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法作為傳統武術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太極拳也不例外,腳下的功夫就是基礎
手上功夫分順逆纏絲,腳下也分陰陽虛實。
步法撐與蹬
為主,步法移動是非常重要的。實戰中要做到出其不意甚至一步三米怎麼去實現呢?
除了自己身體的素質以外更重要的是看步伐的靈活度。
到底是用蹬還是撐?
「蹬」就是用腿蹬地。跨或跳動作幅度比較大。
「撐」就是撐船的意思,用竹竿撐到河底,再給竹竿回撐力使船能夠往前移動。
在實戰的步伐中以後撤腿代替主觀支撐,固定好一定的角度墜內臟坐胯將身體的重量悉數坐於腿傳到地面,再由地面反彈形成身體快速推進。
動物在捕食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法推進,先壓後彈像彈簧一般。
一個人打拳是否行雲流水,第一映像就是其步法是否輕靈。
一代宗師號稱牌位先生的陳長興宗師曾在《陳氏太極拳十大要論》(步法篇)中講過:「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
還有「以心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於不活在於步,靈不靈亦在於步,步法之用大矣哉!」
「手是兩扇門,全憑步贏人」等。
輕靈的步法在拳法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
準確靈活的步法甚至容易將其來力進行引進落空,有效節省攻防的時間。
老師傅看新人打拳也是看腳下功夫穩不穩,扎不紮實來判斷功力程度;拳者越練越對自身重心穩固的程度就越重視。也許以後我們也會習慣性用腿上功夫穩不穩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功底」深厚。
為什麼那麼多門派的傳統武術都把腳下功力訓練作為學拳前的基礎?這麼看來也算明白「沉著穩重」的意義,我們應該追求的重心穩固如同「不倒之翁」。
我們再從健身角度來看看像邁步如貓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等都是對下盤輕靈的描述。陳氏太極拳要求的「邁步如貓行」也是需要腿部力量基礎支撐的,沒有力量的支撐就掌握不好重心的協調能力,這對一個人的平衡能力是非常考驗的。
當我們在進行腿部基本功訓練時肌肉、韌帶、骨骼等都得到很好的鍛鍊。還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對一些關節慢性病也有輔助保健作用。
陳氏太極拳拳架的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襠走下弧」;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鍛鍊了人的平衡能力。對於平衡能力來講曾經美國俄勒岡研究院對670名70歲以上有摔倒或運動受阻史的老年人進行了隨機測試,結果表明,練習性太極拳可有效降低老年人摔倒風險,與進行拉伸訓練的老年人相比其摔倒風險降低了58%,與進行一種多模式訓練幹預的老年人相比其摔倒風險降低了38%。
該研究院研究員李甫中說,摔倒是老年人面臨的主要健康威脅之一,可能導致他們過早出現運動能力受損、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
新研究表明,推廣太極拳能有效減少老年人群的摔倒事件。與多模式訓練幹預、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柔韌性鍛鍊及拉伸活動等相比,太極拳在「防摔」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
李甫中說,鍛鍊身體總比不鍛鍊強,但並非所有運動都是等效的,太極拳不需要器械和空間,因此成本較低,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運動方式。
所以陳氏太極拳要求「打拳先固根,落地就生根」;「神仙留下健身方,開襠下胯最為良」都是對腿上功夫很好的詮釋
分享幾個在家追劇也不忘的「步形步法」的基礎練習
1、弓步
左弓蹬步:右腳微右轉,左腳向前(腳跟內側著地邁步)。
相反則為右弓步
注意弓蹬步的時候,蹬腳的一條腿不能伸直,否則掤勁就丟了「癟了」。
2、馬步
兩腳分開三個腳的距離,兩胯自然下落,重心偏右為右偏馬步;重心偏左為左偏馬步。
交替練習。
注意:弓步的一隻腳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保持自然彎曲。
3、左虛步
注意身體保持正直,不要前傾,也不要後仰。胯自然下沉。
左右交替練習。
八字虛步
兩腳微微分開,另一隻腳跟微微提起,如左腳跟提起為左8字虛步,注意襠撐圓。
左右交替練習。
獨立步
坐胯醍膝緩緩提起,腳尖自然下垂,(不要內扣,也不要外擺)
左右交替練習。
陳氏太極拳的步法:上步、退步、橫步三種步法為主。
練習推手過程,步法靈不靈都關係到能不能搶到有利的先機。包括現代搏擊也是講究步法靈活的。當然運動項目中都非常注重這個步法。
給大家介紹幾種步法。
後退步
腳尖先著地,逐步滾動重心後退
細節:前進步、後退步的時候都可以可以配合手部的纏絲運動。
注意以腰來帶動。
還有各種跳步、跟步、墊步,滑步。
注意:前進步或者左右開步都是腳跟內側先著地。
只有外擺腳,腳跟的外側先著地。
高架:腿彎曲90~45度之間
中架:腿彎曲45度左右
低架:接近90度
陳氏太極拳有沒有各種樁弓?
它本身就是活樁,對每一個動作進行拆解的話就是都是樁
傳統武術剛開始練的時候就是練腿功。腿上的功夫對打好拳架基礎重心穩定性。是最重要的。
(手勢兩扇門,全靠步贏人)說明這個步法從古至今都在所有的功架裡面,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