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之中的春秋歷史38:蹊田奪牛——賢哉楚莊王

2021-01-18 唯心不易

魯國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冬,楚莊王出兵討伐陳國,之所以要對陳國大動幹戈是因為陳國發生了弒君事件,楚國作為(自封的)霸主是絕對不能容忍這種公然踐踏國際法(周禮)的行為的。

陳國被殺的這個國君是陳靈公,從諡號就可以知道這是個什麼貨色了,陳靈公被殺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活該。這起弒君事件的起因是陳國的一個寡婦,《左傳》中稱她為夏姬,陳靈公是個好色之徒,十分垂涎夏姬的美色,本來這也不是太大的事,國君嘛,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然而陳靈公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諡號」靈「愣是幹出來了匪夷所思的奇葩事情:他居然拉上了陳國的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一起跟夏姬私通(真是瞎了稗子的狗眼,當初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差點以為自己是在看《金瓶梅》)。敲寡婦門這種缺德事一般都是深更半夜趁著沒人的時候偷偷幹的,陳靈公三人卻完全不在乎這些,每次去夏姬家裡都搞的聲勢浩大生怕別人不知道,以至於最後全國人都知道國君的醜事了。大夫洩冶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勸諫陳靈公收斂一點,被壞了興致的陳靈公十分不滿,於是孔寧、儀行父派人刺殺了洩冶,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在陳靈公面前多說什麼了。對於陳靈公來說,這個世界終於清淨了,然而對於另一個來說,這個世界簡直嘈雜的令人崩潰,這個人就是夏姬的兒子夏徵(zhēng)舒。夏徵舒是知道陳靈公和他母親之間的事的,但是他敢怒不敢言,偉大的革命先驅魯迅曾經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在一天又一天的隱忍中夏徵舒已經快要爆發了,此時的陳靈公行事卻更加肆無忌憚,三個人有事沒事就往夏姬家裡跑,完全不拿自己當外人,於是終於有一天夏徵舒爆發了。事情發生在魯國宣公十年,有一天陳靈公、孔寧、儀行父三人照例在夏姬家裡喝酒(《左傳》中說他們是在喝酒,所以就當做他們是在喝酒吧),喝酒嘛,自然少不了葷段子,陳靈公對儀行父說:「我覺得夏徵舒長得像你。」捧哏大師儀行父回答到:「我覺得夏徵舒長得也像國君您。」然後就是三個油膩老男人的一陣陣淫笑。夏徵舒此時就在家裡,聽到了這些話之後勃然大怒,他再也受不了這種憋屈的生活了,他拿著弓箭埋伏在馬棚邊,陳靈公三人喝完酒出來的時候,憤怒的夏徵舒用弓箭射死了陳靈公,孔寧、儀行父這兩個無恥小人跑的卻比西方記者還快,兩人一溜煙的跑到楚國去搬救兵了。

此時楚莊王正在到處找地方刷經驗提高自己的威望,這種送上門的好事自然不會放過,第二年就興致勃勃的出兵了。楚國作為春秋時代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毆打陳國這種小嘍囉就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從來就沒有失手過(其實還真失手過,當年在晉國的支持下陳國就曾經擊退過楚國的進攻,創造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極其不科學的戰例)。楚莊王先是對陳國人說:「不要害怕,我們是楚國都是大大的好人,這次只是來討伐夏徵舒這個弒君者的。」陳國人因此並沒有全力抗擊楚軍,楚莊王順利的佔領了陳國,車裂了夏徵舒(可憐的孩子,稗子倒是覺得他沒做錯什麼)。

之前說過,楚國在滅掉諸侯國之後有在當地置縣的傳統,楚莊王這次也是這麼打算的,畢竟開疆拓土這種事是一個明君的標配,於是在楚國大臣們的一片歌功頌德聲中陳國成為了楚國的一個縣。通過這次戰爭不僅提高了威望還得到了大片土地,楚莊王很開心,可惜他的好心情很快就被一個人破壞了,這個人名叫申叔時,之前去齊國出差了,回來之後聽到了楚莊王滅陳的消息卻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拍領導的馬屁,這讓楚莊王很不爽,直接把申叔時批判了一番:」夏徵舒這個人罪大惡極,居然敢謀殺自己的國君,寡人替天行道殺了這個壞人,大家都認為我做的很對,為啥就你丫的不說話?「申叔時回答到:」有一個人的牛踐踏了別人田地的莊稼,田主人很生氣,於是把牛奪走了。牛踐踏了別人的莊稼固然不對,但是國君您不覺得田主的這個做法有些過分了嗎?我們攻打陳國是為了懲罰有罪的人,結果卻吞併了陳國的土地,諸侯會怎麼看待我們楚國?他們一定會認為我們楚國是貪圖陳國的財富才出兵的呀!以討伐罪人為名召集諸侯,最後卻以貪圖財富結束,這恐怕不太好吧「楚莊王聽了這番話之後恍然大悟,於是從晉國接回來了陳靈公的太子,重新恢復了陳國,孔寧、儀行父也被送回了陳國(稗子倒是覺得這兩個無恥的傢伙更應該被車裂)。

楚莊王(雲飛)

這就是成語「蹊田奪牛」的出處,蹊:踐踏。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懲罰過重,後來也指罪輕罰重,從中謀利。

楚莊王讓陳國復國的這一舉動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聲望,各諸侯國由此認為楚莊王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後世對於楚莊王的這一舉動也是好評如潮,比如孔子評價這件事時說道:

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達其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

終於處理完了戰後的陳國國際地位問題,楚莊王感到一身輕鬆,接下來只要再處理一個「小問題」他這次陳國的出差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這個「小問題」就是夏姬,出於某些不好明說的心理,楚莊王把夏姬帶回了楚國,英明一世的楚莊王終於「犯了所有男人都會犯的錯誤」,犯了錯誤就要承擔後果,只是在他哼著小曲回國的時候大概絕對想像不到,自己犯的這個錯誤居然差點讓楚國亡國。

相關焦點

  • 成語一鳴驚人,在歷史上到底是指楚莊王,還是指齊威王?
    楚莊王也明白伍舉是在指桑罵槐,於是便回答道:此鳥雖三年不飛,但飛將沖天,雖三年不鳴,但鳴將驚人。我懂你伍舉的意思,可以退下了。後來楚莊王展露心志,逐漸收復王權,鏟滅權臣、問鼎中原,致使楚國春秋稱霸。此外,《韓非子·喻老》中,也講了楚莊王這個故事,內容大同小異。
  • 石崗:講給兒童的名人故事之楚莊王熊侶
    熊蚤也叫鬻(Yù)熊,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被稱為鬻子或者鬻熊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著有《鬻子》這部書。    楚國在南方開荒種地,拓展疆土,同時不斷和周圍的蠻族和小國作戰,經過一百多年奮鬥,楚國已經發展成南方的一個大國。到了春秋時代,楚穆王熊商臣去世,他的大兒子熊侶即位當上楚君,從此楚國進入楚莊王熊侶時代,一個強盛的時代來臨了。
  • 這幾個霸氣的成語,都來自楚
    篳路藍縷、一鳴驚人、百步穿楊……那些歷史深處的人物個性和豪言壯語,穿越千年影響至今,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些霸氣的成語,和楚地有怎樣的關係。 伍舉給楚莊王出了個腦筋急轉彎:有隻鳥棲在高山上,三年不飛不叫,請問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答曰:三年不飛,一飛必定沖天;三年不叫,一叫必定驚人。 原來楚莊王正在摸底呢,而他決定出手的時候也是乾脆爽烈——整頓吏治,任用良將,攻滅庸國。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歌劇《楚莊王》的飛鳴之路
    首先從文本而言,楚莊王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如果說試演中子越和樊姬兩位人物有很多搶戲之處,那麼首演則更加聚焦於作為核心人物的楚莊王,與此同時,故事的戲劇性和邏輯性也獲得進一步地加強。儘管歌劇《楚莊王》屬於傳統歷史題材,但是舞臺的二度呈現卻非常具有當代性,在以星月為主體意向的主場景基礎上,通過燈光、多媒體以及各種道具的變化,體現出不同的戲劇場景和人物心理的變化。
  • 孫叔敖38歲去世,臨終前向楚莊王索要一塊地,家族400年不衰
    歷史上的孫叔敖,是楚國名相、擅長治水,而且充滿智慧。  孫叔敖,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楚國郢都人。  除此之外,孫叔敖還是一位軍事家,當年晉、楚大戰,孫叔敖僅用30天的時間便火速打敗了晉軍,讓楚國士氣大振。
  • 【名人歷史百科】王中之王——楚莊王
    —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旅而不是羋旅),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歷史功過】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 楚莊王:老婆被人調戲,還幫其掩蓋得到一員猛將,成就了一位霸主
    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是位傳奇的君王。他是楚穆王的嫡長子,公元前613年即位,他在位時還不足20歲,年幼的楚莊王承擔大任,他能勝任嗎?當時的楚國,正處於內憂外患,國內矛盾重重。對內有公子儀與公子燮的叛亂,對外有晉國虎耽耽。楚莊王面對此處境,竟然不理朝政,整日沉溺於酒色當中。
  •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理解成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理解成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文|歷史趣味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極具傳統的文化,大多成語背後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了解成語裡蘊含的故事也是在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前兩天小編給大家已經講了一些成語故事了,今天小編依舊和大家來講講成語運蘊含的故事。
  • 130個成語背後的春秋戰國史(上)
    慚愧的是我對此也只是囫圇吞棗略知一二,索性就借這個機會好好梳理一遍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歷史。        「春秋五霸」在學術界也有好多種說法。目前常用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不過我六七歲時候接觸到的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自前403年三家分晉始,至前221年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全國止。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經過無休止的兼併戰爭,到戰國時僅剩十數個。
  • 《楚莊王》:期待壯歌飛鳴
    大約自2016年12月起,便以劇組廣納賢才的名義通過公眾號平臺為《楚莊王》的籌備上演廣而告之。此時,劇組的大部分角色已確定,且在數月前已結束音樂作業,轉入形體訓練和古代禮儀訓練,負責訓練的是執行導演梁宇,他通過十多年的舞臺實踐,總結出一套針對聲樂演員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這套方法在《大漢蘇武》劇組已顯成效,如今再助《楚莊王》「一鳴驚人」。
  • 夏老師講故事——弦高救國 楚莊王一鳴驚人
    楚莊王一鳴驚人    公元前614年,一代梟雄楚穆王含恨而死,嫡長子熊旅即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年紀尚輕,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一幫大臣手中。三年來,楚莊王不發任何號令,終日沉湎於酒色之中。後來,他乾脆下了一道命令:有敢進諫者,殺無赦!    那幫權臣更加肆無忌憚,全國上下一片混亂。大夫伍舉實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他冒死進諫楚莊王。楚莊王正手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觀賞歌舞呢。
  • 【國學講堂】道法自然和楚莊王葬馬
    可在歷史上,我們卻常常能看到一些不依大道而行的荒唐事。在《史記·滑稽列傳》裡司馬遷就為我們記述了這樣一個違背道法自然的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鼎鼎大名,他還有個同姓後代親戚叫羋月,想必朋友們在電視劇上都了解過。
  • 信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
    這裡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此,這裡的信陽毛尖聞名遐邇,被譽為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這裡不僅風景優美,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孫叔敖:孫叔敖,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歷史治水名人。
  • 歷史記載最早的吃貨,因為爭美食產生了兩個成語,讓後世嘲笑千年
    春秋時期,鄭國作為姬姓諸侯國地位非常高,不但因為他是公爵(周朝爵位從高到低是公、侯、伯、子、男)還因為他是周王室的正卿。所以在春秋初年靠著特殊的地位,滅了不少小國,也坐上了春秋第一霸的交椅。但鄭國有繼續稱霸的野心,但無奈地處天下之中沒有可發展的地界,又夾在大國之間。所以鄭國越來越弱小,直到被韓國蠶食滅國。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6.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 成語典故:繞梁之音
    「繞梁之音」這一個成語,形容美妙動聽的歌聲或聲音。「繞梁」為古代名琴的名字,這一典故源於春秋時宋國右師華元的一段故事。宋代虞汝明《古琴疏》記載:「宋(春秋時的宋國)華元獻楚王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嫋嫋,繞於梁間,循環不已。
  • 《中國通史》第12集:春秋爭霸
    齊桓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主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齊桓公的身後,由他興起的霸主政治已經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然依次上演。春秋大國爭霸的過程,也是諸侯兼併的過程,通過戰爭齊先後滅了三十餘國,成為東方大國,楚先後滅了四十餘國,成為南方大國,晉先後滅掉二十餘國,徵服四十餘國,成為中原大國,秦並十餘國,成為西方大國,中原一直是爭霸的中心,隨著尊王攘夷的進程,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認同感得以加強,中原文化向四周播遷,華夏觀念最終形成。
  • 積累|40個成語歷史典故,讓孩子讀懂半部中國歷史!
    我們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就會接觸到很多成語,這些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快和老師一起來學習這些成語吧! 1炎黃子孫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