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別總是一個人逞能了

2021-01-13 初語星願

歲月靜好,陽光明媚,今天又是照常上班的平常的一天。臨近下班的時候遇到的一件小事,卻讓我反思了起來。

辦公室裡靜悄悄的,大家都在各自的辦公桌前埋頭苦幹,誰也沒有注意到門口進來了一位老爺爺。

我稍微抬頭注意到了老爺爺,大概五、六十歲,衣服顯舊,面容有些憔悴,手裡拿著一張紙,臉上流露出局促不安。

就在我由猶豫著要不要上前問明來意的時候,我發現那位大爺顯得更加不安了,在門口不停的小步徘徊,眼神上下左右到處看,好像是在排解焦慮,或者糾結著什麼事。

這時我突然腦洞大開了,我的腦海中閃過了無數個可能:該不會是個騙子吧?小偷?迷路者?募捐者?又或者是乞討者?

我被自己的這些想法嚇了一跳,趕緊搖搖腦袋,或許就只是進來發發小廣告的呢?還是上前詢問清楚吧,如果是不相關的人,禮貌把他請出去就可以了。

去跟老爺爺交流了一番,才知道原來是某同事的客戶,老人雖不太善於交流,卻也足夠讓我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看我鬆了一口氣的樣子,他又緊張的解釋道:「我兒子說的,拿這張紙過來給你們看就懂了」。

原來是烏龍一場。

我不禁對於自己剛剛的冒出來的奇怪想法反省了一番,突然醒悟了過來。這不就是幾年前的自己嗎?害怕麻煩別人,不願意隨便打擾別人,覺得麻煩別人就是很不好的事情,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儘量一個人解決,哪怕要花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

或許,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很好的教養和道德。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張口麻煩別人;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就花錢請別人來做。

我不禁反思,這樣的做法到底對不對呢?麻煩別人就一定不好嗎?

反思的結果是:未必。有時候,適當的麻煩別人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現在來回想一下老人的心理歷程。

老人出門的時候,兒子叮囑:「拿著這張紙,去到那裡給他們的工作人員看,他們就懂了,我已經電話聯繫好了」。老人鄭重地拿過紙,想著一定要幫兒子把事情辦好。老人按著地址來到了我們小區,卻找不到是在哪棟樓,怎麼辦?想想還是不要麻煩保安了,自己找找吧。差不多走完了這個小區,終於找到了坐在樓層,卻發現進去要刷卡,怎麼辦?打電話讓工作人員下來接待?太麻煩別人了,還是等等吧,等會有人開門跟著進去就好。老人等了一會就有人開門了,心想還是挺順利的。來到了公司門前,發現是玻璃門,一眼就可以看到裡面的人都是認真的工作,突然敲門豈不是打擾到了別人的工作?糾結了一小會,老人發現門並沒有鎖,於是就推門進去了。進去之後發現大家還是在專心的工作,該不該去打擾呢?

於是老人就開始糾結、焦慮、不安,從而引發了我的一系列想法。

當然上面也是我對於老人心理的推測,但可想而知,不願輕易麻煩別人的老人,經歷的可能還不止這些。

老人走後我問了負責的同事,才知道,原來同事一直在等老人,因為跟老人的兒子約好了要今天把事情辦好。臨近下班的點,卻遲遲未見老人到來,內心也很是焦急,想著怕是要延遲下班耽誤接小孩放學了。

你看,老人不想麻煩別人的後果就是,不僅自己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精力,經歷了很多沒必要的糾結、焦慮,還影響到了同事的情緒,耽誤同事的正常下班。

試想,如果老人在找不到路的時候、上不去樓的時候、進不了門的時候,給同事打個電話或者發個信息,結果是不是會很不一樣。事情可以早點辦完,雙方也不需要經歷那些不好的情緒,當然也不會被我誤會了。

所以,老人看似不想麻煩別人,實則已是在添麻煩;打電話或者出聲說明來意,看似一種打擾,實則卻是一種尊重。

有時候,面對一些不懂或者難以辦到的事情,可以適當的求助於他人,這樣不僅可以事半功倍,也是一種對對方的尊重。

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書寫《本草綱目》期間,讀了很多醫學典籍,但是他發現每部典籍中對於一些藥物的說法大多不一致,有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有一次,李時珍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他們煮連根帶葉的野草喝湯。好奇上前詢問,馬夫告訴他說:「我們趕車的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這讓他有了重大的發現,決定親自去虛心求教、深入調查,廣泛向勞動人民學習。

他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每到一地,他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農民、樵夫、車夫、捕蛇者、藥工和漁夫等,與他們一起研究草藥的屬性和療效。

李時珍不斷地麻煩別人,但同時也是對那些懂草藥者的一種尊重,他們在與李時珍的討論過程中也學會了很多藥理知識,這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正是因為尊重,才會虛心求教,最終耗費幾十年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192萬字的巨著。如果李時珍怕麻煩他人的話,也許我們就看不到如此詳盡的醫學聖典了。

每個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不懂就要去問、去學習。要知道就算是名人們也是在請教和麻煩他人的過程中,逐漸的學習和進步的。

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和別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事。即便自己解決不了也要一個人做的,那叫「逞能」。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亦是如此,有時候適度麻煩一下對方,讓他們知道自己被人需要,也同時肯定了你們之間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然而,適當的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無法拒絕別人,不願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然而即使是這樣親密的兩個人,女孩仍然覺得自己不應該總是提出要求。在別的孩子向父母提出請求,不被滿足就亂發脾氣時,我在父母的眼裡總是無欲無求的,從不主動去要求他們為我做什麼。上大學時,我不會主動向父母索要生活費,我以為這樣才會讓人省心。
  •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
    佛祖說:「你雖然吃齋念佛,但是你卻不斷地化緣,謀求別人的布施,你給別人增添了麻煩;他雖然只顧自己,但他卻從沒麻煩別人。記住,不麻煩別人也是一種功德,是一個修行者最重要的功德!」每個人都不能做到「萬事不求人」,但可以做到儘可能的少求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是善良的人,不麻煩人是一種美德,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古語有云:「己之事,自完成;毋煩人,大事成。」
  • 讓孩子「不要老是麻煩別人」?越懂得「麻煩別人」越「受歡迎」
    張姐聽後很納悶,自己平時對孩子要求的很嚴格,更是經常提醒孩子"不要老是麻煩別人!"按道理說孩子應該更加有行為邊界感,應該受到小夥伴們歡迎才對啊,可是為什麼孩子會表現的不合群呢?原來,孩子害怕給別人添麻煩,明明自己想加入到遊戲裡也不敢提出要求。寧可自己一個人待在角落裡靜靜的看著,也不願意因為自己的出現對同伴造成打擾。
  •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去麻煩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避免不了跟人接觸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我們互相幫助加深彼此友誼,但是總是有一些人每次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都會害怕別人麻煩,從而糾結很久,最後還是決定不去麻煩別人。不過當別人麻煩自己想讓自己幫忙的時候,總是會毫不猶豫的去幫助對方。
  • 真正的成熟,從學會麻煩別人開始
    有人說,讓別人愛上你的最好方式,不是你對別人好,而是引導別人對你好。在父母的教育引導下,我們總是想要做一個獨立的人,不喜歡麻煩別人。可是,不會麻煩別人的人,就像是一座孤島,讓周圍的一切都無法靠近。外面的溫暖走不進來,自己的生活也冷冷清清。會麻煩別人,是一種人生智慧。
  • 心理學: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不愛麻煩別人的人並不少,很多人都覺得,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麻煩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好嗎?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為什麼害怕麻煩別人?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長期不愛麻煩別人,會造成什麼後果?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學會「翻臉不認人」,斷掉無用社交
    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控制情緒並不等於不發脾氣,而是在適當的場合和情景下表達適當的情緒。 越成熟、認識的人越多、社會經驗越多,我們越會發現很多社交實際上是無用的,有些人也並不值得我們去深交。 在生活中有很多「好好先生」。
  •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麻煩別人,是素質很高的體現,也是一種很高的情商。你真的不必總是麻煩別人,否則你會令人討厭。 不要天天和朋友交往,聯繫也要適當,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又能夠互相幫助,才能夠相處愉快。 夫妻相處,「小別勝新婚」,不要天天膩在一起。夫妻走得太近了,是一種災難,會很膩煩,也會看到對方的缺點。煩惱是因為夫妻互相不理解,思念是因為彼此有距離。 同事相處,也就停留在單位裡,不要把同事當成了朋友。
  • 職場心理學|學會適當麻煩別人,勿讓虧欠感綁架你的生活
    在親密關係中,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總是心存愧疚,自認為做不好做不夠,可能會讓這段親密關係失衡。因自己做的不能與對方的付出對等而常常自責或否定自己,大概就是「虧欠感」在作祟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投桃報李」「知恩圖報」等不僅反映了感恩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對助人者的虧欠之情,因此,受助者在收到幫助後,既可能產生感恩情緒,也可能產生虧欠情緒。
  •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如果經常麻煩別人,會討人喜歡嗎?
    這類人的心理反應有以下幾點: 1、「求人不如求己」的刻板印象 2、極度高傲,自尊心過於強烈,認為請求別人幫忙,會低人一等 3、原生家庭的教育,從小被灌輸不要調皮搗蛋,不要給別人製造麻煩 4、迴避型人格,內心敏感,害怕被拒絕,從而在社交上退縮
  • 學會不輕易麻煩別人的時候,你就是真正的成熟了
    一個人的素養怎麼樣和他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勤不勤奮和有沒有錢等都沒有關係,其實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素質,就是不輕易的去麻煩別人。說到麻煩別人,有的人可能感覺也沒啥大不了的,我和他關係很好,經常找他幫個忙又怎麼了呢?還有的人對於麻煩別人早已經習以為常。可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在你去找別人幫忙的同時,方便了你自己,卻也給別人帶去了麻煩。尤其是過度的去麻煩別人,這更是一種沒有教養的表現。
  •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文/老K你是否在生活中很不喜歡去麻煩別人和拒絕他人呢?在英國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的著作《可愛的詛咒》中明確表示,如果一個人不拒絕別人,因為拒絕他人會讓自己感到內疚,即便委屈自己也不願意愧對他人,這類人屬於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
  • 水有七善,不能者千萬別逞能
    人的自性,本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無喪亦無得,行善要有地方,因為水從高處趨下,一般人認為汙穢或汙濁的地方,反而正是一個人可以施善行的地方。你看很多志願者到醫院去服務,天天看到的都是人生最悲慘的事情。我們有時在那種地方待幾分鐘,都待不下去。志願者為什麼能夠天天待在那裡,且始終心平氣和地服務?因為對他們來說,那裡就是「善地」。
  • 隨筆:不輕易麻煩別人也是一種修養
    重新坐下來,先給那個某甲打電話,某甲說不願理睬正在高速上跑那個傢伙,早被他麻煩夠了。又給那個某乙打電話,某乙說和此人並不熟悉,也就是個同鄉,不見算了。某丙說得更絕,說我是沒事找事,搭理那貨弄個啥哩!在縣城工作的人,經常接待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老鄉、同學、戰友等。被接待的人中,官大的官小的、有錢的沒錢的、高調兒的低調兒的,啥人啥情況都有,關係好壞、感情厚薄都不一樣。
  •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修養
    文/小雪少給別人找麻煩的一個最佳辦法,就是把麻煩在自己手裡解決掉。01.表妹為了免單也是真的拼了一大早閒得無聊,拿著手機刷頭條,刷屏之間收到表妹一條消息「姐,幫我砍一刀」,這某多多是真的特招人恨,我可煩可煩了你懂吧。
  • 長大後才知道,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別人最好也別麻煩我
    1.長大後才知道,「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別人最好也別麻煩我。」這句話不是冷漠,而是成熟。2.幸福是自己給的,幸福是自己經營的,成功是自己做的。不是每個人都要理解,都要盡力;大家不需要喜歡,說實話。自己做主,自己做主。屬於過去的美好回憶,藏在生命的花朵裡。
  • 疫情之下,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最基本的教養
    八樓的鄰居打著「不給社會添堵」的旗號,實實在在地給七樓製造了麻煩。試問誰家父母能忍受小孩在上網課的時候天花一直傳來「咚咚咚」的聲音?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憋在家裡儘量不出門,儘量不製造噪音,不影響鄰居生活,不給鄰居添麻煩,難道不是基本的教養嗎?然而這幾年我越來越多地聽到這樣的觀點:「要學會麻煩別人」、「會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相互麻煩是一種協作」。
  •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周圍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非常獨立,從來不去麻煩別人:上學的時候,自己有些題目不會做,明明同桌就是個學霸,但是還是不好意思問人家,總以為自己會耽誤了同桌學習;
  • 為何你從不給別人添麻煩,人際關係卻一般?
    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這:你的不喜歡麻煩別人,其實是在一步步地把想要關心你的人,靠近你的人,拒之千裡。那些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生活中總是排斥與別人的交往,反感參加社交活動,內心有一種社交恐懼心理在作祟。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總是讓人覺得很高冷。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並不少見。對於好心人主動伸手幫他,他們一般會說「不想給你添麻煩」。
  • 這些星座堅強又獨立,不想「虧欠」任何人,總是一個人扛下所有
    有些人遇到了困難與坎坷就會尋求身邊人幫助,找別人傾訴煩惱,又或是博取別人同情,久而久之一再求助於身邊人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這種惰性和依賴一旦落空,他們就會出現很大的心理偏差。不夠獨立也不夠自主,很難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上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