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寫過一篇關於鑑別金駿眉的文章,最近有茶友寫了一段長長的留言,結尾是這樣的:
「本著好喝,那就可以放開點,管它什么正山,管它什麼品種,管它什麼包裝……只要香好、湯順、耐泡,就是我心中的金駿眉,又如何?」
這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劉心武講紅樓夢,有人說他講得荒誕不經,又有人維護說:「每個人都可以來講紅樓夢。」
當然,每個人可以來講紅樓夢,每個人也可以說自己心裡的金駿眉是什麼,但「能說」和「說得對說得好」是兩碼事,前者是權利,後者是水平。
否認水平,只談權利,是虛無主義。
就像現代人讀古籍看原典,首先要找一本好譯本。看論語一開始遵循於丹論語心得,就是歧路,楊伯峻的譯本準確地道得多。
考證紅樓夢的話,看看胡適、周汝昌的研究,而非以劉心武為先,會有更嚴謹的視角。
喝茶也是如此。到底什麼是金駿眉,先看有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比如可以參考2015年制定的行業標準《GH/T1118-2015金駿眉茶》,裡面明確指出:
「以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為中心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65平方公裡內的高山茶樹單芽為原料,採用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的獨特工藝製作而成,具有『湯色金黃,湯中帶甘,甘裡透香』品質特徵的紅茶。」
這段話說明:
第一,金駿眉講區域。至少,不是武夷山的就不能算金駿眉。
第二,金駿眉講原料,高山茶樹單芽。至少,不是單芽的紅茶不能算金駿眉。
第三,湯色金黃,滋味甘香。至少,紅亮、濃釅的紅茶不能算金駿眉。
「至少」,是指最起碼的門檻。
至於「萎凋、揉捻、發酵、乾燥」,這些是標準的紅茶工藝,市場上冠以「金駿眉工藝」的紅茶是偷換概念,打擦邊球。
我對自己的茶也要求名稱準確。比如春季最先上的紅茶,英紅金毛毫是一芽一葉,就只能叫金毛毫,不能叫金毫(多為獨芽)。金毫和金毛毫都比一芽兩葉的英紅九號滋味細膩,花香高,但金毫比金毛毫貴出一大截,性價比就不高了。
再比如曬紅,不該叫古樹滇紅。滇紅狹義是指滇紅工夫紅茶,工夫紅茶要求酚氨比高,大都用臺地茶,即使是金芽、金針這樣改進工藝的滇紅。而曬紅所用野生古茶樹,葉片更大,茶多酚含量相對低,用曬紅工藝更能表現出獨特香氣,換作滇紅工夫茶工藝,倒沒有臺地茶做出來那麼濃釅紅亮。
是什麼產地,用什麼原料,按什麼工藝,就應該叫什麼名字。
好茶不用依附其他大牌的名氣,好的紅茶完全沒必要都叫金駿眉,而金駿眉也絕不是紅茶口感的巔峰。
就像提到文學和中國文學,現在還要說四大名著最好,紅樓夢最佳,那就太孤陋寡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