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啟,不是歐幾裡得

2021-02-23 文行先生

我在《《幾何原本》真相大揭秘》一文中從宏觀大背景的角度論證了《幾何原本》其實是中國文獻,並非西方文獻,只是著作權被篡改了,才導致訛傳至今的誤會:《幾何原本》是歐幾裡得撰、利瑪竇譯、徐光啟筆授。

一、徐光啟《幾何原本序》

根據落款為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序》,沒有落款時間,據說年代為1607年,如圖1:

圖1:《幾何原本序》

其中提到利瑪竇、丁氏,沒有提到歐幾裡得;提到「六卷」,沒有提到原書有幾卷,也沒有提到沒有翻譯完。

值得注意的是,該序中還出現一個詞:象數,這說明,在明末清初的人們觀念中,象數學包括幾何學。結合宋代的象數學情況,象數學實際上包含高等數學等知識,只是由於其表現形式難以為現代人理解(明清換代導致中國文明傳承的斷代),所以,不得而知罷了。

但是,根據百度百科(圖2)以及現在人們的觀念,卻並非如此,怎麼回事呢?我認為,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對此存在重大誤解,或者說,我們以自卑自虐、自我閹割的方式對中國傳統文獻進行解讀,哪怕明顯存在相反的證據,也視而不見。

圖2:百度百科關於「象數學」解釋

二、張誠版《幾何原本》

如圖3、4,張誠版《幾何原本》系1690年代以法國原著版本進行翻譯,但是,翻譯的卷數為「七卷」,也就是說,經過近百年,比徐光啟版的《幾何原本》增加了一卷。按理說,康熙帝讓他們翻譯,顯然會提供優越條件,不應該只翻譯一部分(七卷)。

遺憾的是,沒能找到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藏本。

圖3:數字圖書館上關於張誠版《幾何原本》的信息

圖4:張誠版《幾何原本》首頁,沒有前序,顯然,該版本不是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

三、《幾何原本》的編撰提要

如圖5,這是《四庫全書》編撰《幾何原本》時所寫的「提要」,落款年代為1781年。該提要出現了「歐幾裡得」,但「未詳何時人」;出現了「原書十三卷……丁氏……續補二卷共為十五卷」之說。

圖5:《四庫全書》編撰提要

四、利瑪竇《譯幾何原本引》

如圖6,根據紀志剛先生對《譯幾何原本引》的介紹,《譯幾何原本引》系利瑪竇所作,那麼,其年代就應該是在1610年之前。但是,該《引》並未被《四庫全書》收錄。

圖6:利瑪竇《譯幾何原本引》的文化闡釋

不同於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序》,該《引》出現了「歐幾裡得」,且其生卒年代為「中古」,如圖7:

圖7:《譯幾何原本引》關於歐幾裡得

該《引》也提到「十三卷」,如圖8:

圖8:《譯幾何原本引》關於卷數

該《引》還交代了只翻譯了6卷的原因,如圖9:

圖9:《譯幾何原本引》關於翻譯中止的原因

從整個《幾何原本》相關信息看,《譯幾何原本引》講述得最全面,還對此前的若干疑問進行了解釋。其次,《四庫全書》是清朝投入重大力量編撰的,匯聚全國頂級人才,其信息全面性無可置疑,必然仔細追問了傳教士關於歐幾裡得的生卒,在編撰《四庫全書》的十幾年裡,傳教士都未能提供歐幾裡得的生卒年代,所以,才有「未詳何時人」的記錄。但是,《譯幾何原本引》卻說歐幾裡得是「中古」時代的人物。顯然,在四庫全書編撰之時沒人知道《譯幾何原本引》,否則,必然不會有「未詳何時人」的記錄。據此可以判定,所謂利瑪竇《譯幾何原本引》系偽作,且系1781年、甚至1792年(《四庫全書》欽定)之後才偽造出來的。因為,只要欽定之前,還是可以修改增加的。

據說《宣西通》中有提到《譯幾何原本引》,但其年代也應為1792年之後。

五、薩頓關於歐幾裡得的敘述

「我們都知道他的名字和他的主要著作《幾何原本》(Elements of geometry),但是,我們對他本人的知識是不確定的。我們的了解非常之少,而這點寥寥無幾的知識還是推論性的,並且是從後來的出版物中得來的。然而,這種知識的貧乏並非例外,而是常見的情況……有關歐幾裡得的出生地和生卒年月不得而知。我們之所以稱他為亞歷山大的歐幾裡得(Euclid of Alexandria),乃是因為亞歷山大城是唯一的一個幾乎可以肯定與他相關的城市……他可能是在雅典接受教育的,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就是在柏拉圖學園得到了數學訓練。在公元年4世紀,學園是一所傑出的講授數學的學校,而且是他唯一可以很順利地獲得他所擁有的所有知識的地方。當戰爭和政治混亂等大變動使得在雅典工作的困難增加時,他去了亞歷山大城。在託勒密一世統治期間,而且也許在託勒密二世統治期間,他活躍於這裡……(帕普斯)說,歐幾裡得的學生們給亞歷山大城的佩爾格的阿波羅尼奧斯授課。這有助於證實歐幾裡得所處的年代,因為阿波羅尼奧斯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190年,這大概就可以確定,他的老師們的老師的活動時期是在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喬治·薩頓,《希臘化時代的科學與文化》,魯旭東譯,大象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45-47頁)

 

注意,這裡的說法是,對於歐幾裡得所知非常之少,關於其信息都是推論性。從文章的闡述看,如果帕普斯和阿波羅尼奧斯的生卒年代是準確的,則推理基本上還算靠譜。但是,問題就是關於帕普斯的資料從何而來,關於阿波羅尼奧斯的信息從何而來,是否靠譜?是否可信?西方從宗教的聖經時代轉型進步到世俗的古希臘文明時代是如何完成的?這些古希臘文明偽史的知識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什麼時間生產出來的?只要稍微下功夫研究,就能輕易揭露出來。

中國學術界很少從知識生產的角度去梳理古希臘得學術史,很少從顧頡剛關於層累說的角度去研究學術史,以至於把近代生產的出來的知識當成了古代。根據本公眾號關於西方偽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西方關於古希臘文明偽史的知識其實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偽造出來的,主要是19世紀,因此,皆不可信。

但是,現在的西方知識告訴我們,歐幾裡得的生卒年代是希臘化時代,不再是「中古」時代了。

六、結論

關於《幾何原本》的卷數、作者及其生卒年代,總結如下:

1.《幾何原本》原先是幾卷?原書是六卷,還是十三卷?如果原書是十三卷,為什麼張誠也只翻譯了七卷?本公眾號的論證表明,原書6卷,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變成7卷、13卷,再變成15卷。

2.時代愈後,《幾何原本》的作者年代愈古老,從「丁氏」到「歐幾裡得」,從歐幾裡得的生卒年代從「中古」到「希臘化時代」。

3.《幾何原本》的作者就是明朝的徐光啟,但是因為明清改朝換代、滿清抑漢政策、滿漢民族矛盾、朝廷政治鬥爭(鰲拜與康熙)以及傳教士的投機取巧等因素,版權被篡改成了「歐幾裡得撰、利瑪竇譯、徐光啟筆授」。

4.一定要結合西方關於古希臘文明偽史的學術史來研究《幾何原本》的版權歸屬,如此即可一目了然。

相關焦點

  • 翻譯《幾何原本》的徐光啟、利瑪竇,為什么半途而廢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兩人只完成了《幾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譯工作,全本《幾何原本》被譯作漢語,要等到兩百多年之後才宣告實現。天主教徒徐光啟徐光啟大概是在被訛傳成小漁村的古代上海名氣最大的人物。這當然不只是因為他官做得大(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而是因為他對中外科技交流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 儒家微信群25-歐幾裡得的狂熱
    上回說到,王通用狂熱來形容歐幾裡得。 三教可一王通:歐幾裡得可沒說過,他自己的著作叫做「幾何原本」,「幾何」是徐光啟翻譯的。他的著作,就叫「原本」。而且「原本」這個漢語,也不太確切。
  • 傳奇教材《幾何原本》誕生真相大揭秘!致那些年白學的幾何……
    本集漫畫由數學好物贊助繪製數學是知識的工具,而我讓工具更美編者按為了紀念「幾何學之父」歐幾裡得在數學上的巨大貢獻,許多學術名詞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歐幾裡得幾何、歐幾裡得空間……《幾何原本》也是西方除《聖經》外翻版和研究最廣的著作,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已經出現1000多個版本。
  • 中華上下五千年:徐光啟研究西學,左光鬥入獄
    徐光啟研究西學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幾乎全部覆沒,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驚。大家齊集在宮門外,呼籲明神宗增加兵力,調撥軍餉,抵抗後金。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只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明神宗聽說徐光啟熟識軍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練兵。徐光啟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帶遭倭寇騷擾十分嚴重。
  • 從雞兔同籠看《孫子算經》與《幾何原本》,及南北朝人與古希臘人
    《幾何原本》成書於公元前300年前後,距今約兩千三百年左右。▲《孫子算經·雞兔同籠》,唐,李淳風等注釋——愛因斯坦:《自述片斷》,1955經過《原本》的論證,概念被清晰化、明確化了。《幾何原本》反應出了古希臘人的思想態度,古希臘人好像忍受不了含含糊糊不明不白,他們認為啥東西都必須分析清楚,用證據和邏輯搞清楚講明白。我們不知道南北朝人到底知不知道這個被古希臘人證明了的規律,南北朝人好像不喜歡證明規律和定理。
  • 數學趣味史:歐幾裡得「幾何之父」的名號竟然是這麼得來的?
    歐幾裡得是古希臘乃至世界歷史中最負盛名的數學家之一,歐幾裡得一生的成就將古希臘的數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研究成果至今在學術界的影響依然十分深遠。並且,歐幾裡得也被如今的很多人尊敬地稱呼其為「幾何之父」那麼你知道歐幾裡德到底是為什麼才讓人們將他尊稱為「幾何之父」的嗎?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農本」思想下的災害防治手冊
    一、徐光啟:大明王朝官至禮部尚書、精通「農學」的傑出科學家;1官至禮部尚書:徐光啟,字「子先」明王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是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現如今上海區域)。2多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雖然仕途很順利,但徐光啟業餘時間仍然追求上進。他非常喜歡鑽研科學技術,在建築、數學、水利、醫藥、軍事等各領域內都有所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例如我們知道的甘薯,就是徐光啟由福建沿海地區引入內地種植。
  • 徐光啟和利瑪竇:新時代再相遇(文末有福利)
    從1670年開 始,這幅畫出現在歐洲出版的書畫裡,歐洲人就認定有這樣的一個關係,徐光啟和利瑪竇兩個人在對等地談論「天」的學問,我們稱它是「徐利談道」。1607年,徐光啟的父親去世後,從北京移葬到上海,徐光啟隨即做了一個開教大典,所以上海有天主教,就從徐光啟開始,因此教會就紀念他。1903年,徐光啟受洗300周年,天主教上海教區重修了徐光啟墓地,有一個十字架豎起來了。
  • 歷史上的今天:徐光啟逝世;「披頭四」主唱約翰·列儂被刺身亡
    歷史上的今天12月8日明代科學家徐光啟逝世;希臘全民公決以後決定廢除君主制;「披頭四」樂隊主唱約翰·溫斯頓·列儂被刺身亡……徐光啟逝世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徐光啟這個名字,可是對於《幾何原本》你一定有所耳聞,這本書便是徐光啟和利瑪竇的通力翻譯之作,除此之外
  • 讓我們來談談歐氏幾何是如何發展成非歐幾何的
    歐幾裡得幾何「歐氏幾何」的縮寫是幾何的一個分支。在數學上,歐幾裡得幾何是平面和三維空間中常見的幾何,他基於五個一般公理和五個幾何公理。歐幾裡得用五個基本公理和五個幾何公理定義了一些基本的幾何概念,如點、線、角等,在此基礎上,他把當時所有的幾何學知識放入一個非常嚴格的知識體系中,從而構建了我們所知的歐幾裡得幾何。眾所周知,公理是推導其他命題的起點。
  • 什麼是黎曼幾何?
    黎曼將曲面本身看成一個獨立的幾何實體,而不是把它僅僅看作 歐幾裡得空間中的一個幾何實體。他首先發展了空間的概念,提出了幾何學研究的對象應是一種多重廣義量 。    黎曼幾何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微分形式的等價性問題。黎曼幾何與偏微分方程、多複變函數論、代數拓撲學等學科互相滲透,相互影響,在現代數學和理論物理學中有重大作用。
  • 19世紀幾何學的革命,非歐幾何如何塑造了哲學、科學、文化和藝術
    而且,藍色和黃色平行線並不是到處都等距,所以這不像你在平面上看平行線時所期望的那樣。事實證明,雙曲拋物面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幾何空間。正是這種認識——空間不必像歐幾裡得和我們的直覺所暗示的那樣,而是可以相反——讓 19 世紀的思想家們發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 黎曼幾何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廣義相對論會選擇它
    三天後,格羅斯曼建議愛因斯坦看一下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愛因斯坦希望他的理論的所有量都是張量,這樣的話在進行坐標變換時只需進行張量關係的變換就可以保持方程形式的不變,這非常適合廣義相對性原理。由於張量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就此打住。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有很多公理,其中有一條就是「過直線外的一點可以引一條直線與原直線平行,並且只能引一條」。
  • 愛因斯坦的四維非歐幾何空間
    Klügel, 1739—1812)作出了一個傑出的評論:人們接受歐幾裡得平行公理之為真的確定性是基於經驗。這一評論第一次引入了這樣的思想:是經驗而不是自明性支持這條公理。克呂格爾對於歐幾裡得斷言能被證明表示懷疑。此外,他還意識到薩克裡沒有得出矛盾,而只是得出了奇怪的結果。
  • 射影幾何 Projective geometry
    射影幾何是一個數學課題。它是研究在射影變換中不變的幾何性質。這意味著,與初等幾何相比,射影幾何有不同的背景、射影空間和一組選擇性的基本幾何概念。基本的直覺是,對於給定的維數,射影空間比歐幾裡得空間有更多的點,並且允許幾何變換將額外的點(稱為「無窮遠處的點」)轉換成歐幾裡得點,反之亦然。
  • 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
    ▲徐光啟與利瑪竇關於徐光啟桃園別墅,最早也是最直接的記載來自葉夢珠的筆記《閱世篇》,葉氏為明清之際的上海縣人,與徐氏父子為同時代人,所記亦為第一手資料。其中對桃園具體位置的描述非常模糊,但其對桃園別墅在清初的興廢因緣的交代,也為我們通過後代此地變遷來尋找桃園位置,留下了珍貴的線索。
  • 幾何?從幾何到世界!
    在中國,是明代徐光啟所創。誰傳入日本的呢?小編還真不知道。幾何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小到達文西的「人體比例研究」,大到地球表面積?.......跑遠了,說回幾何作品Yoshinori Ohno (大野 佳典)頭被蘋果砸過的牛頓曾說幾何學的簡潔美卻又正是幾何學之所以完美的核心存在。
  • 幾何壓軸
    徐光啟曾經這樣評價《幾何原本》#師說#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很多家長的素質提升。《幾何原本》和《九章算術》這些曾經覺得遙不可及的書籍,現在出現在考試中的篇幅是在增加的。幾何原本的重要性,目前對於八年級的絕大多數學生而言是枯燥和乏味的,當然也沒有時間細細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