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父傑斐遜的說過:「如果我來選擇,在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BBC的新劇《報社》從不同視角,讓你看到,現代社會新聞媒體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和《聚焦》《華盛頓郵報》等影片不同的是,這部6集迷你劇沒有突顯媒體的艱辛與執著,而是通過報格不同卻影響巨大的兩份報紙,在紙媒與網絡之間的勾心鬥角,讓你著實覺得報紙或記者其實也沒那麼高尚,而且可能是不入流的甚至「同樣下流」!然而,正是這樣的記者在追逐新聞、報導真相的過程中,才有可能令位高權重者、有錢有勢者心驚膽寒並且為自己的不義付出代價。
換言之,正義在何方?官員政客、資本家、報紙媒體,無論哪一方都有可能造福大眾,也有可能墮落貪腐、恣意妄為,你不能指望某一方是聖人,但恰恰是任何一方似乎都是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它們之間的相互牽制、相互制約才讓正義成為可能。所以,你能想像沒有新聞媒體的現代社會嗎?其實也不用想像啦,各大報紙頭版圖文高度重合的社會是怎樣的?(沒錯,是和諧的,呵呵。)
印象最深刻的是劇中相關的三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我自然有自己的答案):
1、為了正義的目的,普通人的個人隱私可以真實報導嗎?比如劇中的報紙揭露一個未成年人的校園霸凌行為,結果導致其自殺,這份報紙是不是同樣在霸凌?
2、為了正義的目的,公共機構的負面新聞可以真實報導嗎?比如劇中的一家醫院因過錯致使非正常死亡率增加,而報紙的揭露卻可能讓醫院倒閉,失去拯救更多病人的機會,這是符合正義嗎?
3、為了正義的目的,政府機關(首相)的侵權行為可以真實報導嗎?比如劇中的政府為了反恐目的監聽所有公民的行為,媒體對此的揭露是洩露國家機密嗎?你願意犧牲你的自由來換取安全嗎?
《報社》必須是我的2018年度十佳劇集之一。還想說一點,關於職業素養與職業操守。一個人一旦進入某些專業領域,如法官、律師、記者、教師……,即使具備了較高的專業素養,也會不知不覺中面臨追求成功與內心操守之間的巨大衝突,這時候每一次選擇便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每一次你得到的必將付出代價,通常不可兼得。尤其在某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