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沒有明顯的界線,只有事實會證明一切

2021-01-08 泉水細品很甜

不知不覺,已經和大家分享了三篇感悟,或許這部影片講了太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深思。今天,我將繼續續寫我的感悟。《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四:善與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實善惡的分界線並不是那麼明顯。靈丸就一定是正義的化身嗎?魔丸就一定是邪惡的代表嗎?哪吒和他的父母師傅就一定是善嗎?敖丙和他的父親師傅就一定是惡嗎?長得面善就一定是善良的人嗎?有著一副邪惡的嘴臉就一定是惡人嗎?答案是:不。是非善惡只有事實能夠證明。

煙燻妝

哪吒是魔丸化身,他一出生就被魔性攻心,喪失心智,給陳塘關百姓帶來了災難。看來,魔丸確實是惡的。但用乾坤圈鎮壓住他的魔性之後,他又恢復成一個可愛純真的小孩子。為了防止他被魔性攻心出去傷害百姓,只得一直將他關在府裡,隔著結界去觀察外邊繁華的景象。偶爾哪吒貪玩,偷偷跑出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卻因為人們對他的誤解歧視,認為他是妖怪,出去就是為了害人,使得哪吒處處被人排擠。世人對他的歧視使得他去做別人眼中的自己。「既然你們認為我是妖怪,那我就當個真正的妖怪給你們看!」話語中飽含的是更多的無奈,這個不到兩歲的孩子,承受了他本不該承受的歧視。在人們眼中,他是妖怪,他得行為也看起來確實是個「惡人」。然後在後邊靈丸敖丙水淹陳塘關之時,是魔丸哪吒,這個人們眼中的「妖怪」拼盡全力打敗敖丙,保護了這一方百姓。

魔丸

敖丙,龍王之子,靈丸降生,一身藍衣,靈氣附體。除掉水妖,見義勇為,又在哪吒魔性攻心傷害百姓之時,出手相助,保護百姓,是人們眼中正義化身的「善人」。然後正是這個正義化身的靈丸,準備水淹陳塘關,奪去所有陳塘關百姓的生命。當然,敖丙也有許多的不得已。

靈丸

最後,魔丸哪吒正遭受天劫之時,靈丸敖丙縱身其中,共同和哪吒對抗天劫。此時人們多希望他們倆都能打敗天揭,獲得重生。從這個角度來說,哪吒敖丙是「善」的,不該被毀滅。所以說,善惡並沒有確切的定義,只有事實才能說明一切。

善惡自有定義

現實中的善惡何嘗又不是呢?現在國外的肺炎疫情很嚴重,許多個國家由於醫療衛生設備和醫資緊缺,只能用有限的資源去救助數萬個需要救助的人。在這緊張的形式之下,國家領導人只得放棄6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利用有限的資源去救助更多的年輕人。這個決定是在很不得已的情況下作出的艱難決定,拔掉老年人的呼吸機,許多醫生都哭了,但他們別無選擇。

或許此時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一些人出於人道主義,會說這個決定很殘忍,人們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為啥老年人就沒有爭取生的權利?這是對老年人的不公平。另一些人他們估計也是從國家大局考慮,在這種緊急情況之下, 有限的資源只得用來去救助那些價值更大的人。對於這個問題,是善是惡,也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我只能說,事實才能夠證明一切!

抗疫必勝!願所有人被世界溫柔以待

只願全世界的疫情能早日過去,所有的人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的近,因為我們往往假善惡之名,行自我證明之實。只要是快意恩仇都是充滿了一念無明,哪裡來的善惡」一樁隨機殺人案,將幾個家庭聯繫在一起。在劇中,社會輿論、司法、媒體盤根交錯,三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使得矛盾更加深化。在第一集的劇情中,有一個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見的場景:當律師王赦為犯人辯護時,遭受到了來自群眾的攻擊。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善與惡的精準定義
    「善」與「惡」是倫理學的一對範疇,關於善惡本質的爭論由來以久,至今仍無定論。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看,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都必須以「善」與「惡」作為方向標和價值尺度,人們對於「善」與「惡」內涵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產生不同的價值選擇和行為結果。
  • 靈魂,善與惡
    (出埃及記20:3-6)所有的靈魂都是由善與惡組成的,因為亞當的罪,正如我們已經解釋過的。當亞當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實後,善與惡混雜在他的靈魂中(在現實中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善與惡的區別是明確的,人的靈魂中沒有混雜的惡,這意味著他的知覺是完全清晰的,不受主觀自我的幹擾。
  • 《故事的故事》:人性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只有相對的愛與恨
    作為女性,王后可能認為只有孕育生命自己作為女性的身份才能被看到,但是,她卻沒有生育的能力,導致她對自己女性的認知產生了偏差,鬱鬱寡歡,迫切的想要一個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女性身份。現實生活中也是,我們看到那麼多女明星大齡生子,伊能靜、徐若瑄等為了保胎和育兒花費了多少精力、付出了多少心酸的淚水,只是為了完成女性被界定的使命:生育;又或者說是生物的本能:繁衍。
  • 《狗和狼的時間》狼與狗 善與惡
           很久沒有通宵達旦地看電視劇了,今天,終於看完了這部劇。    劇集結尾,誰也未曾料想到,秀賢爸爸的遺物-那塊穿插整部劇集的手錶,竟然是馬奧送的,而被燒焦的照片另一邊,是馬奧,照片中的他們曾是比親兄弟還親的朋友。
  • 從來沒有平庸之惡,只有惡相噬 ​ 電影《艾希曼》
    阿倫特的平庸之惡的潛臺詞,無疑是悄悄地反襯自己的精英之善。且不說精英是否一定是善,有必要指出的是平庸並非就是普通群眾的特徵,而是社會所有階層都可能遭遇的淪喪。人人生而平等的涵義中,沒有人人生而平庸的內容。
  • 《我是餘歡水》實則是講訴人性,短短12集,卻足以證明「善與惡」
    在好奇心的強烈驅使下,我看完的整部《我是餘歡水》,從中看出了人性的本質,也看懂了很多道理,雖然只有短短12集,但卻非常完整的講訴了人世間的善與惡。或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他窮,貧窮確實可以讓一個男人在家裡沒有地位,在外邊沒有尊嚴,但是貧窮卻不代表著這個人沒有實力。因為在出車禍之前,餘歡水還算是半個成功人士,不然他那「勢利眼」的妻子也不會嫁給她,一切的一切都因為那次謊言讓餘歡水變了一個人。
  • 韓國電影《無聲》:我們是善,也是惡
    哪怕他成為了販賣初熙的一員,心裡的罪惡感也以另一種善的形式一直攻擊著他,令他走向了死亡。……這一樁樁一件件,其實都顯明一個事實:昌福是想成為善的,但他自己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惡。那個惡,終究還是讓他做出了「損人利己」的選擇。儘管善的一面在提醒他,可他還是沒能逃出罪惡的網羅——代價:死。
  •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誑;三者親近狂醉;四者親近放諮;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中阿含大品善生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
  • 淨空法師:日常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放在心上
    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皆如夢幻,《金剛經》上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放下了,很自然的放下,很快樂的放下,不再執著。我們想想昨天,昨天過去了,再也找不回來。前一個小時、前一分鐘還能回來嗎?不能,真的是一場夢。人生在世間有美夢、有惡夢,美夢、惡夢不是外面來的,自己內心裡生的。心地善良,一塵不染,這就是真正修行人,他在這個夢中是好夢、美夢。為什麼?
  • 善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講的是人性,善和惡的距離,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太直白,沒有那麼含蓄和深沉。正如有人在影評中說,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我們和善的距離,也許就是一念之間,一個選擇,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毛主席教導我們,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當我們越發覺得一件事壞,與之相對的,我們內心的善意越明顯。當世界平靜之際,其實我們的內心也無從善惡,同樣的歸於平靜。因此,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是一個變量,而決定變量是否出現的原因是我們發現了他。這部電視劇的好評,似乎就來自於此,當我們沒有審視生活中的惡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內心是平靜的,我們是能夠坦然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善與惡。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比如,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人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至善,後者為各人稟賦的素質,或有不善。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更多的時候,天使與魔鬼是勢均力敵的。
  •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告訴自己的兒子阿鬥劉禪說:「莫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有的人以為這是小善,我何必幹呢?沒有什麼意思。不知道小善也是善。他又說:「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為一件小事情,馬馬虎虎可以原諒。你要知道,積小惡就成大惡,到那個時候就可怕了。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正視傷痛,才能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我們是否都有同樣的經歷,心情不好的時候情緒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只顧著自己的感受卻從來都沒有在意過別人的想法,而接收到你情緒信號的人也會出現同樣的糟糕的情緒繼而影響別人,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惡的傳播者,當然,也可以成為惡的終結者。02 不經思考對別人進行批判是人性的缺陷,我們與惡的之間,隔著多遠的距離其實沒有人會在意真相,人們只會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個真相。
  • 現代社會的善與惡邊界
    在傳統社會,善和惡是對峙的,是二分的。做一個好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站在惡的對立面。 3. 但是,現在社會恐怕就不這麼簡單了。有一部分善惡的邊界開始模糊,實現善惡的方式反倒變得特別重要了。比如說在微博上,犯錯的人的那些錯,在我看來往往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追著罵的人的那副嘴臉倒是難看得很。 4. 借用法學家王人博老師的一句話來描述這種感受吧。
  • 《康斯坦丁》:揭秘人性當中善與惡的矛盾
    今天我就從影片出發,從兩個角度分析分析人性中善與惡到底是對立矛盾,還是合理並存?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將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對人性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人行為不端便會自然而然的為他貼上不好的標籤,但也許這樣的人會在關鍵時刻幫你一把也說不定。02.加百列代表了另一種光輝之下掩藏罪惡的形象。使用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看似正義的目的,以惡制惡,最終導致自己淪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為什麼這樣一部劇能夠刷新記錄,獲得如此之高的口碑?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