍追堵截時,兩個十七歲少年,一個人跑一個人騎車,此時也用了一個跟鏡頭,滾動的輪胎,剎車的動作,都給人營造了緊張急切的心情,而觀眾的內心也是緊緊緊的聯繫在一起,迫切的想要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結局如何?
悠揚獨特的背景音:
在這部影片中運用恰到好處的還有背景音樂的獨特性,北京的故事,北京的街道,所以北京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當時的年代,自行車算是一個高檔的出行工具,車鈴聲給人們真實的感覺。同時,京東大鼓,京劇,鴿子,當時的流行音樂,相聲都顯示出了一種深厚的當地文化蘊含,結合畫面突出人物的內心。在兩人被黃毛男生追打以及小堅舉起磚頭跟蹤女友時,背景都會出現咚咚咚這樣快節奏的響聲,每一次擊打都似乎是敲進了觀眾的心裡,深吸一口氣不敢放鬆。預示著接下來將會出現殘酷的一個鏡頭,人們深呼一口氣,不好動彈,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此時觀眾的內心也是超級複雜的,明明踏實工作的小貴什麼都不懂,只想靠汗水去辛勤幹活,卻在無緣無故中捲入了一場奇怪的浩劫。這是一個平凡的故事,它沒有瘋狂的石頭那般波瀾起伏的劇情,也沒有百鳥朝鳳中那久久迴蕩的嗩吶聲,只是透過這個現實社會展開了折射,依舊讓人深深地沉浸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十七歲那年的青春,總會是值得回憶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那段最美好的年華裡盡顯我們的張揚,放肆盡情的揮霍,但後來再去慢慢品嘗時,才會發覺苦澀之後的味道才是最耐咀嚼的,他將會成為我們生命中最為絢麗的煙花。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起點,不一樣的距離,可這並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相反,正是因為如此,才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精彩,讓我們在這個青春,活出不同的悲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