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歐洲舞蹈的當代性 (第一部分)—— 對結構的史學幹擾! (根據作為事件的藝術對談)

2021-02-16 劇有趣


"The ContemporaNEITY of The Europe Dance (Part 1)"—Intervention historiography for Structure!

【材料】

現場嘉賓——

沈林(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 柏林自由大學研究員 / 博士)以下簡稱「沈」

王靜怡(挪威新銳劇場導演 / 歐盟Erasumus表演藝術碩士)以下簡稱「靜怡」

網絡連線嘉賓——

王霽青(旅德新銳學者 / 柏林自由大學戲劇學舞蹈研究碩士)以下簡稱「霽青」

學術主持——

滿宇軒(旅歐藝術家 / 劇場導演 / 跨學科藝術研究者)以下簡稱「宇軒」

(接[上])

靜怡:

和我之前說的,有一點印證了,他在這裡有意無意提出兩問題,舞臺到底是誰的?是不是只屬於專業舞者,是不是櫥窗,是不是最完美的情況,還有一個覺得實際上,提出問題到底什麼是舞蹈,是不是設定極具美感的舞動是舞蹈?這種自然身體狀態,甚至不完美的狀態是不是舞蹈?如何區別於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身體狀態,我認為還是有區別的,他用了像流水帳的方式,甚至一開始就攤牌,多少舞者上臺一一介紹自己,然後會什麼,把結果告訴你,不要期待什麼。

靜怡:

我在現場看到,2012年在阿維尼翁戲劇節時看到,首演我睡著了,因為他太流水帳了,每人上來沒有編排,預告的一樣,放了三分鐘的音樂,一個一個上,一下二十人。有些受不了,但我要承認的是,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創作方式,在當時是具有顛覆性的,是毛坯式,所有過程展現給你,是不加任何修飾和掩飾,不僅是舞者挑選身體上不加修飾,在整個戲劇構作的角度,用精心設計好的不設計去設計,和日常生活中有區別,區別在哪,我問自己到底舞蹈是什麼,我自己認為,一個動作,一個行為,例如杯子喝水,去招呼人,這不是舞蹈,(編者註:當這個動作,這個行為加了意識之後)如果我在時間上、質感上添加了就成了舞蹈動作。


Photography art May Day V , by Andreas Gursky,  2006 AD

靜怡:

當一個舞蹈在一個時間和質感上發現改變的時候,就成了舞蹈,我並不認為他們在舞臺上的狀態並不是完全沒有意識的,是一個自然狀態的呈現其實是有意識的行為。另外歐洲當代舞蹈對現代舞蹈的繼承性,劇場性,他是延續下來了,即當代舞蹈,身體劇場,有開端和起源,不是我們看到的,皮娜鮑什自己也說,(她)繼承了很多大師的衣缽,他們的傳統,劇場性就是在不斷地變相呈現在他自己以及其他的,很多舞蹈當代編舞的作品裡出現劇場性,不是塑造角色和念文字,而是在結構上不是純的動作、編排上結構的,而是在戲劇構作的理念上,這是一個具有歐洲當代舞蹈特性的一個特徵。

霽青:

我聽到「劇場性」,是有轉向的,我們說把演出當做文本去閱讀,不是固定本子,不是這種結構性的符號組合,變成一個網絡,在網絡當中閱讀符號,觀眾對運動材料進行假設,進行反覆推敲,看看屬於什麼意義,我們說觀眾和舞臺的互動,意義的發生不是被前置的、我們安排好了符號意義在那個地方,而是說它一直在發生的過程當中。比如說我們說的舞蹈是一種運動,像水流一樣,無法切分邊界鮮明的小單元,我們說帶出某種符號、某種運動衝擊它,它開始消解轉化,某一個形象,轉向消解和轉化,充滿意料之外的事,劇場產生是觀眾和表演者和舞臺之間的,它是在不斷行進過程中產生的。

靜怡:

同意你的觀點,值得繼續討論問題,在當代劇場、當代舞蹈裡面,創作者、藝術家和觀眾的關係很微妙,非常強烈的被觀看的欲望,為了你們的(欲望)去服務,你(想)讓你能明白,但是當代舞蹈裡關係很微妙,不認為是為了一種觀看而去創作,它的背後有很有明確的動機,(對於)任何創作,創作者自身很清楚,他/她並不期待觀眾準確接收到——幾乎是不可能的,沒關係。當代劇場和當代舞蹈好玩的地方,像一個謎語,謎底不和謎面相對,是說一套,你猜一套,我說的你不一定get到的,並不是無意識的做的胡亂的行為,有時候大家很難解讀當代演出的一個原因,也是區分好的作品和胡作非為的分點,好的作品勢必有一個「動機」在裡面,我認為的。

霽青:

70年代,不僅在劇場裡,在展覽界,在造型藝術中,他們也會談造型藝術是否具有劇場性,他們也是與觀眾發生關係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說「極簡藝術」,放一個物體在空間中,看看觀者如何觀看它轉以什麼角度觀察,這個作品形成不僅是封閉式的,作品不僅是創作者的意圖,而是產生於中間的某個狀態,不是創作者的意圖,而是它會對觀者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觀者是觀察並被改造,「他/她」(我)即是主體也是客體——面對一個物體,面對一個物體在他的身體投入多少時間,我要做出決定,我願意花多少時間去觀看他,它(作品)是如何吸引我的注意力。


Photography art 99 cent II , by Andreas Gursky,  2001 AD






Cinq Images from Michelangelo Antonioni’s Film Zabriskie Point,  1970 AD


Jürgen Gosch Das reich der Tiere, Bühne und Kostüme by Johannes Schütz, im Deutsches Theater Berlin,  2007 AD

尤爾根·格施導演的《動物王國》,舞美和服裝設計:約翰內斯·舒茨,2007年演出於柏林德意志劇院

【編者案:但這幅圖像並不是作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現場舞臺演出劇照的概念宣示的(即它的「本體」已經被改變),而是它將要更直接的作為書籍的封面宣示,舞臺的那一瞬間的圖像先被轉譯成二維照片這種媒介,再被轉譯成二維的紙張書籍封面,那麼它的「基礎文本信息」(這是被事先預設的,即「假設它有」)不斷被異質的媒介所介入或融合——不斷被評論,會體現出它的信息在傳播上的差異性,它的本體的變化和傳播它的不同媒介之間的關係,就是「媒介的間性」—— INTERmediALITY。】

宇軒:

在Jérôme Bel的同代的編舞中,在法國新舞蹈出現後,Jérôme Bel與他合作作品,並以他的作品名字做了作品。我們需要談論一位與Jérôme Bel齊名的編舞—— Xavier Le Roy。我們先來看他的幾個作品的片段。然後聽你們對Xavier Le Roy有什麼樣的看法?關於他的編舞。

霽青:

類型上很多相似,一邊演講一邊表演,他是分子生物學博士,20歲之後學習舞蹈。他有個作品是《未完成的表演》(Self Unfinished),1998在紐約MOMA美術館的行為表演,他展示了一幅圖形,上身和下身導致的一雙腳和一雙手,在地上行走的形象,這個形象被印在各個海報和畫冊上,1998年的作品,同時也是當代舞蹈的標籤,自己是如何面對,當代舞蹈的神像。對此有什麼說法,2005年《無題》(Sans Titre)這部作品,看做他的戲謔,演出開始他沒給觀眾演出節目單,上面沒有寫他的名字,一片漆黑,不在場的方式,舞蹈不僅不再舞動,在其中燈光等也被抽離了,這地方有相似之處,我不希望打藝術家的個人招牌,我一旦打出變成固定圖像,藝術的抵抗力量會削弱和遜化。我要承認我的作品試圖要去抽離資本市場,不能不與之共謀,脫離生活。《春之祭》調整目光,不僅觀眾舞者,他現在是指揮家的動作展示給我們。目光有偏移的。【編者案:「ConductOR」作為一個舞者,「ConducTION」作為一種舞蹈。


Xavier Le Roy Self Unfinished in MOMA New York, 1998 AD


Xavier Le Roy《春之祭》「指揮版」 ,2007 AD

宇軒:

接下來看一看更年輕的一代。比Jérôme Bel和Xavier Le Roy晚十年,他就是Boris Charmatz。Boris Charmatz是法國現在的布列塔尼-雷恩舞蹈中心的總監,接手後變成舞蹈博物館 / 舞蹈美術館(Musée de la danse),為什麼這樣改變?看他作品的片段。首先是2011年,他擔任阿維尼翁藝術節協作總監和主題藝術家的作品,叫《孩子》(Enfant),在阿維尼翁教皇宮的首演。下面一個是《吃》(Manger),吃紙、腳趾、地板……

Boris Charmatz在我看來他不僅僅是一個會去區分概念性和身體性的編舞,因為有些編舞,他們更注重於概念,有些編舞還是身體,會更在乎表達身體,會沿用歐洲舞蹈沿用芭蕾對於身體的紀錄到現代舞蹈的方式,他作品中既有概念也有身體性,他和其他不跳舞的編舞狀態是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在跳舞的舞蹈,在歐洲當代舞蹈中。


Boris Charmatz / Musée de la danse 《孩子》,2011 AD


Boris Charmatz / Musée de la danse 《吃》,2014 AD


© Boris Charmatz / César Vayssié

Boris Charmatz / Musée de la danse《衝突升級》(Levée des conflits), creation:  2010 AD

Film-Installation im Museum Folkwang, presented by Ruhrtriennale, 2014 AD

靜怡:

我同意Boris Charmatz肢體性很強,之後看到的更明顯,和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編舞、合作的作品【編者案:這個作品叫《小提琴2》】,純粹的肢體性、數學性很強、沿用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特點,Boris Charmatz相對前面人動作性很強。有一點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問題,他的動作性和以往傳統習慣認知的舞蹈是非常大的區別,和Xavier Le Roy動作(區別)很明顯,和以往的區別在哪,到底和舞蹈的區別在哪兒,在當代性裡面會出現一個很強的行為性,出現動作的行為性特質,行為藝術的區別,在於歐洲當代舞蹈裡的行為性,和行為藝術的區別又在哪裡。

宇軒: 

談論這樣一個問題:劇場裡的表演藝術和美術館中的表演藝術有什麼區別 ?

靜怡:

舞蹈和劇場。表演藝術 (Performing arts) 和行為藝術 (Performance art) 的英文單詞就不一樣。如何區分,在劇場裡表演藝術的行為性,是散文一樣的東西,強調過程形式感極強的藝術形式,行為藝術是論文一樣的形式,目的性和事件性極強的東西,指效果。不如你慢慢描述東西,所有媒介呀直指向,舞蹈中的行為性仍然是散文似得非常強調形式感的東西,通過行為告訴你,通過不斷重複去一點點建構起來,呈現給你,在行為藝術裡不容你這樣慢慢的不斷重複,會消減效果性,這就是區別。一個是指向一個是過程性和形式感。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特點。

霽青:

我聽到你們在說,舞蹈著的「博物館」,從這個題目可以做出一些解讀,「運動中的博物館」,納入一個收藏,博物館是一個展示、收藏的形態。運動中的舞蹈形態如何固定下來,其中有很大的摩擦。一個很大的詞——「編舞」的這個詞,我的這個藝術形式,是一個「編舞」的形式,是從哪裡來,從希臘的圓舞,一個圓圈當中跳舞【編者案:比如剛才提到的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Boris Charmatz合作的《小提琴2》,以及Anne Teresa自己的作品《切塞納》(Cesena),就是一種對於希臘圓舞的引用和拆解——以一種數學計算的方法,這兩個當代舞蹈作品是有舞譜的】,書寫,在某種材料上書寫,所以編舞這個詞,是一個劇作家,像導演一樣,組織空間運動的凡人,過去只是一個記錄行為的人。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 Rosas Cesena, 2011 AD

霽青:

記錄會因發展書寫、繪畫、露營,有了記錄,對事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這樣的紀錄,會對事物的觀察發生了改變,舞蹈是流動的,記錄是固定的,是從記錄當中產生的,記錄還有歷史的話,17世紀只記錄了舞者的地面紀錄的路徑,和腳步的旋轉花式,沒有說運動中有什麼力量,浪漫芭蕾發展到芭蕾舞,這個紀錄是全身性的,能看到託舉的動作,路易十四,發明了一套舞蹈系統,對舞蹈的記錄,幾乎從下往上看,記錄了舞者從地面上行走的路徑。到了19世紀,浪漫芭蕾發展的時候,芭蕾舞女演員,全身性的,託舉的動作,到今天,不需要舞譜,《未完成的表演》需要記錄的方式,需要用各種形態記錄下來,用記錄修改作品(編者註:然後再用各種形態當中)。沒有記錄,就沒有創造。要建一個「舞蹈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不基於物體實質上的記錄,舞者本身的身體也是一種容器,很多舞蹈傳承是口述歷史,身體展現三代之內(編者註:的記憶),舞蹈家應該怎麼樣做,當然我們再回看的時候,不是在恢復舞蹈家告訴我們的,而是從中發現舞蹈家沒有告訴我們的東西,哪些是缺失的——像宮廷舞師紀錄手部動作,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想像創作的材料,同時也是激發我們去做不同的東西,既有繼承,又有變化和推動。


媒介:DVD(帕索裡尼《薩羅,或索多瑪的120天》,1976 AD)


媒介:DVD(施林根塞夫《博特羅普的120天》,1997 AD)

【編者案:The DVD is A MUSEUM. The MUSEUM is The MEDIA. 博物館和舞蹈(即對於身體記憶的記錄)作為「媒介」——兩種不同的,在對它們的Intermediality(媒介間性)的分析和解釋中,能夠讓它們發生關係。】

宇軒:

德國和比利時的美國裔編舞Meg Stuart的《Violet》,沈博士看完深惡痛絕的一個舞蹈【編者案:關於Meg Stuart的舞蹈《紫色》,我和沈博士的看法完全不同,(沈博士)說Meg Stuart是「向內糾結」的,這很對,但我認為她作品之美就來自於這種向內的身體糾結,她的下半身是不動的,毫無出路,抽搐、糾結也是會形成一種美感經驗的】。我、霽青和沈博士在柏林一起看的。請沈博士發言。


Meg Stuart / Damaged Goods Violet, 2011 AD 

沈林:

第一個想法,向年輕朋友請教交流,霽青和她的老師【編者註:王霽青小姐的導師是柏林自由大學戲劇學的Gabriele Brandstetter博士,她是2004年德國萊布尼茨獎得主,萊布尼茨獎是德國科學最高獎,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德國和歐洲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就是1986年獲的獎,Gabriele Brandstetter博士是萊布尼茨獎從1986年至今唯一頒給劇場研究領域的學者】,很想知道舞蹈的事。我有幸看到了不少舞蹈,因為看到所以有興趣,有興趣就會有問題,所以每次我過來都是想提供一些有趣的信息,這裡面有十個人,有兩個沒看過,剩下不是看過現場就是錄像,有些有幸和他們見過面,在中戲的十天舞蹈訓練班。

還有一些如皮娜·鮑什,主要是想聽他們的問題,因為我不太懂這些,首先它對我產生的效果,想知道他們想做什麼?第二是他們來講很難,就像霽青說的,舞譜的專家,他們有一套方式,不是跳舞,而是紀錄舞蹈,我們有什麼方式。我們用語言,語音的紀錄,用嘴說舞蹈很難,但是大家關心這個問題,有一個特別大的難題:怎麼說舞蹈?

第二個切入點,大家關心哲學和哲學家,儘管他們瞧不起藝術家,牽扯到現代性的問題,柏拉圖把藝術家趕出"理想國",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認識真實,在講現代性的問題,關心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借住哲學家來談這個問題。無論是福柯,比如當代性的舞蹈,一個很難的題目,是我避之不及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意思的幾點,一個是我最喜歡的哲學家,在我看來是人文學者,他說了一句話,你不知道過去就不知道現在。他舉了一個例子,過去追女孩子,走的《紅樓夢》的路子,還是《紅與黑》的路子,所有的現代性都來自於他的歷史傳承。還有就是本雅明、福柯說的,我認為很簡單的一句話:「現在完成進行時,就是現在。」 不能過去,和現在無關。福柯,新歷史學的看法,一個個人從邊緣走向中心,很成功,最後意思的是:個人經歷的舞蹈史。不是講家人,而是講自己與舞蹈的故事,自己上來跳舞,自己伴奏,用自己的身體,聲音,舉重若輕,這麼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也是最有感染力的作品,一段段地體會上來,我們可以聽到她的喘氣聲,真實地感覺到這種物質感,這是非常好的作品,他的成功在於,接通了過去與現在,成功最重要的一點。

第三個就是,雖然他一邊說一邊做,但沒有脫離古典芭蕾,用個人的審美,職業劇團,最直接的個人流露。還有,幾個作品都講到,不舞,不要舞蹈傳統,不是當下,我認為這些舞蹈都很糟糕。地鐵裡唱歌,很有意思的社會行為。當時留學時一個宿舍,突然吼一個嗓子,他不笑,一邊做早飯,大家笑,「失態」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太常態,比如我在舞臺上,突然摔跤了,同情的會扶一把,不同情的會偷笑。一般失態狀態,忘情了,會變得有意義,值得觀看,和傳統舞蹈有點一樣,都是不同於常態。古典芭蕾也不同於常態,坐有坐相,有一種風範,非常態,一方面是更好更美,更高更美更強,所以這很了不起。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商品化,在取悅觀眾,非常態,譁眾取寵。但是這種非常態,就是吃紙,譁眾取寵,其實我不能完全商業化,取悅觀眾,悅中取寵。自己指揮,喜歡音樂的人,幻想自己是個指揮,是個非常態的,舉個例子,大學淋浴間的中國好聲音,跑到浴室裡覺得自己是個男高音,以為自己是個藝術家,第二個觀察換個角度,我用意,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只要自己熱就可以了,比如大媽廣場舞,這是種真的東西,自娛自由。

宇軒:

(廣場舞)這就是中國舞蹈的當代性。【編者案:這也是中國人身體的當代性的其中一個面貌。】


Matthew Barney & Jonathan Bepler’s Symphonique Opera-Film River of Fundament, after Norman Mailer’s novel "Ancient Evenings", 2014 AD

馬修·巴尼和作曲家約納坦·貝普勒根據諾曼·梅勒的小說「古老的夜晚」創作的交響歌劇電影《重生之河》

【編者案:如何理解鍊金術的本質?如何為鍊金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論?通過工人勞動的身體和生產資料的轉化過程,工人的身體運動圖景被意識形態化,進而被定義成「景觀」。而「景觀」只有被定義才能成為景觀而存在。這樣的身體景觀中往往隱喻了身體(運動的身體:DANCE;靜止的身體:SCULPTURE;死亡的身體:NON-EXIST or ?)的當代性。】


Image of "Tati- Ville" from Jacques Tati’s Film Playtime, 1967 AD


© Man Yuxuan / FSLC

Yuxuan Man’s Images Work From the MONUMENTALITY of the INTERMEDIALITY

after exhibition 「Modernity: a promise or a menace?」 from French Pavilion at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2014  (creation by 2016 AD)

滿宇軒的圖像作品《來自媒介間性的紀念碑性》,根據對201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法國館主題展「現代性:一個承諾或威脅?」的影像紀錄



Jacques Tati’s Film Mon Oncle (我的舅舅)  1958 AD

【編者案:201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法國館的策展主題是「現代性:一個承諾或威脅?」,它使用了雅克·塔帝在1958年諷刺巴黎的現代性並感傷舊日時光與田園牧歌的電影「我的舅舅」中的典型的現代別墅與人的關係,來作為以展覽的方式論述這個命題的最主要論據,也作為對庫哈斯拋給所有參展國家的命題「吸收現代性:1914- 2014」 (Absorbing Modernity: 1914-2014?) 的一種來自法國的具體回應。雷姆·庫哈斯作為建築雙年展的總策展人給出了一個宏觀命題「基本法則」(Fundamentals),庫哈斯在以作為現象的展覽來闡釋這個命題的過程中,揭示出一種利用媒介並觀察媒介間性並把此二者納入知識之史的考古策略中以建構宏大敘述的方法論—— 這其實首先是一種史學的方法論,它展覽出的是使用者的史學觀。】

沈林:

離了闡釋,不一定是站得住的。朱莉亞特,技藝和研究,學術化之後殖民歐洲的結果。謝克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展示》。做了是不是都成功,有成功,也有不成功,比如用殘疾是否合適,不是從倫理上,之前看過,以為是公益活動,不是審美的。我並認為,不提倫理,而是從根本上,自我展示。殘疾人,比如有唐氏綜合症的人如何展示自我,沒有自我,自閉症,無法表達,沒有認知的,他並不知道他是誰?【編者案:唐氏綜合症患者是否有自我意識?】沒有今天、過去、我是誰的意識。一些學生會去養老院唱歌跳舞,從根本上沒把事情想清楚,哲學上都站不住,這些後現代理論都用不上,因為他沒有自我意識,如何交流,從根本上站不動。

宇軒:

謝謝沈博士,依然犀利、尖銳、狠辣!我們接著往下看,進入到比利時當代舞蹈。前一段時間,上海明當代藝術館請來了比利時的Jan Lauwers,並給他做了一個回顧展,在明當代美術館的工業性的空間裡演出了《父之屋》,一個20小時的馬拉松式的表演,Jan Lauwers的演出中的舞蹈元素和身體性是值得討論的。那麼在比利時,還有一位藝術家,同樣出自安特衛普美院,作為比利時在1970、1980年代的「安特衛普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也屬於「總體藝術」的範疇,同時也更強調「Choreographer」(編舞)的身份和工作,也更加強力,這個人就是Jan Fabre。


Jan Fabre or "Jan Fabre inside Firenze", a landscape sculpture copy-SHOW tour,  2016 AD

霽青:

對於總體藝術形態中是什麼樣的目的?我想到的是用身體上的代入,那個章節去表現,用歌劇的形式,有一點相似,不完全相似,卡拉斯的《美狄亞》。《奧林匹斯山》是個24個小時的作品,這個作品是由雷曼的編劇,一些文本,共同去做,他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像節日一樣,一年一次,全身心投入進去,每天上演什麼節日。他們說想做一個24個小時的戲劇,在不同的地方演出,不僅對演員的考驗,也是對自己的考驗,帶著睡袋上舞臺,對他們的身體是極大的考驗。


Jan Fabre《奧林匹斯山》,引用女高音Maria Callas出演的歌劇《美狄亞》和帕索裡尼的電影《美狄亞》段落,2015 AD

宇軒:

對他的看法,前段時間在上海的時候,我問了Jan Lauwers一個問題——「你認為你和Jan Fabre以及Romeo Castellucci在製造圖像上的方式有什麼不同?」,Lauwers說到Jan Fabre這部分的時候說到「Fabre把自己放在他的圖像之前,看到Fabre的作品,看到Fabre作品裡的身體,就像看到Fabre自己」。我想說,Jan Fabre總是把他自己直接的推到他製造的圖像之前(語法公式為Jan Fabre > Jan Fabre's Work),雖然他並不在場,他總是讓被觀察的事物—客體(人以及人的行為)在一個超長時間的重複運動中被消耗掉維持其正常狀態的能量,從而逼迫這個被觀察的客體的狀態產生一瞬間的瓦解——「圖像的瓦解」,同時也逼迫凝視者對該客體進行超長時間的凝視,而這種瓦解會造成凝視者在一瞬間對所凝視的客體狀態的深度真實性做出確認,得到一種「圖像的瞬間真實」,或者乾脆說是「最後是Jan Fabre的真實」:指向酒神精神。那麼,藝術家是否應該自戀,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演員跳繩,直到肌肉徹底抽搐停下來。就像一個氣口給作品以呼吸,在一瞬間竟然無比的真實。其他時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瞬間,觀眾會凝視這一瞬間。這是Fabre作品中最有特點的一個瞬間。


Jan Fabre Mount Olympus: To glorify the cult of tragedy. A 24-h performance,「奧林匹克運動—— 跳繩」段落(.的結束),2015 AD

【編者案:這個作品的宣傳海報上印的就是這個男演員此刻的面部表情,這個男人的表情作為Jan Fabre給他自己的「奧林匹斯山」的一個最富有深意的IMAGE。】


The Masochist of HERstory crying: "1984,《The power of theatrical madness》, Jan Fabre! "  AD

宇軒:

當代性包括所有過去和此刻的狀態,引用過去的一切,引用所有過去的歷史。那麼,霽青,你對「引用」作為方法,你對在表演藝術中的「引用」的方法是怎樣理解的——當然這也是今天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代為什麼要連接過去,為什麼要以『引用』的這種方式」?

霽青:

如果我們在舞蹈中用「引用」,不很說引用,而是說從哪裡引用,舞蹈有很多從繪畫中引用。回到最初的話題,紀錄的方式,從媒體上發生了一種轉譯,如何再轉譯為身體語言。現代舞的鼻祖,鄧肯,當時她傾向於古希臘文化,還特意去希臘神廟進行考察,觀察雕塑姿態,回到德國做編舞,引用這些雕塑的姿態,她從這些圖像中抽離出運動,再根據自己的想像,給觀眾展現的舞蹈是非常局限的,從一個姿態到另一個姿態,似乎中間斷了聯繫,鄧肯聲稱自己是希臘的繆斯,她要恢復自己,在當代舞蹈要標識的,轉譯,加入了某種標識。


Jérôme Bel Cour d'honneur, avec les spectateurs et les interprètes du Fastival d`Avignon,2013 AD

《榮譽殿堂》2013年阿維尼翁戲劇節IN單元「教皇宮榮譽殿堂」委託創作,以此紀念過去十年的戲劇節在這個最具象徵意義的空間裡演出的作品。

【編者案:《榮譽殿堂》這個作品邀請一些觀眾和演員來回憶、再現他/她們心中最難忘的(令他/她們最快樂的或最憤怒的)在這個空間的演出——通過「引用」。Jérôme Bel依然使用他的那些個人招牌的方法論。這幅圖像是「Jérôme Bel引用Krzysztof Warlikowski《(A) Pollonia》中的一個場景——從戰場歸來的阿伽門儂與妻子的重逢", 現場響起了法國國歌,而這個戲劇正是2009年在阿維尼翁戲劇節的教皇宮演出的,當時演到這裡的時候播放的也是馬賽曲,這也是一種「Intermediality」,這種「媒介間性」甚至作為一種方法論,與Jérôme Bel在《The Show Must Go On》的各個國際城市版本中(包括中國北京版) 所展示出來的那種「刻意標識不同差異的在地性」具有相同的方法論意義。但是在《(A) Pollonia》的中國天津演出版本中,我們沒有聽見中國國歌——這是一次對於「引用」這個已經被標識了數次的規定動作的未完成—— A "Self Unfinished"。】


Christoph Marthaler / Anna Viebrock Murx den Europäer! Murx ihn! Murx ihn! Murx ihn! Murx ihn ab! - Ein patriotischer Abend, 

in Volksbühne am Rosa-Luxemburg-Platz, Berlin 1993 AD

「乾死歐洲人!乾死他!乾死他!乾死他!乾死他丫的!」—— 一個愛國的夜晚


© Man Yuxuan / FSLC

"Ceci n'est pas Christoph Marthaler."

The Image from performance Le Spectacle of des Wissens. Article de Luxe, das Exkrement von Karl Marx und Mediatizition to Death! - Preface 1 in Gallery of Berlin  (Director: Man Yuxuan, Artistic Collaboration: Hu Yanjun)  2014 AD

《知識景觀。奢侈品與⻢克思的排洩物及娛樂至死!—序1》(導演:滿宇軒,合作藝術家:胡豔君)

宇軒:

最後我們來看這樣一段錄像,並以它作為我們今天這個對談的結尾,來自Romeo Castellucci創作的《春之祭》,在2014年的德國魯爾三年展的廢棄工廠、也在巴黎的工業空間演出,這裡並沒有任何的舞者,卡斯特魯奇也很明確的說他自己並不是一個Choreographer,他用了6頓動物的骨灰、一套機械系統、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程序和光來完成這個作品,我們看到機器和骨灰在舞動,動物被獻祭給我們人類、被獻祭給我們現代的、當代的工業體系的這種文明。卡斯特魯奇的《春之祭》作為對「引用」的一個註解,他引用了《春之祭》。【編者案:這樣說是基於之前王霽青對「引用」的論述。Romeo Castellucci的《春之祭》是對《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的引用——注意:一定是法語的「Le Sacre du Printemps」,而不是那個英語的「The Rite of Spring」,這是德國人在魯爾三年展的項目介紹中就使用的文字,就是法語原文,德國人的概念很清晰——「春之祭,它從哪來?」,德國人的意思也很明確,作為一個最新近的祭典卻要連接到它的出生——那個在1913年的巴黎誕生的祭典。祭祀與新生這兩種儀式就這樣被連接起來。】


Romeo Castellucci Le Sacre du Printemps Choreografie für 40 Maschinen mit Musik von Igor Strawinsky  2014 AD

(《春之祭》——為40臺機器與來自斯特拉文斯基音樂的編舞)

宇軒:

如此,它還是不是舞蹈?它還是不是劇場藝術?它還是不是展覽?或者它是不是Performance art?那麼它是什麼?好像唯一可以確定的說「它是當代藝術」。那麼這是Dance、Theatre、Performance art或者是Performing arts的當代性嗎?還是它們的某一種未來?我想,關於「當代性」—— ContemporaNEITY,也關於在這些範疇中的當代性,需要我們一直不斷地探討下去。謝謝各位。



© Man Yuxuan / FSLC

滿宇軒 《知識景觀。奢侈品與馬克思的排洩物及娛樂至死!—序1》,柏林 2014 AD

Le Spectacle of des Wissens. Article de Luxe, das Exkrement von Karl Marx und Mediatizition to Death! - Preface 1, 

by Man Yuxuan, a performance at Berlin,  2014 AD

後記(結構鬆散的):

我們這一代旅歐藝術家的歷史抉擇,及兼論時下中國劇場界幾個熱點問題(節選)


令我們不甘的是,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並沒有毀於瘋狂的機會。令我們不屑的是,我看見你們並沒有宏觀敘述的能力。

你們剛剛結束了一種觀看。這是一個類似「論文體」的藝術作品,這是一個以網際網路載體和移動終端設備為最終呈現媒介的作品,她在她自身當中交互和相對統一了很多其他媒介與來自這些異質媒介的信息,當然她所論述的主題是「歐洲舞蹈的當代性」,但是不限於「舞蹈」。在2016年6月5日於北京蓬蒿劇場的藝術對談的現場和它的文字檔案所構建的語境作為這個作品的基礎文本,介入她,進入她,然後不斷地重複這個動作,一種「宏大敘述」的快感和能量得以在此鋪陳與激蕩。

我想,「當代性」 (Contemporaneity)一定是此刻的世界上那些最難談論的問題之一。波蘭策展人Adam Szymczyk做出了一個抉擇,他要將明年的卡塞爾文獻展帶出德國、帶到雅典,雙城並舉,這個波蘭人給出的策展主題是「以雅典為鑑」;而去年羅浮宮和比利時皇家美術館並舉的大展「未來簡史」,在羅浮宮的那部分中,展覽通道的出口處擺放的是一片來自中國商代的甲骨和一個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石器 (而最有意味的是巴黎和布魯塞爾都遭遇了來自伊斯蘭文明的暴力傷害,這是這兩個城市代表國家的美術館裡的策展人都沒有想到的)。這樣的抉擇是否說明了什麼問題,或者展示了某種邏輯?——兩個都是「出走」的意思,走向那些Fundamentals (基本法則,或者本源)—— 這也是Rem Koolhaas給兩年前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母題,通過這種面向本源的「出走」,以史為鑑,然後目的是要「返回未來」 (Back to the Future)。

那麼,我怎麼會想到要去討論「當代性」以及「當代舞蹈」呢?

十幾年前,當Pina Bausch來北京演《春之祭》和《穆勒咖啡館》的時候,中國的舞蹈界和劇場界就沒人討論她的當代性,就連「現代性」都沒有被觸及到。為什麼你們不做?你們在想些什麼呢?所以這一次我們所做的不過是一場遲到的討論,但是我們作為「第一次」。在中國的表演藝術界如此正式的公開討論「當代性」,這是沒人敢幹也沒人能幹的事兒,但是,我們幹了!沈林博士為我們站臺。王霽青和王靜怡,兩位不讓鬚眉的女將,都敢也都有能力衝到最前線,直面,硬碰硬,觸及這個可能是最難也最複雜的問題,我們給中國表演藝術的學術研討的規格重新立範兒!這將僅僅是一個開始。

我們這一代旅歐的中國藝術家和我們這一代在中國的藝術精英們,要為中國的表演藝術重建範式!


PSMH: "Power Station of Le Masochisme-History"

【全文待發布!】

—————————————————

附錄 I.

學術座談會現場的視頻播放列表:

Live- finished list:

 (0)   Jérôme Bel  「The show must go on 1」  (Opening)

web links: www.youtube.com/watch?v=dpBbafP-Qdk

 (1)   Jérôme Bel  「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5v2UKgtGXQ

 (2)   Jérôme Bel  「Cédric Andrieux」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_MGp4Lglw

 (3)   Jérôme Bel  「Veronique Doisneau」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uWY5PInFs

 (4)   Jérôme Bel  「Cour d'honneur」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Ta9XsK00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VDFlGsLmQ

 (5)   Jérôme Bel  「Disabled Theater」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HwrtRu5qQ

 (6)   Jérôme Bel  "Gala"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6IIGmzXik

 (7)   Xavier Le Roy  「Self Unfinished」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rv1TeVEPM

 (8)   Xavier Le Roy  「Low Pieces」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R9pjKFk-g

 (9)   Xavier Le Roy  「Le sacre du printemps」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SiSEVFcvw

 (10)   Boris Charmatz / Musée de la danse  「Enfant」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iAiGJyzKM

 (11)   Boris Charmatz / Musée de la danse  「Manger」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FVlrN0RDU

 (12)   Meg Stuart / Damaged Goods  「Violet」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LLhmf4qB0

 (13)   Jan Fabre / Troubleyn  「The Power of Theatrical Madness」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V5nrVtEw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GNRRrfWw4

 (14)   Jan Fabre / Troubleyn  「Mount Olympus」

web links: https://vimeo.com/136905564

                  https://vimeo.com/146652566

 (15)   Romeo Castellucci  「Le Sacre du Printemps」  (Ending)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KdhWdJa0c

Live- unfinished list:

 (16)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 La Compagnie Rosas  「Cesena」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b9Avyi3W4

 (17)   Meg Stuart / Damaged Goods  「Built to Last」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3YAqBXgnk

 (18)   Falk Richter / Anouk van Dijk / Schaubühne Berlin  「Trust」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C1WpihJGA

 (19)   Falk Richter / Anouk van Dijk / Schaubühne Berlin  「Protect Me」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DQltl1AlA

 (20)   Jan Lauwers 「a performance at Biennale Teatro di Venezia」

web links: Error! or NON-WEBLINKS! 504 Gateway Time-out!

 (21)   Tino Sehgal  「a performance at L'opera al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13」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F5WY_d1KU

 (22)   Tino Sehgal  「a performance at Museum 『Martin Gropius Bau』 Berlin」

web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Vtc_xQdFU

—————————————————

附錄 II.

學術座談會現場嘉賓簡介:


沈林,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柏林自由大學戲劇學研究所項目研究員、英國伯明罕大學莎士比亞學院碩士(M.A)博士(PhD),擅長莎士比亞戲劇研究和西方當代舞臺藝術研究。常年致力於舞臺創作,如:《陽臺》(中央實驗話劇院1993)、《愛情螞蟻》(中央戲劇學院研究所人藝小劇場1997)、《盜版浮士德》(中央實驗話劇院人藝小劇場 1999)、《格瓦拉》(中央戲劇學院研究所北京、廣州、鄭州、上海2000)、《北京好人》(夜貓子工作室  北京、上海2010-11)等。曾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British Council Scholarships)、國家教委獎學金、美國華盛頓首府弗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研究獎金 (Folger and Knachel Felowships)、北京高校青年教師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人文研究所研究獎金 (HRI Fellowship)、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獎、中國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等。


滿宇軒,旅歐藝術家、劇場導演、戲劇構作、當代劇場與跨學科藝術研究者,未來景觀實驗室(FSLC)藝術總監。他在結束了於中國的本科戲劇學習的劇場符號學、「結構主義及後結構主義在劇場的總體關係的表達」的方向之後,他赴法國國立裡昂第二大學攻讀舞臺藝術碩士,並在巴黎高等商業學院學習國際藝術商務。2011年至2016年,他在歐洲廣泛地研究後戲劇劇場、意象派劇場、藝術史、圖像學以及考古學,在巴黎、柏林和義大利。在歐洲期間,他曾跟隨當代意象派劇場大師-義大利藝術家Romeo Castellucci學習,並在其拉斐爾學社 (Socìetas Raffaello Sanzio) 做⻓期駐地研究,作為中國乃至華人藝術界唯一系統學習和研究「羅密歐•卡斯特魯奇劇場學派」的藝術家。2014年,他作為導演在巴黎和柏林創立戲劇團體——「排洩物! 後-米開朗基羅實驗室」 (Exkrement! Post- Michelangelo Laboratoire),在柏林製作排演了《知識景觀。奢侈品與馬克思的排洩物及娛樂至死!—序1》(Le Spectacle of des Wissens. Article de Luxe, das Exkrement von Karl Marx und Mediatizition to Death! - Preface 1)。2015年,他創辦了他的跨學科藝術團體 ——「未來景觀實驗室」 (Future Spectacle Laboratory of China),並作為藝術總監的身份,工作在中國北京以及歐洲。


王靜怡,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學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傳播系碩士學位。2010年辭去國際公關公司工作,於次年赴法國,丹麥,比利時學習,獲得歐盟伊拉斯姆斯(Erasumus Mundus)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碩士學位。自2013年,作為獨立劇場導演和策展人居住和工作於挪威的卑爾根市。不到一年後開始創作靜態劇場,在拿到挪威居住證之前已經拿到挪威國家藝術基金。是中國首個在挪威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劇場導演。


王霽青,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學士,柏林自由大學戲劇學舞蹈研究碩士(師從德國萊布尼茨獎學者Prof. Dr. Gabriele Brandstetter),論文:《當代舞蹈中臉的固定與消解—— 以Maguy Marin與Eszter Salamon為例》。舞蹈構思表演: 《痕——無痕》,合作藝術家瑞士編舞Anna Huber,柏林藝術學院演出(2013年6月)。《回收春之祭》,合作藝術家Emma Lewis Thomas (師承德國表現主義舞蹈家Mary Wigman)。目前的翻譯工作:戲劇學者Hans Thies-Lehmann的新書《悲劇與戲劇劇場》(南京大學出版社)。 

—————————————————

原始檔案由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整理於2016年6月5日蓬蒿咖啡館「藝術對談」之後

現場錄音整理與初版輯錄:駱夢燕、秦夏昕(2016年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組委會)

概念與最終編撰:滿宇軒 / 未來景觀實驗室

媒介出版與藝術合作:孫曉星 / en?(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變這樣?)

版權歸屬與製作:FSLC【未來景觀實驗室】

聯合製作:2016年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 / 賴慧慧


即可購買鼓樓西劇場所有戲票

8.2-5  10.1-4 


《海的沉默》

出品方:北京境合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製作方:孫境導演工作室

原著:維爾高爾

翻譯:羅新璋

導演:孫境

藝術顧問:王敏

演員:曲博 張煜 李琦 楊博瀟 王雲飛 

8.24-9.4 


原創話劇《擱淺》北京站 

又來了工作室 榮譽呈現

出品人:仇青斌   

監製:康洪雷   

編劇:董天翼

製作人:張健

導演:劉丹   

特邀出演:馮憲珍

主演: 郭笑  李泓良  江佳奇  吳子競

10.11-23 


鼓樓西劇場《枕頭人》

出品人:楊倩  李羊朵

製作人:李羊朵

編劇:馬丁· 麥克多納

翻譯/文學顧問:胡開奇

導演:周可

演員:王子川  田蕤  吳嵩  魏冠男

10.26-11.13 


鼓樓西劇場《麗南山的美人》

出品人/製作人:李羊朵

編劇:馬丁· 麥克多納

翻譯/文學顧問:胡開奇

戲劇構作:丁睿

導演:張彤

演員:馮憲珍  李梅  孫立石  查查

相關焦點

  • [下]歐洲舞蹈的當代性 (第一部分)—— 對結構的史學幹擾!(根據作為事件的藝術對談)
    但是他的動作性和以往傳統習慣認知的舞蹈是非常大的區別。和以往的區別在哪?我剛才提到一點,在於歐洲當代舞蹈裡的行為性。那可能又要問那舞蹈和行為藝術的區別又在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宇軒: 談論這樣一個問題:劇場裡的表演藝術和美術館中的表演藝術有什麼區別 ?
  • 當代性與在地性——歐洲劇場視野與華語導演創作
    前段時間在南鑼鼓巷戲劇節開幕上,滿宇軒導演做了一場《歐洲舞蹈的當代性》的學術主持,邀請了學者和劇場導演、研究者共同來討論了「當代性」問題,這可能是比較首次和公開的一次關於「當代性」的討論。在以往的認識中,當代性的問題往往是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存在且討論,但事實上在全球範圍內,劇場藝術這二三十年所發生的「當代性」已經改變了劇場以及藝術的格局。
  • 試論歷史學的性質—從史學與文學比較的角度
    敘述主義的歷史哲學以海登·懷特為代表,將敘事作為歷史學思考的重心,認為歷史學家不可能在敘述之外把握歷史,而敘述中對結構形式的選擇有不同的情節效果。值得肯定的是,懷特對歷史敘事的探討.面向和注重的是整個的文本,因而提出了一些理論創建與洞識。
  • 南藝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 「跨門類藝術史學理論與...
    關於課題設計,夏燕靖闡述了著眼於兩個視角的推進:一是以廣域的視角探討跨門類藝術史學理論與方法論建構的基本認知,轉變以往探討藝術史學所存在的種種認識偏見,強調藉助史學一般意義探討跨門類藝術史學的重要價值;二是將研究視角集中在依託門類藝術史學作上升與延伸性的跨門類整合研究,凸顯對門類及跨門類藝術史學的共性認識,強調融合中西藝術史學的思辨與治史路徑,構成具有當代中國話語語境的藝術史學理論與方法論。
  • 黃樸民:史實與藝術——中國影視史學之現狀及其思考
    ,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自認為了解、知道歷史上的事件、人物或典故,畢竟提及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尤其是康熙乾隆等風雲人物時他們都能夠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影視史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新興但卻擁有未來廣闊發展空間的分支,才具有存在與演進的合理性、可能性。換言之,必須有一種科學理性的觀念與方法,來規範與引導歷史影視作品的創作及其發揮影響,這就是影視史學。
  • 從模仿起家的羅馬史學:在希臘史學的光輝下再創古典史學的高峰
    直到近代,歐洲的君主聽到塔西坨的名字無比如坐針毯,大驚失色。塔西坨在帝國時代,希臘本土的史學家依然發揮著希臘史學的傳統,他們繼續用希臘文寫作,創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其中主要的代表有普魯塔克、阿里安和阿庇安。
  • 每月圓桌:中國傳統水墨的當代性轉換
    自南齊謝赫的「六法」第一要之「氣韻生動」的品畫標準,唐王維的詩畫意境之禪意⑴和超然象外的山水自然觀,宋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⑵的寫意形象觀,元趙孟頫「書畫同源」⑶的美學觀念與繪畫方法論,明董其昌的「南北宗」畫論⑷對藝術史觀的影響,這樣一個美學取向的脈絡,基本塑造了水墨文人畫的形式特徵和精神品質。它的繪畫主題、表現方式和作者身份,在歷史的演變中,有改變有不變。
  • 希臘歷史:介紹古典史學的特色
    古典史學在某 種意義上似乎是古典史家自述的歷史或失意政客的自我補償! 如果古典史學是要從歷史中尋找典範,那跟19世紀以降所發展的現代史學相比,其特 殊之處更是明顯。第一,古典史學一直要等到希羅多德才注意編年,我們所熟悉的「奧林 匹亞會期」紀年方式,更一直要等到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才被普遍使用。這與我們生存在要 求準確度量及詳細數字的世界極為不同。
  • 大西洋史學研究新趨勢
    作為當代西方史學的重要分支,大西洋史學主張把大西洋內部及其周邊的島嶼、國家和區域等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在大西洋史學家看來,傳統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歷史敘事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且難以解釋跨國界或跨大西洋層面的各類歷史現象。因而部分歷史學家提出,應從大西洋視角來研究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和歐洲在各領域的互動,以彌補過往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 【陌上實驗 | 對談】冥途今世:從秦鈴森的近期藝術項目談起
    冥途今世:從秦鈴森的近期藝術項目談起History and Today:From Qin Lingsen藝術家:秦鈴森學術主持:王將嘉賓:孫梓傑、姚俊傑、張理耕、張雅涵主辦方: 陌上實驗 × F·SPACE獨家媒體合作:在藝APP(直播)對談時間
  • 丁亞雷丨影視史學:藝術史的另一種視角
    懷特說的「影視史學」是這樣一個詞: Historiophoty ,這其實是他自己編的一個合成詞。這個詞的前半部分是「歷史」( History )的前綴「 Historio- 」,而後半部分是「圖像、圖片」( photo )的名詞性後綴「 photy 」。從組成部分的直觀上理解,這個詞所涉及的內容與歷史影像、圖像有關。
  • 《舞蹈風暴2》製片人:要讓舞蹈藝術擁抱大眾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 5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的藝術對談,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共同探討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
  • 《舞蹈風暴2》製片人:要讓舞蹈藝術擁抱大眾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 5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的藝術對談,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共同探討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電影史學的客觀化原則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形式,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看,史料可以作為電影歷史書寫的注釋和有效連結。電影史料之於電影史學十分重要,它是中國電影史真實可見整體的一部分,這些部分被視為歷史研究與論述的基礎。對電影史料進行梳理與歸納,是中國電影史創新的起點。史料,是我們和歷史交談、對話的前提,具備了史料基礎和與歷史對話的能力,就逐步構建起了電影史研究與寫作的場域。
  • 歐洲「舞蹈瘟疫」事件,400人街頭跳舞,直到力竭而死,至今成謎
    事實上,這並非安徒生杜撰,而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且,真實的那個版本,遠比安徒生童話裡的要恐怖得多。其便是歐洲中世紀大名鼎鼎的「舞蹈瘟疫」事件,在1518年8月,法國斯特拉斯堡有一個叫菲勞的女人。在一天勞作之後,菲勞和丈夫準備休息。然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菲勞開始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吉格舞,這是一種類似於踢踏舞的舞蹈,需要消耗不少精力。
  • 歐洲白人與非洲黑人的音樂混合產物,森巴舞蹈
    桑巴(Samba ),是歐洲白人音樂與非洲黑人音樂融合的產物,音樂加舞蹈的混合體。音樂主要是由弦樂、打擊樂和歌手來共同完成,而舞者則負責舞蹈的部分。桑巴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國家象徵之一。每年一度的狂歡節是桑巴音樂展示的最佳舞臺,來自歐洲、全球其他地方以及巴西國內的遊客會在每年2-3月份擠滿裡約熱內盧和薩爾瓦多,著名鼓團或者桑巴學校的遊行演出是狂歡節的精華所在。
  • 以《舞蹈風暴》第二季為案例探究舞蹈藝術新發展
    12月5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的藝術對談,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共同探討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如何把作為研究客體的藝術品與作為研究主體的歷史學者之間的關係視作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使藝術作品不再是一種被動的被研究對象?這些問題顯然超出了傳統的藝術史學史的敘事模式。我通過具體的史學例證,論證了被編碼(encode)於藝術作品之中的再現手段如何繼續被編碼在與其相關的評論中。我深信,只有在對客體身份(objecthood)和主體性之間的關係進行後結構主義反思之後,方能考慮藝術作品和史學家之間的交互性問題。」
  • 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
    無獨有偶,在《江蘇省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演練(歷史)》中選做題部分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考了秦朝的相關知識(截圖)。    影視史學的真實性與虛構性既並存而又兼容,在互補中共同促進影視史學的發展和繁榮;兩者不是「合一」而是融為一體。曾一位歷史學家對它的概括是很精彩的,也是可取的,他說:「理想的歷史學,應該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應該既作結構的分析,又作事件的敘述;應該既是總體的宏觀研究,又是具體的微觀研究,總之,應是以上兩個方面的完全的結合。」
  • 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
    就西方史學史而言,蘭克「如實地述說」的宣告,可視為是西方史學邁向「近代化」的標誌,它象徵了歷史作為一門學科的獨立宣言,「史學」不再是神學的奴僕或哲學的例證,亦非文學藝術的附庸,問題是:不管是「如實」(to write history as it actually happened)或「本質」(to write history as it essential happened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