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
是他讓我對攝影師這個角色有了新的認知《地球之鹽》這部電影主要展示了巴西紀實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驚人的攝影作品,以及他對自己作品的闡釋和解讀 。之前無意間知道這部電影,第一次看時前面一小段平平淡淡並沒有被吸引住,但是越到後面越震憾,每一幀 都深深的撞擊著心靈,看完了都回不過神來。這部電影我已經看了好幾遍,這次整理又讓我對薩爾加多、對攝影師、對這個世界又有了更深的層次的理解。關於「地球之鹽」這個名字, 福音書中提及過
「大地的原味便是鹽味,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畢竟人類才是地球之鹽。」我想這也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詮釋。薩爾加多是經濟學博士,他善於用統計的方法來分析問題、評估和判斷趨勢。從80年代開始,他奔走於地球上仍存在著體力勞動的各個角落進行攝影採訪,烏克蘭的鋼鐵廠、古巴的甘蔗田、盧安達的茶園、玻利維亞的錫礦、印度的煤礦、巴西的金礦、中國的自行車廠等等。薩爾加多在整個專題裡,有思想的表達,有激烈的矛盾衝突。於是讀者自覺或不自覺的被帶到了他的世界中。人們會覺得這只是些奴隸,但他們並不是,與其說是奴隸,不如說是出於對財富的渴望,所有人都想要變得富有。在那裡有各色各樣的人,比如知識分子、手握大學文憑的人、農場裡的工人、曾經在城裡工作的職員,每個人都想在這裡尋得機遇。
真正奴役人們的是那些袋子裡裝的東西。02 另一個美洲
解放神學運動
」這是薩拉古羅人,他們是非常虔誠的教徒,但同時他們酗酒也非常厲害「
「這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的民族,如果部落裡某人能夠演奏一門樂器,他就不需要工作,他的工作就是音樂」
「肖像的力量在於,看到這張照片的一瞬間,人們就會了解照片中的這個人的生活,他的眼睛已經表達太多,如同他的面部表情,拍攝一組人物肖像,絕不僅僅是拍一張照片那麼簡單,而是要去呈現和表達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03 巴西 1981-1983
「這些人他們有一種來自於內在精神的力量,即使他們的身體非常地瘦弱,因為他們的食物少之又少」
04《薩赫勒地帶》1984-1986
為了薩赫勒地帶拍攝計劃,塞巴斯蒂昂加入了MSF無國界醫生組織。
「悲傷的人類」
「那裡到處都是難民營,那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饑荒,我很想展示這些照片,想要告訴世人在這裡還有如此多的人正身陷巨大悲苦之中。」
"他們是來自衣索比亞的科普特人,信奉科普特教(基督教東派教會),對基督的虔誠超乎尋常,一年210天以上必須禁食,即使孩子快餓死了他們也不會違背教規。"
「這個男人來自衣索比亞,他的駱駝已經站不起來了 ,但是這個男人堅持徒步跋涉了很久,當他們終於找到醫生時他的孩子已經死了。」
「這些處於弱勢群體的婦女和兒童默默承受這一切,男人們都去都去其他地方工作了,說好要去賺錢養活家人,但卻很少有人會真的回來。」
「人們的皮膚幹的像樹皮一樣,就像是風沙抑或是沙城暴刻在樹皮上的印記」
05 科威特 1991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剛結束,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並點燃油田,來自世界各地的消防員們紛紛前往著火油田。曾經的天堂已經變為地獄,這片土地已經徹底毀於戰爭。"
「那裡只有女人,老人和孩子們,年輕的男人們都被殺害了。」
「暴力、野蠻,這種事並非只會發生在某個偏僻的國家,這些事就發生在歐洲,而且的確就發生在二十世紀末。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這些人的生活狀況 ,他們有著歐洲人的學識水準,他們是歐洲社會的基礎,但他們卻都死在了那裡。
世間有一種野獸恐怖至極,那就是我們人類,無論是在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甚至在全世界,這種罪行隨處可見。「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也隨之引發了霍亂,痢疾等疾病,人們紛紛死亡。」
「這位父親把他的孩子送到死人堆裡來,他在跟他的同伴閒聊,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當薩爾加多離開這裡的時候,他病的非常嚴重,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他並沒有被傳染任何疾病,只是他的心、他的靈魂病了。」「 當教室裡的殺戮發生時,黑板上還寫著字「
「1997年,第三次的盧安達拍攝項目,進入圖西族躲藏的剛果叢林,目睹了數萬難民被東趕西攆卻依然逃不脫死亡命運。」
」 人類不應該像這樣,或者,也沒有人值得這樣活著。「【目睹了諸多苦難和不幸,薩爾加多的心靈受到嚴重創傷。他不能繼續拍攝下去了,他回到從小長大的艾莫雷斯地區,用以自己還算不錯的積蓄和影響力,試圖復原那個已被工業搞得面目全非的故鄉。他們嘗試多次種了很多樹,最終成功的把故鄉恢復到了最初綠色生態的模樣,並且他們的成功案例為很多地方提供了借鑑。】薩爾加多想拍點不一樣的,他從研究資料得知,全球有46%的地方沒有受到過人類的侵擾。用他的話來說,上帝創造這個地球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現在還保持著什麼樣子,他深深地被那些蠻荒之美震撼了。 拍攝從2004年開始,塞巴斯蒂昂一共做了32次旅行,足跡踏遍半個地球。他拍攝了企鵝、海獅、鸕鷀、南極和南大西洋鯨魚、巴西短吻鱷、美洲虎、非洲獅子、豹子、大象、石器時代的西巴布亞島人、在蘇丹養牛的農民、在北極馴鹿的牧民、南極的冰山、非洲撒哈拉沙漠、亞馬遜河、大峽谷的溝壑、阿拉斯加的冰川等,
為這個曾在自己鏡頭下被千刀萬剮的世界製造出一個美麗的「創世紀」神話。 薩爾加多的《創世紀》通過展示我們這個美麗的星球,呼籲人類逆轉對它的傷害,保護它的未來,這是他作品的立意和崇高的目標。
薩爾加多的拍攝主題和選擇的題材,始終貫徹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在拍攝中尋找和提出問題的衝突點、設計,解讀事件的方法等,對攝影人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其實很多知識是相通相融的,薩爾加多把自己所學的經濟學和攝影和這個世界如此完美的結合,其結果不同凡響。這是我們非常值得思考的一點,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自己所學的所愛好的貫通起來呢。一是多讀一一讀圖、讀書。讀圖能通過比較分出好壞,找到竅門。讀書能開闊眼界,明白道理,攝影最後拼的是文化底蘊。二是多拍一一攝影和寫作一樣,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只有多拍,才熟能生巧。
攝影剛開始靠技術,後來主要靠想法和創意。三是多悟一一別人為什麼拍的好?我的問題出在哪裡?只有找到癥結,才能對症下藥。而大師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和指路的明燈。黑白片是相機的初始顏色,也是人們的第一印象,在記錄類攝影中,還是首選,是許多大咖的鐘愛。用照片講故事是許多攝影人的追求,因為照片再現的只是一個瞬間,用照片講故事有很大局限性。所以需要解讀,但一百個人又能解讀出一百種味道來,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最後,有時間的話都去看看這部電影吧,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我相信你一定會為之而震撼。
也許我們不能親自去看到或了解這個世界全部的樣子,但至少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去了解它,同時拓寬自己的眼界和思想。生活不只是眼前的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多些感知,多些理解,有些事兒也就不是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