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知:是什麼一切智智與覺性?

2020-12-23 善知識的家

一、學八萬四千法門

在巴利三藏裡,你會讀到佛和佛的弟子們當時傳法學法的時候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佛是如何調伏當時挑戰佛法的外道、獲得追隨者的,佛弟子們是如何出家和證道的,還有佛為弟子們非常詳細地講解以下種種法門:

四聖諦、八正道;五蘊、六處、十二因緣、十八界;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如來十號、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三十七菩提分: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十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等等很多佛法。

佛陀為了鼓勵弟子們精進修行,講了沙門四果: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

弟子們修習戒定得解脫智慧三明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成就阿羅漢果。

巴利三藏小部經典裡的後面幾部經完美地銜接了小乘和大乘,讓已經有基礎能自我解脫的弟子們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大乘法修菩薩道。

在小部《本生經》(Jataka)裡,你還會讀到佛陀前世修菩薩道時,為了求一切智智是如何修習十波羅蜜多的,一共有五百多個非常精彩、非常振奮人心的故事

《本生經》是精進的菩薩必讀的經,因為在這部經裡,佛陀為菩薩們做了修菩薩行的示範和榜樣。在這部經裡,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二、大乘佛法

在大乘經典裡,你會學到:

波羅蜜多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如來十種不可思議法:不思議身、不思議音聲、不思議智、不思議光、不思議尸羅及以等觀、不思議神通、不思議力、不思議無畏、不思議大悲、十不思議不共佛法;如來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菩薩十地、無生法忍、正性離生、不退轉地;二十種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五眼、六神通、無量三摩地門、無量陀羅尼門等等。

三、一切智智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對如來欽佩得五體投地呢?看著如來,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的境界有多低?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們原本可以活的多麼自在的原因。

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這樣的如來,稱為如來藏,如來藏是菩提、佛性的另一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有菩提心的種子,也就是佛性、覺性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大方等如來藏經》

當我們開始想要追求更多的東西時,如來藏的種子就開始發動了,菩提心就要發芽了,我們想要努力使之開敷,而一切智智就是我們的目標,般若波羅蜜多是我們的方便善巧:

佛子!菩薩摩訶薩恆不忘失薩婆若心,乘於大乘行菩薩行,以一切智大心勢力,示現一切聲聞、獨覺寂靜威儀。——《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6卷 佛言:「慶喜!要由回向一切智智而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乃可名為真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故。——《大般若經》第106卷「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能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經須臾頃,或經半日,或經一日,或經一月,或經一歲,或經百歲,或經一劫,或經百劫,乃至或復經無數劫,是菩薩摩訶薩所獲福聚其量甚多,勝過教化於十方面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或令安住解脫及解脫智見,或令安住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或令安住獨覺菩提所獲福聚。——《大般若經》第359卷

佛乘也叫一切智乘,我們的覺性具有知曉一切的潛質,所以我們要求知一切。

在《大般若經》裡,一切智智和般若波羅蜜多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切智智是目標,般若波羅蜜多是方法論

般若的技巧可以總結成簡單的三個字:「無所得」。如果你看到面前的一個東西的色相,你覺得那裡真的有一個東西,這叫「有所得」,有所得是無方便善巧,就是沒技巧的意思。應該以無所得為方便趣入一切智智

佛告善現:「由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普能攝取一切善法,和合趣入一切智智,安住不動故,我數數贊說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經》第460卷

現在,很多老師都會教般若,但不提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關於一切的知識和智慧。波羅蜜多法共有十個,第六個是般若波羅蜜多,第十個是智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究竟、圓滿、到彼岸」的意思。

我想特別強調這點,是因為我們求法求道修行都是為了知道更多、更多,我們想知道一切,沒有什麼是我們不想知道、不想學的。你難道不想知道一切嗎?佛鼓勵我們學一切法,求一切智智

複次,善現!總一切法皆是菩薩摩訶薩道。「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不應學?諸菩薩摩訶薩不學此法,能得無上正等菩提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定無有法諸菩薩摩訶薩所不應學,諸菩薩摩訶薩不學此法,必不能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不學一切法,終不能得一切智智。」——《大般若經》第393卷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視野,不斷地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四、真知識

但是知識有膚淺的,也有深刻的,我們要求的應該是深刻的真知識。真知識不是你能從書本上學到的,真知識只能從實際的經驗中獲得。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以讀幾十本教遊泳的書,上很多教遊泳的課,可是你從來沒有下水遊泳過,那麼你關於遊泳的知識不可稱為真知識。另一個人沒有讀過任何書、上過任何課,但是他很擅長遊泳,那我們說後面這位有遊泳的真知識。

真知識是一定能使我們的生活發生某種變化的知識,如果一個知識我們學過以後沒有任何心理上或行為傾向上的變化,那麼這知識是膚淺的,也不算是真知識。

比如我們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如果吸菸的人真的知道吸菸對人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他們就不會吸菸了。他們的行為說明了一切。而等到最後,他們親眼看到自己的肺變成如下圖末期的肺時,心臟腫大、肺如炭孔,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酒精更甚,酒精對人體只有百分之百的傷害。酒精不僅會殺死人體細胞、破壞神經系統和肝功能,酒精還會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讓人放心大膽地做壞事,是對身體、精神的雙重破壞。

吸菸喝酒的人並不真正知道菸酒的傷害,送別人菸酒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所以各位送禮千萬不要送煙和酒。

五、真知的途徑

那麼,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方法獲得真知識呢?如果你讀佛經,你就會發現佛陀是如何教弟子們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智慧的,那便是止、觀、禪、定,也就是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三摩地

當佛弟子們想學習肉體的無常和不淨時,或者受到女人的勾引時,他們會立即跑到停屍房冥想,在那住幾天,觀察屍體的腐爛過程,觀想腐爛惡臭的屍體是怎樣的,自己的肉體也會怎樣,這樣對肉體的執念和欲望都死絕了

停屍房

當佛陀教了一個法時,弟子們會把佛陀的話背下來,然後回去找個清淨的地方冥想、禪定,直到他真正親身領悟到那些話的意義和含義。

阿羅漢又叫做「無學」,我們來看看阿羅漢都有哪些真知識和真智慧,即三明六神通

神足通:一身變多身,或現身、或隱身;穿牆過壁,行於水上,飛於空中,以手摸日月,隨心所欲神通變化天眼通:可看見遠近粗細之形色,並可看到六道眾生在何處死、又於何處再度投生天耳通:能夠聽聞世間一切之音聲,無有障礙他心通: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中所想,無有障礙宿命通:能知自身及三界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前生宿命以及所作之事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你是否看到了我們和他們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的區別?

當我們想知道一個東西時,我們嚴重依賴於搜尋引擎或任何外在的東西,同時我們還看不透那東西的本質、實相

而他們是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親自看到、聽到,親身經歷,換句話說,他們鍛鍊了他們的覺性,Buddha-natura。「」即是佛、菩提,Bodhi,覺察、意識,「」是本性、本質,覺知的能力是我們的本性。

所謂的天眼、天耳、知識、智慧都是覺性在作用,而不是我們的肉眼、肉耳和大腦。這些器官是覺性使用的器皿,或者說是罩在我們覺性上的過濾器,它們讓我們瞎了覺性的眼。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道德經》第十二章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聽」佛法浩瀚無垠,如來所言不虛.(下)
    而佛法認為,一切相皆由心生,沒有離開眾生心,而獨存的諸神靈。神靈鬼魔,只是眾生分別心,取捨習氣幻現的業境。多年修行佛法,習慣了內心深處清澈光明,溫暖安詳的狀態。安詳溫暖的覺受,無法被名相觸及,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法用語言表達。實證令我堅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間法
    「佛法」是從覺性、實相的立場,來觀察宇宙、處理人生的一切,因此具有最圓滿的價值。但現實世界裡,我們都是凡夫,沒有辦法具足所謂菩薩的智慧與福德,譬如:《金剛經》云:「昔為歌利王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不是一般生死凡夫所能做得到的。
  • 怎樣實踐佛法?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未開悟之前,我們所修習的善法,如誦經、持咒、拜懺、檢討反省、慚愧懺悔……等,都是屬於加行。以這些善法加功用行,慢慢使心得到寧靜,一旦因緣成熟,就能契悟心性。然而,悟道之後要繼續修行,假使不修,還是無法成就。悟後起修方為真修,時時刻刻都要使覺性現前、佛性現前,這時就入了「修道位」。佛性就是覺性,是人人本具的。初生的嬰兒,沒有人教就知道笑、哭,這個就是佛性。
  • 噶千仁波切:認出覺性,即是真正的上師!
    獲得覺性的引介,是為了證得解脫。能否如此達到成就,端看我們各自的努力,怙主龍欽冉江於《竅訣寶藏論》(藏文:Mem-ngag: The Treasure of Pith)中講到,在了證無造作的心性之後,毋須再研讀諸多經典。在認出自心本性之後,毋須再到他處尋找佛陀,因為此心即是佛。我們都曾獲得自心本性的引介,諸位其中或許就有一些人已然見到那能認出所有念頭的覺性。
  • 自然法師答疑 :覺性是覺是不覺,還是一直在覺?
    問題:師父,覺性是可以覺,可以不覺,還是一直在覺?
  • 永嘉大師《證道歌》全部佛法在裡面
    回來以後,作了一首有名的《證道歌》,把整個的佛法三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法身覺了無一物」,什麼是法身?本來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個空空洞洞,那已經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這個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你懂了這個以後,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如空中浮雲,就不怕妄念來了,不怕五陰了。貪嗔痴這三毒,不要去跟隨它,它本來是沒有的東西,所以說「三毒水泡虛出沒」。
  • 毀滅佛法,動搖佛法根基的是什麼.是邪見!潛移默化的.悄悄的用錯誤自以為是的說法代替真佛法.最後真佛法你再也品不出味道了.
    吃肉不吃肉,這件事看似小事, 什麼慈悲不慈悲。表面看是這個樣子。實際上你也看到這個視頻了。
  • 希阿榮博堪布:佛法能給我什麼之前先問自己,想從佛法中得到什麼
    在問「佛法能給我什麼」之前,應該先問自己:「我想從佛法中得到什麼?佛法是很務實的,建立正確的見地,調整態度和方式,不是為了單純地滿足求知慾,以及獲得認同和讚許,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止息煩惱,獲得安樂。佛法中有系統完整的方法指導我們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擴大視野。學佛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去看世間萬象。寬廣的視角在佛教中稱為智慧。
  • 佛法問答:為何會有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境界?
    當心靈不再被自我禁錮,自我欲望覺受熄滅於心,心靈深處的覺性光明,從不被自我掩蓋的心靈存在感展現,就是想陰破,光明表達存在感,就是行陰流,當光明燒盡最細膩的心靈習氣覺受,光中無色,則存在感失去依靠,一念空幻,身心脫落,入法界,證八地菩薩。法界本性無生,隨緣不掛,遇境無染,五蘊六根就會變成一件衣服,你可以穿著它,卻不會被因緣業果迷惑。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也認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宗教,不願意接觸。自己以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不願意跟宗教為伍,你說這個毛病犯得多大!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非常難得,特別給我開的課程,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
  • 淨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佛法是覺法,覺而不迷;佛法是正法,正而不邪;佛法是淨法,淨而不染。佛法就是覺、正、淨。在信、願、行三個字中,字字都具足『覺正淨』。信裡具足覺、正、淨;願裡具足覺、正、淨;在這句阿彌陀佛名號裡,更是具足覺、正、淨。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你今生能遇到佛法,修習佛法,肯定善根深厚,福報最大而不可思議。佛法教你擺脫困擾,斷除煩惱,終究成為一個大自在人。它從心靈深處剖析人的無明煩惱從何而相生,如何去面對,怎麼來解決……當了知人生的真相,你不再執著任何,不再被境相所轉,世間的一切憂悲苦惱不復存在,無我而具大智。快樂的人生在你面前呈現,你登上了般若法船。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他曾隨母親遊學天竺各地,四處尋訪了名師大德學習佛法心得,期間羅什也參悟了很多深奧的佛法。羅什對於知識的吸收遠遠超出天竺的範圍,他不僅通梵語,又自學了漢文,少年時期的羅什已然對於佛法有了極深的造詣。他與母親在疏勒的一年間向精通大乘佛法的高僧須利耶蘇摩和佛陀耶舍求法,在這之前的羅什跟著槃頭達多修習的是小乘佛法,而小乘佛法講求的是「相」。大乘佛法講求的是「空」。這一不同的理論使得當時的鳩摩羅什感受到了不同佛法的奧義,也正因此鳩摩羅什發現了小乘佛法的弊端正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那麼是否可以將這兩者合一來修習呢?
  • 什麼是佛法之七聖財?
    因為佛法是佛陀教導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方法,能夠信受三寶,淨心不疑,必能趨吉避兇,蒙佛護念。信有如雙手,人一走進佛陀之寶山中,就能夠自由自在的採取寶物。有了信,就能夠增長一切的善法,除滅所有的疑惑。所以信是學佛人的第一財富。戒財就是謹守佛陀戒律的財富。戒是清涼劑,有了戒就能防非止惡。有了戒是進趣佛道的要具。有了戒則德燻四方,其香無比。有了戒,必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 佛法的最終含義是什麼呢?不要理解錯。下篇
    戒律是什麼呢?戒律是針對當時的狀況,產生的約束行為的一種規則。首先說他不是佛法本意,只是針對當時人們的狀況設定的規則。換句話說就好像上房的梯子,只是助你成道的工具,當然上房也可以用繩子等等工具。只是梯子基本適應所有人,無論老少都可以攀登,而繩子可能更適合年輕人,戒律就是這樣但記住不要本末倒置,佛法的真意可不是戒律。南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略有不同,南傳佛教是乞食是可以吃肉,漢傳佛教是梁武帝改革後的是不可以吃肉的,所以戒律會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而做改變的。犯了戒律的人一樣可以證悟佛法。
  • 什麼叫命運?什麼叫心地?什麼是佛法?
    什麼叫命運?命運指一個人一生的吉兇禍福,富貴貧賤等現象,就是業因果報的體現。本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由業報所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報身」或:「業報身。」一個人的相貌氣質,貴賤、窮富、壽夭等屬於「正報」及正受的果報體。
  • 童年回憶:真知棒棒棒糖到底有多少種口味 WAO陪我
    1997年,佳口集團在中國推出第一根真知棒(Pim Pom)。
  • 給新師兄和道友講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