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香港電影是許多人難以忘記的回憶,這裡有快意恩仇的江湖,這裡有嬉笑怒罵的自嘲,這裡有家國千秋的俠客,這裡有獨領風騷的女神。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進入了衰退期。當年香港電影被譽為「雙周一成」的代表人物中,成龍和周潤發先後出走好萊塢,同時期的功夫皇帝李連杰,也將事業的重心轉向了好萊塢。除此之外,很多臺前幕後的電影人,也開始前往內地和好萊塢其他電影市場發展。隨著和更大體量電影市場的合作,香港電影市場的吸引力明顯減弱,隨之地道的香港電影開始逐漸減少,而觀眾們看到的更多的香港電影的身影,則是香港電影人與內地電影人的合作,以及香港電影人與好萊塢的合作。
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夠鼎盛一時,與獨特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在解放戰爭之前,國產電影的製作中心一直在上海,當年頗具影響力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神女》、《烏鴉與麻雀》等作品都出自於上海影壇。這段時期上海影壇也誕生了包括阮玲玉、蝴蝶等影星在內的一眾第一代華語影星。然而繁榮的過往,終究在歷史的車輪下,成為了時間的灰燼,就如同銀幕上夢幻的光影瞬間一樣。後來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國內電影創作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而在這段時期,有很多電影人幾經輾轉到了香港這座如夢似幻的城市,此時的香港還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由於香港大部分電影人都是來自內地,所以香港的電影業更多的是以創作華語電影為主。此時的香港電影主攻香港本地市場和臺灣電影市場,所以早期香港影壇的電影,主要是立足於一些傳統文化改編的戲劇和歷史題材的電影。而且活躍在上世紀40、50年代的香港電影人,主要來自於內地,後來如邵氏四大導演,幾乎都是由內地到香港發展的電影人。所以在這些人的影片中,有著濃烈的中華傳統文化韻味。
正是第一批來自於內地的電影人,創造了香港電影輝煌的開端,這其中尤以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邵氏名導為代表,他們先是通過黃梅調電影奠定了自己在香港影壇的地位,後來又通過武俠電影,徹底鑄就了香港電影的輝煌。在上世紀60年代末,由於武俠電影的興起,香港電影徹底進入了繁盛時期。在70年代初,由於李小龍從好萊塢的回歸,使得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延伸到了全世界,這也是第一次「東方好萊塢」與正牌好萊塢有了一次靈感上的花火。
李小龍的成功將香港電影的影響力波及到了全世界,但是也因為李小龍的英年早逝,使得那份觸手可及的榮耀,成為了曇花一現的夢境。李小龍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功夫的魅力,但是也因為有了李小龍,所以讓世界觀眾在大銀幕上領略到了中國功夫,所以李小龍的成功和中國功夫的魅力是相輔相成的。由此也可以延伸出,香港電影的成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後來在80年代的中後期,香港電影的創作中,明顯加入了外國文化成分。如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其中多少有模仿好萊塢槍戰片的橋段,而成龍的功夫喜劇,其中一部分創意也借鑑了好萊塢喜劇天才卓別林的表演方法。
這段時間,在香港主導電影創作的導演,已經更迭為了徐克與吳宇森。而就兩人的經歷而言,他們更像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這兩位導演創作電影的靈感,或者對香港電影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受到邵氏大導演胡金銓和吳宇森的印象。所以從他們的電影中,我們依然能夠隱約感受到那份變得稍微有點含蓄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為了迎合日新月異的電影市場,為了對口觀眾的娛樂趣味,他們的電影也根據香港當時的文化潮流,做了很大的改動。特別是徐克,他因為受到好萊塢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對電影的內容更加的不拘一格,比如因為改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徐克還與老先生鬧得很不愉快。
如果說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等人的電影,還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正宗,那麼吳宇森和徐克的香港電影中,則有了更多現代文化的雜糅。這其中更多的是多了一些個人的情緒,就如同《英雄本色》中那句經典的臺詞一樣——「我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我要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這些臺詞應該不再是單純的家國千秋,民族大義了。再有徐克執導的電影《新龍門客棧》,就明顯的比胡金銓老版的《龍門客棧》中多了金鑲玉的角色,而這個角色的出現,也使得影片更加側重於個人的感情戲。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從傳統文化中逐漸地抽身而出,轉而更加關注個體的生存狀態呢?這其中不乏香港具有故土情懷的老一代觀逐漸失去活力,而新一代觀眾的家國觀念,在新的文化氛圍中,有所迷離缺失。但是仔細看香港的電影,我們會發現,他們是如此的以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只是在特殊的地域境遇裡,他們有所迷失。
比如被譽為藝術大師的王家衛,他作為香港文藝片的代表人物,也是從小就從上海來到了香港。所以在王家衛的成名之作《阿飛正傳》中,他通過張國榮飾演的男主角講述了一個「無腳鳥」的故事,這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全體香港人的故事呢。但是在2000年的時候,王家衛的影片開始有所變化。這一年他執導了他導演生涯中最優秀的影片之一《花樣年華》,仔細看這部影片,我們多少能夠看到《小城之春》的影子。隱晦的男女情感裡,暗含著個體對於歸宿的追尋,當周慕雲錯過蘇麗珍的時候,遺憾的情緒,是不是蔓延到了整個香港的街角巷尾呢?
而在2000年之後,香港電影明顯進入了衰退期,而在香港電影中,我們也越來越多的看到內地演員的影子,而在內地電影中,也有越來越多香港電影人的貢獻。諸如2002年的《英雄》裡,就有梁朝偉、張曼玉、甄子丹等人,而李連杰更是內地人到香港發展的典範。時間再到2004年,這一年馮小剛執導的影片《天下無賊》中,請來了香港的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做男主角,而馮小剛本人,竟然也在周星馳自導自演的影片《功夫》裡出鏡。
而後,大批的香港電影人開始融入到內地電影體系當中,如2010年周潤發參演姜文執導的電影《讓子彈飛》,以及周星馳執導的影片《美人魚》和《西遊降魔篇》中開始大量啟用內地演員。種種的徵兆,預示著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開始大融合,而香港本土電影特色則變得越來越淡化。這個過程更像是香港電影,承載著早期香港電影人家國情懷的一次回歸。而這次回歸,也讓早期迷失的一代香港電影人,進行了一次銀幕上的尋根之旅。諸如王家衛執導的影片《一代宗師》,是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一次詩意的總結,而周星馳執導的影片《長江七號》則是為了他要實現到父親出生地拍攝一部電影的夢想。
香港電影的百年曆程,是藝術超越生命的一次壯舉,在這次偉大的回歸中,我們更看到了香港電影中,所彰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