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香港電影不是消亡,而是「回歸」

2020-10-14 週遊世界電影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是許多人難以忘記的回憶,這裡有快意恩仇的江湖,這裡有嬉笑怒罵的自嘲,這裡有家國千秋的俠客,這裡有獨領風騷的女神。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進入了衰退期。當年香港電影被譽為「雙周一成」的代表人物中,成龍和周潤發先後出走好萊塢,同時期的功夫皇帝李連杰,也將事業的重心轉向了好萊塢。除此之外,很多臺前幕後的電影人,也開始前往內地和好萊塢其他電影市場發展。隨著和更大體量電影市場的合作,香港電影市場的吸引力明顯減弱,隨之地道的香港電影開始逐漸減少,而觀眾們看到的更多的香港電影的身影,則是香港電影人與內地電影人的合作,以及香港電影人與好萊塢的合作。

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鼎盛一時,與獨特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在解放戰爭之前,國產電影的製作中心一直在上海,當年頗具影響力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神女》、《烏鴉與麻雀》等作品都出自於上海影壇。這段時期上海影壇也誕生了包括阮玲玉、蝴蝶等影星在內的一眾第一代華語影星。然而繁榮的過往,終究在歷史的車輪下,成為了時間的灰燼,就如同銀幕上夢幻的光影瞬間一樣。後來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國內電影創作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而在這段時期,有很多電影人幾經輾轉到了香港這座如夢似幻的城市,此時的香港還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由於香港大部分電影人都是來自內地,所以香港的電影業更多的是以創作華語電影為主。此時的香港電影主攻香港本地市場和臺灣電影市場,所以早期香港影壇的電影,主要是立足於一些傳統文化改編的戲劇和歷史題材的電影。而且活躍在上世紀40、5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主要來自於內地,後來如邵氏四大導演,幾乎都是由內地到香港發展的電影人。所以在這些人的影片中,有著濃烈的中華傳統文化韻味。

正是第一批來自於內地的電影人,創造了香港電影輝煌的開端,這其中尤以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邵氏名導為代表,他們先是通過黃梅調電影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影壇的地位,後來又通過武俠電影,徹底鑄就了香港電影的輝煌。在上世紀60年代末,由於武俠電影的興起,香港電影徹底進入了繁盛時期。在70年代初,由於李小龍從好萊塢的回歸,使得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延伸到了全世界,這也是第一次「東方好萊塢」與正牌好萊塢有了一次靈感上的花火。

李小龍的成功將香港電影的影響力波及到了全世界,但是也因為李小龍的英年早逝,使得那份觸手可及的榮耀,成為了曇花一現的夢境。李小龍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功夫的魅力,但是也因為有了李小龍,所以讓世界觀眾在大銀幕上領略到了中國功夫,所以李小龍的成功和中國功夫的魅力是相輔相成的。由此也可以延伸出,香港電影的成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後來在80年代的中後期,香港電影的創作中,明顯加入了外國文化成分。如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其中多少有模仿好萊塢槍戰片的橋段,而成龍的功夫喜劇,其中一部分創意也借鑑了好萊塢喜劇天才卓別林的表演方法。

這段時間,在香港主導電影創作的導演,已經更迭為了徐克與吳宇森。而就兩人的經歷而言,他們更像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這兩位導演創作電影的靈感,或者對香港電影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受到邵氏大導演胡金銓和吳宇森的印象。所以從他們的電影中,我們依然能夠隱約感受到那份變得稍微有點含蓄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為了迎合日新月異的電影市場,為了對口觀眾的娛樂趣味,他們的電影也根據香港當時的文化潮流,做了很大的改動。特別是徐克,他因為受到好萊塢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對電影的內容更加的不拘一格,比如因為改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徐克還與老先生鬧得很不愉快。

如果說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等人的電影,還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正宗,那麼吳宇森和徐克的香港電影中,則有了更多現代文化的雜糅。這其中更多的是多了一些個人的情緒,就如同《英雄本色》中那句經典的臺詞一樣——「我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我要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這些臺詞應該不再是單純的家國千秋,民族大義了。再有徐克執導的電影《新龍門客棧》,就明顯的比胡金銓老版的《龍門客棧》中多了金鑲玉的角色,而這個角色的出現,也使得影片更加側重於個人的感情戲。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從傳統文化中逐漸地抽身而出,轉而更加關注個體的生存狀態呢?這其中不乏香港具有故土情懷的老一代觀逐漸失去活力,而新一代觀眾的家國觀念,在新的文化氛圍中,有所迷離缺失。但是仔細看香港的電影,我們會發現,他們是如此的以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只是在特殊的地域境遇裡,他們有所迷失。

比如被譽為藝術大師的王家衛,他作為香港文藝片的代表人物,也是從小就從上海來到了香港。所以在王家衛的成名之作《阿飛正傳》中,他通過張國榮飾演的男主角講述了一個「無腳鳥」的故事,這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全體香港人的故事呢。但是在2000年的時候,王家衛的影片開始有所變化。這一年他執導了他導演生涯中最優秀的影片之一《花樣年華》,仔細看這部影片,我們多少能夠看到《小城之春》的影子。隱晦的男女情感裡,暗含著個體對於歸宿的追尋,當周慕雲錯過蘇麗珍的時候,遺憾的情緒,是不是蔓延到了整個香港的街角巷尾呢?

而在2000年之後,香港電影明顯進入了衰退期,而在香港電影中,我們也越來越多的看到內地演員的影子,而在內地電影中,也有越來越多香港電影人的貢獻。諸如2002年的《英雄》裡,就有梁朝偉、張曼玉、甄子丹等人,而李連杰更是內地人到香港發展的典範。時間再到2004年,這一年馮小剛執導的影片《天下無賊》中,請來了香港的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做男主角,而馮小剛本人,竟然也在周星馳自導自演的影片《功夫》裡出鏡。

而後,大批的香港電影人開始融入到內地電影體系當中,如2010年周潤發參演姜文執導的電影《讓子彈飛》,以及周星馳執導的影片《美人魚》和《西遊降魔篇》中開始大量啟用內地演員。種種的徵兆,預示著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開始大融合,而香港本土電影特色則變得越來越淡化。這個過程更像是香港電影,承載著早期香港電影人家國情懷的一次回歸。而這次回歸,也讓早期迷失的一代香港電影人,進行了一次銀幕上的尋根之旅。諸如王家衛執導的影片《一代宗師》,是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一次詩意的總結,而周星馳執導的影片《長江七號》則是為了他要實現到父親出生地拍攝一部電影的夢想。

香港電影的百年曆程,是藝術超越生命的一次壯舉,在這次偉大的回歸中,我們更看到了香港電影中,所彰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

相關焦點

  • 香港回歸20年:從「香港製造」到「後繼無人」,香港電影失落的20年
    這也是香港人寄托在香港電影中的精神,即人文情懷的堅守和傳承,從自我,到大我,再到家國,這看似很淺顯的詞彙,是香港在回歸20年來,讓市民感受最大的,變化最大的,同樣也是香港電影的變化。就上文分析來看,香港電影並不是消亡,而是一邊在與內地合拍的「華語電影」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另一邊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從本土挖掘新人,重新拾起被遺忘的香港電影精神。 過去香港電影依賴本土創作的根基是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有較早開始發展的工業體系,且也有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那時候的內地並不存在這些。
  • 香港回歸20年之際,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與此同時,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據文創資訊觀察,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華語片前三全被香港導演包攬,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更是成為內地首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電影。而
  • 香港回歸二十年電影大盤點「下」:殭屍、情色、恐怖
    殭屍片1997年,香港回歸,林正英病逝,殭屍片沒落,歷史就是這樣充滿巧合。曾在八九十年代盛極一時、火遍亞洲的香港殭屍片,在最近二十年裡幾乎絕跡。香港回歸前一年播出的電視劇《殭屍道長2》是林正英最後一次飾演殭屍道長最盛時,「17部殭屍電影同期趕拍,荒郊野嶺的片場大小殭屍蹦來跳去」。
  • 回歸20年,這些電影帶你看不為人知的香港
    今天是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周年,又恰逢休息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作為你的電影閨蜜怎麼能不貼心的送上一份視覺大禮呢?下面的6部電影,帶你去看那個不為人知的香港。女人本色導演: 黃真真編劇: 梁鳳儀 / 黃真真主演: 梁詠琪 / 薛凱琪 / 林子祥 / 鄭嘉穎 / 聶遠類型: 劇情上映日期: 2007-07-05(香港)安利這部電影是因為它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獻禮影片。2007年作為「喜迎回歸」的主旋律電影被中聯辦欽點,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球首映。本片由《閨蜜》的導演黃真真指導,梁詠琪、薛凱琪兩大女神主演。
  • 香港回歸20年 你一定不能錯過的9部電影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香港電影用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下發生在這裡的香港情愫。
  • 1997~2017,香港回歸20年!
    這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相信大家當時激動地在電視機前看回歸直播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時光荏苒,如今香港已回歸20周年。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無論在創作觀念、多元化風格、影像技術處理還是市場營銷等方面都居於亞洲先鋒地位。
  • 香港回歸20年 | 重溫1997
    1997年7月1日,香港結束了長達100年的屈辱殖民史,東方之珠正式完璧歸趙,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天,註定將是被中華名族記載史冊的日子。20年後,四季更迭,時光荏苒,在你心中,對於香港的記憶是什麼呢?今天,香港回歸20周年,微微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香港的那些事兒。1842年,南京條約籤署,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香港電影消亡史
    到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回港時,香港人口已接近300萬,比20年前邵逸夫離開時,翻了整整3倍。香港《光明報》大膽預言:「今後中國的文化中心,至少將有一個時期要屬於香港。」還有年近70的邵氏導演李翰祥,在去北京籌拍《火燒阿房宮》的會議上,突發心臟病撒手人寰……1995年前後的香港,惶恐與焦慮,圍困了每一個電影人。 吳宇森在好萊塢就在香港電影人一個個出走、離開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東側,立起了白底紅字的香港回歸倒計時牌,歷史來到了1997年。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星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電影《花樣年華》王家衛)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坐落在香港上環,店鋪掌柜簡漢榮師傅每天笑容可掬地招呼著他的新老客戶。
  • 香港回歸20年了,1997年的電影票房前十你看過幾部?
    本文首發於香港電影公號今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回到20年前的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旗幟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冉冉升起1997.7.1~2017.7.1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把眼光帶回20年前看看1997年香港票房最賣座的十部電影《 97古惑仔之戰無不勝》
  • 香港回歸20年,聽聽港人怎麼說
    香港回歸20年來,在「一國兩制」制度安排下,香港與祖國同進步共繁榮。今日之香港,經濟穩步增長、市場繁榮、貿易活躍、就業穩定,往來於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各界人士對此都深有感觸。近日,半月談記者走到他們中間,傾聽他們講述香港回歸20年間的發展變化,記錄他們心中的「香港印象」。(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我的香港,我的二十年》。)
  • 回歸20年,香港電影界發生的那些大事件
    香港回歸20周年了,從97年到2017年,20年間香港社會、兩地關係都發生了一言難盡的變化。 作為影迷,大海從小到大看了不少的港片,如今的港片卻已經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 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從97年到現在近20年時間裡香港電影界發生的一些大事件,看看哪些還存留在你的記憶裡吧!
  • 香港回歸20周年,不可錯過的7部電影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香港電影用具有象徵意義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下發生在這裡的香港情愫。
  • 香港回歸20年紀事之「馬照跑、舞照跳」
    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古人說年屆20就要行弱冠之禮,以示成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到了成熟的歲月,馬在香港照跑了20年,也是香港特區成長的一個寫照。今天,我們就從賽馬出發,回顧香港特區20年來的發展,也一同展望未來香港的機遇與挑戰。
  • 香港賭片「消亡史」
    作為港片巔峰期具有代表性的類型電影,賭片有過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究竟是什麼讓它走向消亡?第一部賭片勸人戒賭1992年的《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中,男主賀信的父親是洋行裡的買辦、因沒錢看牙被拔掉門牙和返回香港後做房地產積累財富等橋段與何鴻燊的人生經歷基本吻合。與其說它是賭片,倒不如說是一部人物傳記。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性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
  • 《快樂大本營》致敬香港回歸20年 經典永不落俗
    原標題:《快樂大本營》致敬香港回歸20年 經典永不落俗   本周六7月1日晚,張智霖、容祖兒、宋茜、劉愷威、耿樂、劉憲華、魏大勳等嘉賓將做客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二十周年特別企劃環節「不好意思讓一讓」,將再現香港經典影視片段,致敬香港回歸20周年。
  • 香港回歸20年 中國商用車企都做了什麼​?| 香港回歸20周年特輯
    1997年,香港回歸;2003年,香港開放自由行;2004年,香港籤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 香港回歸20年20部經典港片全在這裡了丨毒藥片單
    1898年6月9日,英國與中國晚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用「租借」名義,強行將香港霸佔近一個世紀(租期99年)。20年前,香港回歸祖國,往後,我們也終於能夠順理成章踏上那片久別的土地,和我們的同胞,共同開創新未來。
  • 有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到底消亡了什麼?
    苦瓜君有個習慣,就是不管看什麼從來不會去看簡介,當初知道《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時候,只是因為裡面有葛優和章子怡和這部片子的票房不是很高,若不是看了電影,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程耳的片子。但是羅曼蒂克主義在當今的中國被狹義化為「愛情的浪漫」,為了避免歧義,導演程耳特意選擇「羅曼蒂克」而不是「浪漫」,其實一開始就告訴我們,這部片子的基調並不是愛情。 這部片子講了很多人的羅曼蒂克,但似乎,並不是每個人的都被消亡了。因為苦瓜君先入為主的「愛情片」觀念,在觀影中側重於角色們的愛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