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中國教育的奇蹟:存在8年,培養174位院士、2位諾獎得主

2020-11-18 騰訊網

ps:【麥田新平臺上線啦】更多純英文影片,每日更新,文末登錄哦

中國教育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奇蹟:

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悄然誕生,因戰火而生雖然顛沛流離,卻充滿傳奇;

她只存在了短短8年零11個月,卻一直為後人敬仰,其條件之艱難,師生之卓越,都是空前絕後,後人無法複製。

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

汪曾祺說,這是一座戰時的,臨時性的大學,但卻是一個產生天才,影響深遠,可以彪炳於世界大學之林,與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平列而無愧色的,窳陋而輝煌的,奇蹟一樣的,「空前絕後」的大學。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大門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其後,北京大學的沙灘紅樓一度被日軍所佔,其地下室成為日本憲兵隊監禁愛國志士的「撒旦統治的地獄」——平津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飽遭摧殘和凌辱。

7月29日下午,即有日軍在清華園內穿行。數次來校搜查後,日軍開始強佔部分校舍,劫掠校產,直至將校產保管委員會人員驅逐出校,侵佔了全部清華園。

幾乎在北平淪陷的同時,日寇於7月29日、30日連續兩天有預謀地對南開大學及其附屬的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進行輪番轟炸。轟炸後,又派兵縱火焚燒。昔日寧靜秀美的南開校園,在日寇的炮火下變成一片廢墟。

南開圖書館被炸毀

為躲避戰火,保存教育火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先是被迫南下遷至湖南,組合為長沙臨時大學,後又遷往戰火暫時未波及到的西南邊陲城市昆明,於1938年組建成立西南聯合大學。

聯大校舍,梁思成夫婦設計,近處磚瓦房為圖書館

1938年2月,西南聯大師生們從長沙西遷至昆明,曾有3條路徑:一路乘火車至香港,再渡海至越南,乘火車沿著滇越鐵路進入雲南;一路沿鐵路乘火車至廣西桂林,再乘汽車進入越南,再從鐵道入滇。

而對於經濟條件欠佳的師生而言,最省錢但也最艱苦的路徑,則是由長沙出發,徒步行走至昆明。

當時聯大的女學生

於是,在68天的時間裡,自稱「湘黔滇旅行團」的267名男同學和11位中青年教師,跨越湘、黔、滇三省,翻過雪峰山、烏蒙山等山嶺,步行3600裡,終抵達昆明,被稱為教育史上的「長徵」。

這一場曠世的文人長徵,不僅保存了中國文化的精英血脈,更開啟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壯麗探險」。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西南聯大」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由此誕生。

在戰火中求存的西南聯大物質匱乏,學生的校舍、食宿都得不到保障。

1938年8月9日,聯大聘請梁思成、林徽因為校舍建築工程顧問。兩人欣然受命,一個月後,一個一流的校舍方案展現在梅貽琦常委面前。但因學校經費不足,設計方案被一再修改:高樓改成矮樓,矮樓改成平房,磚牆變成土牆……

梁思成、林徽因攜子女與聯大教授周培源、 陳岱孫,金嶽霖,吳有訓等合影

迫於無奈,學生住的是草頂土牆的房子,遇上雨天頗有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意思;而且往往是三四十人一間宿舍,十分擁擠。

教室則以鐵皮作頂,下雨時叮叮噹噹的聲音響徹教室。一次,經濟系教授陳岱孫先生上課遇著雨天,只能在黑板上寫「下課賞雨」四字,等雨停了再接著講學。1944年,學校財政困難,不得不把教室的鐵皮頂賣掉,也換成茅草頂。

聯大財政困難,當時的聯大師生更是「窮得連搶劫犯都懶得多看一眼」。

梅貽琦職位在政府可與總理平級,但他賣掉了汽車,辭退了司機,為了組建承攬工程與項目的學生服務社,以賺取外快貼補教師們的困苦生活,他幾乎賣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

聞一多白天給學生講課,空餘時間便刻章賣錢。他不好意思自己寫廣告,其他教授替他在報刊上發表《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梅貽琦、馮友蘭 、朱自清、潘光旦等十餘位教授在文章後邊籤字。

物理學家趙忠堯在家裡自製「中和牌」肥皂;化學系的高崇熙栽劍蘭拿到市集上賣;航空系主任王德榮和化工系主任謝明山聯合研製出了「西曼」墨水;教授夫人們做手帕、手袋和繡品以出售補貼生計,梅貽琦校長的夫人韓詠華也親自做起了米糕到市集上賣,取名為「定勝糕」,說抗戰一定能勝利。

雖然清苦,但師生們一片剛毅堅卓。為躲避日機轟炸,教授們住得很分散。有的每天要步行幾十裡路來上課,但從不遲到。

學生的學習條件也相當艱苦,他們鑽研學習卻愈發有勁頭——買不起課本,同學們相互借閱抄錄;學校裡沒有燒水的設備,熄燈早,學生便去茶館學習,那兒有燈,有水。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

這所很窮很破的大學,匯聚了300多位中國最負盛名的老師。西南聯大大師雲集,從文學院教師名單便可窺斑見豹。

這裡擁有多位「學術第一人」

陳寅恪,中國懂得世界文字最多的人;

吳澤霖,上世紀40年代提出「中國人口已經相對過剩」的第一人;

金嶽霖,把「形式邏輯」引進中國的第一人;

吳宓,中國開創比較文學的第一人;

錢端升,中國政治學的奠基人;

葉篤,中國氣象學、大氣科學的奠基人;

馮景蘭,中國礦床學的奠基人;

華羅庚,美國科學院120年來的第一位中國籍院士;

楊石先,中國研製農藥的第一人;

湯用彤,世界上能開三大哲學傳統(中、印、歐)課程的第一人。

……

大師們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論著

陳寅恪寫下《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湯用彤寫下《中國佛教史》

錢穆寫下《國史大綱》

馮友蘭寫下《貞元六書》

金嶽霖寫下《知識論》《論道》

陳序經寫下《文化學系統》

潘光旦寫下《優生原理》《性心理學》

王力寫下《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

華羅庚寫下《堆壘素數論》

吳大猷寫下《多原子分子的機構及其振動光譜》

周培源寫下《湍流理論》

趙九章寫下《大氣之渦旋運動》

孫雲鑄寫下《中國古生代地層之劃分》

…………

這些論著,後都成為各學科的奠基之作。

西南聯大文學系全體師生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遊國恩,羅庸,許駿齋,餘冠英,王力,沈從文。

直至1946年遷回京津,恢復三所大學建制,前後不過八年。短短八年時間,聯大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計3882名。這些學生,後來幾乎都成了各自領域的大師。

西南聯大之奇蹟,不在於他擁有大師,更在於他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大師。

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等,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等……

這所因抗戰原因而臨時組建的學校,在近代中國黑雲壓頂的時刻,留下了一片河漢燦爛;也正是這所集納了三所名校一流知識人的「臨時大學」,在華夏的西南一隅、在近代中國複雜的思想激蕩中,將家國情懷、自由精神、民主意識和人文價值熔鑄於一爐,形成了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的大學精神。

回看歷史,這群書生憑著赤子的熱誠與君子的氣節,憑著艱苦卓絕的奮鬥實現了救國經世的願景。

(來源於網際網路公開內容)

— THE END —

麥田英語】是個不錯的公眾號哦

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委員周昌新:重建西南聯大 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2020雲南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周昌新認為,西南聯大是中國大學的魂,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首先要復興的就是教育,因此周昌新在提案中建議:重建西南聯大,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 西南聯合大學有多厲害,三位校長,百位大師,培養出170多位院士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1937年,為了躲避戰亂,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三所中國頂級大學,合併成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即後來鼎鼎大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儘管只存續了八年零八個月,卻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很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否存在被神化現象?西南聯大到底有多厲害
    今天心安想和你們聊一聊一所只在中國存在8年的一所大學——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於1937年組成。在戰爭的時代,西南聯大保存了抗戰時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培養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來傑出的貢獻。很多專家都說過: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更是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 紀錄片《西南聯大》全集 | 172位院士, 8位「兩彈一星」元勳, 2位諾貝爾獎得主
    一共5集,每集52分鐘,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聯大校友楊振寧、李政道在諾獎頒獎典禮,「這個學校就是起到了這麼巨大的標杆作用,在血與火的歲月裡,呈現了人性的光輝和一代知識分子的光輝,雖不能至,心嚮往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平津淪陷。南開大學直接被日軍的炮火炸為廢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停止辦學。
  • 這,就是西南聯大
    從照片上看,這間教室更為簡陋據有關史料記載,學校實行3位常委共同領導的負責制,有70多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大家團結為上,和衷共濟,同渡難關。下設有5個學院,26個系,2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300多位教職員,培養了約8000名學生。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從照片上看,這間教室更為簡陋 據有關史料記載,學校實行3位常委共同領導的負責制,有70多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大家團結為上,和衷共濟,同渡難關。下設有5個學院,26個系,2個專修科,1個先修班,300多位教職員,培養了約8000名學生。
  • 《我們的西南聯大》即將播出
    科普: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編輯:強哥 來源:鑑古知新 很多專家都說過這樣一句話:西南聯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 中國最牛大學,雖然只存在了短短9年,卻被譽為「教育界奇蹟」!
    引言:「中國最牛大學,雖然只存在了短短9年,卻被譽為「教育界奇蹟」!」歡迎收看本期本期內容,小編在此感謝觀眾大大們的賞臉,小編致力於傳播最優質的旅遊內容,讓你足不出戶,看遍世界!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這兩所大學還不是最牛的大學,曾經很多人因為清華和北大誰是中國第一學府而爭論一番,但其實這兩所都不是最牛的大學。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西南聯大教育救國
    一曲校歌《滿江紅》,道出西南聯大師生的殷殷愛國之情和拳拳報國之心。  滿懷科學救國的理想,秉承剛毅堅卓的精神,堅持敬畏學問的態度,在昆明辦學8年多,西南聯大培養學生8000多人,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0多位兩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棟梁之才。  西南聯大走進了歷史,卻留存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 紀錄片《西南聯大》1-5集(完整版)
    當《未央歌》的開頭在紀錄片中被朗誦出來時,當黃舒駿的歌被當做背景,而影像中閃現的是一位位聯大的學生時。 聯大精神,永遠未央。1937年11月,華北淪陷。中國最頂尖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南開,決定南遷,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存在不過8年的「最窮大學」,被人們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因為,它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蹟。
  • 雲南省政協委員建議:42所世界一流大學聯合組建新西南聯大
    2020雲南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周昌新認為,西南聯大是中國大學的魂,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首先要復興的就是教育,因此周昌新在提案中建議:重建西南聯大,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 青春歷史革命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即將播出,網友:終於等來了
    1937年至1946年,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臨時合併共建的西南聯大的歷史,重現抗戰時期的青年學子、知識分子文化抗戰、自強不息的風骨,展現年輕學子的堅毅人格與責任擔當,以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託舉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 青春歷史革命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即將播出,網友:終於等來了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西南聯大自1938年4月2日正式更名,5月4日正式開課,直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結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抗戰勝利以後,西南聯大解散,北大、清華、開分別遷回北平、天津復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使命宣告結束。
  • 為西南聯大文化遺產轉化插上「數字翅膀」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被迫南遷,從長沙輾轉至雲南昆明,組建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8年多的時間裡,西南聯大秉承「剛毅堅卓」的校訓,創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蹟,產生過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領域的名人。
  • 楊振寧:史詩樣的影片 紀錄片《西南聯大》今晚央視開播
    -02-西南聯大 | 本身就是一種時代印記西南聯大隻存在了九年時間卻孕育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上百位人文大師這些傳奇的人物抒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西南聯大》紀錄片就是在這個時代的人身上探尋那些悠悠歲月的印記
  • 西南聯大的傳奇,終於有人拍出來了!
    哥剛聽到西南聯大的名字就心裡一暖,這個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終於有人拍了!豆瓣一查9.3分,靠譜。趁著周末哥看了一遍,確實好,吃下哥迷的這發安利,今天回推給大家。西南聯大。這所由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僅僅存在8年。在那個的戰亂年代,得益於西南聯大,大師們扎堆出現、燦若星辰。
  • 紀錄片《西南聯大》,帶你讀懂中國風骨
    ,在中國西南邊城昆明,誕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學,她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這就是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僅僅存在了九年時間,但是她的成就與光輝,已經逾越時間和疆域的界限,抒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成為奉獻給整個世界的豐厚遺產:畢業學生3882人,卻走出了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政寧、李政道)、173名兩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大師雲集,群星閃耀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如果說中國大學要編纂一部書,那麼西南聯大必然是要被印在封面上的。著名人類學家克羅伯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天才成群地來?於西南聯大而言,那便是因為這是民族的氣節與國家的需要。這所只存在了8年多時間的大學,卻被人懷念至今。80年過去了,提起「西南聯大」,我們依然百感交集,熱淚盈眶,滿懷敬意。但西南聯大的歷史,卻開始於一場浩大而悲壯的搬遷。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
  • 大學之大,西南聯大
    這段艱苦卓絕的長途遷徙,在中國教育史上絕無僅有,後人將其稱為「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這場曠世的文人長徵,不僅保存了中國文化的精英血脈,更開啟了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壯麗探險」。到達昆明後,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合一,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