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陶然亭公園,如果你有幸去過,一定可以看到高君宇和石評梅的墓地,一個民國才子和一個民國才女,共同抒寫了一部感動世人的愛情悲劇。
也有很多人形容他們倆之間的愛情,就像是現代版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而這種生死相依的愛情悲劇,不僅僅感天動地,後世之人也由此可看出民國時期,中國女性的自我覺醒。
石評梅是早期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雖然年僅27歲就因病去世,卻創作和發表過許多的詩歌散文和小說作品,是名副其實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而要說起高君宇和她之間的愛情,就要從石評梅奔赴北京的求學之路開始。
1.
1919年正當17歲的石評梅從山西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了,因為受到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她決定隻身赴北京求學。
因為是第一次出遠門,石評梅的父親便託此時已在北大讀書的昔日學生吳天放,照顧這個小師妹。
從太原到北京的列車上,吳天放一路上對師妹的悉心照顧,使得第一次出遠門的石評梅深深地感受到一份來自兄長的依靠和溫暖,更何況這位師兄長得容貌英俊,舉止瀟灑,談吐得體,學識淵博,又是北大的高材生。
而正值妙齡的石評梅敏感而又一片空白的心由此掀起了漣漪,似乎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
石評梅在師大,吳天放在北大,雖不同校,但憑著老鄉關係和昔日老師託他照顧師妹之名,吳天放不時對石評梅多方照顧,其結果可想而知,兩人雙雙墜入愛河。
1922年,石評梅從女子師大畢業,成了師大附中的一名教師,吳天放也從北大畢業,成了京城一家大報的記者,此時兩人感情日深,談婚論嫁似乎水到渠成。
可世事往往就在你最甜蜜的時候,給你最沉重的打擊。
某一天,北京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而她竟是吳天放從老家趕來京城的原配髮妻,吳天放從一開始就完全隱瞞自己已婚的事實。
石評梅的第一次初戀美夢,就這樣破碎一地。
2.
石評梅遠是因為要衝破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婚姻制度,所以才會自由戀愛,而現在接受與吳天放的這種所謂自由戀,便意味著要麼接受他強加的封建婚姻的一夫多妻,這豈不是又回到了原點?
石評梅在當時社會是一位所謂的新女性,在新女性與舊女性當時對壘中,在知識層次社會建設生存能力,甚至在年輕貌美等方面,舊女性顯而易見處於弱勢地位。
但同為女性的石評梅,實在不忍心利用自己的優勢仗勢欺人,更不忍心自己也成為踐踏那些可憐的怨女中的一員,而她更不能原諒的是,吳天放自始至終的有意隱瞞與欺騙。
一邊是不願意,一邊是不忍心,此時的石評梅無疑陷入愛情的悖論中,而製造這個悖論的人在她看來就是吳天放,所以她不能不恨她,以至於懷疑世上所有男人都是這樣。
因此當又一個有婦之婦夫高君宇走近她時,雖然他這次沒有隱瞞他已婚的事實,但她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拒絕。
石評梅因此抱定了獨身主義,同時在生活中學會了抽菸喝酒,於詩詞文章裡,自我麻醉。
3.
高君宇痴戀石評梅,數次為了她身心受創,臥病在床,望著病中的高君宇,石評梅有些心軟,而隨著他的心軟,高君宇一旦看到愛的希望,病也漸漸好了。
可是高君宇的病一好,石評梅又很快狠心的將高君宇愛的希望掐滅,就這樣循環往復了好幾次,這對於高君宇來說當然是一種折磨,而對於石評梅來說,其實何嘗不也是一種折磨,終於,她自己也躺在了病床上。
這一次石評梅得的是高傳染性的猩紅熱,而痴心的高君宇自然覺得是上天賜給他的一次表現愛和打動對方的好機會,於是冒著被傳染的風險,日夜守護在石評梅的病床邊,端湯遞水,餵水餵飯,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動她的心。
當石評梅的病情稍微好轉,便毫不留情地謝絕高君宇所有的照顧。
生活中一對男女,一方以生病博得另一方的同情,並由同情轉為愛情是常有的事,但一般情況下,同情一方的常是男的,因病博愛的常常是女方。
可在石評梅和高君宇的這場戀愛中卻顛倒了乾坤,因此這樣的顛倒似乎註定這場愛情,是一場悲劇的結局。
4.
是石評梅對高君宇沒有愛的感覺嗎?亦或是她不需要愛了嗎?其實也未必。
其實她最在乎的是高君宇還有妻子,覺得這讓他們之間不公平,而自己一開始就吃過了這樣的虧。
高君宇此時恍然大悟,於是破釜沉舟回家辦妥了離婚,以自由之身回到北京,再見石評梅。
令高君宇沒想到的是,石評梅仍然拒絕了他。
這讓我們想到了徐志摩,幾乎是他好不容易與張幼儀離婚後,林徽因卻靜悄悄的不辭而別。
而高君宇的灑脫比徐志摩差很多,更無一個能暫時替代陸小曼的人在等著他,所以他又病倒了,且這次比任何一次都重。
石評梅又一次心軟了,哪知道,眼看事情有轉機,甚至是根本的轉機時,半路竟殺出吳天放,竟然將當年石評梅寫給他的情書在報上公開曝光,石評梅感到自己的感情如同被人剝光了衣服示眾一般,她再也沒有愛的勇氣與力量,只能再次拒絕高君宇的愛。
似乎已經習慣了自己一病就能使石評梅心軟的高君宇,這一來完全崩潰了,不久後的1925年3月5號,高君宇帶著愛的渴望離開這個他原本十分留戀的人世,他也因此而成為一位現實版的梁山伯。
5.
也許是失去了才懂得該珍惜的美好,高君宇的死讓石評梅似乎突然間領悟到,他曾經給予自己的那份愛是那麼的真摯和珍貴。
從高君宇的遺物中,石評梅又看到當初他退給他的那一片題詩的紅葉,上面自己依然只是早已乾枯和破裂,石評梅捧著這枚紅葉,心如刀割的說,上帝,允許我的祈求吧,我生前拒絕了他,我在他死後依然承受他。
紅葉縱然能去了又來,但是他卻永遠不能再來了,石評梅親自為高君宇選擇了陶然亭公園作為墓地,那是他們曾經留下過愛的足跡的地方,就在墓碑旁的那片空地,她把自己的一張照片和高君宇一起葬入了墓穴,還為高君宇親自書寫碑文。
從此後只要有空,石評梅便會來到墓碑前,用她的淚水澆灌墓前的花草,有時陪她一起灑淚的,還有好友如影,此時的石評梅實際上只是為了紀念高君宇而生存。
她生活的主題便是「碧海青天無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就這樣過了三年,1928年9月30號,一代才女石評梅竟真的追隨高君宇去了另一個世界。
根據她生不能同寢,但求死後同穴的意願,就在高君宇的墓旁,石評梅又成了現實版的祝英臺。
6.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石評梅毫無疑問屬於第一代出走的娜娜,出走的原因動力和目的其實都是一個,這就是愛情。
但是走進了社會,首先她們自己還沒有做好愛與被愛的準備,所以猶豫懷疑和矛盾,有時不自覺的會將愛情與事業家庭相對立,二是社會也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
具體來說,是男人們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有的男人心懷鬼胎不說,即使是當時社會的正常男人有些竟然準備以一夫多妻來接納,有的準備先認識以後再說,讓這些女性們情何以堪?
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在婚姻上,為什麼有時候她們做的事情,看上去真是不可理喻又不可言喻。
而石評梅的悲劇,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既然高君宇生前那麼愛你,你就是不理人家,而人不在了,你反而如此痴心守望,甚至將自己的性命搭上也在所不惜。
說到底,她還是因為有婦之夫對她的傷害在前,美好的初戀竟然是以被欺騙而發生,從此她便對有婦之夫生出了天生的抗拒。
如此情形,如同近三四十年來的國門開放,照理說今天的年輕人愛與被愛都空前自由,然後為什麼今天中國的離婚率卻較之從前任何時候都高?
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好充分享受這種自由的準備。
現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對這種自由多有誤解和誤讀,以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就是不負責任,就是我拿青春賭明天,就是不求終生相守,只求曾經擁有過。
而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不傷人不傷己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規範和社會規則之內,否則,也就是一場悲劇的開始了。
追求愛的女人啊,願你有愛的自由,更有主宰自己命運的勇氣和智慧,不畏人言,不做暗自傷懷的悲情女子,不再為愛傷身又傷心。
這,也就是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愛情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