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步形步法」的基礎練習建議

2020-12-18 當攝影師遇上太極拳

步法作為傳統武術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太極拳也不例外,腳下的功夫就是基礎

手上功夫分順逆纏絲,腳下也分陰陽虛實。

步法撐與蹬

為主,步法移動是非常重要的。實戰中要做到出其不意甚至一步三米怎麼去實現呢?

除了自己身體的素質以外更重要的是看步伐的靈活度。

到底是用蹬還是撐?

「蹬」就是用腿蹬地。跨或跳動作幅度比較大。

「撐」就是撐船的意思,用竹竿撐到河底,再給竹竿回撐力使船能夠往前移動。

在實戰的步伐中以後撤腿代替主觀支撐,固定好一定的角度墜內臟坐胯將身體的重量悉數坐於腿傳到地面,再由地面反彈形成身體快速推進。

動物在捕食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法推進,先壓後彈像彈簧一般。

一個人打拳是否行雲流水,第一映像就是其步法是否輕靈。

一代宗師號稱牌位先生的陳長興宗師曾在《陳氏太極拳十大要論》(步法篇)中講過:「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

還有「以心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於不活在於步,靈不靈亦在於步,步法之用大矣哉!」

「手是兩扇門,全憑步贏人」等。

輕靈的步法在拳法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

準確靈活的步法甚至容易將其來力進行引進落空,有效節省攻防的時間。

老師傅看新人打拳也是看腳下功夫穩不穩,扎不紮實來判斷功力程度;拳者越練越對自身重心穩固的程度就越重視。也許以後我們也會習慣性用腿上功夫穩不穩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功底」深厚。

為什麼那麼多門派的傳統武術都把腳下功力訓練作為學拳前的基礎?這麼看來也算明白「沉著穩重」的意義,我們應該追求的重心穩固如同「不倒之翁」。

我們再從健身角度來看看像邁步如貓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等都是對下盤輕靈的描述。陳氏太極拳要求的「邁步如貓行」也是需要腿部力量基礎支撐的,沒有力量的支撐就掌握不好重心的協調能力,這對一個人的平衡能力是非常考驗的。

當我們在進行腿部基本功訓練時肌肉、韌帶、骨骼等都得到很好的鍛鍊。還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對一些關節慢性病也有輔助保健作用。

陳氏太極拳拳架的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襠走下弧」;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鍛鍊了人的平衡能力。對於平衡能力來講曾經美國俄勒岡研究院對670名70歲以上有摔倒或運動受阻史的老年人進行了隨機測試,結果表明,練習性太極拳可有效降低老年人摔倒風險,與進行拉伸訓練的老年人相比其摔倒風險降低了58%,與進行一種多模式訓練幹預的老年人相比其摔倒風險降低了38%。

該研究院研究員李甫中說,摔倒是老年人面臨的主要健康威脅之一,可能導致他們過早出現運動能力受損、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

新研究表明,推廣太極拳能有效減少老年人群的摔倒事件。與多模式訓練幹預、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柔韌性鍛鍊及拉伸活動等相比,太極拳在「防摔」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

李甫中說,鍛鍊身體總比不鍛鍊強,但並非所有運動都是等效的,太極拳不需要器械和空間,因此成本較低,是一種相對安全的運動方式。

所以陳氏太極拳要求「打拳先固根,落地就生根」;「神仙留下健身方,開襠下胯最為良」都是對腿上功夫很好的詮釋

分享幾個在家追劇也不忘的「步形步法」的基礎練習

1、弓步

左弓蹬步:右腳微右轉,左腳向前(腳跟內側著地邁步)。

相反則為右弓步

注意弓蹬步的時候,蹬腳的一條腿不能伸直,否則掤勁就丟了「癟了」。

2、馬步

兩腳分開三個腳的距離,兩胯自然下落,重心偏右為右偏馬步;重心偏左為左偏馬步。

交替練習。

注意:弓步的一隻腳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保持自然彎曲。

3、左虛步

注意身體保持正直,不要前傾,也不要後仰。胯自然下沉。

左右交替練習。

八字虛步

兩腳微微分開,另一隻腳跟微微提起,如左腳跟提起為左8字虛步,注意襠撐圓。

左右交替練習。

獨立步

坐胯醍膝緩緩提起,腳尖自然下垂,(不要內扣,也不要外擺)

左右交替練習。

陳氏太極拳的步法:上步、退步、橫步三種步法為主。

練習推手過程,步法靈不靈都關係到能不能搶到有利的先機。包括現代搏擊也是講究步法靈活的。當然運動項目中都非常注重這個步法。

給大家介紹幾種步法。

後退步

腳尖先著地,逐步滾動重心後退

細節:前進步、後退步的時候都可以可以配合手部的纏絲運動。

注意以腰來帶動。

還有各種跳步、跟步、墊步,滑步。

注意:前進步或者左右開步都是腳跟內側先著地。

只有外擺腳,腳跟的外側先著地。

高架:腿彎曲90~45度之間

中架:腿彎曲45度左右

低架:接近90度

陳氏太極拳有沒有各種樁弓?

它本身就是活樁,對每一個動作進行拆解的話就是都是樁

傳統武術剛開始練的時候就是練腿功。腿上的功夫對打好拳架基礎重心穩定性。是最重要的。

(手勢兩扇門,全靠步贏人)說明這個步法從古至今都在所有的功架裡面,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傳統陳氏太極拳基礎功夫(一)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傳統陳氏太極拳基礎功夫馬虹老師講過:「拳架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他還講:「什麼是基礎?基礎一般指建築物的根基,即足夠的底面積和足夠的埋置深度。」「也就是說,太極拳能不能發揮其養生、技擊和藝術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體現於拳架基礎的深度和廣度如何。」   修煉傳統陳氏太極拳的基礎功夫,如何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我的體會是:要在明拳理、知拳法的前提下,在下、中、上三盤的細節上下功夫。
  • 陳正雷老師論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並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鍊,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 陳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承人:張曼娜
    >溝陳氏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承人蕭勁松老師入室弟子;陳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承人,河南陳家溝陳氏二十一世太極拳嫡宗傳人,中國武術三段;廣州市白雲區陳志強太極拳推廣中心「黃石街勞動、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和文化站聯合在馬務小學舉辦的以「退休不褪色,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的退休人員遊園會暨黃石街全民終身學習周啟動儀式:陳氏太極拳的表演: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他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在全國發展的新紀元,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傑出代表。     從1928年至今,數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陳發科從陳家溝傳來的陳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且早已突破「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局面,從北京傳遍全中國,從北京走向全世界。
  • 陳氏家譜記載了太極拳的清晰的傳承,但存兩大疑問值得研究
    太極拳在陳氏家族內部歷經了上百年的傳承,(其創拳過程比較複雜,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文單獨討論)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其在祖傳老架套路的基礎上將太極拳套路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後人稱其為太極拳「老架」或「大架」。陳長興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在武術界享有盛名。
  • 陳、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及攻防含義比較
    陳氏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更加重視重心垂直軸的變化,通過肩肘髖膝幾個重點的關節角度進行變化實現在重心水平上的波動,這也充分說明了太極拳中的「立如平秤」。陳氏太極拳要求相對的平穩,但不是絕對的平穩。通過左右側肩關節的角度變化能夠體現出該太極拳的拳理特點:協調對稱、動作連綿平緩,因此也能夠總結出陳氏太極拳節奏更加鮮明。在陳氏太極拳中,節奏是其最為明顯的表現,這也能夠體現出其韻味。
  • 太極拳的彈抖勁原來是有練習方法的,我敢說90%的人都不知道
    松活彈抖的「彈抖勁」是太極拳的精華,也是陳氏太極拳區別於其它太極拳的特點。尤其是陳氏太極拳的「彈抖勁」,是在纏絲勁和腰襠勁為基礎的一種突如其來的爆發力。特點就是速度快、走螺旋、氣足、力道猛,動作幅度短。。。。
  • 陳氏太極拳老架、新架、大架、小架,究竟學習哪種更好呢?陳沛林老師有話說......
    為了幫拳友們解決內心的疑問,盛世太極一行特意拜訪了陳家溝陳氏第二十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優秀(非遺)傳承人陳沛林老師。陳沛林老師出生於陳家溝太極世家,受父輩們的耳濡目染,自幼開始習練太極拳。 為了幫助廣大太極拳研究者、習練者,明確規範拳譜和理清運動軌跡方向,為太極拳的教學、練習和研究提供一個清晰的、正確的、原本的依據,陳沛林老師與家妹陳沛菊依據家傳手抄本挖掘整理,結合數十年習練家傳拳法的規矩和法則,並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
  • 引領國際健康潮流,美國陳氏太極拳促進會即將揭幕
    陳正雷是陳家溝陳氏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嫡宗傳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美國陳氏太極拳促進會是一個由全志願者委員會和工作人員組織的501(c)(3)非營利組織,使命是通過在陳正雷宗師的指導下學習和推廣陳氏太極拳,促進身心健康和太極文化的交流。 同時,發掘適合美國本土發展運作的商業模式,使太極拳真正地發揚光大!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申報片截圖陳炳展示的是傳統的陳氏太極拳,有「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兩套拳法。作為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也曾在全國武術太極拳錦標賽中摘冠的陳炳,這是第三次參與太極拳申報片的拍攝。「背景地點選了焦作的雲臺山、神農山以及陳家溝這三個地方。我參與這次拍攝耗時大概一個星期。」
  • 緬懷恩師陳立憲 —紀念陳氏太極拳第11代傳人-----陳立憲
    我在10歲左右便隨我老舅爺陳慶洲習練太極拳。1968年參加工作到沁陽市以後,又跟隨陳氏太極拳第11代正宗傳人陳立憲學習太極拳。老師那點點滴滴、細緻入微、不厭其煩地講解,使我如身臨其境。        恩師陳立憲於1923年8月24日出生在溫縣陳家溝一個世代修文習武之家,於1983年11月14日病故。
  • 一篇文章講透陳氏太極拳的23種掌法、6種複合掌法及其練法、用法!
    傳統陳氏太極拳的掌法是陳氏太極拳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理精法密,動作更細緻,更精妙,其變化多端奧妙無窮,往往是一個式子,包含了多種掌法變化和擊法,即所謂「一式多招」。同時一種掌法也可以演變為多種招式。即「一招多式」。這種掌法和招式之間的變化和轉換將給對手帶來變化莫測不知所措的感覺。我則乘機以制敵。
  • 中國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創編出太極拳。據《溫縣誌》記載,陳王廷晚年隱居鄉裡,潛心收集、研究民間武術,並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汲取百家之長,融合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術,創編了一種集技擊、強體、健身、修性為一體的全新武術套路,而這種武術拳種就是「太極拳」。
  • 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拳照集錦,視頻播放......
    【宗師簡介】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
  • 我校在青島市第一屆職工陳氏太極拳比賽中獲獎
    新聞網訊 12月19日,由市總工會主辦,青島工人文化宮、青島陳氏太極拳國際培訓基地承辦的青島市第一屆職工陳氏太極拳比賽落下帷幕,我校教職工太極拳代表隊榮獲比賽優秀獎,青島大學獲團體優秀組織獎。我校共有36名教職醫務員工報名參加了太極拳培訓班,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訓練,有14名老師參加了團體比賽。市總工會選派陳氏太極拳的優秀教練對參賽隊員進行了細心輔導。
  • 深圳龍華區陳氏太極拳協會成立,寶忠太極拳館楊寶忠任協會會長
    楊寶忠陳氏太極拳協會會長致辭龍華新區陳氏太極拳協會正式成立,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參與並見證協會的成立,精彩紛呈的武術表演讓與會觀眾享受到了一場饕餮武術盛宴,600人的太極拳表演規模宏大震撼人心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協會的成立為龍華新區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與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在陳王廷之後的百多年間,太極拳始終是陳氏家拳,非但外姓不傳,甚至只傳男不傳女。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楊露禪到陳家溝後,受當地民風的影響,很想練太極拳,但他知道陳氏太極拳外姓不傳的門規,於是便在陳長興教拳時留心觀看,然後到無人處偷偷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時間長了,楊露禪竟學了個八九不離十。    幾年後的一天夜晚,楊露禪在練拳時,被陳長興發現。聽他練拳發出的聲響和走架的身形,陳長興知道他已經入了門。按當時武林的規矩,偷學別人的武功是犯大忌諱的,輕者要廢去武功,重者連命都難保。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陳式太極拳大架由陳氏第十四世傳人陳長興所創。陳長興,字雲亭,生於1771年,逝於1853年,秉承家學,功夫深厚,練拳行走身正合一,當時人稱「牌位先生」。他還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精練歸納,創造性地衍變出今日流傳的陳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又名炮捶)。
  • 武術拳種之太極拳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其起源,傳說不一:有說為唐代許宣平、李道子所傳;也有說為元末明初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所創。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考證,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多數拳家亦認為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於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說。陳式太極拳傳至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時,始傳外姓楊露禪。
  • 八卦太極拳
    此基礎建立後,起初只是做為八卦掌的輔助練習方法,主要強調使用太極行功方式來加強練習八卦掌的細微發勁技巧,並以吐納與太極要訣來配合八卦掌動作修煉內息,強調的仍為八卦掌的轉折輕靈與八卦勁培煉,小部分攻式則採取形意發勁法。楊露禪得知後,視為內家派武學觀念的大突破,於是與董海川先生交流研究,試圖位內家拳融合尋找可行的道路,在楊露禪過世後,董海川仍持續研究,並由形意名家指點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