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石評梅的愛情故事,感動世人的背後,是女性的自我覺醒

2021-01-08 心遙在路上

北京的陶然亭公園,如果你有幸去過,一定可以看到高君宇和石評梅的墓地,一個民國才子和一個民國才女,共同抒寫了一部感動世人的愛情悲劇。

也有很多人形容他們倆之間的愛情,就像是現代版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而這種生死相依的愛情悲劇,不僅僅感天動地,後世之人也由此可看出民國時期,中國女性的自我覺醒。

石評梅是早期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雖然年僅27歲就因病去世,卻創作和發表過許多的詩歌散文和小說作品,是名副其實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而要說起高君宇和她之間的愛情,就要從石評梅奔赴北京的求學之路開始。

1.

1919年正當17歲的石評梅從山西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了,因為受到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她決定隻身赴北京求學。

因為是第一次出遠門,石評梅的父親便託此時已在北大讀書的昔日學生吳天放,照顧這個小師妹。

從太原到北京的列車上,吳天放一路上對師妹的悉心照顧,使得第一次出遠門的石評梅深深地感受到一份來自兄長的依靠和溫暖,更何況這位師兄長得容貌英俊,舉止瀟灑,談吐得體,學識淵博,又是北大的高材生。

而正值妙齡的石評梅敏感而又一片空白的心由此掀起了漣漪,似乎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

石評梅在師大,吳天放在北大,雖不同校,但憑著老鄉關係和昔日老師託他照顧師妹之名,吳天放不時對石評梅多方照顧,其結果可想而知,兩人雙雙墜入愛河。

1922年,石評梅從女子師大畢業,成了師大附中的一名教師,吳天放也從北大畢業,成了京城一家大報的記者,此時兩人感情日深,談婚論嫁似乎水到渠成。

可世事往往就在你最甜蜜的時候,給你最沉重的打擊。

某一天,北京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而她竟是吳天放從老家趕來京城的原配髮妻,吳天放從一開始就完全隱瞞自己已婚的事實。

石評梅的第一次初戀美夢,就這樣破碎一地。

2.

石評梅遠是因為要衝破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婚姻制度,所以才會自由戀愛,而現在接受與吳天放的這種所謂自由戀,便意味著要麼接受他強加的封建婚姻的一夫多妻,這豈不是又回到了原點?

石評梅在當時社會是一位所謂的新女性,在新女性與舊女性當時對壘中,在知識層次社會建設生存能力,甚至在年輕貌美等方面,舊女性顯而易見處於弱勢地位。

但同為女性的石評梅,實在不忍心利用自己的優勢仗勢欺人,更不忍心自己也成為踐踏那些可憐的怨女中的一員,而她更不能原諒的是,吳天放自始至終的有意隱瞞與欺騙。

一邊是不願意,一邊是不忍心,此時的石評梅無疑陷入愛情的悖論中,而製造這個悖論的人在她看來就是吳天放,所以她不能不恨她,以至於懷疑世上所有男人都是這樣。

因此當又一個有婦之婦夫高君宇走近她時,雖然他這次沒有隱瞞他已婚的事實,但她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拒絕。

石評梅因此抱定了獨身主義,同時在生活中學會了抽菸喝酒,於詩詞文章裡,自我麻醉。

3.

高君宇痴戀石評梅,數次為了她身心受創,臥病在床,望著病中的高君宇,石評梅有些心軟,而隨著他的心軟,高君宇一旦看到愛的希望,病也漸漸好了。

可是高君宇的病一好,石評梅又很快狠心的將高君宇愛的希望掐滅,就這樣循環往復了好幾次,這對於高君宇來說當然是一種折磨,而對於石評梅來說,其實何嘗不也是一種折磨,終於,她自己也躺在了病床上。

這一次石評梅得的是高傳染性的猩紅熱,而痴心的高君宇自然覺得是上天賜給他的一次表現愛和打動對方的好機會,於是冒著被傳染的風險,日夜守護在石評梅的病床邊,端湯遞水,餵水餵飯,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動她的心。

當石評梅的病情稍微好轉,便毫不留情地謝絕高君宇所有的照顧。

生活中一對男女,一方以生病博得另一方的同情,並由同情轉為愛情是常有的事,但一般情況下,同情一方的常是男的,因病博愛的常常是女方。

可在石評梅和高君宇的這場戀愛中卻顛倒了乾坤,因此這樣的顛倒似乎註定這場愛情,是一場悲劇的結局。

4.

是石評梅對高君宇沒有愛的感覺嗎?亦或是她不需要愛了嗎?其實也未必。

其實她最在乎的是高君宇還有妻子,覺得這讓他們之間不公平,而自己一開始就吃過了這樣的虧。

高君宇此時恍然大悟,於是破釜沉舟回家辦妥了離婚,以自由之身回到北京,再見石評梅。

令高君宇沒想到的是,石評梅仍然拒絕了他。

這讓我們想到了徐志摩,幾乎是他好不容易與張幼儀離婚後,林徽因卻靜悄悄的不辭而別。

而高君宇的灑脫比徐志摩差很多,更無一個能暫時替代陸小曼的人在等著他,所以他又病倒了,且這次比任何一次都重。

石評梅又一次心軟了,哪知道,眼看事情有轉機,甚至是根本的轉機時,半路竟殺出吳天放,竟然將當年石評梅寫給他的情書在報上公開曝光,石評梅感到自己的感情如同被人剝光了衣服示眾一般,她再也沒有愛的勇氣與力量,只能再次拒絕高君宇的愛。

似乎已經習慣了自己一病就能使石評梅心軟的高君宇,這一來完全崩潰了,不久後的1925年3月5號,高君宇帶著愛的渴望離開這個他原本十分留戀的人世,他也因此而成為一位現實版的梁山伯。

5.

也許是失去了才懂得該珍惜的美好,高君宇的死讓石評梅似乎突然間領悟到,他曾經給予自己的那份愛是那麼的真摯和珍貴。

從高君宇的遺物中,石評梅又看到當初他退給他的那一片題詩的紅葉,上面自己依然只是早已乾枯和破裂,石評梅捧著這枚紅葉,心如刀割的說,上帝,允許我的祈求吧,我生前拒絕了他,我在他死後依然承受他。

紅葉縱然能去了又來,但是他卻永遠不能再來了,石評梅親自為高君宇選擇了陶然亭公園作為墓地,那是他們曾經留下過愛的足跡的地方,就在墓碑旁的那片空地,她把自己的一張照片和高君宇一起葬入了墓穴,還為高君宇親自書寫碑文。

從此後只要有空,石評梅便會來到墓碑前,用她的淚水澆灌墓前的花草,有時陪她一起灑淚的,還有好友如影,此時的石評梅實際上只是為了紀念高君宇而生存。

她生活的主題便是「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就這樣過了三年,1928年9月30號,一代才女石評梅竟真的追隨高君宇去了另一個世界。

根據她生不能同寢,但求死後同穴的意願,就在高君宇的墓旁,石評梅又成了現實版的祝英臺。

6.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石評梅毫無疑問屬於第一代出走的娜娜,出走的原因動力和目的其實都是一個,這就是愛情。

但是走進了社會,首先她們自己還沒有做好愛與被愛的準備,所以猶豫懷疑和矛盾,有時不自覺的會將愛情與事業家庭相對立,二是社會也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

具體來說,是男人們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有的男人心懷鬼胎不說,即使是當時社會的正常男人有些竟然準備以一夫多妻來接納,有的準備先認識以後再說,讓這些女性們情何以堪?

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在婚姻上,為什麼有時候她們做的事情,看上去真是不可理喻又不可言喻。

而石評梅的悲劇,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既然高君宇生前那麼愛你,你就是不理人家,而人不在了,你反而如此痴心守望,甚至將自己的性命搭上也在所不惜。

說到底,她還是因為有婦之夫對她的傷害在前,美好的初戀竟然是以被欺騙而發生,從此她便對有婦之夫生出了天生的抗拒。

如此情形,如同近三四十年來的國門開放,照理說今天的年輕人愛與被愛都空前自由,然後為什麼今天中國的離婚率卻較之從前任何時候都高?

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好充分享受這種自由的準備。

現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對這種自由多有誤解和誤讀,以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就是不負責任,就是我拿青春賭明天,就是不求終生相守,只求曾經擁有過。

而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不傷人不傷己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規範和社會規則之內,否則,也就是一場悲劇的開始了。

追求愛的女人啊,願你有愛的自由,更有主宰自己命運的勇氣和智慧,不畏人言,不做暗自傷懷的悲情女子,不再為愛傷身又傷心。

這,也就是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愛情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吧。

相關焦點

  • 才女石評梅的愛情悲歌:人生苦短,經不起錯過
    他們,正是民國才女石評梅與人傑高君宇。石評梅只活了短短26歲,卻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如果不是因為與高君宇的愛情悲劇,耗盡心血後紅顏早逝,她的成就不會止步於此。可惜,沒有如果。人生苦短,經不起錯過。她錯過了高君宇,中國文壇錯過了一個更好的石評梅。
  • 民國10大才女,和她們的最終結局
    我們通常把長相貌美的女人叫做美女、把有才華的女人叫做知識婦女,只有既長相貌美又才華橫溢的女人才會被成為——才女。民國才女,是許多人對完美中國女性的追憶和嚮往。楊絳先生與世長辭,最後一位民國才女也不再在了。我們不妨在此盤點一下10大民國才女和他們的最終結局,把這種獨特的東方女性大美長留在心底。
  • 她是民國才女,卻只活了27歲,留在世上一曲愛的輓歌
    晨曦照上了窗紗,望見往日令我醺醉的朝霞,我想讓丹彩的雲流,再認認我當年的顏色……這是民國四才女之一的石評梅巜墓畔哀歌》的開頭一段,全文悽美、哀傷、讀來令人淚目。《墓畔哀歌》是石評梅寫給一生摯愛的知已高君宇的散文,她痛失所愛,悔恨不已,把無盡的悲傷流淌成筆尖的文字,而她自己的一生,其實就是一曲哀歌。
  • 傲立於民國時期的梅花,愛情故事讓人動容,看完再說不相信愛情
    今天所說的這位女子,也是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就如標題一樣,她是傲立於那個時代的一朵梅花,關於她的愛情故事,悽涼婉轉,無人不為此而動容。到了北平,石評梅憑藉自己的才華與學識順利的拿下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此後,吳天放便對石評梅更加殷勤,日日照料,事無巨細,在冬季還為她折梅花。在這般追求下,石評梅也覺得離不開他,兩人便在一起了。
  • 石評梅:在人間的26個春秋,情如夏花之絢爛
    通過接下來的這個故事,或許會讓你重拾信心,或許會讓你驚嘆這個世界竟然有如此冰清玉潔的愛情,純度百分之百的愛情,愛的讓你心痛,愛的讓你流淚,愛的讓你為二人遺憾。提到民國"四大才女",張愛玲,蕭紅被很多人熟知,其中有一位山西平定的才女也是"四大才女"之一,她的名字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只活了26歲。
  • 民國最悽美梁祝愛情:相愛卻不能相守,這大概就是精神的凌遲吧!
    《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故事相信各位都略有耳聞,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有相關的歷史文物可以佐證。自東晉起,我國民間就開始流傳梁祝的故事,自今已經流傳了近兩千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這一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並不是「梁祝」,而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高君宇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的故事和「梁祝」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點是在「梁祝」是祝英臺先愛上了梁山伯,而在石評梅的故事中是高君宇先愛上了石評梅。石評梅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在清朝時期曾經中過舉人,因此父親十分注重對她的教育,從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學習詩詞歌賦。
  • 民國最浪漫的10封情書:好的愛情一定要很甜
    就像民國的情書那樣,他們會大聲地把喜歡你說出來,會很明確地表達思念,讓你在一段愛情裡充滿安全感。民國最浪漫的10封情書:好的愛情都很甜1、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 《紅玫瑰與白玫瑰》:佟振保對生活失望的背後,是女性的自我覺醒
    作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民國時期,清末民初人們一邊受著舊思想的桎梏,一邊又對新思想的火苗躍躍欲試,傳統與現實的融合雖然表面上推行的是自由戀愛,但骨子裡還是男權社會下的一手遮天,女性永遠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
  • 民國四大才女:摯愛梅花之俏麗堅貞,為愛情逡巡半生!
    石評梅石評梅的散文反映的是作家親身的經歷,獨特的生命體驗。 她的散文敢於揭開遮掩內心的簾幕, 描摹出心靈的每一個顫動, 把自己隱秘的內心世界公諸於世。她在寫散文, 也是在寫人、寫社會。在石評梅的散文中,常有對某些生活細節的細膩真切的描寫。這些描寫不是對生活瑣事的無聊述說,而是作家用以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法。從生活細節裡的日常感情說起,哪怕是身邊發生的一件小事,敏感的作家總能夠觸類旁通,將自己的理想,對祖國的命運看法,都說出來。她散文中的父母是浸潤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開明,在當時是很難得的。
  • 曾與張愛玲齊名的才女,卻被世人諷為「文妓」
    作為曾與張愛玲齊名的女作家,蘇青走紅的時候,婚姻不幸的女人們都去她門前排隊以求心靈雞湯,猶如現在大熱的「ASK連嶽」,她既是婚姻諮詢師也是女性心靈嚮導,她的筆觸帶著女性碎碎念式的獨白,直率、感性而辛辣,筆端輕易出賣了原本希望隱藏的情感。
  • 豆瓣評分8.4《喊山》,無聲的吶喊背後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朝夕相處的日子裡,韓衝和紅霞展開了一段純潔的愛情,但隨著臘宏的命案再次掀起波瀾,而紅霞也捲入命運悲劇的曲折故事。本文從「故事結構、鏡頭語言、光影造型、主題呈現」這四個方面來解讀電影的魅力,無聲的吶喊是最震撼的,是絕望中的爆發,是希望中的虛妄。透過主人公紅霞影片從深層次的剖析,時代環境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 「民國第一網紅」居然變成了第一大剩女!
    在民國江湖的世界裡,「小先生」張弛有度的話語令小夥伴們情感衝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幽默感更是深得人心,民國世界竟也能如此有趣。小夥伴們跟隨「小先生」穿透力十足的聲線,看到了那些風華絕代的海上姑娘們。「小先生」在這一期江湖講述了一位他最為敬佩的女性—呂碧城。
  • 民國才女呂碧城:為救母被退婚,成為富婆後皈依佛門,膝下無兒女
    古往今來,中國的才女不計其數,但稱得上奇女子的卻寥寥無幾,自古亂世出英豪,而亂世之中,何嘗不是孕育奇女子的搖籃?民國時期,天下動蕩不安,群雄並起,將軍政客指點江山,文人墨客揮斥方遒,而"女子無才便是德",依舊束縛著中國億萬女性的思想。"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抗戰電影《那些女人》特輯曝光 亂世紅顏感動世人
    抗戰電影《那些女人》特輯曝光 亂世紅顏感動世人 日前,片方發布了首款「亂世紅顏花絮特輯」,眾主演就自身對角色的理解,及深刻主題進行了剖析與講述,一段民國硝煙紛飛下的亂世情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謂驚喜連連。
  • 民國時期的自由戀愛風潮,背後是什麼在主導?
    曾寫過文章《現在》,鼓勵年輕人要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積極爭取自己的命運,不要揮霍青春,也倡導女性要獨立。而對於愛情的態度,張允和更是大膽前衛,她曾鼓勵自己的丈夫周有光:「幸福要我們自己去創造」。最終二人相愛相守69年,白頭偕老。張允和的愛情觀和婚姻觀滲透了新時代女性的前衛思想,當代女性亦要有這樣高尚的思想覺悟,開放獨立,創造幸福!
  • 東南亞「小娘惹」的愛情很勵志,中國女性的愛情覺醒也正上演
    在電視劇的開頭,就被特點鮮明而且色彩豐富的「娘惹」文化吸引了,隨著劇情的推進,對其中演繹的女性愛情觀更是有了深入的思考,對比同期我國女子的婚戀情況,同樣也發生著女性的覺醒。很多人對於劇中菊香和陳錫的愛情感到不解,對於菊香多次拒絕陳錫認為她無情。
  • 《羅馬假日》:突破階層的浪漫愛情背後關於人性和女性成長的思考
    很多人評價這部電影都立足於安妮公主和記者喬愛而不得的美好愛情之上。誠然,這場充滿浪漫色彩卻又遺憾落幕的愛情絕唱,足以打動任何一個對愛情懷抱理想和憧憬的人。但是在愛情主旋律之外,我還看到一個反對束縛追求自由的女性自我成長的歷程。
  • 入宮二十天皇帝駕崩 14歲才女被迫殉葬 臨終絕筆讓世人感動
    因為這種制度去世的女子不計其數,背後也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 因為這種制度迫害的女子不計其數,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才女,她入宮20多天,就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此人就是一代才女郭愛,郭愛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他曾經跟隨祖父討伐蒙古,在位期間施行仁政,人才輩出,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 她是民國第一才女,終生未嫁,卻成為上海灘最有錢的女強人
    在風雨飄搖的亂世,她一生未嫁,卻活出了一般男子無法企及的高度——「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女學創始人」、「民國最霸氣女企業家」。 她曾這樣說過:「即便這一生沒有愛情也沒關係,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